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月圆

2014-09-27 00:25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后羿赏月习俗

多少次,推开游子的轩窗,看见的是它;多少次,打开思妇的妆奁,散落的是它;壮士策马,四野杀声响彻沙场,它同剑尖征伐;美人描眉,青铜镜里绿鬓朱颜,它共牡丹流华;才子登阁,生宣皎白徽墨玄黑,它随箫声入画。那月色渗入泥土下,揉进脂粉中,浸在水墨里,辗转上下五千年,染过汗青三万册,看过人世悲欢几亿场;它是李青莲席上的对答之人,是姜白石梦里的聆笛之客,它俯瞰过东坡的把酒问天,也曾驻足在三变酒醒时的杨柳岸边,它染过受降后的丹书玉牒,亦见证过衰朽的废墟上新的王朝旌旗猎猎。月,是飞天的传说,是诗意的栖居,更是每个华夏儿女心中那永恒的眷恋。

你看又一年,中秋月圆。

传说从那夜开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相传古代的英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交于他的妻子嫦娥保管。 后来恶徒逢蒙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吞下不死药,不多时便飘离地面,飞落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寻妻不得,捶胸顿足,仰望月亮千呼万唤地呼唤嫦娥名字。他的呼唤惊动了上天,皎洁的月亮上,果然出现嫦娥的身影。后羿急忙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而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遥祭嫦娥。后来月母被后羿的真情所打动,允许嫦娥在月圆之日与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典故链接:蟾宫折桂

蟾宫折桂,成语,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诗意自那夜延伸

古往今来,关于中秋与明月的诗词数不胜数,然而,《苕溪渔隐丛话》中却也载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作为传唱千古的名篇,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名篇链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眷恋自那夜深种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中秋这天,月饼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时至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月是故乡明,无论行至何处,只要一仰首,那轮团圆的月,总会唤起每个人心中对于家人与家乡的眷恋。

又一年,月已满,墨未干,诗经里桃夭灼灼,杨柳依依,静女其姝等候在城隅,只待月色下递过的彤管,写出不曾启口的别离;楚辞里高唐云散,湘水微澜,神女起身离榻,将一夜云梦,缠绵成兰台公子瑰玮旖旎的辞句。明月照过相如赋中的寂寥金屋,照过文帝诗里的零落清商,照过庾郎笔下的凌云意气,照过了唐诗的风流宋词的风雅,又随着杂剧小说穿越过千年的时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那一头又连起了谁人的相思。一袖泠泠,拂过广寒深宫,起舞的人可曾懂得,与其空伴皎洁寂寞千年,还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夜。只是从此后,碧海青天,永别的是老去的弓箭与不朽的红颜。

不若邀月入席,看和花和月,仿佛仍是少年时候,故人尚在,韶光正好。月色流华,流连于他翻开那页,春花秋月,皆随笔墨缠绵。且蘸一点朱砂,笔锋暂驻,仿佛仍能从这霓虹灯影万千广厦中觅得千年之前的风雅,传奇从未停歇,而月,已上天心。

猜你喜欢
后羿赏月习俗
相思·中秋
我和后羿过一天
后羿射日
赏月
动物赏月
独自一个人赏月
月中人
中国神话故事系列(二) 后羿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