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像石头,一入水就要在学生的思维中激起千层浪花,从而唤醒学生能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反思.换个角度——让学生经历过程.换个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要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激活思维;经历过程;学生
一、换个角度——让学生经历过程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即要重视学生智慧的开发.智慧并不表现在经验结果上,而表现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产生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换个角度,从学生出发,带着学生从结果去经历过程,更多的让学生经历化学原理的产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而是注重学生探究、思考、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必须清楚,只能靠亲身经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更是依赖知识的运用和实际操作的磨练.换个角度,实质上是转变观念,过去的课堂过分的强调结果缺少了归纳能力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经历过程的教育,这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引发学生思维碰撞,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如,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介绍原电池的构造、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等知识的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没有思维碰撞的过程,也就产生不了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是“一潭死水”,毫无激情可言.而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换了个角度,设计了几个问题:(1)Zn和Cu谁的活泼性强?(2)将Zn和Cu同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分别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3)若将问题(2)中的Zn和Cu用导线连起来又会有什么现象?(4)Cu片上的气泡成分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5)你们在物理中学过电流是怎样产生?(6)在Zn片和Cu片之间连接电流计,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7)那么电子是从哪里来的?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过程,最后归纳出原电池的以上几个方面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因为这样不但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换个位置——让学生唱主角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各自的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唱主角,承担着学习的活动;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是学习程序的设计者,是导演.在活动中起引导、指导、组织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自主辩论,自主动手实验,自主归纳,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经历过程,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具体的操作是:
1.课前
教师先在课前设计好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对照目标 ,预习新知;先浏览化学课本内容,对重要的知识点反复阅读,查阅有关资料,同组学生合作探究,注重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在预习中从课本上初步获取信息,进一步发现问题,将发现的问题写在导学案【自学质疑】栏目中,这样一方面让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可以带着问题听课,从而达到有的放矢.
2.课上
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相连的,或有趣味的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在学习晶体的堆积方式这一知识时,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20个玻璃弹珠任意堆积排放,看有哪些堆积方式.从而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情趣.
学生在课前有自主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进行交流学习体会,通过合作总结出每个问题的重点,推选出一位代表进行展示结果,然后其他小组成员对有疑异的地方进行发问、讨论、补充等.如,在学习粗铜的精炼部分知识时,一位小组代表将预习讨论的结果展示后,其他组有学生马上站起来发问:“为什么Ag、Au以阳极泥的形式出现,而不参加失电子?”这时刚才的学生对此又作出自己的解释.其他学生也很有兴趣的参与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教师也可以抓住契机适时的精讲点拨、指点迷津.这样通过学生展示、发问、讨论、分析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了消化,比教师的一言堂效果好很多倍.
一节课最后的阶段,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在画龙点睛的进行目标测试,当堂完成目标检测题,然后小组互批互改,自我矫正.每个检测题都让学生讲解,如有不当,其他学生补充,或教师适时点拨.
3.课后
教师在导学案上设计几条拓展性的习题或小实验,由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如,“学习了原电池的知识”后,课后探究“家庭水果电池”、“应用厨房用品设计电池”.如,在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节后,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小文章——“畅想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总之,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要给学生留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因为动起来学化学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这样能激趣,能生情,能激活思维,能加深理解,能记得牢,用得活.所以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去唱主角,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化学知识.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 (222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