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芳+李太书+梁学玲
摘要:针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之传统要素评价体系与渠道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比较,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蓝筹股为样本,分别在要素和渠道两套指标体系下对比样本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对比分析得到: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于或相当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而渠道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明显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或两种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均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但是渠道指标体系下的区分敏感度更高,从而得出结论: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对蓝筹股有更高的甄别度,能更真实地评价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本文进一步对上述结果背后机理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营运资金绩效评价 渠道 要素 蓝筹股
一、引言
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与盈利性,资金链的连续性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莱瑞·吉特曼和查尔斯·马克斯维尔两位学者对美国一千家大型企业财务经理的调查表明,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可见营运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显著地位。Randy Myers(2009)在CFO杂志上发布的营运资金管理调查报告中指出“一个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有着出色表现的企业,在顾客需求的预测、产品和服务的传递、供应商关系的管理等方面也应当有着较强的能力,同时这可以推动企业不断节约成本”。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也因此至关重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经历了由单一要素周转率向综合指标的转变。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Richard & Laughlin(1980)提出的现金周转期(以下简称要素评价体系),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提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王竹泉教授等(2007)在基于渠道管理理念下创新出的渠道指标体系。要素指标体系(现金周转期)和渠道指标体系哪一个绩效评价体系更有效呢?本文对比了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意在检验两套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对比分析得到: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于或相当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而渠道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明显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或两种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均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但是渠道指标体系下的区分敏感度更高,从而得出结论: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对蓝筹股有更高的甄别度,能更真实地评价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本文进一步对上述结果背后机理进行了剖析。
二、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回顾
在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大多采用流动资产周转期,主要包括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等。由于这一评价体系各个要素间缺乏联系,相互割裂,并且没有考虑流动负债的影响,因此众多学者提出了综合性、动态性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Richard &Laughlin(1980)提出的现金周转期(本文以下都称之为要素评价体系),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提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王竹泉教授等(2007)基于渠道管理理念创新出的渠道指标体系。
(一)现金周转期
首次提出现金周转期这一概念的是Hampton C,Hager(1976)。随后Richard &Laughlin(1980)进一步将现金周转期定义为: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反映了从现金采购到销售货物收回现金的过程。
(二)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提出的绩效评价体系
从1997年开始,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每年对美国1 000家企业开展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并发布营运资金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起初采用的是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变现效率指标,该营运资金周期与Richard &Laughlin的现金周转期实质一样,变现效率则是经营现金流量/销售收入。2003年后该报告仅以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企业排行的唯一指标。
(三)渠道指标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实践中营运资金管理已经向供应链优化的方向转变。王竹泉、马广林(2005)提出了“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并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基于这一思路,以王竹泉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创新,构建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王竹泉等(2007)提出在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并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按渠道的指标体系计算公式如下: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按渠道)÷(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营销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等)÷(营业收入/360)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等)÷(营业收入/360)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营业收入/360)
三、样本选取
本文以2010年至2012年三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蓝筹股为研究对象,蓝筹股样本的选取标准如下: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证180指数成分股和中证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中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此外样本的选取主要依据了同“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相同的原则:“(1)数据完备,可以计算相关参数;(2)剔除金融类公司;(3)剔除数据明显异常的公司”。基于上述原则,本文得到了三年的蓝筹股样本:2010年231个,2011年232个,2012年227个。三年来蓝筹股主要集中于采掘业、制造业、房地产业。本文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http://bwcmdatabase.ouc.edu.cn)。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蓝筹股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较好,与上市公司总样本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平均周转期(以下简称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蓝筹股企业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以下简称经营周转期)要小。为此,本文将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分别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进行对比,如果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经营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或者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与要素指标体系相比较,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偏离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程度更大,就可以认为渠道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蓝筹股,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基于此,本文从整体和行业两个维度对以上两套指标体系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2010-2012年数据,计算了两套指标体系下对应的绩效指标。其中按渠道计算的指标有营销渠道周转期、生产渠道周转期、采购渠道周转期、经营活动周转期(渠道);按要素计算的指标有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经营活动周转期(要素)。首先计算了蓝筹股样本各指标和上市公司总样本指标;其次,又分行业计算了其相应指标。其中,本文将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对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的偏离程度定义为敏感度,具体公式如下:
敏感度=(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ABS(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
其中负号表示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绝对值的大小表示两者的偏离程度。
(一)三年整体分析
2010年至2012年上市公司和蓝筹股经营活动周转期(按渠道和按要素)。
表1是2010-2012三年中,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和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周转期的对比分析结果。总体来看,在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都为负值,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2010年的敏感度却为正值。这说明渠道指标评价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蓝筹股,而要素指标体系只能对蓝筹股部分甄别;2011年与2012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敏感度都为负值,但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远远大于要素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这说明在两套评价指标体系都能识别出蓝筹股的情况下,渠道指标体系甄别度更高、更灵敏,表现出了比传统要素评价体系的优越性。
(二)行业分析
针对各个行业,本文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分别得到三年各行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基于下页表2,现对各个行业的分析如下:
采掘业中,2010年、2011年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而经营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2012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这说明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能更灵敏地识别出蓝筹股。
制造业中,三年呈现出一致的情况,即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要大,这说明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鉴别蓝筹股。
房地产行业中,2010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要小于要素指标体系下的,这说明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两套指标都不能完全鉴别蓝筹股的情况下,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更接近公司的真实情况;2011年与2012年数据呈现结果一致,即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
其他行业中,2010年与2011年蓝筹股样本的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2012年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蓝筹股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即要素指标体系未识别出蓝筹股。
综上,在各个行业中,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大都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且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或大或小,即使在某个年度某些行业比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要小,但与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敏感度较低。
(三)深度剖析
经过以上整体分析和行业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对蓝筹股有较高的甄别度,更真实地评价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渠道指标体系之所以显现出其优越性,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要素指标体系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过于简单,只是从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这三个要素来计算营运资金周转期,对影响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其他因素如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都未进行考虑;渠道指标体系下,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不仅分为了三个渠道,并且在各个渠道内涉及更广泛,考虑了经营活动中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要素,更加全面真实地衡量了一个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效率。
2.传统要素指标体系下的各个要素是割裂的,并没有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其与渠道管理,顾客、供应商管理等关系都是模糊的;只是简单的数学推演,没有先进的管理理论支持;而渠道指标体系基于企业整体供应链的视角,详细地计算了采购、生产、销售渠道的周转期,使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管理紧密相连,为企业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引导企业管理层从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角度如顾客、供应商等方面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从而为企业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五、结论
本文通过整体分析和行业分析表明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不论是总样本还是各个行业,大都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且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不论是总样本还是各个行业,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或大或小,即使在某个年度某些行业比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小,但与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其敏感度较低。综上,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显示了其优越性,即渠道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出蓝筹股,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2.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28-33.
3.王竹泉,孙莹,王秀华,张先敏,王贞洁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11[J].会计研究,2011,(6):26-35.
4.王竹泉,孙莹,孙建强,等.营运资金管理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蓝筹股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较好,与上市公司总样本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平均周转期(以下简称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蓝筹股企业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以下简称经营周转期)要小。为此,本文将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分别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进行对比,如果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经营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或者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与要素指标体系相比较,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偏离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程度更大,就可以认为渠道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蓝筹股,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基于此,本文从整体和行业两个维度对以上两套指标体系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2010-2012年数据,计算了两套指标体系下对应的绩效指标。其中按渠道计算的指标有营销渠道周转期、生产渠道周转期、采购渠道周转期、经营活动周转期(渠道);按要素计算的指标有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经营活动周转期(要素)。首先计算了蓝筹股样本各指标和上市公司总样本指标;其次,又分行业计算了其相应指标。其中,本文将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对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的偏离程度定义为敏感度,具体公式如下:
敏感度=(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ABS(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
其中负号表示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绝对值的大小表示两者的偏离程度。
(一)三年整体分析
2010年至2012年上市公司和蓝筹股经营活动周转期(按渠道和按要素)。
表1是2010-2012三年中,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和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周转期的对比分析结果。总体来看,在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都为负值,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2010年的敏感度却为正值。这说明渠道指标评价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蓝筹股,而要素指标体系只能对蓝筹股部分甄别;2011年与2012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敏感度都为负值,但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远远大于要素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这说明在两套评价指标体系都能识别出蓝筹股的情况下,渠道指标体系甄别度更高、更灵敏,表现出了比传统要素评价体系的优越性。
(二)行业分析
针对各个行业,本文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分别得到三年各行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基于下页表2,现对各个行业的分析如下:
采掘业中,2010年、2011年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而经营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2012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这说明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能更灵敏地识别出蓝筹股。
制造业中,三年呈现出一致的情况,即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要大,这说明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鉴别蓝筹股。
房地产行业中,2010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要小于要素指标体系下的,这说明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两套指标都不能完全鉴别蓝筹股的情况下,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更接近公司的真实情况;2011年与2012年数据呈现结果一致,即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
其他行业中,2010年与2011年蓝筹股样本的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2012年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蓝筹股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即要素指标体系未识别出蓝筹股。
综上,在各个行业中,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大都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且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或大或小,即使在某个年度某些行业比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要小,但与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敏感度较低。
(三)深度剖析
经过以上整体分析和行业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对蓝筹股有较高的甄别度,更真实地评价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渠道指标体系之所以显现出其优越性,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要素指标体系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过于简单,只是从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这三个要素来计算营运资金周转期,对影响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其他因素如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都未进行考虑;渠道指标体系下,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不仅分为了三个渠道,并且在各个渠道内涉及更广泛,考虑了经营活动中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要素,更加全面真实地衡量了一个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效率。
2.传统要素指标体系下的各个要素是割裂的,并没有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其与渠道管理,顾客、供应商管理等关系都是模糊的;只是简单的数学推演,没有先进的管理理论支持;而渠道指标体系基于企业整体供应链的视角,详细地计算了采购、生产、销售渠道的周转期,使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管理紧密相连,为企业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引导企业管理层从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角度如顾客、供应商等方面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从而为企业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五、结论
本文通过整体分析和行业分析表明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不论是总样本还是各个行业,大都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且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不论是总样本还是各个行业,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或大或小,即使在某个年度某些行业比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小,但与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其敏感度较低。综上,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显示了其优越性,即渠道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出蓝筹股,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2.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28-33.
3.王竹泉,孙莹,王秀华,张先敏,王贞洁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11[J].会计研究,2011,(6):26-35.
4.王竹泉,孙莹,孙建强,等.营运资金管理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蓝筹股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较好,与上市公司总样本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平均周转期(以下简称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蓝筹股企业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以下简称经营周转期)要小。为此,本文将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分别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进行对比,如果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经营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或者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与要素指标体系相比较,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偏离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程度更大,就可以认为渠道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蓝筹股,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基于此,本文从整体和行业两个维度对以上两套指标体系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2010-2012年数据,计算了两套指标体系下对应的绩效指标。其中按渠道计算的指标有营销渠道周转期、生产渠道周转期、采购渠道周转期、经营活动周转期(渠道);按要素计算的指标有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经营活动周转期(要素)。首先计算了蓝筹股样本各指标和上市公司总样本指标;其次,又分行业计算了其相应指标。其中,本文将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对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的偏离程度定义为敏感度,具体公式如下:
敏感度=(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ABS(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
其中负号表示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绝对值的大小表示两者的偏离程度。
(一)三年整体分析
2010年至2012年上市公司和蓝筹股经营活动周转期(按渠道和按要素)。
表1是2010-2012三年中,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和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周转期的对比分析结果。总体来看,在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都为负值,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2010年的敏感度却为正值。这说明渠道指标评价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蓝筹股,而要素指标体系只能对蓝筹股部分甄别;2011年与2012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敏感度都为负值,但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远远大于要素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这说明在两套评价指标体系都能识别出蓝筹股的情况下,渠道指标体系甄别度更高、更灵敏,表现出了比传统要素评价体系的优越性。
(二)行业分析
针对各个行业,本文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分别得到三年各行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基于下页表2,现对各个行业的分析如下:
采掘业中,2010年、2011年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而经营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2012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这说明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能更灵敏地识别出蓝筹股。
制造业中,三年呈现出一致的情况,即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要大,这说明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鉴别蓝筹股。
房地产行业中,2010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要小于要素指标体系下的,这说明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两套指标都不能完全鉴别蓝筹股的情况下,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更接近公司的真实情况;2011年与2012年数据呈现结果一致,即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
其他行业中,2010年与2011年蓝筹股样本的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2012年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蓝筹股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即要素指标体系未识别出蓝筹股。
综上,在各个行业中,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大都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且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或大或小,即使在某个年度某些行业比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要小,但与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敏感度较低。
(三)深度剖析
经过以上整体分析和行业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对蓝筹股有较高的甄别度,更真实地评价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渠道指标体系之所以显现出其优越性,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要素指标体系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过于简单,只是从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这三个要素来计算营运资金周转期,对影响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其他因素如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都未进行考虑;渠道指标体系下,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不仅分为了三个渠道,并且在各个渠道内涉及更广泛,考虑了经营活动中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要素,更加全面真实地衡量了一个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效率。
2.传统要素指标体系下的各个要素是割裂的,并没有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其与渠道管理,顾客、供应商管理等关系都是模糊的;只是简单的数学推演,没有先进的管理理论支持;而渠道指标体系基于企业整体供应链的视角,详细地计算了采购、生产、销售渠道的周转期,使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管理紧密相连,为企业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引导企业管理层从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角度如顾客、供应商等方面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从而为企业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五、结论
本文通过整体分析和行业分析表明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不论是总样本还是各个行业,大都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且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不论是总样本还是各个行业,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或大或小,即使在某个年度某些行业比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小,但与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其敏感度较低。综上,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显示了其优越性,即渠道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出蓝筹股,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2.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28-33.
3.王竹泉,孙莹,王秀华,张先敏,王贞洁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11[J].会计研究,2011,(6):26-35.
4.王竹泉,孙莹,孙建强,等.营运资金管理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