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聚成+岑其
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是艺术家心中永恒的创作题材。艺术大师刘海粟一生十上黄山,采用独特的泼墨新技法,创作了大量以黄山为题材的艺术佳作,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奇迹。
十上黄山,彰显了刘海粟敢为天下先的艺术追求。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任校长。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海粟那浩如沧海的一生,他那百年风云、波澜壮阔、惊世骇俗的艺术生涯,他那争议之多、传奇之甚、影响之大的艺术成就,迄今为止,任何一位巨匠不能与其项背。
刘海粟是我国近现代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刘海粟于1912年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为中国第一所正规美术学府,首创男女同学,开中国教育界之新风尚。在当时画坛的重重阴霾包围中,刘海粟独具胆识,在深刻考察东西方绘画的基础之上,站在世界的峰巅,俯瞰东西方绘画发展的潮流,掌握艺术的规律,取精用宏,融汇中西,成为中国画坛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1914年,刘海粟在上海美专破天荒地开设了人体写生课,并聘用女模特儿。1917年,上海美专成绩展览会,陈列人体习作,某女校校长看后谩骂:“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一时舆论界骂声一片,刘海粟则干脆以“艺术叛徒”自号自励。1918年,刘海粟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性的《美术》杂志,为新文化启蒙运动作出了贡献。
1918年,刘海粟第一次攀登黄山。此后70年,他在十次登临中体现出来的不断攀援和超越,敢为天下先的品格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1929年2月,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刘海粟以驻欧特约著作员的身份,到欧洲考察美术。旅欧期间,刘海粟创作油画风景、景物、人物写生近三百幅作品,1929、1930年两次入选法国秋季沙龙,这对西方艺术家来说也是很高的门槛,而且他第一次入选秋季沙龙的作品《北京前门》,是他27岁时在国内画的。1933年秋,刘海粟第二次赴欧,他先后在德国普鲁士美术院、柏林大学东方语言学校和汉堡美术院等讲述中国绘画艺术。两次旅欧,刘海粟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获得了空前的声望和荣誉。
刘海粟六上黄山的50年代,正是新中国百废待举,力争上游的火热年代,他受新时代精神的感召鼓舞,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创造力,积极自觉地进行自己艺术的跃进,他一生艺术的重要转变也正发生于这一时期,是其创作思想的发展期。
十上黄山,彰显了刘海粟勇攀艺术顶峰的人生豪情。
刘海粟一生最爱黄山,他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黄山是海粟艺术的源泉,海粟为黄山增添了艺术内涵。70年间十上黄山的壮举,打破了历代画家的登临纪录。刘海粟以黄山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包括速写、素描、油画、白描、没骨、泼墨、泼彩等形式,大则丈二巨幅,小则册页,再小如明信片,总量蔚为壮观。
刘海粟提出“中西融合”的理论,主张国画与西画一起研究。刘海粟对中国艺术充满高度自信,指出“世界艺学,实起源于东方,东方艺学,起源中国”,主张发古人之精蕴,融西方以大昌中国画的传统,热情地高扬写意野逸派的创作思想。
在当时刘海粟并未达到上述的艺术境界,但这样的境界和造诣已在他的心中形成,并为晚年喷薄而出的最高境界打下扎实的基础。他那不为形役、不求合矩、无法而有法的泼墨泼彩画,以龙蛇一般颤动凝铸的线条为构架,犹如钢筋铁骨,力敌万钧;他那“燃烧着内心狂激的热焰,像风车一般旋动他的画笔”,那“不似又似之间”的形象轮廓,与后期印象派的表现方法若合符契,同时又成功地沟通了石涛“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的精神。
刘海粟的艺术革命,换言之,他的泼墨泼彩,最早源于画史所载的“王洽泼墨成画”。他经过几十年的中西融合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创新,在泼墨的基础上为泼彩准备了50余年,自上个世纪70年代始,他开始大胆地泼彩,其独树一帜的“大泼彩”,最终以其“海粟之狂”奠定了他在现代绘画史上霸主的地位。
刘海粟早年画油画有意无意地渗进了国画的技法,以中国写意画的观念来作画。他通过几十年油画民族化的实践,后期的中国画,如《荷花鸳鸯》、《鸡冠花》等与他的油画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工具材料不同而已。他的国画,常在泼墨的基础上再加上泼彩,又自然而然地渗进了油画的技法。此外,有些山石勾线、皴法,焦墨山水、花卉的勾勒运笔等,看出受到塞尚、高更、梵高、莫奈等强烈的色彩和简练的线条的影响。凭着书法和国学诗词的良好根底,借助于淋漓老辣的书法线条支撑着画面,辅以西方印象派的光色变幻之妙,以及水墨、粉彩在生宣纸上浸淫渗化的特殊功效,终于矫然突出,令人耳目一新!
刘海粟不属于南派、北派,亦不属于海派和金陵派,他自成一派:壮美派。看刘海粟的绘画,尤其是80岁后的作品,那排山倒海一般的群山,那虬屈烂漫的红梅,那如狂风骤雨的泼墨荷花和芭蕉,那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鹰,那如龙的苍松,那君临万花的牡丹,那姿态可掬的熊猫,那淋漓奔放的葡萄,一切都是扑面而来,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和心灵!1982年,郑逸梅这样描述海粟大师:“他的画路很宽,花卉又别具一格,所作露莲风竹,汀蓼畦兰,好遐致逸趣,充溢缣素。我更爱他的葫芦,藤纠蔓牵,乱而不乱,几乎不是画而是张扬的狂草……”
十上黄山,彰显了刘海粟奔放狂劲的艺术风格,创立了刘海粟辉煌千代的非凡成就。
如果把一般画家的艺术境界比作小溪、长江、大河,那么,刘海粟的艺术境界正是大海。而且十上黄山的“绚烂”表现,正是天赋“狂”人的波涛巨浪。刘海粟自少年就以胆量大成名,加之出身于诗礼簪缨之家,天分高,悟性好,又勤奋,使得他少年时就名满天下。
刘海粟晚年的中国画创作中,中西融合真正达到了顶峰,为中国画革新做出了成功性的贡献。“大红大绿,亦绮亦庄,神与腕合,古翥今翔,探豪端之郁勃,接烟树之微茫,僧繇笑倒,杨升心降,是之谓海粟之狂!”这是他自题《江山如此多娇图》的一段画语,画中青山白云,红树茅屋,泼墨之上泼重彩,焦墨与朱砂、石青、石绿融合。画面奔腾着强烈的“破坏性”和“创造性”,一种气压群论的精神豪气溢于纸上,是“海粟之狂”的代表之作,此图中充分体现了海老与生俱来的“狂”意。
刘海粟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画家。刘海粟在不少画作经常题到:“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是苏轼之语。“海粟之狂”得益于千年前东坡先生的神会,他不满足人平常的观赏和思考的要求,往往游心聘思于八极之外,把平凡的事物化为他笔下神奇、伟大和优美的“诗篇”。海粟的大气、大度、大量及直率的性格和内在的“狂”融合一体,成为真正的“海粟精神”。
1981年八上黄山,刘海粟更深刻体会到黄山的绝奇绝秀,在朝朝暮暮的自然美景中顿悟天意,终于功行圆满,得画稿数百件而难以表达其心中的感情和快感。此时,他圆融地完成了中西的交融,其雄阔、奇肆、大气磅礴的泼彩泼墨,创造出在画史上从未有过的瑰丽境界!
1988年的,刘海粟十上黄山,这是他伟大艺术人生的总结,也是他百年人生的艺术结晶与展示。1988年9月9日,他结束了近两个月的十上黄山之行,共创作上百件的书画诗词作品,9月12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刘海粟十上黄山画展”,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刘海粟是一位伟大的创造者。正如柯灵先生题词:“治白话文学史,不能无胡适、陈独秀;治新文学史,不能无鲁迅;治新电影史,不能无夏衍;治新美术史,不能无刘海粟。”刘海粟在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 王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