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务
画家王建民
王建民,1943年生于湖南长沙。自幼喜好绘画,现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直机关书画家协会特聘研究员。
在中国画坛一直是图新变法之风笼罩,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特别是'85思潮中的那么几位急先锋,主张抛却传统,重开局面,与西方文化接轨。有人看清了事物的本质,把这种资本与形式的勾连比喻成灰色的狂欢节,可见革新之风潮声势浩大,锐不可当。
但是我们注意到,这种时风笼罩只能使庸人随声唱和,投机者东施效颦,却不足以使国仕才子俯首称臣。同是变法的画家不乏其人,但他们以一种国仕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坚持传统笔墨的永恒价值,“取精旧法是新法”,使中国画艺术犹如我们现在用古典诗词的格律抒写时代精神一样,有着无限的表现空间。
我这里介绍的王建民先生应该属于这类的画家,用传统的笔墨形式抒写自己的精神襟抱,崇尚自然的高尚情怀。由这种襟抱情怀营造一缕自然的清风,由这一缕清风传达一种人文关怀,其笔墨也沉厚,其情感也真诚。
王建民先生的《竹能虚心是吾师》令人过目难忘。竖式构图,往上生长的两根竹子画得很细很淡,但其稳健从容的行笔显得很有力度。与其相对比的竹叶却画得浓密、拙重。依然是从容稳健的行笔,不过节奏稍快了些许,使其叶与叶之间有一气呵成之连贯。因为是竖式构图,竹叶多取势横方向,且呈弧线向下,与下方往上生发的竹叶对接,从而产生了一种力的中和,气的圆融。这还不够,叶间翻飞的两只麻雀位置並不显得突出,且面积小,但它的着色区别于周围的竹叶,抢人视线。至于“竹能虚心是吾师”的题记就更是作者的言志与玄想。整幅作品笔墨简洁,意气丰饶,观看这样的作品,我们不仅有形式的审美愉悦,又有清风入怀的感动,还有虚心向上的励志。
《燕子声声里》描绘的是春日的繁花。画题来自周恩来《春日偶成》句,不过作者把原诗的樱花改为紫藤,除有原诗叹时间过得快外,更多的还是留恋春天。在燕子声声中感受春天之阳气,春天生发的蓬勃气息,追求一种春花长艳的理想。
画面线条消散但神凝,似乎向我们暗示传统文化人那种一吟三摇的晋唐风度,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处世态度,花间飘荡着超然尘外的芳香。
王建民先生有一段画语录曰:“画画是一种享受,心一动,眼一亮,手便闲不住了,这时作画觉得有味。”《横涂竖抹亦心花》正是这种心境的映照。题材当是传统文化人喜欢的梅花,除却它的精神象征不谈,梅花点、线、面的构成自然也是画家们首选的表现对象。梅的主干在王建民先生笔下总是千回百转,然后再度伸开枝丫,线不多但极丰富,特别是启笔的粗干多用复笔,使其焦墨与淡墨的互相渗化,相得益彰,产生苍茫浑厚的水墨效果。花瓣的浓、淡、干、湿,俯、仰、正、侧看似随意,实极讲究,显得自然、生动、丰富而热烈。这种效果亦是作者人生阅历、学养和为人处世的厚道,也是作者勤于历练、技能成熟的表现。
中国画坛的一位画虾高手便是湖南人齐白石,在他的家乡亦有很多人学他画虾,但画出自己的感觉、画出自己的风范、画出自己的笔墨情趣者少见。王建民先生的虾值得一看,他的虾既有齐白石老人之提炼后的简洁,又有自己的审美取向。那种浑然天成的纯熟笔墨,就是许多专业画家也难以望其项背的。“湘水多灵秀,小虾亦有神”的题记既是对虾的精神面貌的描述,也是湖湘文化“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经世致用”的豪情。
王建民先生没有受过科班训练,亦未有过师承之幸运,退休前的工作也大都与书画无关,但他钟情于此,几十年如影随形,不可自拔。近十年的书画创作更加积极,佳作叠现。不少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载入大型书画集,很多作品获奖,并被文化名人、场馆收藏,受到书画界和收藏界的关注。王建民先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理所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