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
摘 要:本文以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合唱团和蒙古族青年合唱团为例,来探析内蒙古当代合唱音乐的创作及其发展历程,并以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为主要内容,分析其合唱作品的风格、内涵及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蒙古族风格;合唱;创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19-03
一、内蒙古当代合唱创作及其发展的初创期(50年代初~60年代中)
内蒙古合唱艺术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当时正值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成立新中国的喜悦之情很大程度上都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尤其以群众性合唱居多。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之一的内蒙古,更是在经历了民族压迫、曲折沧桑后收获了民族独立、区域自治,蒙汉民族对新中国的成立有着炽热的、强烈的、真诚的情感。于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产生了许多歌颂新中国、歌颂草原、歌颂时代的歌曲。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军区歌舞团则先后建立了室内编制的中小型合唱队。当时的演出曲目有美丽其格的《永远跟着共产党》、通福的《蒙汉团结歌》两首混声合唱作品,相继又产生了德伯希夫的蒙古族风格合唱《各族人民是一家》,合唱改编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晨曲》,女声小合唱《像撒缰的骏马在草原上飞奔》等等。1956年,内蒙古歌舞团进京参加“全国音乐周”,并以“合唱十乐队”的形式演出了蒙古族传统宫廷乐《阿斯尔》(又译为“阿萨如”,却金扎布、特木奇杜尔搜集整理,德伯希夫改编)引起轰动,由此也掀开了内蒙古合唱艺术的第一个高潮。由以上曲目可以看出,在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合唱音乐以群众性合唱作品为主,大多数作品都反映的是民族翻身、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在这些作品中,有着鲜明的爱国、爱党的政治色彩较强的歌曲;有着传统的蒙古族宫廷乐改编为合唱的歌曲;同时,也有着浓郁的草原风格的歌曲。尤其是后者,更是反映出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50年代初~60年代初),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之一的蒙古族创作音乐的独有风格。众所周知,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独有的艺术天赋创造了丰富宝贵的音乐财富,无论是自古就有的长调民歌、叙事民歌,还是当代的蒙古族风格创作音乐;无论是高亢嘹亮,还是低吟浅唱,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草原的眷恋,对国家的真诚,对父母的尊敬。
二、内蒙古当代合唱创作及其发展的低潮期(60年代中~70年代末)
1966年5月,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专业音乐表演团体、音乐院校、中国音协及其各级分会等机构的一切正常的音乐艺术活动全部陷入瘫痪,在这样的背景下,内蒙古的音乐艺术发展也遭受重创。当时的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停止自办节目而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广播实验文工团被迫停止了录音和演出。在文革早期,内蒙古的合唱也奉行全国大一统的原则,在内容和风格上大致可分为“颂歌”和“语录歌”两种,如《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就是一首典型的歌颂毛主席的赞歌,在音乐语言上采用的是蒙古族民族民间音调,还保留着一丝珍贵的特色和个性,但歌词内容完全充满着政治色彩,是对毛主席个人无限敬仰和无比崇敬的词句。在文革中后期,全国政治局面有所松动,全国各地也相应衍生出一些较为优秀的音乐作品。内蒙古的合唱音乐作品也不例外,1975年3月,内蒙古广播文工团参加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部来我区录制的“改录会”,主要是改录文革中蒙古语歌曲中被汉化了的几个名词,广播文工团与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歌剧团联合录制。其中,《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各族人民心连心》《草原晨曲》等乐曲被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电视台作为台标音乐长期播放,并被改编为合唱的形式,深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197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全国著名的合唱指挥家聂中明先生来内蒙古录制蒙古语的《东方红》《国际歌》以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陕北革命历史民歌17首,并在全区选调70余名演员组成了“蒙古语革命歌曲”合唱团,以此来完成这一国家重要政治任务。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身处内蒙古的蒙古族人民能欣赏到翻译成蒙古语的陕北民歌等区外歌曲,也是很有益处的。
三、内蒙古当代合唱创作及其发展的辉煌期(80年代初~90年代末)
十年文革这场浩劫结束后,在全国文艺逐渐复苏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的合唱音乐也有了新气象。以内蒙古广播文工团为例,1978年,广播文工团参加了全区专业文艺汇演,其中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创作的合唱歌曲《歌唱亲爱的党》、器乐曲《乌力格尔随想曲》等优秀作品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11个奖项,而内蒙古广播文工团就此进入自治区一流艺术表演团体之列。该团的合唱发展更为突出,在这一时期,阿拉腾奥勒、永儒布、色·恩克巴雅尔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相继涌现,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合唱作品,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交响合唱《科尔沁婚礼》组歌(阿拉腾奥勒曲)、《欢乐的那达慕》《腾飞吧,中华》(永儒布曲)、《八骏赞》《戈壁蜃楼》、大型民族交响合唱《天赐故乡》(色·恩克巴雅尔曲)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具有浓郁草原风格的创作歌曲,并获得全国乃至世界大奖,是内蒙古合唱音乐历史发展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传唱不衰。与此同时,永儒布、色·恩巴克雅尔等作曲家也把一些传统的蒙古族民歌改编为无伴奏合唱,并传遍中国,走向世界,如《四季》《四海》《陶爱格》《初升的太阳》等等。无伴奏合唱特别要求细致的音色和力度的变化,准确清晰的吐字,纯正的音调和均匀协调的声部关系。上述特点,使无伴奏合唱中任何作曲或演唱上的缺点都极易暴露出来,所以要求作曲者和演唱者都要纯熟地掌握合唱艺术的表现技巧;同时,也需要作曲者和演唱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无伴奏合唱这种艺术形式与深邃而凝重的蒙古族音乐相结合,衍生的作品既独特又古老,即传统又具有现代性和时代特色,其独有的音乐魅力也使得内蒙古合唱音乐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
说到辉煌,不可不提蒙古族青年合唱团。该团成立于1987年,三位核心人物团长呼日勒、副团长色·恩克巴雅尔、合唱指挥娅伦格日勒志同道合,带着弘扬民族音乐的信心,组建蒙古族青年合唱团,他们以演唱蒙古族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作品为主,同时涉猎各类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将世界各国名曲翻译成蒙古语演唱。如柴可夫斯基的《金色的浮云》,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歌剧《卡门》中的无伴奏合唱《波西米亚人》《威廉·退尔》中的《牧羊少女》。由此可见,合唱团的歌手们不但热爱具有蒙古族音乐特质的作品,还将欧洲古典音乐与蒙古语相结合,塑造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使人耳目一新,从而形成了该团又一独特的音乐风格。合唱团一直以来不断的努力与实干,也得到了作曲家们的热情支持与无私的帮助,他们所演唱的《吉祥欢乐》《鸿嘎鲁》《雕花的马鞍》(辛沪光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的路》《睡吧,赛音呼罕》(阿拉腾奥勒曲),《四季》《四海》《丁赫日扎布》(永儒布编曲)、《八骏赞》《陶爱格》《孤独的驼羔》(色·恩克巴雅尔编曲)、《赞歌》《奔布莱》(莫尔吉胡曲)等等,都是作曲家们无偿提供的。正是因为有了上述作曲家们无私奉献的优秀作品,再加上合唱团的指挥、歌手们对无伴奏合唱在声音的控制、声音的层次及对音乐细腻的理解与表现,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通过几年的磨砺,合唱团在1991年第三届北京合唱节上初露锋芒,夺得了比赛的一等奖。1996年,他们把辛勤磨炼了近十年的作品精心录制成有史以来第一张蒙古族无伴奏合唱专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蒙古族无伴奏合唱,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们。同年8月,他们在第四届澳大利亚悉尼合唱节上放歌,又让国际合唱界刮目相看,被评为该合唱节四个最优秀的合唱团之一。1997年他们又奔赴西班牙参加第二十九届特罗萨国际合唱大赛,作为唯一的亚洲参赛团体获得了主调比赛三等奖。2000年7月,他们参加了在奥地利举办的首届国际奥林匹克合唱大赛,一举夺得三项金奖,又一次在国际赛场上印证了他们强大的实力。2001年他们应邀赴德国参加“柏林亚太文化周”活动,向国际友人展示了美妙迷人的蒙古族合唱艺术。他们的演唱是真正的人声交响乐,时而如流水般柔情细语,时而如骏马般豪情奔放。他们演唱的《陶爱格》质朴真挚,《草原恋》深情动容,《八骏赞》神圣豪放,《天上的风》清新和谐,他们所追求的源于西方的无伴奏合唱与本民族音乐相融合的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得到了听众的喜爱与认可,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们天籁般的声音。
在蒙古族青年合唱团这个大家庭中,来自我区各文艺团体的歌手们在没有排练经费、没有报酬、甚至连排练场所都是借用各单位晚间不用的会议室或学校的图书室来进行排练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合唱团指挥娅伦格日勒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凝聚在一起,使得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带动了内蒙古各合唱艺术向前迈进的步伐。因此,正是有了内蒙广播电视艺术合唱团生产节目的迅速,节目数量的浩瀚,才会广为传播、辐射到群众艺术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正是有了内蒙古青年合唱团的不懈努力,精益求精的付出精神,才会使其进一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成为草原深处的绝响,享誉国内外。这两支合唱团共同带动了内蒙古合唱艺术的发展。
四、内蒙古当代合唱创作及其发展的瓶颈期(2000年以后)
在经历过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辉煌时期后,不得不说,现今,内蒙古合唱艺术创作及发展正处于瓶颈期。曾经是光环笼罩、活动频繁的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合唱团和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现今演出活动则相对较少,影响力也不如从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如今缺乏一些优秀的新作品,曲目无法更新,作品过于集中单一,如果频繁地演出,是不能仅仅重复昨天的辉煌的。同时,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缺乏。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合唱团来讲,一个好的指挥是至关重要的,在失去了娅伦格日勒后,新的指挥对于蒙古族无伴奏合唱艺术的内涵及水准则稍显薄弱。此外,人员、经费等一些客观原因也是造成内蒙古合唱艺术发展处于瓶颈的另一个原因。然而,近几年,内蒙古合唱发展有所复苏,除了上述的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合唱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之外,也相继涌现出一些专业的、民间自发组织的合唱团体,如:作为专业团体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百灵合唱团”、全部为下乡知青的“草原恋合唱团”、民间自发组织的“赛音安达合唱团”以及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专的少年合唱基地班,还有社会上的一些老年合唱团等等。这些合唱团都有着以演唱蒙古族风格音乐作品为主的共性,都有着热爱蒙古族音乐的诉求,同时,每个合唱团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内蒙古合唱音乐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
综上所述,从建国以来至今,内蒙古合唱创作及发展历程可谓有起有落,以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合唱团和蒙古族青年合唱团为代表的两个团体为内蒙古的合唱艺术的创作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在大众中起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延展,得到了专业人士与社会民众的喜爱与肯定。而对于我们从事合唱事业的音乐人及音乐研究者来说,在肯定昨天辉煌成就的同时,更要正视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并着眼于未来。我们应该努力地思考,创作出更新、更好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音乐,了解蒙古族无伴奏合唱。
——————————
参考文献:
〔1〕居其宏.共和国音乐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博特乐图.当代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多元结构及其处境[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01).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