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环
摘 要: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开始日渐突出,主要可以体现为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认知粗浅,财务会计部门的岗位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繁琐陈腐,审计制度不健全等。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COSO框架
0 引言
按照当前普遍共识的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制度其属性工作,旨在为了科学地确保单位、部门在其结构与经营行为中的经济性、有效水平以及有关财务管理信息报告的准确性及其具备的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属性作用,一旦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表现的并不完善,抑或是尽管设有内部控制机制却执行效率低下,这就在很大程度诱发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收支失衡以及信息失真等多方面问题的产生。事业单位需要按照自身的部门特性,创世以COS框架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此保证事业单位在运营期间对于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资产经营行为的可靠性、提升财务管理的服务水平。
1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1)贯彻执行水平有待提升,制度不健全
完整性质的内控机制主要涵盖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控制、财务控制、会计控制以及内审控制等[1]。然而,现阶段只有少数的事业单位创设了与之相关的会计控制机制,绝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依然尚未创设出健全的内控机制。更有甚者,连起码的内部的牵制、制约的机制都不存在,还有一些事业往往只是选择性的创设内部控制制度,其行为也旨在为了应付上级财政部门的所谓“突击性”检查。也由此,创设而成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毫无健全性可言,也只是挂在墙上、流露于纸面上,在现实工作行为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全面地开始参与到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来,可以想见的是,无论是市场环境的客观性因素,抑或是人为的主观性因素,事业单位所需要应对的风险也逐渐开始日渐增多、也更具复杂性。然而,有一定数量的事业单位迄今为止,尚无法精确地认知到风险,极大地忽略了构建风险评估的功能及现实意义。有相关数量的事业单位只是纯粹地关注事业单位的规模、业务经营的效益,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未有足够多的清醒认识,更加没有创设出与之相对的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尤其是近些年来,伴随着高校对招生规模的拓宽,有一些高校甚至利用举债的方式展开规模建设。在高校领导班子的意识中,只是纯粹的认为,规模的宏观是招生的重要保障,一时的举债并不要紧,对举债融资后期的偿还风险还并未展开科学、合理的具体论证,也并未实施针对性的风险防范评测。最终为事业单位埋下重大的财务危机。另外,具备普遍性的是部分地方领导由于单纯地出于对经济立即的权衡,热衷于建立所谓的“政绩”工程,在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也并未对工程的现实作用展开正确的风险评估,最终给我经济产生重大损失。
(3)贯彻执行力度不强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一般来说只可以防范部分“众所周知”的差错以及“明目张胆”的舞弊现象,无法防范舞弊程度较高的问题。之所以无法防范,究其原因,还是事业单位的贯彻执行力度不强所引起的。因为事业单位的岗位配制制度和人员安排的不合理、部门之间业务的纵横交错、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监督。一旦部门内部关系缺少基本的协调,往往是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错,接下来的岗位职能人员出于不可知的考虑,并不会进行及时的制止。而且,财务部门无论是审核、复核以及监督方面的工作流程中往往只看重形式,无法按章执行。
(4)审计制度不完善
审计制度是基于COSO框架事业单位在贯彻落实内控机制环节中不能够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内审制度的实施,能够全面地深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然而,无法否认的是,现阶段,部门行事业单位还没有创设一个与之相对的审计制度,也并未有对审计制度的专业性进行管理,即便有一些事业单位创立了有关的内部审计部门,但其部门的从业人员通常也是由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的人员进行兼任。如此一来,从本质上也彻底放弃了审计制度的应当起到监督控制职能,无法形成审计制度的精髓,即制约性。事业单位审计机制如果并不健全甚至并未建立,必然会致使内控机制无法得到贯彻落实,更无法对后期财务核对进行完善。
2 创设COSO框架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内控机制意识
一言以蔽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定到执行的程度优质与否,完全都取决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决策者对于内部控制的态度、理念以及风格。因此,事业单位首先要深化对领导班子成员对于内部控制意识的加强。特别是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要扫除传统观念下的陈腐的官本位理念,深化对作风的转变,加大关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具体意识加强措施为:第一,要推行执行对风险问责制的落实,把关于内部控制建设的工作兼并至部门管理者的职能考核领域,以此切实、直观地加强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与部门管理者的内部控意识;第二,在推广内控机制意识的同时,也加大、加深对领导班子成员与部门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管理队伍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灌输,进而改变传统滞后的管理风格,推动内控机制和事业单位结合。
(2)创设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制度
风险一词的语境可以可以衍生出两种不同的结局:一方面,给事业单位带来损失;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创造出一定收益。对此,在日常岗位上,事业单位各个部门都需要准确地认知风险意识,深化风险意识,制订能够监控风险的相关制度,而且可以对风险展开有效识别,按照风险形成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水平实施风险防范评估,并制订出与之相对的风险策略。另外,也应当创设风险应急制度,其目的旨在如果产生不能够预计且得不到有效控制的风险时,能够即时地采取紧急执行措施,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把事业单位的损失降到最低所。
(3)将外部与内部的审计监督有机融合
我国的审计部门属于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外部监督机构。 故而,我国的审计部门更需要周期性的对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建设的贯彻与执行状态展开严格地审计监督,以此深化对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正确引导,也以此,进一步确保我国经济政策方针的整体经济效益,外部审计部门严格监督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工作不仅能够极大地规避经济犯罪的产生,也可以加强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岗位的工作与信息质量,最终保证我国资产的安全性。除去外部审计监督的监察,事业单位本身的内部审计也在深化执行内控机制方面起着无法估量的现实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部审计监督属于在会计控制的基础上所增设的一项再控制。事业单位应当关注、激活、重视内部审计监督的功能。
(4)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是始终贯穿在事业单位整个内部环境、风险防范以及内部监督的行为,也是联系这四个内部控制重大要素的决定性形式。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创设一套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争取保证信息得以第一时间展开沟通,推动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展开高效地运行、扫除传统意义上的手段形式单一的沟通办法,扩建沟通交流的渠道,落实既可以自上而下,也能够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办法[2]。提高事业单位对于信息传递水平,加大建立现代化信息体系工作,创设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以此,一举扫除可能出现的信息孤岛,从而完成对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即时共享,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展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制度属于事业单位开展业务经营往来的一种内在自我调节系统。同样,内控控制制度也是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行为程度会直观地对事业单位的运行状态产生决定性影响。尽管,现阶段许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依然存在着诸多层面的现实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事业单位可以按照自身的现实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规范化处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也会朝向健康、稳定、有序的趋势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晓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3,(03):237-238.
[2]谷淑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13,(0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