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旭,孔爱婷
(1.广东工业大学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系, 广东 广州 510006;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地理信息共享是当今地理信息系统发挥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作用的前提之一,也是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涉及信息共享的技术、标准、管理、政策和法律等一系列问题[1-7]。实现有效且高效的地理信息共享,有利于充分及时地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减少重复劳动,节约成本[8,9]。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对以地理信息共享为主题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地理信息共享研究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为了避免重复统计,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在文献检索时仅选择中国知网(www.cnki.net)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作为检索数据来源。在统计时,文献检索条件为:以“共享”为主题,且摘要中包含了“地理信息”或“空间数据”,采用精确匹配方式;考虑到地理信息或空间数据在多个领域中的作用,特将学科领域范围设定为全部专辑;时间涵盖了2013年以前的所有时间。获取相关文献后,首先从论文题目和摘要中进行判断是否同研究主题相关;再对剔除不相关文献后的文献样本进行多视角分析。
通过对我国20多a来地理信息共享专题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了解我国在该领域总体研究水平和最近研究方向。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检索,共得到满足条件的样本文献1 705篇,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在地理信息共享研究早期,以公开形式发表的论文较少,增长也较为缓慢,这主要是由于1996年以前,我国在这一领域侧重于地理信息共享标准的研制以及专业领域应用示范。从1996年开始,论文数量逐年持续增长,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论文数量都在100篇以上,有几年都在150篇以上。这一变化也是和我国对地理信息共享领域的重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相一致的。
检索结果显示,文献样本所属学科范围前2位的分别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学科的论文一共有1 024篇,占总数的60.06%;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学科的988篇,占总数的57.95%。这也说明GIS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且互为促进的关系。在研究层次上,主要分布在工程技术和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这2个层次,占总数的90.08%。其中,属于工程技术层次的有1 087篇,占总数的63.75%;属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层次的有449篇,占总数的26.33%。由此可知,我国对于地理信息共享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而非技术层面研究较少。
从图1可以看出,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样本文献数量总体上呈逐年增加趋势。1989~2012年共有629篇,占总样本文献的36.89%,主要发表在《测绘科学》、《测绘通报》、《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核心期刊上;研究机构主要是一些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等;标注了基金项目的样本文献数量为374篇,主要基金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973计划,占已标注总数的71.39%。
通过对1989~2012年以地理信息共享为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进行检索与统计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
1)地理信息共享研究获得长足进展,但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关于地理信息共享主题的论文数量及增长都表明我国对地理信息共享非常重视,特别是“九五”以来发展尤为迅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文献统计中也可看出,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次。这种对地理信息共享技术的过度关注,会忽略地理信息共享的非技术视角研究。地理信息共享的实践也证明,仅技术并不能解决地理信息共享的所有障碍,而是要同时从非技术视角对地理信息共享进行研究,如地理信息共享行为。
2)研究成果呈逐渐上升趋势,但高水平的论文偏少。仅从论文数量上看,近20 a来我国在地理信息共享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少,但从重要文献主导原则上分析,地理信息共享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约占总数的1/3,显然数量偏少。从研究主题来看,不少文章主题相似度高,缺乏创新性,且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较少。同时,大多相关文章都是发表在测绘类期刊上,由于这类期刊领域局限性强,范围相对较窄、种类也不多,无疑也降低了宣传力度。此外,从作者分布来看,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占了绝大多数,这说明研究人员较为单一,应该激励更多的组织、团体和机构参与研究和实践。
3)研究资助基金的种类不少,但以国家经费支持为主体。从基金标注情况看,各级各类的资助基金达几十种,但主要是国家高层次的基金资助,其他层次的基金资助发表的文章较少,这说明对该领域的研究经费的投入渠道仍然较窄。实际上,随着GIS的广泛应用,地理信息共享也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有待研究,这就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持续投入研究经费,也需要其他各类经费予以支持,从而扩大研究和应用范围,以推动有效且高效的地理信息共享。
4)宏观地理信息共享保障机制有所研究,但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从文献内容分析可知,我国学者对地理信息共享的保障机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主要属于国家或行业层面的宏观调控模式,对地理信息的保密、保护与公开、参与方的权益分配、无偿和有偿等方面的研究尚不足,导致了地理信息流通与共享过程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统计的方法对我国地理信息共享研究进行了分析。基于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以下建议:①基于技术和非技术的视角对地理信息共享环境进行整体研究;②加强地理信息共享的理论研究以及研究中的薄弱环节;③从宏观层面探寻激励多方参与地理信息共享的方法和途径;④从微观层面研究地理信息共享参与方的意愿;⑤深入研究当前地理信息共享的主要阻碍因素。
[1]徐冠华,孙枢,陈运泰,等.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J].遥感学报,1999,3(2):85-89
[2]何建邦,柯正谊,吴平生,等.国家地理信息共享政策框架意见[J].资源科学,2001,23(1):17-22
[3]When De Montalvo U. Mapping the Determinants of Spatial Data Sharing[M]. Aldershot:Ashgate, 2003
[4]龚健雅,高文秀.地理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技术及标准[J].地理信息世界,2006(3):18-27
[5]张永强,孙燕,易善桢,等.构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机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17(3):185-188
[6]余旭,何建邦,张兴福,等.地理信息共享管理环境研究[J].工程勘察,2010,38(11):52-55
[7]宋国民.地理信息共享的理论研究框架[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6,23(6):404-407
[8]余旭.地理信息共享环境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9
[9]曹彦荣,闾国年,吴平生,等.地理信息产权在地理信息共享中的地位[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13(5):611-616
[10]何建邦,闾国年,吴平生.地理信息共享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何建邦,蒋景曈.我国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测绘科学,2006,31(5):9-12
[12]余旭,张兴福,王国辉,等.我国地理信息标准化综述[J].测绘工程,2010,19(6) :1-3
[13]张秋义,王春卿,郭建坤.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标准化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14(2):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