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云+陈培能
摘 要: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对兵团在新疆经济建设、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阐述,对兵团维护祖国统一、边疆巩固、民族分裂、社会安定所做成的贡献进行回顾。最后指出在新的时代、新的国际政治环境背景下,中国必须肯定兵团的功勋和贡献,做大做强做优兵团,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提供稳固的保障。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建设;维稳;贡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286-02
引言
中国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云南、海南原本解放初期也有建设生产兵团,但因故,唯新疆建设生产兵团依然存在,其他兵团都转化为农垦局。新建建设生产兵团在文革期间也被取消编制,转为农垦局,文革之后,中央考虑到新疆的形势并不乐观,正视到新疆生产兵团的重要性,方给予恢复编制,重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中央明文规定兵团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接收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省级编制,国家经济计划单列,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等事务。
一、兵团对新疆经济建设的贡献
兵团的名称就决定了其对新疆经济建设的贡献,兵团除了协助正规国防部队保卫祖国统一,最大的作用是屯垦戍边,其基本手段也就是开垦荒地;耕种农业,产粮存粮;大搞工业建设,兴修水利,通路架桥,制造机械,从事生产;大搞经济建设,通商贸易,积累财富,增长当地税收、充实地方财政。
解放前,新疆经济建设一片空白,十分落后,加之长期混乱和战争破坏,百业凋零,物资奇缺,广大农村更是贫困异常,基本处于原始生产阶段,粮食不足,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极度贫困,靠天生活,路桥不修、通行阻塞,出行极度不便,条件极为艰苦。
兵团成立后,迅速摆开了大规模屯垦的新战场,广大军垦战士,战天斗地,向亘古荒原、向千里戈壁、向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宣战。风餐露宿,开渠引水,垦荒造田,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农场,一座座水库,一条条渠道林带。一大批军垦新城镇,在戈壁深处,在沙海边沿,在荒无人烟的处女地上诞生了。
为了在新疆建立现代工业,摆脱边疆地区的落后面貌,兵团人节衣缩食,省下资金,购买机器、修建厂房、建设道路。用很短的时间,建成了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厂、苇湖发电厂、六道湾煤矿、七一棉纺厂等一大批现代化工矿企业,开创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先河,为新疆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农牧业方面,兵团也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兵团一师至十师都为农业建设师,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种植水稻、小麦、棉花、大豆、油葵、水果等等经济作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兵团恢复重建后不再在国防序列,名称也由撤销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了适应经济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对外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享受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的各项政策,并作为独立核算单位享有企业法人资格。
在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兵团在独立的垦区区域,有自成体系的公安、检察、法院、监狱等司法机构和武装警察部队,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办有各种类型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中专、技校、中小学校和幼稚园,还有社会功能较为齐全的城镇建设、科学研究、文化卫生机构等。
在过去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上兴建了五个新城镇(石河子、奎屯、五家渠、北屯、阿拉尔),其中,石河子市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21世纪全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石河子市的建设成功标志着兵团人的伟大壮举。
如今兵团的经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兵团育种的棉花,全国一流,乃至世界闻名。兵团人修建的水库、渠道为新疆农业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兵团两所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建设著有成效,石河子大学于2008年进入国家211重点建设高校系列;塔里木大学经过数十年的建设,目前也成为国内一定名气的综合型大学。
二、兵团维稳的重大贡献
兵团除了生产经济建设之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就是屯垦戍边,保家卫国,维护边疆稳定,兵团人维护边疆稳定,祖国统一的方式与国防部队军人不太一样,兵团居民只要在边疆安心从事生产、工作,其本身就是在为国家统一、防止新疆分划出去的一大重要举措,为祖国守住这片疆土。兵团人口越多、占据面积越大,耕种土地越广,则固守国土的成效越大,贡献越大。
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以后的驻防安排,实际上已经展开了日后兵团各部分布的基本格局。这一格局形成的着眼点是兵团在新疆地区的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为新疆和平解放后的稳定,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以及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进行有效地行政管辖奠定了基础。
解放军进疆初期,新疆社会局势混乱,叛乱迭起,经济落后,人心浮动。反共分子、分裂分子、少数民族中的宗教上层和封建头目,出于对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仇恨,在国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的煽动、蛊惑下,不断掀起叛乱,严重危害了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
20世纪50年代末,兵团的布局大体上形成“两个圈”的格局,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和沿准格尔戈壁周缘。在这两个战略圈内,依据政治、军事等诸多要素,进行兵力部署和垦区划分,将二、六军主力分布于各个战略要地。其中,一师主力大部驻阿克苏,就是从维护南疆地区稳定的角度出发考虑决定的;二师主力一部驻焉耆,扼守天山南北咽喉要道,控制南北疆交通枢纽;四师主力驻伊犁,坚守新疆西北门户,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保持强大的威慑;五师主力大部驻新疆东大门哈密,虽然面临缺乏必要水源、土地盐碱等生活、生产困难,但必须坚守进疆大门,确保新疆与内地联系的畅通;六师主力驻五家渠,兼乌鲁木齐市警备力量,担负保卫兵团司令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新疆军区等要害机关所在地的重要任务;七师、八师各部沿马纳斯河流域一线展开,保障乌鲁木齐至伊宁一线战略通道的畅通。endprint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新疆地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取代国际殖民主义者和反华势力,成了新疆地区民族分裂分子进行分裂活动的主要国际背景。兵团的任务也随之加重,其战略地位也更加突出。伊塔事件发生之后,兵团采取果断措施,制止了事态的严重扩展,同时调集大量职工在边境地区实施代耕、代种、代管的任务。随后又在长达2 019公里,纵深10~30公里的边境线上建立了五十八个边境农场,采取“民对军”的斗争方式,年复一年地在有争议地区的我方控制区内实施武装巡逻和战术演练,并进行农耕、放牧等各项生产活动,即使颗粒无收也坚持不懈,被称为种“军事田”、放“政治牧”,从而彻底改变了中苏边境“有边无防”的局面,填补了这一地区的战略空白,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了民族尊严。
时值20世纪70年代,兵团在原有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两圈一线”的部署模式。其中“两圈”分别指北疆环库尔班通古特沙漠部署的兵团团场,南疆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部署的兵团团场;“一线”是指为了防备苏联而在塔城至伊犁沿中苏两国边境一线展开部署的兵团边境团场。这一部属的完成基本奠定了兵团的分驻新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基本格局。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政治局势稳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引起了西方敌对势力的极度恐慌。国际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企图颠覆中国,将新疆从祖国的版图分划出去,他们进一步把新疆作为在战略上遏制中国发展的热点地区,同时加大了对“东突”、“双泛”等分裂势力的资助,鼓动其在新疆境内进行破坏活动。直接导致了这一时期分裂势力猖狂反扑的严峻局面。截至目前在境内外的“东突”组织有五十余个。主要有“东突厥斯坦星火党”、“东突厥斯坦青年党”、“东突厥斯坦燎原党”、“东突厥斯坦人民革命党”、“东突厥斯坦民族解放组织”、“天山民主联盟”、“天山民族拯救者党”、“新疆伊斯兰天山党”等。这些组织近年来活动猖獗,气焰嚣张,制造起无数的暴力恐怖活动,其扬言要杀尽在新疆的汉人,用心在于让所有的汉人害怕,不敢呆在新疆,达到新疆独立出去的目的。
所有的这些暴乱,最终都是在兵团的配合下被打压和平息下去。无论在哪个年代,兵团在平叛和反分裂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几代军垦战士忠实地履行着党和国家所赋予的屯垦戍边神圣使命,以党、政、军、企合一的形式承担着“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三大战略任务,成为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为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步伐的不断加快,新疆作为欧亚大陆桥头堡和古丝绸之路中转站的地位日益凸现,这一地区的稳定问题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反动分子的仇视,尤其是当前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内外勾结,活动猖獗,妄图在新疆成立所谓“东突厥斯坦”,分裂我们国家的危急关头,兵团的存在、稳定和发展,对分裂主义分子和国内外敌对势力是强大的政治、军事威慑力量。兵团的形成、发展和作用,也成为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行政管理诸问题的重要内容。
故兵团需要更加被重视、兵团需要壮大、兵团也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新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其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郝红梅.在天山南北创造人间奇迹[N].中国经济导报,2011-01-25.
[2] 潘莹.壮大兵团综合实力 提高维稳戍边能力[N].新华每日电讯,2014-05-03.
[3] 石润梅.支持新疆兵团实现历史新突破[N].金融时报,2014-03-11.[责任编辑 陈 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