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兰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这使得高校招生的职能逐步转变为选拔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高校自主招生是对传统的以高考分数为录取依据的高校招生录取体制的有力挑战和补充,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在选拔优秀人才方面也有其特殊作用,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然而,自高校自主招生试行以来,问题层出不穷,公平性饱受质疑。本文拟对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参考部分国内外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校自主招生 问题 对策
一、自主招生简介
自主招生即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生,其改革试点于2003年正式启动,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经过十年的发展,自主招生已成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高校招生多元录取的重要方式之一。自主招生是正常高考招生的一个辅助手段,并非学校另外招生,也非成人教育或者自考的招生,而是考生经过“申请材料审核、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和参加统一高考”三关后,享受学校优惠录取政策的一种选拔方式。自主招生具体指部分高校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通过高校自主选拔考试,选拔出具有一定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毕业生。[1]
二、自主招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招生程序透明度不高
具体来说,高校自主招生一般要求考生在某些方面具备突出的能力和特长。例如,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以及学科竞赛获奖等。自主招生的程序:第一关是申请材料审核。高校会对自主招生材料进行审核,在众多的申请者中选取部分考生进行测试。对于考生来说,其要按照高校要求,将申请的材料准备齐全。除了申请表之外,申请材料还可以包括获奖证书复印件、个人陈述、其他申请资料等。获奖证书可以是考生在高中阶段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另外,考生还可以准备1至2封推荐信,内容包括推荐人的姓名、与申请者的关系、推荐人联系方式,以及对申请者的评价等。
第二关是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各高校一般会单独或联合组织自主招生测试。自主招生测试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都不同于高考,试题灵活,涉及面广,主要看考生平时的积累。
第三关是统一高考。考生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后,高校会同考生签订协议,考生要参加统一高考,一志愿报考该校,高考分数在该校提档线下20分即可被录取。特别优秀的考生经批准后,还可享受更优惠的政策。
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自主招生招收对象做了具体规定:招收的主要对象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试点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计划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纳入本校年度招生计划中。针对自主招生的出台来说,它是为了满足一些拥有特殊才能的“偏才”、“怪才”而提供的一个才能施展平台,进一步为国家及事业单位培养技术人才。现在的高校招生都必须经过国家的考核、审核、面试,以及审批等重重选拔环节,之后通过了考核的才能获得自主招生的资格。这一切流程的前提是入选的考生在参加了国家的统考之后,成绩要达到该区录取分数线之后才能被录取。为了给更多人才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国家采取一系列的录取方式。据有关人士介绍,文艺、体育特长生都享有降分录取的权利,使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高校对报名考生进行初审,初审通過的考生名单将在高校招生网站上公布。接下来就是高校组织笔试和面试,各个高校笔试的科目不同,笔试和面试成绩的比重也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招生多侧重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是考生平时的积累,不是短时间内的针对性突击准备。[3]
2009年3月,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会同高教所,联合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四地教科院所,共同针对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等市的40所高中的722名教师、348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在公开、公平和公正上“部分做到”、“完全做到”的教师分别为58.9%和13.2%,学生分别为46.6%和14.2%。在264名参加过高校自主招生的高三学生中,认为自主招生政策与方案“部分透明”和“透明”的分别为48.5%、35.6%,还有15.9%的人认为“不透明”。座谈中,校长、教师普遍反映有自主招生的高校基本能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做到“条件明确化、程序规范化、招生办法公开化、录取结果公示化”,但对于高校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测试到最后确定预录取名单的这一过程,则认为受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大,有可能产生不公正。
(二)自主招生中的平等权利问题
高校自主招生自试点以来,频频遭遇“水土不服”。在一些地方,自主招生名额成了众人争抢的对象,有权有钱者得之;有些自主招生则变相加重了学生负担,除了繁重的高考复习之外,参加自主招生测试的学生还要紧张地准备自主招生复习,家长们还要为此支付报名费、自主招生辅导费、书籍费、试卷费、资料费,等等,同自主招生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因为教育行政化根深蒂固,教育领域“官味十足”。在许多人眼中,权力、关系、熟人往往比法律和规则更“靠谱”,所以要保证自主招生不变味,着实不易。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农村考生人数远低于城市考生。2010年,在北京大学颁布的自主招生新政“校长推荐制”学校名单中,没有一所高中在农村地区。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制度下,常常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国家教育本应该向农村地区倾斜,但自主招生制度所带来的政策不公平反而越来越多,教育水平的城乡差距扩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如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其教育水平应该说是很高的,对于该区的考生来说,他们如果想在其他地区就读,录取分数应该是偏高,但恰恰相反,其录取分数反而偏低,不仅录取的分数偏低,而且实际的分数与当地考生对比来说也偏低,因为考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自主招生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公开、公正,不同区域的考生在自主招生中应当享受平等的权利,这也是自主招生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4]
(三)自主招生政策不够完善
自主招生政策是为在高考竞争中难以顺利通过但是本身又具有十分显著特长的考生,以及综合素质特别高的考生而设定的,政策的出台本意是很好的,是为了满足更多有特定才能的人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教育部等五部委明确规定:在2014年取消奥赛生保送资格。但是,近期多所名校出炉的2014年自主招生方案显示:全国奥赛获奖有机会降至一本线上清华、省级奥赛获奖凭一本分数进入西安交大等。2013年12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加强考务和录取过程管理,强化信息公开和监督检查。教育部将对试点高校严格执行动态管理和准入退出机制,凡是政策执行不严格、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的,一律停止试点资格,并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
当前,部分学校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招收符合自己学校利益的学生,那些往往所谓的偏才、怪才被拒之门外。[5]高校自主招生中还存在组织时间紧张的问题。高校自主招生的申请和审批过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组织实施选拔方案往往有时间紧张仓促的感觉。自主招生计划名额审批等因素的不确定性,通常会延迟招生时间。另外,因为自主招生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高校每年的政策和办法都有变化,有时甚至会有很大变化,使得高校和需要推荐学生并提供材料的中学的工作复杂化。
三、对策
针对上述自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积极出台《考试法》,对高校自主招生作出明确规定,在笔试、面试和最终确定预录取名单等环节上进一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和公开化,选拔与培养并举。在近年来的自主招生中,涌现了不少有特长、有潜力又有个性的优秀学生。对于这些所谓的“怪才”、“偏才”,若在其入校后仅按部就班地按照原有的统一模式进行培养,必然不利于发挥这些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也势必弱化自主招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作用。因此高校有必要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适当改革,使招收到的优秀学生能更地好成长。处理好在自主招生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考生都能夠公平地享有这个机会,更加需要政府的监管、社会的引导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夏静.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问题和出路[J].考试与招生,2010(2):57-59.
[2]万永生.高考加分政策的现状及思考[J].教育与管理,2009(04):75.
[3]秦前红,徐亦鹏.配额与平等——评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J].法学评论,2010(03).
[4]宗俊峰,王燕.关于自主招生政策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5(5).
[5]王龙.论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有效途径[J].江苏高教,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