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功利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然选择

2014-10-08 15:04余明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评价课堂教学

摘要: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功利性价值与非功利性价值并存。“目标参照”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功利价值特别明显的评价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超功利性的,实现课堂教学超功利评价的着眼点在于评价标准的审美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超功利;评价;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060-03

课堂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使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的学习负担得到切实减轻,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更新课堂教学评价观念,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是实现这一重要功能的根本举措。

一、课堂教学的本质: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共存

关于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迄今为止归纳起来先后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认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第二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的过种;第三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1]第四种认识,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把“教学的本质看成是人的存在形式,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2]。从课堂教学本质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对课堂教学所承载功能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中,课堂教学已不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而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价值不仅体现为担负培养个体生存技能和为社会输送建设人才的重任,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作为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完善个体人格结构的社会活动的重要价值上。或者说,教育不仅要体现社会价值功能,还要实现个体的“人的价值本性”功能,而“人的价值本性”也即人的类特性集中表现为个体对物质满足的超越和对人格尊严、生命意义的追求[3]。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兼有功利价值和非功利价值的属性,是一种体现教育价值超功利性的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的超功利性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首先,课堂教学具有功利性的价值。课堂教学的功利价值是指课堂教学对于社会或个人实现其目标所具有的直接的、工具性的功效或价值。课堂教学作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主渠道,其价值必然首先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以及对培养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上。因此,无论对课堂教学的本质作何表述,都不能抹杀课堂教学的这一根本价值。其次,课堂教学价值具有非功利性的一面,即课堂教学在传承人类文明,陶冶个体情操,完善个体人格结构,提高个体生存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课堂教学的功利价值抑或非功利价值均是片面的,课堂教学的功利价值和非功利价值共存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这就是课堂教学的超功利性。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过分注重课堂教学的功利性价值,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在升学、选拔以及从业中的重要作用,而对于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个体生命质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的非功利价值是重视不够的。在当前形势下,重视和提升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对于深化新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构建和谐课堂,有效保护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均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彰显课堂教学的超功利性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主要方面的评课要求[4]。这样的评课要求,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曾对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基本质量方面曾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受泰勒评价思想影响极深的功利目标极强的“目标参照”评价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实际评价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5]:

其一,要运用目标参照评价,就必须对教育目标进行分解,但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却难以用具体的指标分解出来,在具体的一堂课中更是难以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对教学目标的描述仅仅限于那些可以外化和操作的功利性指标,而对于教学目标中的非功利性目标却很难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指标。

其二,在非功利的教学目标难以在评价中得到体现的情况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往往是围绕教师是否很好地完成“双基”等功利性教学目标进行。根据这一目标进行评价,只能评价显性目标规定的内容,而对于课堂教学对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中所起的其他隐性目标很难得到反映。

其三,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由于学生分数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唯一因素,因此课堂教学连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也很难完成。课堂教学设定的目标只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数,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去传授,学生不惜一切代价去接受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评价相应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分数目标”评价。

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与健康人格的形成。“目标参照”的评价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评价实践中愈加显现出其不足。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克里文(M.Scriven)就曾针对目标评价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目标游离”(Goal Free)评价模式。这一模式认为,实际进行的教育活动除了收到预期的效果外,还会产生各种非预期效应,因此评价活动应重视结果胜于意图,而不应使评价范围受方案目标(预期目标)的限制[6]。因此,课堂教学评价除了考察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对于学生升学、就业方面的预期功利价值外,还应该重视课堂教学在完善人格,培养健全心理品质,提高生命质量方面重要的非预期效应。倡导超功利评价,就是要改变评价“只看短暂效果的技术化和实用功利主义倾向,评价成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教学评价失去了自身的发展性价值”[4]的现象;倡导超功利评价,就是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仅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为了教而教的单一目标教学转到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目标教学上来。endprint

超功利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彰显教学的超功利性。在超功利的教学情景中,教师不再以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角色去训导学生,不再仅拘泥于某种标准的要求而忙于展示各种类型的教学技巧,也不再因某种利益而去斤斤计较学生的分数,教师专注于教学是出自对教学本身的喜爱和精神上的美好享受;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追求一个好分数、好名次,不是为了免于惩罚或获得褒奖,也不是为了升学、就业和功名利禄,而是出自求知的愿望,出自学习过程给自己带来的生命的愉悦和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师生双方为了共同的目的“坦诚相见、相互促进,在教学中所收获的是生命的活力与意义、精神的超脱与提升”[7]。

三、课堂教学超功利评价的着眼点:评价标准的审美化要改变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存在的过于追求功利价值的现象,实现超功利价值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应该在评价的指导思想上转变观念,创新评价标准和方法。从美学的视角,采用审美的评价标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举措。

首先,课堂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场所。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就是由人的本质所体现出来的自由创造的能力。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展现教学行为,必然集中体现师生自由创造的能力,体现师生美好的情感、愿望和才能。因此,把课堂教学作为社会美的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评价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其次,审美的评价标准可以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审美社会客体,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课堂教学的“美”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真”和课堂教学“善”的基础上。如果用“真”的标准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传授真理性的知识,进行高效度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如果用“善”的标准进行评价,因为善和功利直接联系,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目标要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一致,能够反映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具有实际功利价值,对个人升学、就业和对社会发展有用;而如果用美的标准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因为美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美的特征在于其形象性和愉悦性,所以不但要求课堂教学要传授“真”的内容,达到“善”的目标,还要求教师能够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以生动形象的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饱满热情的教学情感来组织教学,做到学生悦学,教师乐教,使课堂教学具有审美性,成为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场所,从而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

再次,审美的评价标准可以使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超功利评价。现代美学观认为:“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美是自由的对象和超越的意义;审美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8]。重视课堂教学的审美价值,以超越现实和超越功利的价值观重新审视和评判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一方面可以使作为评价主体之一的评价者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能够摆脱实用功利主义思想的束缚,以更自由、开放和创新的思想来评判课堂教学的得失;另一方面,可以给作为评价主体之二的教师提供一个更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教学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大纲内容的完成、学科分数的高低,而是充分挖掘教学过种中的审美因素,显现美的教学内容,选择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表现美的教师仪态,创设美的教学氛围等,全面构造一个丰富的审美心理场所,最终达到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倡导课堂教学的超功利评价,提升课堂教学的非功利价值,不是对目标参照评价的全盘否定,也不是要贬抑课堂教学的功利价值;超功利评价并不是一种完整的评价模式,只是一种评价指导思想和原则。在超功利评价的设想下,如何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如评价目标的定位问题、评价标准的细化问题、评价信息的采集问题等,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总之,以超越功利的观念和思想研究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更新教育评价视角,丰富教育评价理论,为教育评价实践提供参考,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文喆.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的评价问题[J].人民教育,2003,(3-4):13-16.

[2]裴娣娜,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3-65.

[3]邱琳.人的存在与价值教育[J].教育研究,2012,(5):42-46.

[4]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1).

[5]余明友.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思路——美的标准[J].教育科学研究,2002,(2):19-21.

[6]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46.

[7]辛继湘.论教学的审美品格[J].高等教育研究,2006,(6):93-97.

[8]杨春时.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1-4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价课堂教学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