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导读式新课型下材料来源及其处理方法

2014-10-08 04:17:43陶丽娜
考试周刊 2014年23期
关键词:处理方法

陶丽娜

摘 要: 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探讨历史材料来源及处理方法,尽可能从身边最容易接触的素材着手,展现师生在材料来源与处理上的优劣互补,并总结解题的方法套路,方便学生自我提高。

关键词: 材料导读式 材料来源 处理方法

历史资料浩如烟海,是几千年人类历史文明的结晶。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不断积累了一些,但毕竟只是沧海一粟。进入高中,处于新的学习阶段,必然对学生有新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要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胸无点墨,如何应对新的学习历程?对历史学科而言,最基础的“点墨”莫过于各种历史材料。

新课程历史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素质、学习潜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且不说材料解析题,就是选择题中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材料。要获得理想的历史成绩,学生就得了解材料来源及处理方法。

一、教科书材料

教科书无疑是师生手中最基础的历史资料。但在应用过程中,基础环节往往被忽视。然而这些材料与历史知识点的联系最为密切。教科书材料主要分为文字和图表两大类。

首先,文字类材料,主要渗透在“每课导言”、“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及“注释”等模块,是除去正文部分,从字体模式、字体大小上区别显著的“小字部分”。对这一类材料,教师在新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以教科书为根本,充分利用每一段材料,作为历史事件的背景、前后事件的过渡或是考察对历史知识点的应用,使学生对最基础的材料形成深刻印象,作为归纳知识点最基础的材料储备,提醒学生在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中重视这些文字材料。在新课型的课前自读环节,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材料,对教科书资料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汉书·董仲舒传》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学生熟悉教科书材料,一看便知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其次,图表类资料,即图画和表格。图画一般分为人物画和文物画两大类。我们在处理过程中,一要以图补文。因为有些信息以文字交代得不明确,以图片加以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或是通过图片资料使学生对知识点有直接明了的感受,比如图片上出现的时间和文字说明。二要以文补图。这是图片题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提供方式。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给予补充说明,通过图文信息互补,激活教材知识,有利于学生提炼出完整的考察信息准确解答。表格在教科书中出现的也比较多。一般表格中有明确年份和数据,给予我们直观感受,用于证实历史知识的可信度。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数据分析、古今对比,提炼出完整的历史知识。

二、习题材料

除教科书材料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大量的习题材料,其中以历史文献居多,包括经典著作、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其作为材料的来源,可信度较高。在处理这些材料时,首先要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要注意每段材料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再次,要明确材料的主题及其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最后,要联系教材及其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作出判断。此外,教师凭借教学和做题经验,及时提醒学生哪些材料曾多次出现在各类考试中,通过实题演练,加强学生对常见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例如: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其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什么?这是关于必修一西周和秦朝政治制度考点的常见材料,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容易得出两个“制”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

三、其他学科材料

常说文史地不分家。历史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阅读、理解、表述离不开语文基础,抽象的理论离不开政治原理,诸多空间概念离不开地理知识。[2]而对历史知识的考察,也越来越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在这一块比教师有更大的优势。

一是与语文学科有关的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名言警句、口号等。史实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文学作品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应注意甄辨。此外,阅读历史材料与一般语文材料有相同之处——明确材料中心思想,像语文一样掌握段落大意,但也有所不同——不需要关注语法、字词解释等,要关注历史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及相关内容。[3]此类材料与必修三的第三单元联系较多。有些试题比较简单,例如选择与题干诗歌相匹配的年代、人物及作者名稱。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该文字是哪位文学家的哪部作品?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知道是宋朝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但某些小说或剧本中的情节,可作为历史事件的背景出现。例如,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是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学生通过阅读材料,逐步分析该段文字的出处、作者、创作背景及目的,其实就是考点——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能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二是与地理学科有关的地图。因为是历史地图,与现在所学的现代地理地图肯定有明显的区别,如:地名、区域分界线的变动。这些变化因为时代变迁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利用地理学科教授的方法处理地图信息。通过对图中自然地理名称、政治地理名称及变化、经济和政治地图区域范围及变化等反映的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特征及形成原因。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相关信息建立有效联系作出综合正确的判断。例如(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有效信息。从右图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①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除去秦统一的时间外,都城、攻击策略和疆域都能从图片中看出来,所以正确的是①②③。

第三,其他学科的杂学旁收。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属于科技类,体现在必修三第三、第四单元中,还有美术、音乐属于艺术类,体现在必修三第八单元。这类历史知识,着重于对史实的陈述,大致了解什么时期哪位科学家或者艺术家有何贡献即可。

四、时事热点材料

历史的特点是不能重演再现,但历史是人们认识自我、探究社会变迁的唯一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它们的形成有各自的史渊源。我们通过借鉴历史经验加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加入“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中外比较,发散学生思维,使其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思考。[4]

这些热点问题需要在平时生活中积累。学生的课外阅读其实不怎么关注这一块,或者没有多余的时间探讨国内外时事新闻,所以更多的是通过教师介绍加以了解。2011年第19期《南风窗》的《债务危机终结福利国家?》提出:“我赞成政府必须给社会的不幸者、失败者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让他们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但是不能过分,社会保障不能高到让人们失去寻找就业的动力……让人们像通用汽车的工人一样即使工作没有贡献也能每小时得到七八十美元的报酬。”这段材料补充了必修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中关于福利国家的消极影响。另外,通过中外政府政策的对比,中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逐步加强。虽说中国人民的福利程度不如西方国家,但我们也看到工人退休工资的提高、农村的医保改革等有效措施。

五、网络信息材料

高中历史学习,学校课堂固然是最主要的阵地,课外也有一番广阔的天地。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利用课外時间培养学生探究与合作能力提供了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广阔平台。[5]鉴于高中生的学习时间安排,所谓的课外时间主要集中在假期中。我市提供了学生寒暑假网上自主学习的平台,一方面是类似课堂教学的模式,只是地点转移到网络,另一方面学生在上网自主学习的同时,客观上接触各类新闻和其他信息,这些或多或少都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或者,更直接的,教师布置一个假期自主学习的课题,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他们搜集历史资料、整理历史知识、探究历史课题的能力。

历史材料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我们在各种环境中不断积累材料的同时,如何内化成与知识点的联系才是历史学科的学习重点。总结处理方法,用六个字概括:审(审题考察范围和方向)、读(解读题干材料和情境)、抓(命题立意或中心思想)、找(寻找答题的关键词)、联(关联所学知识)、析(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以下例举2012江苏历史高考第23题说明解题方法。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冶》)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2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2分)

第一,通过审视题干“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得出该题考察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涉及必修二第六单元三课内容。第二,阅读材料,而且是带着所要回答的问题题目有针对性地读材料。第三,问题一的中心思想是罗斯福新政中关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和背景,从题目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第四,材料中很突出的一个关键词是“失业”,还列举了各类人的生活困境。第五,根据问题的提示“据材料一”即我们要寻找的答案部分在材料一中。“结合所学知识”,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二者加起来,就是得分点从材料中和教科书中区寻找、提炼。第六,分析得出答案,措施就是必修二第85页中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背景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材料中的关键词“失业”问题。

通过探究材料导读式新课型中材料来源及其处理方法,教师和学生在材料来源上得到沟通和互补,处理上也有比较常规的方法和套路。如今历史学科以图文材料为主要呈现的试题素材,掌握了材料来源和处理方法,就推动了自身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爱如.基于材料解析题特点的解体方法与技巧的探索——以近四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新课程试题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5.

[2]张燕.把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育旬刊,2010.11.

[3]梁爱如.基于材料解析题特点的解体方法与技巧的探索——以近四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新课程试题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5.

[4]赖广斌.激活思维,培养能力.中学历史教学,2012.4-5.

[5]李娟.信息时代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处理方法
电厂变压器短路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研究
简析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浅谈交通事故现场及事后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基础上水利施工处理方法
矿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处理技术研究
火电机组低压配电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浅谈野外驻训常见涉法问题的处理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研究
煤矿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浅析半伞式水轮发电机组上导油槽下油雾密封盒绝缘不合格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