□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盛国民
(2013年12月10日)
2010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土资源部正式启动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河南各地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扎实开展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模范典型,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创造了先进经验。
(一)创建活动站位高。省委、省政府和各市、县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三级政府领导体系,并将创建活动纳入政府工作责任目标。我省主动提升创建标准,将全省158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创建范围。各级政府以开展创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和强化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能力显著提升、效果日益显现。
(二)创建活动理念新。我省始终坚持把创建活动作为加快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平台,着力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一是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区这个载体。引导工业项目、招商引资项目集中落户产业集聚区,促成了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三规合一”,实现了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二是健全节约集约监督管理机制。省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对城市和建制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面积作出明确规定,对产业集聚区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提出具体要求。各地对土地供应总量、结构、价格、区域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实时动态监测,建立健全了“批前早介入、批中严把关、批后重监督”的全程监管机制。三是鼓励各地探索节约集约新路子。如:濮阳市构建“生态立体创建”模式,政府设立节约集约生态环境奖;长葛市实行奖励政策“五优先”,量化措施推进政策落实;西峡县推进山地整治,致力打造“工业梯田”;临颍县建立了招商引资和项目供地捆绑机制;叶县开展贫矿开发利用,提升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三)创建活动效果好。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更加重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社会共识进一步形成,各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综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如:鹤壁市山城区规划建设了高新型、节能型、环保型、生态型的中小企业创业园,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国有建设用地1500余亩;漯河市召陵区建成4层以上标准化厂房92万平方米,在建23万平方米,节约用地2000余亩;辉县市对城区24个村庄中19个“城中村”进行改造,预计盘活存量土地2600多亩,处置闲置土地1465亩;卢氏县积极开展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被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稀有稀土类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节约集约利用好有限的国土资源,不仅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的重要举措。2005年,中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中央将节约资源列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将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健全资源节约利用体制机制。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二)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保障河南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省正在大力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以产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验区、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加快。2012年底,我省城镇化率为42.42%。按照我省提出的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8%、2020年达到58%的目标,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刚性增长。要保障发展,只有从节约集约利用上想办法、找出路。
(三)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解决资源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省资源利用结构与布局还不尽合理,资源利用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许多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闲置浪费现象。全省开展的治理囤地圈地违规用地土地闲置浪费专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遗留问题仍然不少,目前尚有批而未征土地16.08万亩、征而未供土地12.52万亩、供而未用闲置土地3.12万亩、违规用地5.59万亩没有处置到位。这些都需要我们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去解决。
面对基本国情省情不可改变、发展阶段不可逾越、生态文明必须推进的现实状况,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中开辟新的空间。
(一)转变资源利用和管理理念。针对日益复杂严峻的资源形势,必须从单纯的资源供应向提供资源保障和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并举转变,牢固树立“要想多用地、必须用好地”的理念,全面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一定要把资源节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充分认识资源承载力有限的基础上,把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研究推动资源利用机制创新,以较小的资源消耗来主动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彻底改变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的现状。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开发、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集约利用,为我省科学发展和中原崛起提供支撑。
(二)强化节约集约共同责任。要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主动作为,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力争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相关指标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安排。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做到工作有目标、有部署、有检查,确保各项节约集约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1%、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提高3%~5%的目标任务。
(三)改进规划管控和计划调节。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全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调控作用,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尽可能少用地、用劣地,逐步实现项目用地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要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占用耕地数量,降低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要实行有保有控的产业用地政策,优先安排民生项目用地,合理安排重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低消耗的新产业、新工艺、新产品项目用地。要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
(四)严格供地政策与用地标准。要严格土地使用准入管理,凡纳入《禁止用地项目目录》或不符合《限制用地项目目录》规定条件的,不得予以供地,防止重复建设和低效用地。要认真执行各类工业项目、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利用效率,凡用地总面积或各功能分区用地面积突破用地标准控制上限的,不予供地或核减用地规模。要坚决控制房地产用地的宗地规模和容积率,对不符合住宅供地条件的不得供地。要加快修订完善我省的土地使用标准体系,加强对国家尚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的产业(事业)项目用地标准的研究。其他相关部门制定的各类标准、指标、考核办法,涉及的用地标准不符合国家和省土地使用标准要求的,不得作为办理土地审批、供应和用地的依据。对国家和地方尚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标准的特殊项目,要先进行项目节地评价。
(五)盘活利用低效存量土地。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有序引导工业项目进区入园、统筹建设,原则上不在国家、省级开发区及产业集聚区外安排新增工业用地。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新建工业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绿化率等指标,不得突破国家和省政府相关政策规定。要继续大力推广使用多层标准厂房,鼓励企业进入多层标准厂房生产经营,除生产安全和工业流程上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一律不得再建造单层厂房。要鼓励各地开展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三旧”改造,推动“退城入园”,促进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对“退二进三”、“退城入园”、转型升级的企业,要优先在产业集聚区内安排建设用地或协调对接标准厂房租赁。要积极引导现有工业厂区改造,充分挖掘存量用地潜力,保障企业发展用地需要。各地对企业征而未用土地和建而未用厂房,要制定操作性强的处置措施,促进尽快再开发、再招商,通过盘活存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机制。要进一步落实项目开竣工履约保证金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今后各地在供应土地时,必须在供地合约中明确载明按地块总价款一定比例预缴项目履约保证金。对项目按期申请并开工的,返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对按时竣工并通过竣工验收的,返还全部剩余保证金;对未按期开竣工的,依政策规定进行处罚。要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为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土地储备的运作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还应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诸多方面,建立一套集社会、环境、经济手段为一体的运行机制,使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中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