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忠宏
新课程的知识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课堂的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目前新课程教学的第一线,一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是存在的,这些教学行为违背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因此把握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度”尤为重要。
一、课堂提问要有“度”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被称之为“满堂灌”,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方式有两种:其一,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号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其二,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的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的表面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远离了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把握课堂提问的“度”,就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妙,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课堂交流讨论中要有“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与之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我把它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方法。
怎样掌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呢?首先要恰当地安排时间,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但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 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其次要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于表达的,性格活拨的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有“度”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存在着三个方面的误区:
其一,基本没有版书,知识的阐述过程、典型例题的讲解、练习题目及解题过程、图形等等直接用“电子黑板”打出,一页一页翻得飞快,学生看都没有看清楚,更谈不上理解和记下来。没有现代教学手段时,是“人灌”,有了现代化手段加进了“机灌”,“人灌”加“机灌”,学生怎么能吃得消,更谈不上收得好的效果。
其二,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得太多、太细。有些简单的内容没必要用课件去演示学生就已经理解了,或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方法(如折纸)、简易教具去演示效果会更好;演示得太细就如同老师讲解得太细,使得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同样得不到发展。
其三,把课件理解成公开的教案。有老师在公开课的课件中写出:第一组齐读第一自然段,第二组齐读第二自然段……这样的课件是不能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实现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转变。
课堂使用多媒体要有“度”,一要保留适当的板书。板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是通过板书来传授的,同时解题、论证、绘图等又往往是通过板书来进行示范的。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课上随时“节外生枝”,“电子黑板”上的内容大都要提前准备好,“应付”不了“突发情况”。根据需要在图上加辅助线,展示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支粉笔和黑板的作用是代替不了的。二要恰当地选择使用多媒体的内容。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讲授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多媒体的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动”“静”结合,并相互转化,我们应适时适度地利用这一优势,帮助学生在动态环境中观察、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辅助”。但“辅助”不当,会产生许多不良效果,如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局限于屏幕上出现的画面,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或使学生分散注意力,只注意好看的画面,好听的声音,不进行深刻的思考,等等。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有的“度”还很多,如组织开展学生课堂活动的“度”,教师的开放度,学生的参与度等。
如何把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把握的“度”,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还有待于广大第一线的教师进一步实验,研究和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