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海芹
当前,我国的语文教育经历了由对应试教育的群起而攻之,到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到创新教育的共识的形成,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莫衷一是的评价,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语文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令人忧心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语文应该是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的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能让学生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流下激动的泪水,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就十分成功了。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即通过思维不仅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形式的统一,但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则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上。比如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老师》的作文,还进行了指导,结果学生们千篇一律写的都是自己病了,老师如何照顾自己,又如何为自己补课,一点新意也没有。也就是说在集中思维支配下,学生的作文写的往往是别人写烂了的旧事、常事。而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则不同,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挖掘素材、寻求答案。在这种思维形式支配下,学生对同一道作文题往往能全方位地去思考,挖掘材料,开拓创新,学生的作文就真正地“活”了起来。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其本身而言,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都是与文章作者的心灵和情感进行的超时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没有生动的想象,文章只能是文字符号的堆砌,谈不上美,更不能引发学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而学生则是受支配、受控制者,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索,特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具有心理自由和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活动,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条件。
2.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讨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空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不让现成的结论套住学生的思想,从学生着眼,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3. 鼓励学生质疑问疑,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
独创性思维是指善于打破陈规,对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学习迁移、应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可以说是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念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教师要善于激疑、释疑。让学生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等话语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某些提问是低层次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通过引导学生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的能力。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发现问题,调动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乐于设问,敢于提问,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从而养成学生勤提问、多思考的良好学风和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4. 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奠定学生创新的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也就是说,知识准备是成功的条件。没有知识,人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就缺少依据,创造发明也就难以为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语文基础内容,花足够的时间和力气,使学生真正掌握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学习技能,建立起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其次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广阔的领域。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求知欲望就越来越强,对知识的感受也越来越敏锐。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