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平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盖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体现在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上。就业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准确定位教育目标,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最终实现顺利就业。这也使得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53-02
一、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在思想上的主要表现
(一)多数高校毕业生奉献意识弱化,功利性较强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的是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偏重于工资待遇,将就业目标定位于职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1]由此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区域定位上,往往倾向于沿海地区、大中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忽视西北部边疆与基层落后地区的发展取向;在职业性质的定位上,往往倾向于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和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等,而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则相对较少。
(二)诚信品质欠佳,缺乏敬业精神
当前,高校生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机。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学生将应聘材料弄虚作假,如拔高成绩、虚报奖项等;二是高校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合同的过程中不够严肃,对已经签约的单位,随意违约,恶意违约,对合同规定的义务不能认真履行,缺乏应有的诚信品质和法律意识;三是部分毕业生成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爱岗敬业,认为单位不能满足就业期望,就恶意辞职,这是一种职业道德严重失范的表现。[2]
(三)就业心理素质不稳定
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导致高校生因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势。[3]在就业过程中,高校生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健康的心理:一是攀比心理。部分高校生在择业过程中以其他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定位,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都在考虑之内;二是失衡心理。部分高校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结果怨天尤人,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毕业生产生消极逆反的社会观和生活观;三是自卑心理。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部分高校生由于自身条件不如他人,或者求职屡遭失败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严重影响了择业和就业,甚至导致消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四是依赖保守心理。部分高校生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择业的意识,在择业问题上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一味依赖父母、亲友、学校,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心理;五是逃避心理。部分学生害怕就业,不敢面对现实,甚至干脆不参加任何招聘会,不参与任何求职活动,直至毕业仍然没有实现就业。
二、积极探索把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工作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结合起来的长效机制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级高校应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高度,努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穿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良好局面。[4]
(一)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就要针对高校毕业生所关注的就业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价值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互相尊重的职业道德观。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挖掘和树立高校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创业者风采”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演讲、报告、座谈等多种方式,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高校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陈旧观念,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应国家的需要,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同时,引导学生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鼓励学生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强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育部曾多次强调高等学校要设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并不显著,普遍存在着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就业指导专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就业指导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就业指导过程不够规范等问题。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状况与就业指导的效益直接相关。高等院校只有从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素质的角度出发,才能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与专业化水平。因此,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刻不容缓。[5]第一,大力推进就业指导教师从业资格准入社会化。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指施,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这一岗位的人员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只有持有相关资格证书才准予上岗,并逐步实现社会化。第二,加强就业指导过程的规范化,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有关部门应当出台有关规定以规范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就业指导机构要根据就业的人员自身的知识、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既要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也要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讲求实效,确保质量。第三,调整、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水平。在选用就业指导教师时,高校首先必须保证他们是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同时,由于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年龄特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第四,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高校应结合就业指导机构工作的实际,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细则,以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制,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评议,对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考核先进者进行表彰奖励。同时要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规律,促进就业指导工作规范而稳定地发展。
(三)有效发挥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直以来,就业指导工作普遍被看作是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教师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被看作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工作,专业教师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特别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参与不够。事实上,专业教师在学生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起到思想政治工作者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第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专业教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较为频繁、较为广泛的群体。他们在确定教学任务、讲授课程内容、控制课堂过程、评价学生行为等教育环节中,其行为客观上起着示范和教化作用,因此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之间,专业教师的价值观、人格、意志倾向等始终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专业教师是渴求知识、立志成才的大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结合专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跟学生沟通,消除有些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专业教师在自己的领域拥有优势和各种资源,由他们来为学生提供就业观教育、就业指导技巧指导、人生规划设计、心理咨询等,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整合就业指导与家庭教育功能
家长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首位教师,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高校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应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和管理,使高校教育目标和家庭影响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高校教育工作,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学校方应积极在高校、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紧密联系上下功夫,如: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明确学生就业的一些问题;指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座谈、研讨,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发展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等。
(五)整合就业指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适应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多做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提高就业决策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个人职业计划,树立长远的就业意识。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升处事能力并勇于承担责任,不因暂时的挫折而失望、气馁。此外,加强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策略,学会控制情绪,做到遇事不慌、处事不惊,从容应对。
三、结束语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学校的良性循环发展,为高校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此外,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仅有学校方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还有待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通力配合,只有充分发挥和整合社会各界的有效功能,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金荣. 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O):23-25.
[2]刘献君. 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1.
[3]娄哲,冯长虹.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37-37.
[4]李卫红. 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4-6.
[5]李齐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发展的现状与路径分析[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