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平原园林绿化植物选择研究

2014-09-27 02:26唐义金
绿色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乡土园林

唐义金

(成都国欣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610000)

1 引言

生态园林的主体是植物群落,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保证了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因此要使园林植物群落稳定、协调发展,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就必须确保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生境,探索植物的有机配置,以达到保护植物多样性的目的。当前,川西平原园林植物种类单调,出现了一些趋同倾向,而且配置结构简单,群落稳定性较差。

环境因子的地带性决定了植被类型的地带性,决定了植被景观地域性特点,也决定了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在进行园林植物种类选择时,应以所在区域整体自然植被类型为基本依据。川西平原园林绿化在植物选择上应以乡土植物为根本,利用乡土植物来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特色显著、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2 川西平原乡土园林植物分析

川西平原乡土植物是指川西平原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物种演替后,对该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是最能适应川西平原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川西平原园林绿地中,模拟自然植物群落,选用多种乡土植物进行有机配植,可形成稳定的植物景观,可使有限的绿化空间发挥最大的园林生态效益,突出该区域园林植物的地域特征。

植物资源的分布、生活习性、生理特点和观赏性是植物在园林上利用的基础。川西平原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四季分明,最冷月平均温度为5~8℃,日照少,多雾,林业资源丰富,生物多种多样。据统计,四川的高等植物约有10000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30%,川西平原园林绿化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加快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2.1 川西平原乡土植物的地域文化

植物文化是人们在利用植物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与其他文化门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的与植物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信息的总和。植物文化体系既包括物质层面,又包括精神层面,即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文化,借助植物这一载体,传达出的传统价值观念、哲学理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文学艺术等。虽然影响中国植物文化形成的因素很多,但都与传统文化这一大环境分不开。许多植物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品格或独特的象征意义,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竹被视为最有气节的君子,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的品格等,这体现了植物景观的精神内涵,创造出了植物景观的意境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发展历史不一,由此产生了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乡土植物文化又根植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各地的乡土植物衍生出丰富的植物文化。乡土植物文化有着坚实的百姓基础和历史根基,以乡土植物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最富生命力的。

许多川西平原乡土植物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成都别名“蓉城”,蜀后主孟昶下令百姓沿着城墙尽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为锦绣”。陆游“归心日夜逆江流,宫柳三千亿蜀洲”之柳树,有因插柳而免遭屠杀的传说而得名的柳荫街,崇州罨画池的“三千官柳”景致壮观。陆游“重露倾荷盘,微风坠芙蓉”之荷花,有以荷池为特色的名园桂湖,有曾经风动荷香的荷花池、莲花池街、下莲池街。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古柏是武侯祠的象征和诸葛亮的人格写照。“黄荆条子出好人”,苏洵在三苏祠古井旁亲植黄荆,作为苏氏家教留存于世。苏氏祖辈都爱竹,程氏夫人更以竹来教导苏轼、苏辙,“养成数竿新竹但愿直似儿孙”。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在川西平原,几乎每家农户都在屋前屋后种竹;望江楼公园以万竿幽竹闻名。高笋塘因孝道传说而得名,高笋寄托着对母亲养育深恩的感激。川西平原是茶文化的摇篮。“数般颜色一时开”的天彭牡丹花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牡丹品种群之一,在南宋时期独领风骚,彭州乃当时“中国牡丹的栽培中心。”川西平原蚕桑栽培历史悠久而发达,哺育出著名的蜀锦蜀锈。川西林盘是四川乃至全国独有的农居风貌,它构成了川西平原农耕文明的绝美景致。

川西平原植梅赏梅之风向来浓厚,陆游“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川西平原的人们对桂花几近痴迷,几乎逢园必桂,著名园林桂湖即以桂花、荷池为主要特色,每年农历八月的桂湖桂花会游人如织;很多街巷因桂花而得名,如:桂花街、东桂街、桂花巷。川西平原的百姓对生活环境中的植物很有感情,喜欢以当地特色植物命名地名,如:槐树街、双槐树街、干槐树街、竹林巷、梨花街、芙蓉街、泡桐树街、柿子巷、枣子巷、皂角树街、拐枣树街、倒桑树街、冻青树街、芭茅堰、柑子园等等。

川西平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药材资源,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及培育了很多道地药材,著名川产药材有:辣椒(又名海椒,四川有句谚语:糠菜半年粮,海椒当衣裳)、麦冬、川楝子、川乌、天麻、杜仲、黄柏、金钱草、银耳、川花椒、川牛膝 、川贝母、川白芍、川芎、枇杷叶、辛夷、火棘等。在川西平原端午习俗中,人们在堂屋用瓶供蜀葵、石榴、香蒲、莲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床头和门窗上悬挂艾叶、蒲根、莲茎、桃梗、蒜头、川花椒,相信能以此祛毒虫、驱恶鬼、避邪神,用艾叶、香蒲等煮水洗澡,相信能祛病防病。在川西平原园林建设中,应深入挖掘当地的植物文化。有着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川西平原植物,对于维护川西平原园林的文化特色和地域识别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2.2 川西平原乡土园林植物的现实意义

川西平原乡土植物是适应该地区生态环境而长期留存的植物,反映了该区域植被的历史,也是植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内容之一。在园林建设中,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不仅能形成川西平原地域性植被特色的景观,而且具有生态学上的重要意义。在该地区经历漫长的演化历程,川西平原乡土植物在生理、遗传、形态特征等方面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抗病虫害的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不良的环境条件,并与其它生物有机共存,促进环境正向演替。在栽植管理的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特殊的照顾,可降低绿化管理维护费用。

3 川西平原的外来植物

外来植物是经人类的活动或其它途径而出现在原本不存在的地区或生态系统内的植物分类单元。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川西平原引入了大量的外来植物。

3.1 外来植物的意义

外来植物丰富了川西平原园林植物的种类,提高了物种多样性。引种栽培具有观赏价值高、抗性较强、适生地区广、培育成本低等优势的园林植物有益于园林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

3.2 外来植物的弊端

3.2.1 生态安全性

一些外来植物会破坏引入地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灾害。病虫害常常借助外来植物入侵引入地,由于没有原来的天敌等原因,很容易在侵入地肆虐,有些病虫害严重危害引入地的乡土物种,造成很大的损失。川西平原现有农田、绿地的空心莲子草及池塘、河流、湖泊中的凤眼莲是典型的外来有害植物。一些外来植物诱发无序杂交,引发当地纯种优势逐渐消失。一些外来植物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植物的生存,导致本地植物的消失与灭绝,严重降低乡土生物多样性[1]。在适生区种植再力花,容易形成再力花的单一优势种群,降低引入地的物种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大面积侵占水域和河道,且根除难度大。马缨丹与本土植物形成恶性竞争,降低被入侵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当前川西平原园林建设存在普遍为追求奇花异草、异域风情而大量栽植外来植物的现象,大幅减少乡土植物种类的使用,导致物种区系的多样性单一化,降低了原有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2 生态适应性

不同的植物种类适应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外来植物如果不适应引入地生态环境,会生长不良或死亡。当前川西平原园林大量引种的热带植物,冬季低温和霜冻是其生存的主要限制因子。何飞、何亚平等[2]2005年春调查了成都市外来园林植物在2004年末至2005年初的冻害情况,发现:来自热带、南亚热带的41种没有经过长期引种驯化的外来园林植物有不同程度受害。刺葵、刺桐、红千层、黄葛树、三叶木、天竺桂、阴香、小叶榕、黄兰、羊蹄甲,其地上部分基本死亡,难以恢复生长;鱼尾葵、假槟榔、蓝花楹,其主枝或茎干部分受害,破坏了整体绿化景观。由于热岛效应,郊区冻害比城区严重;城区外来园林植物所处小气候环境不同,受冻害的程度也不同。北方及高原植物引种到川西平原,在气候、日照时间、地质、空气湿度、温度等方面不适应。川西平原夏天的高温闷热是许多来自北方及高原的植物生存的主要限制因子。近几年引种的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绝大部分死亡,少数活下来的生长不良。

3.2.3 文化入侵性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乡土植物文化。川西平原园林大量使用外来植物,冷落乡土植物,营造异域植物风景,缺乏地域识别特征,失去了植物的乡土文化。

4 川西平原园林植物的选择

应当综合考虑植物的生态适宜性、观赏性、经济性和地域文化,在生态适宜性优先的前提下,选择优美、地带性明显的植物。

4.1 突出川西平原园林植物的乡土性

乡土植物尤其是特有植物是一个区域重要的特征表现,记载了一个地区的历史,见证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向世人述说着地域的文化。

4.1.1 扩大川西平原野生植物种类的园林栽培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四川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四川现有高等植物232科1621属9254种,其中约5000种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种,但经过引种驯化的仅有500种,且绝大多种类是人们自发采集,就地或异地驯化,数量少,种类单一,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也无成熟的技术体系,园林植物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四川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抗逆性,能够忍受较大范围的生态因子变化。王国胜等[3]通过对部分四川野生植物园林利用的研究,推荐了一批优良野生观赏植物:

峨眉四照花(DendrobeaathamiaemeiensisFanget Hsieh)、缙云琼楠(Beilschmiediakweichowensis Cheng)、喜马山旌节花(StachyurushimalaicusHook.f.etThoms.)、四川红淡[尖叶杨桐,(AdinandrabockianaPritz.)]、南川绣线菊(SpiraearosthorniiPritz.)、朱砂根(ArdisiacrenataSims.)、峨眉桃叶珊瑚(Aucuba chinensisBenth.subsp.omeiensisFang)、川百合(LiliumdavidiiDuchartreexElwes.)、蚊母树(Distylium racemosumSieb.etZucc.)、川鄂山茱萸(Cornuschine nsisWanger.)、红茴香(IlliciumhenryiDiels.)、灌县槭(AcerguanenseFang.)、四川冬青(IlexszechwanensisLoes.)、红果树(StranvaesiadavidianaDecne.)、罗浮槭(AcerfabriHance.)、四川山矾(Symplocos setchuensisBrand.)、峨眉黄肉楠 [(Actinodaphne omeiensis(Lion)Allen)]、大叶新木姜子(NeolitsealevineiMerr.)、天师栗(AesculuswilsoniiRehd.)等。四川还保留有相当数量的古代孑遗植物,且多数具有观赏性,如光叶玉兰(Magnoliasinenis)、峨眉含笑(MicheliawilsoniiFinetetGagn.)、光叶蕨(Cystoathyrium chinenseChing)、攀枝花苏铁(CycasPanzhihuaensis)等都是四川特有的珍稀濒危观赏植物。当前川西平原园林绿化用木兰科植物主要来自省外或国外,如荷花玉兰(M.grandiflora)、黄兰(Micheliachampaca)和含笑(M.figo)等,而四川盆周山区许多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野生木兰科树种尚未被引种栽培[4]。通过深入开展盆周山地野生植物的引种研究,加强乡土园林植物的培育技术研究,为开发利用更多的乡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扩大乡土园林植物种群,体现四川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独特性,丰富园林绿化景观。

4.1.2 扩大川西平原乡土园林植物的栽培比例

在当前川西平原各类绿地中,植物种类总体来说较为单一。陈文德、余海清等[5]通过对成都市8大主要城市公园已应用的园林植物进行系统调查,统计显示成都市区公园中已应用的园林植物约162种,分别隶属于56科106属,其中乡土植物约99种,占整个已应用园林植物总数的61.11%,外来植物约63种,占整个已应用园林植物总数的38.89%。陈善波、曹雯等通过调查分析四川省眉山市城市绿地植物系统,54个样方中共有36科53属66种植物,四川境内本地种为24种,占总数的36.4%,国内外引进种为42种,占总数的63.6%。外来植物不仅在种类数方面优势明显,而且在工程用量方面远超乡土植物。在园林实践中,外来植物在种类及工程量方面原则上应控制在30%以下为宜,乡土园林植物的栽培比例应控制在70%以上。

4.2 突出川西平原园林植物的地域文化

川西平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蜀先民凭借川西平原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经营着发达的种植业。川西平原是中国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小麦、柑橘、柚子、茶叶、药材、蚕丝、香樟产区。林盘更是川西平原独特的风景,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又包含了各自文化的差异性。林盘聚落中的大量树、竹、果等树木,不仅提供了木材与林副产品,又是土壤和水分的保持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川西平原的历史是一部川西人认识和利用植物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川西人固有的植物文化。川西平原乡土植物的合理应用能体现川西平原的风貌,能与川西平原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彰显地域文化内涵[6]。在川西平原园林建设中,选用土生土长的植物进行科学、艺术地配植,尤其要选用那些文化蕴涵深厚的植物,让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植物向世人述说川西平原那悠远的历史人文。

4.3 谨慎选择外来植物

目前对外来植物的研究还不深入,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对外来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适生性、入侵性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须要大力开展引种试验,试验成功后再大力引种,方能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观赏效益、经济效益。在川西平原受冻害严重的热带植物,在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应尽量少用。寒带及高原植物往往不适应川西平原夏季高温高湿气候,应尽量少用。建议引进一些栽培经验比较成熟的广谱性植物,既能体现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又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 结语

川西地区野生植物资源异常丰富,一方面,通过科学驯化,获得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另一方面,在造景手法上持续推陈出新,就一定能营造出具有川西平原地域文脉和认知心理的园林景观。要加大野生植物资源驯化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大乡土植物园林美、生态美的宣传,让依然隐藏在深山之中的优秀植物资源在实际园林应用中得到充分利用。通过深入探查川西平原乡土植物的地域文化,用科学、艺术的方式配置乡土植物,就一定能创建出有川西平原地域特色的优美植物景观。对于外来植物,要科学审慎,遵循生态学规律与原理,综合分析原产地与川西平原生态环境条件,从生境条件相似的区域选择植物引种,构建以乡土植物为统领、以外来植物为补充的稳定的优美园景。

[1]缪丽华,陈煜初,石 峰,等.湿地外来植物再力花入侵风险研究初报[J].湿地科学,2010(4):397~398.

[2]何 飞,何亚平.2004年冬成都市外来园林植物冻害调查及建议[J].西南园艺,2005(6):19~22.

[3]王国胜,王 莹.四川野生观赏植物的选择及开发利用研究[J].西南园艺,2005(4):7~8,16.

[4]何 飞,马钦彦,刘兴良,等.四川野生木兰科植物生物学特性及其地理分布特点[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增刊):48~53.

[5]陈文德,余海清,杨 平,等.乡土与外地引入植物在成都市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四川林勘设计2010(4):9~13.

[6]陈善波,曹 雯,杨文渊,等.四川省眉山市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5):2815~2816.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乡土园林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乡土中国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