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焯辉
摘要: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建立在真实问题情境的基础上,以技术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基础,以PPT课件的制作为例,论述了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PPT课件;计算机
中职学校注重培养技能人才,虽然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必修课,但也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入门不难,经过教师的讲解,基本上能掌握操作步骤,完成课堂练习。但如果仅是模仿教师的操作,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会较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会较差,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需根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开创一些创新的教学形式。抛锚式教学因其能促进学生迁移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势,在计算机教学中尤为适用。
● 抛锚式教学模式概述
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学者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富有真实性的学习情境,使教学建立在生动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情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讨,使学生亲身体验识别学习目标—提出学习目标—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由于抛锚式教学的“锚”一般以真实情境(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称它为“基于问题的教学”或“实例式教学”。[1]
抛锚式教学策略主要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构成。
● 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计算机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并且教学内容不断在更新,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解决实际操作问题,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挑战。由于该课程内容的发散度大,如果采用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会被漫长、枯燥的课堂讲解消除掉,并造成动手能力较差,知识的连贯性不够的状况,更难形成知识的迁移和熟练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抛锚式教学能把学生置于一个完整、真实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构建知识,并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1.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在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创设的情境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同时领悟到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就如想让学生学会使用触发器,教师就应该把需解决的问题——“锚”确定为“制作PPT课件的交互效果”,这就使学生不但知道如何使用触发器,也知道了学习触发器的意义和动机,这是受到制作课件的交互效果的学习目标吸引,是知识为什么有用的意义和理由所在。
2.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获取以及加工处理,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逐步深化,通过同学、教师、书本、网络等多种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再进行上机实践、探究。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PPT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如制作Word电子板报、PPT贺卡,利用Excel公式和函数进行计算等,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以《制作PPT课件》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内容主要是在PPT课件插入文字、图片、视频、自定义动画、Flash播放器等,同时设置触发器为课件添加选择题、练习题的交互等。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2]
考虑到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今后将从事幼儿教学工作,所以结合其职业特点,设置了如下情境:教师在上课需使用PPT课件,如何让自己制作的课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从而在面试中一展课件制作水平,脱颖而出,进入到心仪的幼儿园工作。此情境一创设,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但需具备PPT软件操作能力,同时也需具备资料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它可把《PowerPoint软件教程》所要求的、分散的任务有效地联系起来。
2.确定任务,抛锚定题
当教师在情境创设部分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了探究的兴趣后,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在这里“抛锚”,确定问题,教师将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和相关比赛的获奖课件给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制作精彩课件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自主选题,提出课件制作要求。
因为笔者的学生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所以在任课过程中,笔者选择了幼儿园经常授课的主题供学生选择,如《关心我自己》、《娃娃的家》、《昆虫王国》、《粮食的秘密》、《地铁》、《有趣的影子》等11个主题。
教师设定课件的要求:①需制作15张以上幻灯片,课程内容完整。②课件中需插入文字、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③课件导航清晰,每页需有明显的按钮提示。④需通过触发器的设置实现课件交互,如选择题、判断题、配对题。⑤课件中需制作自定义动画,而且在第一页需制作片头动画。
学生选择“锚”所固定的探究主题来进行分小组学习,不同学习小组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突出某个主题进行设计,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课件的制作。
3.问题探究,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内涵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选定主题之后,可以在校园网站上提供的资料里自主学习,获取信息,也可以根据教师事先提供的相关网址从因特网中下载课件中所需的图片、文字、音视频和Flash动画等,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比如,选择主题为《地铁》的学生,有的上网搜集素材,有的则到地铁站拍摄相关图片,了解有关的一些信息。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在这里,学习内容表是指学生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清单,包括在PPT中插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自定义动画、触发器和幻灯片母版的操作步骤,以及上网进行课件素材的下载。②获取学习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学生要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获取所需信息与资料,笔者提供搜索的关键词给学生,推荐相关的素材网站供学生参考和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下载工具,如因要求在PPT中插入Flash,而学生在下载Flash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此时笔者推荐了Flash下载工具“FlashCatcher.exe”,引导学生顺利下载了Flash素材。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答疑解惑并通过网络及时监控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活动则通过电子举手,向教师提问。
4.讨论交流,协作学习
教师把课题分成几个子任务,大家讨论如何完成这些子任务,学生通过类比、看书自学和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定义动画和触发器等的设置。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个别辅导。例如,在课件中设置触发器时,学生之间讨论最热烈,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方法,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通过触发器的设置可实现多种题型的交互,学生通过思考,找到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学生完成作品或者制作半成品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的广播功能在小组范围内播放学生的作品,小组进行交流,学生之间小组讨论,尝试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过程和成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生制作课件的整个过程既是学习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学生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形成过程性评价;在完成课件的制作后,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应做到多样性,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制定了课件的评价标准和课件评价表,如右表所示,教师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笔者在PPT教学实施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作品的实际制作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教师对小组反馈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学习过程查漏补缺,不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评价,并给予解决方案。在这种模式中,学生通过探索性、主体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顺利完成作品,学生的作品评出了优秀、良好、中等、不合格四个等级,作品质量整体性较高,PPT的操作知识得到了较好的掌握。
● 结语
在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是主体,教师虽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但整个学习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把握和控制,真正达到了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也就是说这一过程强调学生团体通过完整真实的情境的激发产生需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欲望,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很适合计算机课程的新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瑞红.抛锚式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4(2).
[2]商凌霞.浅谈抛锚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1(2).
endprint
摘要: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建立在真实问题情境的基础上,以技术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基础,以PPT课件的制作为例,论述了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PPT课件;计算机
中职学校注重培养技能人才,虽然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必修课,但也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入门不难,经过教师的讲解,基本上能掌握操作步骤,完成课堂练习。但如果仅是模仿教师的操作,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会较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会较差,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需根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开创一些创新的教学形式。抛锚式教学因其能促进学生迁移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势,在计算机教学中尤为适用。
● 抛锚式教学模式概述
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学者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富有真实性的学习情境,使教学建立在生动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情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讨,使学生亲身体验识别学习目标—提出学习目标—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由于抛锚式教学的“锚”一般以真实情境(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称它为“基于问题的教学”或“实例式教学”。[1]
抛锚式教学策略主要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构成。
● 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计算机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并且教学内容不断在更新,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解决实际操作问题,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挑战。由于该课程内容的发散度大,如果采用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会被漫长、枯燥的课堂讲解消除掉,并造成动手能力较差,知识的连贯性不够的状况,更难形成知识的迁移和熟练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抛锚式教学能把学生置于一个完整、真实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构建知识,并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1.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在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创设的情境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同时领悟到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就如想让学生学会使用触发器,教师就应该把需解决的问题——“锚”确定为“制作PPT课件的交互效果”,这就使学生不但知道如何使用触发器,也知道了学习触发器的意义和动机,这是受到制作课件的交互效果的学习目标吸引,是知识为什么有用的意义和理由所在。
2.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获取以及加工处理,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逐步深化,通过同学、教师、书本、网络等多种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再进行上机实践、探究。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PPT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如制作Word电子板报、PPT贺卡,利用Excel公式和函数进行计算等,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以《制作PPT课件》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内容主要是在PPT课件插入文字、图片、视频、自定义动画、Flash播放器等,同时设置触发器为课件添加选择题、练习题的交互等。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2]
考虑到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今后将从事幼儿教学工作,所以结合其职业特点,设置了如下情境:教师在上课需使用PPT课件,如何让自己制作的课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从而在面试中一展课件制作水平,脱颖而出,进入到心仪的幼儿园工作。此情境一创设,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但需具备PPT软件操作能力,同时也需具备资料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它可把《PowerPoint软件教程》所要求的、分散的任务有效地联系起来。
2.确定任务,抛锚定题
当教师在情境创设部分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了探究的兴趣后,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在这里“抛锚”,确定问题,教师将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和相关比赛的获奖课件给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制作精彩课件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自主选题,提出课件制作要求。
因为笔者的学生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所以在任课过程中,笔者选择了幼儿园经常授课的主题供学生选择,如《关心我自己》、《娃娃的家》、《昆虫王国》、《粮食的秘密》、《地铁》、《有趣的影子》等11个主题。
教师设定课件的要求:①需制作15张以上幻灯片,课程内容完整。②课件中需插入文字、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③课件导航清晰,每页需有明显的按钮提示。④需通过触发器的设置实现课件交互,如选择题、判断题、配对题。⑤课件中需制作自定义动画,而且在第一页需制作片头动画。
学生选择“锚”所固定的探究主题来进行分小组学习,不同学习小组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突出某个主题进行设计,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课件的制作。
3.问题探究,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内涵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选定主题之后,可以在校园网站上提供的资料里自主学习,获取信息,也可以根据教师事先提供的相关网址从因特网中下载课件中所需的图片、文字、音视频和Flash动画等,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比如,选择主题为《地铁》的学生,有的上网搜集素材,有的则到地铁站拍摄相关图片,了解有关的一些信息。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在这里,学习内容表是指学生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清单,包括在PPT中插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自定义动画、触发器和幻灯片母版的操作步骤,以及上网进行课件素材的下载。②获取学习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学生要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获取所需信息与资料,笔者提供搜索的关键词给学生,推荐相关的素材网站供学生参考和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下载工具,如因要求在PPT中插入Flash,而学生在下载Flash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此时笔者推荐了Flash下载工具“FlashCatcher.exe”,引导学生顺利下载了Flash素材。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答疑解惑并通过网络及时监控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活动则通过电子举手,向教师提问。
4.讨论交流,协作学习
教师把课题分成几个子任务,大家讨论如何完成这些子任务,学生通过类比、看书自学和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定义动画和触发器等的设置。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个别辅导。例如,在课件中设置触发器时,学生之间讨论最热烈,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方法,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通过触发器的设置可实现多种题型的交互,学生通过思考,找到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学生完成作品或者制作半成品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的广播功能在小组范围内播放学生的作品,小组进行交流,学生之间小组讨论,尝试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过程和成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生制作课件的整个过程既是学习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学生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形成过程性评价;在完成课件的制作后,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应做到多样性,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制定了课件的评价标准和课件评价表,如右表所示,教师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笔者在PPT教学实施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作品的实际制作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教师对小组反馈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学习过程查漏补缺,不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评价,并给予解决方案。在这种模式中,学生通过探索性、主体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顺利完成作品,学生的作品评出了优秀、良好、中等、不合格四个等级,作品质量整体性较高,PPT的操作知识得到了较好的掌握。
● 结语
在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是主体,教师虽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但整个学习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把握和控制,真正达到了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也就是说这一过程强调学生团体通过完整真实的情境的激发产生需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欲望,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很适合计算机课程的新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瑞红.抛锚式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4(2).
[2]商凌霞.浅谈抛锚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1(2).
endprint
摘要:抛锚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建立在真实问题情境的基础上,以技术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基础,以PPT课件的制作为例,论述了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模式;PPT课件;计算机
中职学校注重培养技能人才,虽然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必修课,但也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入门不难,经过教师的讲解,基本上能掌握操作步骤,完成课堂练习。但如果仅是模仿教师的操作,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会较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会较差,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需根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开创一些创新的教学形式。抛锚式教学因其能促进学生迁移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势,在计算机教学中尤为适用。
● 抛锚式教学模式概述
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学者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富有真实性的学习情境,使教学建立在生动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情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讨,使学生亲身体验识别学习目标—提出学习目标—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由于抛锚式教学的“锚”一般以真实情境(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称它为“基于问题的教学”或“实例式教学”。[1]
抛锚式教学策略主要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构成。
● 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计算机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并且教学内容不断在更新,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解决实际操作问题,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挑战。由于该课程内容的发散度大,如果采用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会被漫长、枯燥的课堂讲解消除掉,并造成动手能力较差,知识的连贯性不够的状况,更难形成知识的迁移和熟练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抛锚式教学能把学生置于一个完整、真实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构建知识,并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1.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在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创设的情境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同时领悟到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就如想让学生学会使用触发器,教师就应该把需解决的问题——“锚”确定为“制作PPT课件的交互效果”,这就使学生不但知道如何使用触发器,也知道了学习触发器的意义和动机,这是受到制作课件的交互效果的学习目标吸引,是知识为什么有用的意义和理由所在。
2.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获取以及加工处理,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强调问题解决,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逐步深化,通过同学、教师、书本、网络等多种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再进行上机实践、探究。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PPT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如制作Word电子板报、PPT贺卡,利用Excel公式和函数进行计算等,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以《制作PPT课件》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内容主要是在PPT课件插入文字、图片、视频、自定义动画、Flash播放器等,同时设置触发器为课件添加选择题、练习题的交互等。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2]
考虑到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今后将从事幼儿教学工作,所以结合其职业特点,设置了如下情境:教师在上课需使用PPT课件,如何让自己制作的课件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从而在面试中一展课件制作水平,脱颖而出,进入到心仪的幼儿园工作。此情境一创设,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但需具备PPT软件操作能力,同时也需具备资料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它可把《PowerPoint软件教程》所要求的、分散的任务有效地联系起来。
2.确定任务,抛锚定题
当教师在情境创设部分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了探究的兴趣后,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在这里“抛锚”,确定问题,教师将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和相关比赛的获奖课件给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制作精彩课件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自主选题,提出课件制作要求。
因为笔者的学生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所以在任课过程中,笔者选择了幼儿园经常授课的主题供学生选择,如《关心我自己》、《娃娃的家》、《昆虫王国》、《粮食的秘密》、《地铁》、《有趣的影子》等11个主题。
教师设定课件的要求:①需制作15张以上幻灯片,课程内容完整。②课件中需插入文字、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③课件导航清晰,每页需有明显的按钮提示。④需通过触发器的设置实现课件交互,如选择题、判断题、配对题。⑤课件中需制作自定义动画,而且在第一页需制作片头动画。
学生选择“锚”所固定的探究主题来进行分小组学习,不同学习小组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突出某个主题进行设计,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课件的制作。
3.问题探究,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内涵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选定主题之后,可以在校园网站上提供的资料里自主学习,获取信息,也可以根据教师事先提供的相关网址从因特网中下载课件中所需的图片、文字、音视频和Flash动画等,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比如,选择主题为《地铁》的学生,有的上网搜集素材,有的则到地铁站拍摄相关图片,了解有关的一些信息。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在这里,学习内容表是指学生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清单,包括在PPT中插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自定义动画、触发器和幻灯片母版的操作步骤,以及上网进行课件素材的下载。②获取学习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学生要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获取所需信息与资料,笔者提供搜索的关键词给学生,推荐相关的素材网站供学生参考和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下载工具,如因要求在PPT中插入Flash,而学生在下载Flash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此时笔者推荐了Flash下载工具“FlashCatcher.exe”,引导学生顺利下载了Flash素材。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答疑解惑并通过网络及时监控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活动则通过电子举手,向教师提问。
4.讨论交流,协作学习
教师把课题分成几个子任务,大家讨论如何完成这些子任务,学生通过类比、看书自学和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定义动画和触发器等的设置。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个别辅导。例如,在课件中设置触发器时,学生之间讨论最热烈,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方法,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通过触发器的设置可实现多种题型的交互,学生通过思考,找到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学生完成作品或者制作半成品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的广播功能在小组范围内播放学生的作品,小组进行交流,学生之间小组讨论,尝试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过程和成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生制作课件的整个过程既是学习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学生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形成过程性评价;在完成课件的制作后,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应做到多样性,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制定了课件的评价标准和课件评价表,如右表所示,教师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笔者在PPT教学实施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作品的实际制作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教师对小组反馈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学习过程查漏补缺,不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评价,并给予解决方案。在这种模式中,学生通过探索性、主体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顺利完成作品,学生的作品评出了优秀、良好、中等、不合格四个等级,作品质量整体性较高,PPT的操作知识得到了较好的掌握。
● 结语
在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是主体,教师虽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但整个学习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把握和控制,真正达到了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也就是说这一过程强调学生团体通过完整真实的情境的激发产生需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欲望,从而解决问题,因此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很适合计算机课程的新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瑞红.抛锚式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4(2).
[2]商凌霞.浅谈抛锚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1(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