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张永强 特约记者 刘晓玲
7月24日,在济源市玉川产业集聚区玉川大道与玉川一号线交叉口东北角,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冯长春指着面前一块面积约有800亩的空地,介绍说:“这是我市近年来实施的中央财政投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的一个标段,原来是废弃的矿山,治理后可新增建设用地四五百亩。”
2008年,济源市立足实际,坚持向采矿废弃地要耕地、要资源、要发展空间,强力实施“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将位于城区北部孔山一带规划成济源市玉川产业集聚区。
济源市选址孔山建设产业集聚区,就是因为这里的生态地质环境恶劣。孔山属于太行山余脉,矿产资源以水泥灰岩和铝土矿为主,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多家国营和民营矿山对区内矿产进行无序滥采,造成采坑比比皆是,废弃矿渣随意堆放,山体严重破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地下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地面塌陷时有发生,存在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对当地群众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
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制约着玉川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对区内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为玉川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基础场地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成为当务之急。
2012年,济源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组织申报了河南省济源市区北部规划产业集聚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治理区面积10.96平方公里,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4.3亿元,通过矿山环境综合整治,消除区内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及影响;修复地形地貌景观,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同时,按照“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增加建设用地和林地,有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可新增建设用地13995亩(其中,建设用地10425亩,林地3570亩),为玉川产业集聚区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拓展发展空间,提供用地支持。
2012年4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7000万元启动资金下达后,济源市通过公开招标,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实施方案,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将整个治理工程分三期实施。市政府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财政筹措和企业自筹相结合的办法,筹集资金5980万元,项目一期治理面积4885.41亩,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安排治理面积2646.74亩,匹配资金安排治理面积2238.67亩,从而拉开了济源市区北部规划产业集聚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建设的帷幕。
由于该项目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专业的生态恢复治理民心工程,济源市委、市政府把该项目的实施,作为建设“生态济源”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强力推进。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专题会,研究部署项目推进工作,并专门成立了由济源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林业局、审计局、政府投资办、玉川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克井镇政府等单位为成员的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并由一名市领导担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施工组织、安全管理、质量监管、资金申报及支付等日常工作。国土资源局负责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做好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和协调。
2013年6月,济源市严格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挑选省内顶尖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工程进行监理招标和9个施工标段的招标,实现了由实力最强单位承担项目的目标。同时,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为项目按工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抽调优秀的工程管理干部、业务技术骨干,建立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质量和现场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对施工单位的月进度完成情况和进度计划进行严格审查,并随机进行现场检查,查看监理单位对工程进度、质量等工作的监管情况。为保障工程质量,市领导坐镇指挥、统筹协调,细化各单位职责,并严格资金管理,根据施工进度,每月按工程量拨付工程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证了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截至7月底,示范工程一期已基本完成。由入驻企业实施的企业匹配资金治理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豫光冶炼渣处理技术改造工程、天龙焦化、铉龙铝业、鑫铖动力源和玉川管委会标准化厂房等5个区域,原计划治理2238.67亩,实际完成3000亩。豫光金铅、玉川管委会标准化厂房已经投入使用。
“一期工程还有两块共532.68亩土地已经完成平整工作,即将进入招拍挂程序。”济源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该项工程的吕建伟介绍说,“示范工程二期也将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施工,届时我们还能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3540亩建设用地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