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剑锋+周志望
摘 要: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但社会就业岗位的增加数却并不乐观,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众多高校展开了职业指导。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高质量的职业指导。从高校在职业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高校职业指导策略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89-0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既是国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当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实现包容性就业增长并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就业市场范围的扩大,就业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但当地的用人单位却是“招工难”,这正是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之一,这种现象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了。而制约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缺乏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一、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职业观念的教育效果不显著。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就业相脱离的 仍然 。只管学生培养,不管市场需求,只管毕业,不管学生去向的学校还很。在高校,成立了人才市场,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但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知识教育和工作,学生关于社会分工及社会职业的知识,职业意识仍很淡薄,职业选择带有的盲目性。比如学生在职业定位过程中,更多地是受到社会宣传媒介某些行业的舆论的影响,盲目地崇尚和向往“实惠”而“热门”的职业或专业,如合资企业、金融管理、律师、医生、商业服务等,并把它们的职业理想做选择,恰当的 个人理想、特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第二,相关师资队伍建设不适应需求。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相当重视,长期作为一把手工程抓,但是职业指导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据统计,上万名的职业指导师获得资格证书,但他们的大部分工作在社会组织,只有极少数在大学。此外,职业顾问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很少分布在大城市之外。在大学中,很多职业教师缺乏工作经验,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缺少职业指导能力,缺乏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知识。同样据相关数据显示,平均而言,每1 000名学生在大学只有不到一个职业教师指导。可谓是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生各高校是不计其数,而可以提供职业指导的辅导员或者任课老师也是百里挑一,能提供高质量职业指导的人才却是凤毛麟角。职业指导的供需比例严重失调使得许多大学生像急诊病人一样病急乱投医或者不投医生,结果普遍都走入一个误区:或者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脱离自身实际,胡乱制定自身能够获取的工资待遇标准,盲目追求高工资和高福利待遇;或者缺乏对客观形势的清醒认识,对工作环境要求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是单纯想找个工作,而是想找一份环境优越一劳永逸的工作;或者缺乏对工作和单位的正确认识,就业中责任心不足,偶有不顺心便辞职不愿再干,不重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主人翁意识淡薄;或者缺乏对学习重要性的足够认识,不愿意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也不进一步进行职业培训,如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因此无法适应当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变化,不愿改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就业。因此,为了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以及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校就必须认真抓好职业指导员队伍建设。
第三,职业指导的专业程度亟需提高。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都来自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由于他们自身往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储备,因此,在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常常过度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而忽视了个人的求职动机和个人求职兴趣,使得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最后变成思想教育课程的翻版。而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个案咨询技巧以及测评技术的训练,就业指导的功能往往难以真正体现。
第四,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滞后。目前,中国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职业发展,一类侧重就业指导。然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将“发展与指导”分开,各有偏重,将二者分开设置或者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厚此薄彼,不仅不能诠释就业指导课程的全部内涵,实际上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帮助学生就业、择业、立业的效果。加上教师专业素质不强,使得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的特点以及相应课程重点不能得到足够的突出和强调。如个案介绍往往仅限于书本,远离实践。相关案例缺少对人才市场需求实时状况的针对性点评和解决相应问题的具体方案。这些都使得原本丰富精彩的课程内容缺乏生动性、现实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第五,职业信息与服务网络不健全。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的联系不紧,沟通不畅,不能及时向学生提供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就业信息和毕业生信息等;为提高就业率,许多学校只顾将毕业生推出去而不论单位好坏与否、专业对口与否,也没有主动提供就业跟踪服务;据统计结果显示,42.5%的学生将宣传媒介作为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高校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策略
第一,职业指导需要尽快培养高素质、多技能人才。作为劳动力市场与劳动资源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职业指导既要帮助用人单位了解劳动力市场中所需职业的供求状况,又要为就业人员提供政策法规等政策法规咨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指导员,就应该围绕这个桥梁和纽带,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1)职业指导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为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在心底里上十分热爱该项工作。真真正正做到把就业大学生的需求当作自己的事来做,用“共情”从心灵贴近他们,要耐心地对其进行讲解,用真诚去沟通,认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断跟踪服务。目前,有些职介单位在这方面就有比较成功的先例。例如,海淀职介就推出了就业跟踪服务,要求职介不仅仅是帮一个求职人员找到工作就算完成了任务,而且要求在求职人员到新的工作岗位后,仍要及时地帮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帮他们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指导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他们能尽快地实现岗位转变,真正地投入到新工作中去,这才是职介的最大成功;同时对工作表现积极、成绩突出者,还不定期地请他们参加职介座谈会,介绍就业后的工作情况。用成功典型教育已经就业的人增强竞争意识、珍惜就业机会、热爱本职工作,引导仍处失业状态的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争取早日实现再就业。endprint
(2)职业指导员要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劳动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国家的再就业政策,是职介人员工作的基本依据和失业人员求职的基本遵循。只有熟悉相关政策法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求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求职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并向他们介绍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和趋势,帮助其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使他们的求职意愿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才能清楚地讲解实现就业的各种方式和渠道,尤其是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哪些是求职人员应该享受的权益,向他们宣传这些政策法规也是职介指导员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3)要熟练掌握现代职介办公手段。先进科学的信息化手段,既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也是电子政务的必然要求。熟练地操作电脑、熟练地应用电脑网络功能,是职介指导员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在职业介绍指导中通过电脑终端,利用后台强大的数据库发挥网络的巨大功效,以科学快捷准确的方法指导求职人员已受到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的普遍欢迎,这也是衡量职介指导员工作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二,职业指导要尽量提供个性化指导,力求有针对性。目前高校毕业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又红又专的大学生,曾经担任过本科生辅导员、学生会、团学会等主要学生干部而且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一类是因学业、性格、能力和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造成就业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群体;另一类是有一定的就业能力,对职业选择有一定的思考,并且在找工作过程中难度不大的学生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制定不同的帮扶和指导方案,使其顺利毕业和就业。在职业指导针对性上,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群体指导和个体指导相结合。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进行职业指导时要尽量和日常的一些典型事例结合起来。三是要设有专门的职业指导咨询室,并配备专业工作人员。在职业指导实践活动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各种职业指导方法,综合求职者各方面的情况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真正实现人与职业的优化结合,从而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第三,职业指导要采取方式多样化。在职业指导方式上除现有的课程教学外还可结合以下方式:一是建立并使用好网上职业指导方式。二是充分利用好学校各大媒体(如宣传栏、宣传资料、广播等)开展职业指导。三是可充分利用学校招聘会,搭建现场职业指导平台,让学生深入角色在自身体会中接受教育。可采取座谈、聊天等活泼的方式,使他们步入社会时,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教育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只要自己有意愿,就可以在全市的公共就业培训机构选择专业,进行相关培训,并且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第四,职业指导需要建立多元沟通模式。班主任、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就业指导办与教务系统联合,通过召开班主任、辅导员联席会的形式,加强班主任对学生发展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并将本科就业的同学情况定期通报给班主任和辅导员。对于因性格、学业、能力、家庭等方面存在特殊困难的同学,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及时关注学生就业进展情况。同时,通过每年的拟毕业研究生摸底调查,建立与研究生导师的沟通机制,对于就业中出现特殊困难的大学生,及时通报给导师,并协助导师多方位帮助和指导学生就业,同时号召导师关注当年就业的同学在单位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第五,职业指导要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应经常鼓励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调查研究以了解社会职业自身和学的专业。二是结合模拟面试或现场招聘进行开展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就业知识大学生就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政策性强,是关系改革成败、社会稳定的大事,搞好这项工程是我们高校的职责与责任,一定要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确实发挥职业指导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嘉.试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2] 何维平.求职与创业宝典[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