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明星来说,白皙细腻的皮肤,是一张娱乐圈准入证,也是此后一切的起点。所以,女明星反复强调自己的雪肤、红唇、黑发。尚雯婕的造型百变,但要想压得住这些造型,首先得有雪白皮肤。朋友和她出席活动,坐她旁边,被她的雪白精致面孔打动,瞬间路人转粉。
白皙皮肤,是审美认证时的第一道门槛。在古书里略微翻检一下,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书写历史的人(他们通常都是男性),都是“白皙教”的教徒。不论神仙,还是现实中人,要获得写史者的美丽认证,首先得过皮肤关。金庸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也都是冰光雪艳的白皙女子。王语嫣、黄蓉、香香公主、小龙女,所有的金庸女郎,或娇憨或妩媚或清冷,但一定有一个共同特征:皮肤白皙。
亦舒曾对此表示过不满,曾在随笔中说,她不喜欢苍白的皮肤,她喜欢的肤色,是“蜜糖那样的颜色,微褐中带蔷薇色”,“健康地衬着长短适度的头发,多么美丽”。她的结论是“男人看女人,跟女人看女人,完全两码子事”。
那不只是男人的要求。对白皙的需求,首先是一种阶层宣示。中国是农业大国,大部分人都得在农田劳作,接受风吹日晒,皮肤难得白皙,能够让皮肤保持白皙的,通常是城市居民,让白皙皮肤和适当的衣装、出行排场联动的,还得是富有阶层。这种崇白之风,往往会外化在服装、家居用品的追求上,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湾地区,从农业社会向着工商业社会转型后,白色的衣服,成为一时风尚,从歌星影星,到琼瑶爱情文艺片里的男女主人公,通常都会穿着一身白,白衣服说明穿着者的环境优雅,不用劳作。
对白皙皮肤的崇尚,还有文化上的意义。社会学家沙扬·鲍曼对两性择偶时的肤色要求做过研究之后,得出结论:“研究表明,我们的审美偏好反映出道德标准的偏好”,“白皙皮肤让人联想到天真、单纯、端庄、贞洁和善良”。而在美国文化中,“白色”更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文化意义,它代表了肤色上的优越感,它代表了某种特权,它更是良好道德的象征。所以,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用一头巨大的白鲸,来进行这种象征。
这样重重意义的紧缚下,亦舒向往的蜜糖肤色,最终没能成为主流的肤色追求。站在前沿的女明星们,用尽一切方法,向着“白皙”这个标准靠拢:拒绝食用深色食物,用经过稀释的双氧水敷面,而夏天,从护肤的角度,成为她们最难耐的季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