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梯田化是山区粮食安全的根本支撑

2014-09-26 16:28刘邦杰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5期
关键词:坡地安康市现代农业

刘邦杰

摘 要:安康农业生产自然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安康系石质山区,绝大部分是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不便于机械耕作,不利于科学种田,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农业生产长期发展滞缓,近十余年粮食产量裹足不前。要打破制约粮食生产的瓶颈,关键是实施坡地梯田化。没有坡地梯田化,就没有山区现代农业。只有把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才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耕地条件,才有可能实现山区农业机械化、科学化,使山区农业取得突破发展,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坡地;农业瓶颈;梯田化;现代农业;安康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039-03

一、自然概况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度~33.49度,东经108.01度~110.12度。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东西横贯其间。总面积23 529平方公里,辖10县(区),197个乡镇。总人口303.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3.06万人。

安康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4.8℃,年均风速1.3米/秒,年均日照1 350.2小时,无霜期248天,相对湿度80%,年气压958.5百帕。境内有一个鲜为人知而对农业类型的地域分布有深刻影响的气候优势区,这一气候带,是全省农业越冬及全年水热条件独特的最佳匹配区。

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为各种生物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境内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各种经济植物3 000余种,树木2 157种,中草药1 299种,进入市场的林特产品600余种,安康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资料。

二、农业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农业也有较快发展,粮食十一年连续增产。在全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安康农业经多方努力也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就全国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是“短板”,其发展速度远不及二、三产业,粮食安全仍是值得关注的一大民生课题。而安康农业和全国农业发展状况相比,明显地更为滞后。实行联产承包以来,目前安康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特色的以独家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模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现代农业技术引用较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要“靠天吃饭”。在全国粮食十一年连增的同时,安康近十余年的粮食产量基本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降。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08.59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以后各年产量虽有所浮动,但总的呈下降趋势(见下表)。

由上表可知,1998年后导致各年产量增减主要是气候因素,历经十五年的努力,始终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到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为86.2万吨,较1998年下降20.62%,按全市总人口计,人均仅有粮561.98斤。大大低于全国、全省人均水平。扣除种子、饲料和其他用粮,所剩人均口粮仍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每年都需从外地调进粮食,吃饭问题仍是安康没有彻底解决的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三、安康农业发展的瓶颈

安康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按理,安康的农业生产应得到较快发展。但几十年来安康农业发展速度一直比较迟缓,吃饭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土地。

安康境内峻岭林立,崇山纵横,是其显著的地貌特征。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耕地总面积378 957公顷,其中水田(包括山上梯田)34 970公顷,仅占耕地总面积的9.2%,其余均系旱坡地,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00米~1 200米的石质山坡上,坡度大,土层薄,土种杂,土质差,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2013年全市粮食平均亩产仅300.1斤。而水田平均亩产775.3斤,为全市粮食平均亩产的2.583倍。全市粮食平均亩产如扣出水田产量,旱地亩产不足300斤。二者产比之差,充分说明旱地的产量低是制约安康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

旱坡地之所以制约了安康农业的发展,是因为安康多系石质山区,山大、坡陡,大部分耕地都“挂”在山坡上,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因素:

1.水土流失严重,大部分耕地都在25度以上,有的甚至还是五六十度的“挂牌地”,因而普遍都是“三跑”地(跑水、跑土、跑肥)一遇稍大的雨,满坡大水倾泻,泥沙俱下,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据岚皋县调查,上世纪末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75平方公里,形成流失的主要是坡耕地,全县约50多万亩耕地,普遍受到水蚀。年侵蚀总量达183万吨,平均侵蚀模数达950吨/平方公里,每亩年流走泥沙5吨,使本来就比较瘠薄的土地,土壤年年流失,肥力逐年递减,单产难以提升。许多地块耕种若干年后土壤流失殆尽,成为“光板”。农民不得不弃耕撂荒,另垦荒坡,从古至今,山区始终沿着“耕了弃,弃了垦”的耕作模式,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循环往复,世代相袭,而农业生产始终低而不稳,农民代代食不果腹。耕地年年水土流失,农民为求生计不得不毁林拓荒,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随着水土大量流失,相伴而来的是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年年泛滥。以岚皋为例,清同治六年(1867年)八月十四日大雨,山洪瀑发,毁民房四五十间,漂没牲畜数以千计,死400余人;1980年6月,30多小时的大雨造成全县较大的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灾害数十处,冲毁林木700多万株,农田2.45万亩,房屋1 189间,电站18座,河堤458处,计1.44万米,渠道538处,计3.69万米;1984年6—9月,岚皋全县7次大雨,使全县38个乡(占41个乡的93%),210个村,848个村民组,1 588户,83 640人受灾,受灾土地面积16.93万亩,粮食减产5 000多吨,房屋倒塌481间,造成危房771间。据近几年普查,全市现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大险情隐患3 884处,占全省险情隐患1/3以上,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endprint

“坡上种粮,坡下遭殃”,山洪、泥石流不仅严重毁田、毁地、毁林、毁房、毁建筑设施、伤害人畜生命,而且直接破坏水利设施,使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修建的库、塘、渠道等,很快就被淤积或损毁,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全市上世纪修建的库、塘,目前淤积已近3 000万方,占中小库容总量的约1/3,全市最大的以灌溉为主的八一水库已淤积880万方,占有效容积的72.7%;几个较大的,如黄石滩、许家河(汉滨)、平定河(旬阳)、西沙河(石泉)等水库,泥沙淤积已达到35%~85%,许多小水库早已淤平,完全失去了蓄水灌溉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改善山区生产条件,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农民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从解放到现在,年复一年从未放松过山区农田水利建设,但山坡地水土严重流失,山洪、泥石流灾害至今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几年全市年年山洪爆发、地质灾害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迫不得已,政府开始实行移民搬迁,为躲避灾害,整村整组农民迁往他乡,然而“走出南山进北山,何处能苟安?”

2.山坡地坡度大,加之交通极不方便,农业生产只能用简单的原始手工工具,运输只能靠肩挑背扛,一般的农业机械无法施用,难以实现生产机械化,因而生产率不高,生产效益很低,且劳动强度很大,据调查,一个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将太阳从东山背到西山”,辛苦劳作一天,在上等土地上平均大约只能生产15斤左右的粮食。因而山坡地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利用,也就大大限制和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

3.山坡地难以实施自流灌溉,加之土质薄,不耐旱,一遇干旱就造成减产,甚至无收,很难实现稳产高产,而安康气候经常是“伏旱秋涝”,“十年九旱”,局部地区年年有灾。

4.坡地由于有一定坡度,加之地块零碎,耕作不便,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修建较大温室、工厂化生产,实施数控都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坡地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四、把坡地修成梯田,是发展山区粮食生产,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

山区坡地,难以遏制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难以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现代化,粮食增产受到严重制约,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发展滞缓的困境难以突破,全市人民吃饭问题要依赖外援的局面就很难摆脱。要尽快改变安康农业生产发展滞缓的被动困境,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彻底改造山坡地,把“三跑”的坡地,修成“三保”(保水、保土、保肥)田。只有把坡地变成了梯田,才能有效的制止水土流失,不断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壤肥力,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和科学化创造必要条件,因此将山坡地改造成梯田是山区农业实现突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打破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没有山坡地梯田化,就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农业。

坡地梯田化,是建设美好山区的一项伟大、宏伟的工程,是改变山区面貌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建设,是山区建设具有革命性的重大举措,其工程浩大,任务艰巨。为确保坡地梯田化建设能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

“坡地梯田化,关键在领导。”没有领导用力抓,梯田化就是空话。首先,各级领导要提高对梯田化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把坡地梯田化建设当作改变山区面貌、突破农业发展的一项基本措施,给予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坡地梯田化建设作为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为子孙打造千秋福祉,为党和人民建大功、立伟业的一项伟大建设事业,凝心尽力抓出成果,以片片梯田累积起像灵渠、都江堰那样彪炳千秋、永不磨灭的恢宏政绩。树立万民称颂、千古流芳的历史丰碑。

(二)认真做好规划

坡地梯田化是一项千秋功业。事前必须精心设计,认真规划,周密安排。要坚持贯彻“山、水、林、田、路、村落、旅游、防灾”等统筹考虑,综合部署的原则,县、乡、村、组逐级作出坡地梯田化规划。通过规划,明确任务目标,力争实现人均一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水平梯田,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可靠支撑,要筹划安排好具体有力的实施措施。规划要把农村各项建设作为一盘棋全面安排,统一布置,整体推进。要逐级分解,具体落实到一条沟、一架山、一面坡上,分期实施。

(三)切实抓好质量

解放以来,安康市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农田建设,但成效很不理想,其主要教训是重数量、轻质量,一心想快,忽视了好,在修田造地上没有找到适合安康自然地貌特点的科学方法,因而出了大力,花了大钱,收效甚微,可谓劳民伤财。岚皋县1970—1974年五年间上报修梯田25万亩,到1989年复查仅存3.8万亩,到上世纪末仅存的3万余亩基本全部垮掉,群众形容那时修田是“一年修,二年垮,三年全是平塌塌”。这种作法是值得我们今天从政治思想路线上认真查找原因的历史教训。坡地梯田化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要制定梯田质量标准,严格按标准建设。其关键是要砌好稳实坚固经久耐用的石坎,根据安康绝大部分山坡地是石质山区的特点,石坎最好是“块石浆砌”,至少也必须是 “块石干砌”,保证石坎“千秋永固”。其次要力争“地平田宽”,尽量少修“裤带田”、“绺绺田”,以便耕作。

为了确保梯田化质量,县、乡、村要培训一批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机械施工、砌工等技术队伍,切实做到科学施工。

(四)大力筹措资金,确保修田需要

全市如按人均一亩梯田计,总共需修建水平梯田300万亩(包括现有524 545亩水田扩宽面积加固田坎),需资金大约数以若干亿计,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资金得不到充分保证,梯田化就难以实现,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筹措梯田化基金,首先要整合国家各项支农资金,优先用于梯田化建设,因为梯田化是农村一切建设事业的基础和关键,梯田建好了农村其他事业才有条件、有可能加快发展。因此,要把梯田建设放在首位,其他建设项目,可停的暂停,可缓的暂缓,如移民搬迁的钱可先用来修地,使农民先有“金饭碗”,再建“新楼房”,使农民生活“先富而后优”。勿使其“有楼住、没饭吃”。

(五)大力组织劳力,大抓机械施工

在梯田建设时期,要尽量将健壮劳力留在农村投入梯田建设,保证农田建设的需要。长年坚持群众性梯田化建设,对无其他经济收入的困难户,可用梯田建设资金,以工代赈,给予补助。同时要大抓机械化施工,以提高工效。

坡地梯田化建设,是安康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项突破性建设。实现了梯田化就彻底突破了制约安康农业生产的瓶颈,解除了安康农业“卡脖子”的铁锁。为安康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安康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最牢靠的支撑。在安康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实现了梯田化,在梯田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数控农业技术”,实行现代化意义的科学种田,“亩产千斤粮”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部分实现“吨粮田”也是可以办到的。全市修300万亩梯田,仅以亩产千斤计,总产量可达150万吨,较2013年增长近一倍,基本上解决了全市人民的吃饭问题。同时,可增加农业收入100多亿元,使农民一步跨入小康,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美好生活。农业的大发展,也将为其他各项建设事业提供良好条件,促进安康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社会更加繁荣,坡地梯田化巨大的经济意义难以估量。

坡地梯田化,还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梯田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可以不断增加土层和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质量;可以大大减轻汉江的泥沙输入量,改善汉江水质,南水北调,保证优质江水送北京;可以排灌,有效地抗御旱涝保丰收;可以大大减轻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防灾、抗灾、救灾的经济损失;可以营造像被誉为“梯田世界之冠”的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那样恢宏状美的梯田景观,使漫山遍野的层层梯田,成为世上最靓丽的风景线,使安康真正成为“秦巴明珠”,人间天堂!

坡地梯田化

是中国梦孕育的火热的安康梦!

是建设“三个陕西”催生的阳光梦!

是300万安康儿女

奋发图强的辉煌梦!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

“坡上种粮,坡下遭殃”,山洪、泥石流不仅严重毁田、毁地、毁林、毁房、毁建筑设施、伤害人畜生命,而且直接破坏水利设施,使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修建的库、塘、渠道等,很快就被淤积或损毁,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全市上世纪修建的库、塘,目前淤积已近3 000万方,占中小库容总量的约1/3,全市最大的以灌溉为主的八一水库已淤积880万方,占有效容积的72.7%;几个较大的,如黄石滩、许家河(汉滨)、平定河(旬阳)、西沙河(石泉)等水库,泥沙淤积已达到35%~85%,许多小水库早已淤平,完全失去了蓄水灌溉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改善山区生产条件,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农民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从解放到现在,年复一年从未放松过山区农田水利建设,但山坡地水土严重流失,山洪、泥石流灾害至今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几年全市年年山洪爆发、地质灾害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迫不得已,政府开始实行移民搬迁,为躲避灾害,整村整组农民迁往他乡,然而“走出南山进北山,何处能苟安?”

2.山坡地坡度大,加之交通极不方便,农业生产只能用简单的原始手工工具,运输只能靠肩挑背扛,一般的农业机械无法施用,难以实现生产机械化,因而生产率不高,生产效益很低,且劳动强度很大,据调查,一个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将太阳从东山背到西山”,辛苦劳作一天,在上等土地上平均大约只能生产15斤左右的粮食。因而山坡地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利用,也就大大限制和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

3.山坡地难以实施自流灌溉,加之土质薄,不耐旱,一遇干旱就造成减产,甚至无收,很难实现稳产高产,而安康气候经常是“伏旱秋涝”,“十年九旱”,局部地区年年有灾。

4.坡地由于有一定坡度,加之地块零碎,耕作不便,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修建较大温室、工厂化生产,实施数控都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坡地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四、把坡地修成梯田,是发展山区粮食生产,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

山区坡地,难以遏制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难以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现代化,粮食增产受到严重制约,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发展滞缓的困境难以突破,全市人民吃饭问题要依赖外援的局面就很难摆脱。要尽快改变安康农业生产发展滞缓的被动困境,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彻底改造山坡地,把“三跑”的坡地,修成“三保”(保水、保土、保肥)田。只有把坡地变成了梯田,才能有效的制止水土流失,不断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壤肥力,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和科学化创造必要条件,因此将山坡地改造成梯田是山区农业实现突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打破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没有山坡地梯田化,就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农业。

坡地梯田化,是建设美好山区的一项伟大、宏伟的工程,是改变山区面貌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建设,是山区建设具有革命性的重大举措,其工程浩大,任务艰巨。为确保坡地梯田化建设能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

“坡地梯田化,关键在领导。”没有领导用力抓,梯田化就是空话。首先,各级领导要提高对梯田化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把坡地梯田化建设当作改变山区面貌、突破农业发展的一项基本措施,给予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坡地梯田化建设作为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为子孙打造千秋福祉,为党和人民建大功、立伟业的一项伟大建设事业,凝心尽力抓出成果,以片片梯田累积起像灵渠、都江堰那样彪炳千秋、永不磨灭的恢宏政绩。树立万民称颂、千古流芳的历史丰碑。

(二)认真做好规划

坡地梯田化是一项千秋功业。事前必须精心设计,认真规划,周密安排。要坚持贯彻“山、水、林、田、路、村落、旅游、防灾”等统筹考虑,综合部署的原则,县、乡、村、组逐级作出坡地梯田化规划。通过规划,明确任务目标,力争实现人均一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水平梯田,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可靠支撑,要筹划安排好具体有力的实施措施。规划要把农村各项建设作为一盘棋全面安排,统一布置,整体推进。要逐级分解,具体落实到一条沟、一架山、一面坡上,分期实施。

(三)切实抓好质量

解放以来,安康市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农田建设,但成效很不理想,其主要教训是重数量、轻质量,一心想快,忽视了好,在修田造地上没有找到适合安康自然地貌特点的科学方法,因而出了大力,花了大钱,收效甚微,可谓劳民伤财。岚皋县1970—1974年五年间上报修梯田25万亩,到1989年复查仅存3.8万亩,到上世纪末仅存的3万余亩基本全部垮掉,群众形容那时修田是“一年修,二年垮,三年全是平塌塌”。这种作法是值得我们今天从政治思想路线上认真查找原因的历史教训。坡地梯田化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要制定梯田质量标准,严格按标准建设。其关键是要砌好稳实坚固经久耐用的石坎,根据安康绝大部分山坡地是石质山区的特点,石坎最好是“块石浆砌”,至少也必须是 “块石干砌”,保证石坎“千秋永固”。其次要力争“地平田宽”,尽量少修“裤带田”、“绺绺田”,以便耕作。

为了确保梯田化质量,县、乡、村要培训一批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机械施工、砌工等技术队伍,切实做到科学施工。

(四)大力筹措资金,确保修田需要

全市如按人均一亩梯田计,总共需修建水平梯田300万亩(包括现有524 545亩水田扩宽面积加固田坎),需资金大约数以若干亿计,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资金得不到充分保证,梯田化就难以实现,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筹措梯田化基金,首先要整合国家各项支农资金,优先用于梯田化建设,因为梯田化是农村一切建设事业的基础和关键,梯田建好了农村其他事业才有条件、有可能加快发展。因此,要把梯田建设放在首位,其他建设项目,可停的暂停,可缓的暂缓,如移民搬迁的钱可先用来修地,使农民先有“金饭碗”,再建“新楼房”,使农民生活“先富而后优”。勿使其“有楼住、没饭吃”。

(五)大力组织劳力,大抓机械施工

在梯田建设时期,要尽量将健壮劳力留在农村投入梯田建设,保证农田建设的需要。长年坚持群众性梯田化建设,对无其他经济收入的困难户,可用梯田建设资金,以工代赈,给予补助。同时要大抓机械化施工,以提高工效。

坡地梯田化建设,是安康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项突破性建设。实现了梯田化就彻底突破了制约安康农业生产的瓶颈,解除了安康农业“卡脖子”的铁锁。为安康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安康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最牢靠的支撑。在安康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实现了梯田化,在梯田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数控农业技术”,实行现代化意义的科学种田,“亩产千斤粮”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部分实现“吨粮田”也是可以办到的。全市修300万亩梯田,仅以亩产千斤计,总产量可达150万吨,较2013年增长近一倍,基本上解决了全市人民的吃饭问题。同时,可增加农业收入100多亿元,使农民一步跨入小康,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美好生活。农业的大发展,也将为其他各项建设事业提供良好条件,促进安康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社会更加繁荣,坡地梯田化巨大的经济意义难以估量。

坡地梯田化,还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梯田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可以不断增加土层和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质量;可以大大减轻汉江的泥沙输入量,改善汉江水质,南水北调,保证优质江水送北京;可以排灌,有效地抗御旱涝保丰收;可以大大减轻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防灾、抗灾、救灾的经济损失;可以营造像被誉为“梯田世界之冠”的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那样恢宏状美的梯田景观,使漫山遍野的层层梯田,成为世上最靓丽的风景线,使安康真正成为“秦巴明珠”,人间天堂!

坡地梯田化

是中国梦孕育的火热的安康梦!

是建设“三个陕西”催生的阳光梦!

是300万安康儿女

奋发图强的辉煌梦!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

“坡上种粮,坡下遭殃”,山洪、泥石流不仅严重毁田、毁地、毁林、毁房、毁建筑设施、伤害人畜生命,而且直接破坏水利设施,使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修建的库、塘、渠道等,很快就被淤积或损毁,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全市上世纪修建的库、塘,目前淤积已近3 000万方,占中小库容总量的约1/3,全市最大的以灌溉为主的八一水库已淤积880万方,占有效容积的72.7%;几个较大的,如黄石滩、许家河(汉滨)、平定河(旬阳)、西沙河(石泉)等水库,泥沙淤积已达到35%~85%,许多小水库早已淤平,完全失去了蓄水灌溉功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改善山区生产条件,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农民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从解放到现在,年复一年从未放松过山区农田水利建设,但山坡地水土严重流失,山洪、泥石流灾害至今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几年全市年年山洪爆发、地质灾害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迫不得已,政府开始实行移民搬迁,为躲避灾害,整村整组农民迁往他乡,然而“走出南山进北山,何处能苟安?”

2.山坡地坡度大,加之交通极不方便,农业生产只能用简单的原始手工工具,运输只能靠肩挑背扛,一般的农业机械无法施用,难以实现生产机械化,因而生产率不高,生产效益很低,且劳动强度很大,据调查,一个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将太阳从东山背到西山”,辛苦劳作一天,在上等土地上平均大约只能生产15斤左右的粮食。因而山坡地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利用,也就大大限制和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

3.山坡地难以实施自流灌溉,加之土质薄,不耐旱,一遇干旱就造成减产,甚至无收,很难实现稳产高产,而安康气候经常是“伏旱秋涝”,“十年九旱”,局部地区年年有灾。

4.坡地由于有一定坡度,加之地块零碎,耕作不便,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修建较大温室、工厂化生产,实施数控都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坡地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四、把坡地修成梯田,是发展山区粮食生产,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

山区坡地,难以遏制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难以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现代化,粮食增产受到严重制约,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发展滞缓的困境难以突破,全市人民吃饭问题要依赖外援的局面就很难摆脱。要尽快改变安康农业生产发展滞缓的被动困境,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彻底改造山坡地,把“三跑”的坡地,修成“三保”(保水、保土、保肥)田。只有把坡地变成了梯田,才能有效的制止水土流失,不断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壤肥力,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和科学化创造必要条件,因此将山坡地改造成梯田是山区农业实现突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打破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没有山坡地梯田化,就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农业。

坡地梯田化,是建设美好山区的一项伟大、宏伟的工程,是改变山区面貌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建设,是山区建设具有革命性的重大举措,其工程浩大,任务艰巨。为确保坡地梯田化建设能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

“坡地梯田化,关键在领导。”没有领导用力抓,梯田化就是空话。首先,各级领导要提高对梯田化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把坡地梯田化建设当作改变山区面貌、突破农业发展的一项基本措施,给予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坡地梯田化建设作为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为子孙打造千秋福祉,为党和人民建大功、立伟业的一项伟大建设事业,凝心尽力抓出成果,以片片梯田累积起像灵渠、都江堰那样彪炳千秋、永不磨灭的恢宏政绩。树立万民称颂、千古流芳的历史丰碑。

(二)认真做好规划

坡地梯田化是一项千秋功业。事前必须精心设计,认真规划,周密安排。要坚持贯彻“山、水、林、田、路、村落、旅游、防灾”等统筹考虑,综合部署的原则,县、乡、村、组逐级作出坡地梯田化规划。通过规划,明确任务目标,力争实现人均一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水平梯田,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可靠支撑,要筹划安排好具体有力的实施措施。规划要把农村各项建设作为一盘棋全面安排,统一布置,整体推进。要逐级分解,具体落实到一条沟、一架山、一面坡上,分期实施。

(三)切实抓好质量

解放以来,安康市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农田建设,但成效很不理想,其主要教训是重数量、轻质量,一心想快,忽视了好,在修田造地上没有找到适合安康自然地貌特点的科学方法,因而出了大力,花了大钱,收效甚微,可谓劳民伤财。岚皋县1970—1974年五年间上报修梯田25万亩,到1989年复查仅存3.8万亩,到上世纪末仅存的3万余亩基本全部垮掉,群众形容那时修田是“一年修,二年垮,三年全是平塌塌”。这种作法是值得我们今天从政治思想路线上认真查找原因的历史教训。坡地梯田化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要制定梯田质量标准,严格按标准建设。其关键是要砌好稳实坚固经久耐用的石坎,根据安康绝大部分山坡地是石质山区的特点,石坎最好是“块石浆砌”,至少也必须是 “块石干砌”,保证石坎“千秋永固”。其次要力争“地平田宽”,尽量少修“裤带田”、“绺绺田”,以便耕作。

为了确保梯田化质量,县、乡、村要培训一批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机械施工、砌工等技术队伍,切实做到科学施工。

(四)大力筹措资金,确保修田需要

全市如按人均一亩梯田计,总共需修建水平梯田300万亩(包括现有524 545亩水田扩宽面积加固田坎),需资金大约数以若干亿计,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资金得不到充分保证,梯田化就难以实现,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筹措梯田化基金,首先要整合国家各项支农资金,优先用于梯田化建设,因为梯田化是农村一切建设事业的基础和关键,梯田建好了农村其他事业才有条件、有可能加快发展。因此,要把梯田建设放在首位,其他建设项目,可停的暂停,可缓的暂缓,如移民搬迁的钱可先用来修地,使农民先有“金饭碗”,再建“新楼房”,使农民生活“先富而后优”。勿使其“有楼住、没饭吃”。

(五)大力组织劳力,大抓机械施工

在梯田建设时期,要尽量将健壮劳力留在农村投入梯田建设,保证农田建设的需要。长年坚持群众性梯田化建设,对无其他经济收入的困难户,可用梯田建设资金,以工代赈,给予补助。同时要大抓机械化施工,以提高工效。

坡地梯田化建设,是安康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项突破性建设。实现了梯田化就彻底突破了制约安康农业生产的瓶颈,解除了安康农业“卡脖子”的铁锁。为安康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安康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最牢靠的支撑。在安康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实现了梯田化,在梯田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数控农业技术”,实行现代化意义的科学种田,“亩产千斤粮”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部分实现“吨粮田”也是可以办到的。全市修300万亩梯田,仅以亩产千斤计,总产量可达150万吨,较2013年增长近一倍,基本上解决了全市人民的吃饭问题。同时,可增加农业收入100多亿元,使农民一步跨入小康,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美好生活。农业的大发展,也将为其他各项建设事业提供良好条件,促进安康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社会更加繁荣,坡地梯田化巨大的经济意义难以估量。

坡地梯田化,还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梯田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可以不断增加土层和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耕地质量;可以大大减轻汉江的泥沙输入量,改善汉江水质,南水北调,保证优质江水送北京;可以排灌,有效地抗御旱涝保丰收;可以大大减轻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防灾、抗灾、救灾的经济损失;可以营造像被誉为“梯田世界之冠”的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那样恢宏状美的梯田景观,使漫山遍野的层层梯田,成为世上最靓丽的风景线,使安康真正成为“秦巴明珠”,人间天堂!

坡地梯田化

是中国梦孕育的火热的安康梦!

是建设“三个陕西”催生的阳光梦!

是300万安康儿女

奋发图强的辉煌梦!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

猜你喜欢
坡地安康市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唠叨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我想摘下天上的星星
营造“搬迁后的幸福感”——安康市推行“党建+3”后续扶持服务模式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小学活动掠影
幸福我一辈子
某坡地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