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014-09-26 03:24胡春菊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5期
关键词:全球化危机

胡春菊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之灵、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今,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新态势的需要;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三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所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的需要;四是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全球化;危机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282-02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灵、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今,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态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益愈烈。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因为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的较量与竞争。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与民族凝聚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的日益凸显相一致,近些年来,“民族性”、“国民士气”、“国民意志力”、“软实力”等,日益成为国际上林林总总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重要指标,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工程予以高度重视。面对国际竞争的这种新形势,我们要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与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两个功能体现出来:第一,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民族、国家发展和稳定的精神基础。只有坚持弘扬高尚的民族精神,才能把全国人民的精神振奋起来,才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聚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民族凝聚力,就可能会成为一盘散沙,国家稳定就难有保障,更谈不上国家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第二,民族精神作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民族精神包含着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价值规范的论证。当民族精神被人们普遍接受以后,就会转化为人们的自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决定他们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对人们利益的关注。当民族精神转化为人们的道德、意志、情感和习惯等规范时,它就会变成人们为祖国、为民族贡献自己力量的自觉行动。同时,民族精神还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已然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标志。而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促进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进步来推动社会发展。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个人没有精神直不起腰,一个民族没有精神站不起来,更谈不上实现民族的复兴和腾飞。在这个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的时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世界民族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提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会极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从此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前赴后继的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的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说,“夫既以有此精神以为国家过去继续成立之基,即可用此精神以为国家将来滋长发荣之具。”[1]民族复兴必须在本国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生根,重要的是要激活民族文化的资源,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的文化原创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振兴。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更需要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只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将中华民族成员凝聚和团结起来。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新阶段,能否结合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能否如期实现。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所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全球性流动、经营的全球展开,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关系活生生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已经极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与物质生产的世界性相适应,精神生产也具有世界性,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补充,从而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开阔我们的精神视野,充实人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中,而民族文化传统能够使人具有归属感、亲切感。因此,不同的文化在交流时,应该吸取和借鉴彼此之间优点,这样方可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承认文化的民族差别性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对于认得自我认同和发展,对于满足认得精神需要、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发展也带来部分消极影响。如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中,各国在引进健康向上的外国文化时,腐朽的精神产品也会流入进来,毒害人们的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经济的普遍扩展,功利主义观念也渗透到精神生产之中,低俗的文化产品冲击着个股的文化市场,使得某些人理想信念迷失。甚至有些经济强国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搞文化霸权主义,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强加于后发展国家和民族,推行后殖民文化,给有些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乃至人的发展设置障碍。再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不仅扩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交往,同时也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间接化。而这种间接化的交往方式引出了人们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独立和文化安全,就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多方面抵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必须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创新性。

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用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2]当前我们应不断根据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精神品质进行提炼和大力倡导,要高度重视在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必将获得更加丰厚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中国道德之大原[Z].

[2]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陈 鹤]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球化危机
危机来临
中年你危机了吗?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全球化陷阱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