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生情感消费的心理剖析

2014-09-28 07:28刘文沃
2014年22期
关键词:归属认同心理

刘文沃

摘要:目前情感消费在大学生消费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经过对肇庆医专学生的消费结构调查,梳理出目前高职高专学生情感消费的六种心理,即寻找归属、追求情感共鸣、缓解紧张情绪、获得他人认同、追求新鲜刺激、体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情感消费;心理;认同;归属

一、情感消费的现状

所谓情感消费,即体现出消费者个人情感差异和需求的消费行为。情感消费并不等同于人情消费,相对于指向建立、维系情感关系或者人际关系的人情消费行为[1],情感消费包含消费者自我的情感建构,可以说情感消费比人情消费的内涵更宽泛。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消费近年在大学校园不断升温。如学者周宪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发现以休闲娱乐和交际时尚为主要形式的情感消费占大学生消费总额的41.3%,而陈小伍在武汉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的研究之中,也得出当前大学生注重人际消费、其比重不断攀升的结论。笔者在肇庆医专开展的消费结构调查,虽然未能与上述学者取得精确、一致的结果,但是在研究人员的引导之下,学生经过理性的酝酿和计算,大部分表示其情感消费占总消费额的比重在35%-50%的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前述学者的研究。

情感消费具有两面性,即情感消费行为背后可能产生正面或负面两种情感类型。正面情感可以促进学习和生活的改变,而负面的情感可能会使学习生活停滞不前甚至腐化倒退。因此通过对肇庆医专学生的情感消費调查,梳理出高职高专学生情感消费背后的心理动因,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情感消费的心理分析

为了解学生关于情感消费的行为和认知,对肇庆医专一、二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2份,收回236份,有效问卷234份。同时,为对学生的情感消费心理作深入分析,分别对一、二年级学生(各15人)进行访谈。分析总结出目前肇庆医专学生的六种情感消费心理。

(一)为了寻找归属

调查发现,最常见的情感消费行为是同学聚会、学生社团活动、朋友聚会等活动。基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在寻找“己群”。所谓“己群”,就是成员之间具备相类似的价值观、情趣爱好、生活方式等特质的群体。每个成员能够在“己群”中找到归属感和获得社会支持。

而调查发现,在“己群”寻找归属的行为,本地和外地的同学是有所差异的。相对于本地的学生,家在外地的学生更多地参加这样的聚会活动。这是由于本地的学生,有更多的社会关系去获得情感的归属,而外地的学生则缺乏这样的渠道。同时相比中学时代,高职高专学生相互之间的同质性变少: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读书的目标不尽相同、生活习惯也相去甚远,加上高等院校的班集体按照专业建立、组织一般较中小学阶段要松散,有些学生便觉得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同时也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来作情感交流、表达认同。我们看到各大院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社团成员间兴趣相似、目标一致,彼此之间接纳度高,可以尽情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用受访学生的话来说“为了这样的活动花钱,交到朋友又觉得开心,觉得挺好的”。

当然,作为学生工作者,应该注意这样的消费行为,引导学生不要陷入到狭义的“己群”当中,而产生口角甚至是伤害行为。学生的第一要务应该是学习,这样的社团活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只是作为学习的补充。

(二)为了追求情感的共鸣

在调查中除了发现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己群”消费,还有一些学生把钱花在在以流行文化为特点的虚拟“己群”。有学生在网上加入歌友会、影迷会、后援会等虚拟的组织,并购买各种影视、娱乐等产品,这种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校园中。学生在这些虚拟的组织里面获得的归属感有限,然而却乐在其中。

这是因为学生在这样的消费之中获得情感的共鸣。比如,受学生追捧的各种青春电影,从情感消费的角度来看,这些产品抓住了观众心理需求,即对青春的怀旧与思考。电影中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进行叙事,展现怀旧、爱情、友情、不羁、反思和青春特有的狂乱等情感[2],而这些情感和场景往往是作为同龄人的观众所经历过的,由此引起青年观众对自身的现状和往事的思考,引起心灵的共鸣。用学生的话说:“约上三五知己,花几十块钱看一部这样的电影,可以重温记忆,也引起对现状的思考”。并且,学生能够在这种虚拟的组织中与全国各地的同龄人进行讨论,引起情感的共鸣和反思。很多演艺明星也抓住了年轻人的消费特点,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主动和影迷会、歌友会交流、有时也为粉丝的学习加油鼓劲,以增加人气,以打感情牌来拓展演艺事业。

当然,在年轻人把流行文化视作图腾的同时,我们要肯定这些文化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学会冷静思考,不要一味地追赶潮流,而是辩证、批判地享受流行文化带来的乐趣。

(三)为了缓解紧张的情绪

缓解紧张的情绪也是情感消费的重要动因之一。比如,有些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会通过网游进行调节。当然,笔者认为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是一种健康的消费方式,也不代表广大网游玩家的真实精神风貌。撇开沉迷网游的例子,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网络游戏,是作为情感消费的一种,做是作为休闲娱乐的手段,放松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的紧张心情。我们往往有一种定势思维,认为玩网络游戏往往是男孩子。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玩网络游戏的学生之中,女孩子不在少数。不过,学生玩不同类型的网游,其心理内驱力是不一样的。比如,玩非竞技类的游戏,更多地是为了休闲放松心情;相对而言,玩竞技类游戏还带有寻求刺激、发泄不满的作用。

当然,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网游的关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各种更有益身心的活动,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

(四) 为了获得他人认同

寻找认同也是高职高专学生情感消费的一大心理出发点。与本科生不同的是,很多高职高专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没有太多的获得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正向评价。现行教育评价制度唯分数是论,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量。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很多学生逐渐对于能力、成功有了较为成熟的看法。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向家庭和学校证明自己能力、获得认同的意愿较为强烈。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消费奖学金的时候最具有正面的情感。很多学生获得奖学金之后会请要好的朋友进行小聚会,或者购买一点小礼物送给父母长辈,距他们的主观体验,那是“最光彩的消费”,最能获得他人的对自己能力的认同。其次是通过自己勤工俭学等途径赚取的生活费,而在消费父母给的生活费时,正面情感最低。有些学生表示,自己已经成年了,还在花父母的钱感觉不是很踏实。

(五)为了追求新鲜体验

也有一些学生不满足于日常生活消费带来的刺激,追求一些新鲜的体验,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参与休闲旅游和极限运动[3]。就旅游而言,被调查的学生约有78%有旅游(包括短途旅游)的经历。在旅游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自然地理风光,也能看到特别的风土人情,给人以 “新鲜”、“新奇”的感觉,产生“快乐”、“愉悦”的情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旅游消费既是自我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也是獲得在平日紧张学习生活中所没有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追求新鲜体验、探寻未知事物的心理实际上是个体内在学习动机的体现。正如布鲁纳的认为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好奇心,主张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学生的这些情感消费实际上也是其调整学习动机的方式之一。

当然,过分追求新鲜体验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国内外都曾经有这样的案例,某些学生沉迷于追求新鲜体验,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是赌瘾、毒瘾,最终荒废学业。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教导其科学追求新鲜体验,控制不合理的心理需求。

(六)为了体现自我价值

在调查中还发现一种特别的、利他型的情感消费。有的学生不定期地参加各种义工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时会自己花钱补贴交通费、或者花钱购物。表面上看,做义工是一种通过施助者给予受助者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的助人行为。而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助人行为的受益者其实不单纯是受助者。施助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会受到受助者、社会第三方的肯定,给予施助者正面的评价。施助者也会产生正面积极的主观感受,体现了其作为社会人对于积极社会建构的价值。曾经参与过这类活动的同学表示“那么一点点的钱能够帮助到别人,很有意义”、“现在的社会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多做好事让我相信社会还有还是美好的”。

虽然在受访的学生中,只有较小的一部分会把时间和金钱用于这种利他主义的情感消费,然而这些小范围的个案全在学生的圈子里产生非常正面积极的作用,对于纠正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

三、小结

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高职高专的学生正处于快速社会化的年龄阶段,他们需要快速增长知识和才干,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心理需求。学生通过情感消费来满足这些需求在一定上对社会化进程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的看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过度追求情感消费,就会陷入到享乐主义的泥潭中,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给青年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我们要倡导合理的情感消费。作为政府,除了要做好经济的宏观调控之外,还要在社会上宣传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而作为高校,要与社会、家庭做好相互衔接,共同配合形成教化合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而作为青年学生,则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健康良好的消费观念,经常内省以抵制低俗和肤浅的不良消费观念。(作者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程远芳,郝永康.当代大学生情感消费的心态剖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37-138.

[2]任飞,张彪.情感消费视角下青春电影的生产与消费[J].中国青年研究.2013(12):84-88.

[3]蔡雪芹.现代青年人的情感消费[J].青年思想家.2004(3):75-77.

猜你喜欢
归属认同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试谈赵长卿流派归属
浅谈一次外出学习的思考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角色理论视角下巾国学校体育角色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