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的老城形象优化策略

2014-09-26 08:50:22文剑钢张晓乐王立新
城市观察 2014年5期
关键词:老城滁州城镇

◎ 文剑钢 张晓乐 王立新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水资源的紧缺使得城镇内部更新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同时,产业集聚、城镇转型升级也要求城乡文明建设与发展要更加注重空间的生态和谐与内涵的优化。尤其是对于老城的更新与扩建,必须遵循“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1];“美丽中国”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视觉表达,而是重在“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突出城镇的文化建设。然而,由于过去城镇更新机制不健全以及在城镇形象保护中定位偏颇,令许多具有完整历史形象的老城在更新中传统风貌“退隐”、本土形象“消亡”。这直接导致当代城镇形象“千城一面”,风貌特色“严重趋同”而丧失了地域文化特征。

在当今消费至上的信息时代,老城的视觉形象也因人的价值观转变而偏离传统自然的审美取向。人变成了消费的机器,而城镇形象则成了这种消费空间中环境文化的符号表达。基于这种情况,研究传统视觉审美要素,并以现代城镇发展新元素触媒老城空间形象基点,探寻老城更新中城镇形象的优化策略,延续老城记忆,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镇形象就成为新型城镇化内涵建设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核心命题。

一、老城形象研究概述

(一)概念与特征

1.概念

相对于新城而言,老城是指城镇建成区中因历史积淀而形成的集中性传统生活地区。“老城形象”是旧城形态、风貌、民俗、文化等系统要素给予人们的观感和综合印象。这种印象由城镇中物质显性、非物质隐性要素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显性要素是城镇形象的外在视觉形态,隐性要素是城镇社会形象的内在关系构成,并以视觉形象昭示城镇的现象和本质。

2.特征

特征是物种多样性的内在规定性,事物内在属性的特殊构成。老城形象具有这样可识别性的典型特征。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老城的风貌随历史的迁演形成了厚重、古朴、苍润、自然而亲和的气质特征,人们很容易从建筑构筑、街巷空间、历史地段等空间物质形态的构成关系中,从物象斑驳锈蚀、古旧形象的要素中辨识其历时性的传统文化与形象风采。

形象的地域性指老城所在地区的乡土特征。它是传统城镇显性与隐性要素在一定地理、社会环境中受当地民族、民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形象特征。城镇格局、建筑风貌、民风习俗等形象要素因地域地理形态、自然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条件、民族文化背景等不同而呈现出区域城镇形象要素关系构成的差异性。地域性是城镇形象的本质属性,传统城镇、聚落形象正是在各自特定的地理空间和地域单元内形成,并在大的民族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普遍存在、和谐共生的动态变化特性。

老城形象是城镇空间结构、社会组织机制的“纹理”表征。老城空间状态是伦理、道德、等级以及制度等社会关系的物化。古希腊市民的民主化催生了自由流线的雅典卫城,而封建中国的等级制度则延伸出了威严的城市中轴线;欧洲教皇的统治,令宗教建筑占据着城市空间的核心,而同时期的中国,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别涵盖到了建筑的每一个榫卯。因此,社会性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城镇抽象,相反它几乎渗透于城镇形象的所有角落。

(二)现状与问题

1.现状

伴随着世界性的城镇化,我国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转型需求已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而消费文化的蔓延,改变了“贫物时代”的“辛勤节俭”理念,强势的城镇规模发展令地球资源、能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迫使人们转变观念,加强城镇内部空间优化、形态更新、资源整合,从根本上治理环境生态危机[2]。

在欧洲,以城镇更新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研究与实践已近百年。(1)空间生产及消费绩效。老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空间生产过程中自然转换成为“文化资本”而参与到整个城镇更新过程之中,成为城镇转型发展时期文化产业的新途径。同时随着经济转型、扩大内需,刺激空间消费必然导致城镇形象结构的嬗变,城镇空间更新正向着精致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2006,王伟强)。(2)城镇空间品质提升。老城形象是伴随城镇环境与功能更新而更新的。欧斯曼对巴黎老城的改造不仅提升了巴黎城市空间品质与生活质量,也使得巴黎城市形象更加突出鲜明。阮仪三、沈清基也认为城市历史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是维育城市空间品质内涵的重要构成(2003)。程相占则从环境美学视角出发,认为提高人的参与以及生存境遇是城镇空间再造的主要方向(2009)。(3)城镇社会结构优化。芝加哥学派认为城镇旧区更新不仅是功能与环境的更新,更是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的更新,由此产生的空间形态和内涵都将决定着老城形象的走向;同时,老城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生态学的引入,促使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多元化和差异性。

近年来,形象要素导入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引起学界关注:如:城镇局部更新动态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研究(王广和2002);袁焱、袁源(2003)则从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城镇港埠的非固定、半固定、固定三种要素,提出滨水空间更新开发策略;随着数字生存时代的到来, GIS技术手段为历史街区更新创建了要素信息平台(胡明星,董卫,2004)。而在国内的一些案例实证中,广东中山小榄镇旧城更新中的综合要素组织设计(金刚,2009),连云港城市特色研究(敬东,2008)等等,为中国城镇更新的问题研究在视觉审美价值判断、建立数字分析平台、开辟了城镇更新的新视点,增添了活力,丰富了手段。

2.问题

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城镇风貌破坏、形象迷失和文化同质化发展问题也逐渐演化成为我国现阶段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因为,城乡一体化的理念、模式、途径是否适时、适度、正确,将决定我国延续千年的原始文化细胞——乡村聚落的存留与否与民俗文化的断送与传承。在当前城镇发展中,根据老城形象更新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关系,需要梳理各类资源,加强形态要素间的联系、转化与整合,从而达到优化和提升老城形象的目的。

老城形象更新中的基本问题是:(1)环境景观品质下降。老城基础设施落后、建筑破败、道路狭窄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在老城中盲目“插入移植或抽象变异”现代建筑、景观元素的做法,导致遭遇老城空间异质化、物象风貌错杂、品质层次难以提高的瓶颈。(2)形象符号商业性异化。在城镇的快速发展中,城镇更新以短期经济利益、政府政绩、地产开发为导向,老城保护受制于商业驱动和“政策性”拆迁,传统格局、历史建筑、天际线等显性要素在更新中遭到破坏。(3)文化内涵遭到“漂白”。全球化与信息化使老城出现盲从和媚外,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让城中大众“脱土、崇洋”而趋同,老城传统文化遭到遗弃,城镇的本土形象传统要素逐渐衰落。(4)缺乏对生存空间的尊重。老城居住形象显性要素遭到破坏,隐性要素“中道旁落”,传统风貌、民俗逐渐衰落使老城在更新中丧失了城镇原有的形态、风韵和识别性。城镇“千城一面”,生活在老城中的居民对城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弱,城镇形象危机日益突出。

二、老城形象要素及其关系优化分析

(一)要素分类依据及其构成

老城形象的显性物质构成,通过城镇水陆交通网络与功能分区、天际线、街巷弄堂、历史性民宅建筑等内容来表现;老城的隐性要素构成,通过传统文学、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等内容来表现。显隐要素体系概括体现了城镇传统“风貌与形象”。所以,老城形象保护、延续更新,需要“显隐并举、缺一不可”,具体通过整体策划、分系统优化引导。形态要素与构成详见下表:

表1 老城形象的显性、隐性主体要素构成[3]

(二)分类要素解析

对于显、隐系统的要素分类,可将其贯彻到老城的空间形态与环境氛围上,以便于对应寻找优化更新形象策略与实施的方法。显性形态要素可以通过整合空间形态进行传承;隐性形态要素可以通过保护老城风貌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延续社会文脉。

1.生态形象要素

自然环境是影响老城传统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自然环境塑造出不同的城镇面貌和性格。水城苏州、山城重庆与滨海临湖沿江城镇、沙漠戈壁绿洲城镇形象的差异性就是自然环境造就的直接因素。虽然地形地貌、季相时令、山川水体等自然环境要素在广阔的区域内表现出相似或相近特征,但是具体到某个城镇在自然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形态以及因民众的宗亲、氏族、部落、民族关系呈现不同特色。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城镇的自然、社会环境完全一致,因而成就了每个城镇独特的空间特征和形象特征。

2.建筑形象要素

城镇空间由建筑聚散、参差对比产生,因此将城镇格局、空间肌理也同时划入建筑环境要素,以便于对显性形象要素的分析。老城的建筑形象是城镇形象的显性形态,由此形成的形象与老城的整体空间环境有关,是在行政区划、风水观念、礼制思想、生产条件等因素引导下顺应城镇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型制与特征。建筑形象要素既受自然环境制约,也受政治经济体制、建设条件和社会文化水平制约,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建筑形象要素多与自然融合,所谓“中道和合”,讲求天人合一。随着西方城镇化理念、建筑技术、经济的影响,传统建筑形态、风貌受到冲击,国内许多老城空间、建筑形态在新旧功能对峙与博弈中肌理割裂而破碎,需要进行分类治理,以取得新老建筑风貌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

3.文化形象要素

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意识形态是影响老城传统形象内涵、气质的重要因素。老城空间格局、街巷肌理、建筑构筑小品等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人们在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时总是遵循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用亲和的态度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了聚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适宜。如古代佛寺、道观、园囿,通过灵活、婉约的路径穿插布局,因山就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臻合于自然山水地貌、协调于人工生态环境,不但景色旖旎,同时也寓情于理,意境深邃。保护和传承老城的历史街区、建筑文化,需要通过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形态策划、设计来物化作用于老城环境,创造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建筑、雕塑、设施小品等形态要素,使老城的传统形象浓郁感人,能够为人们亲切识别认同,以达到传承的目的[4]。

4.社会形象要素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里,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景观是社会结构关系的物化,景观的符号化是导致城镇形象心理认知的直接构成,社会空间要素将不可避免的参与到老城形象优化更新的过程之中[5]。

老城由于历史的沉淀,其城镇结构长期相对稳定,居民之间结成了丰富而源远流长的社会网络关系。老城社会网络的形成一般以坊区为单元,居民长期生活在职业构成复杂的街坊社区内,互助活动频繁,形成了密切的邻里、社会关系。因而社会网络的维持应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坊区空间,留住坊区内原住居民,是构筑老城社会生态、保持老城形象原真性不可回避的路径[6]。

(三)关系优化分析

将形象要素关系分析建立在显、隐要素体系之中,通过城镇空间、生态环境、建筑形态、民俗文化以及城镇社会空间要素的关系对比,形成大量的视觉及其他感官信息。(1)生态环境要素是老城形象的基底。(2)建筑形态要素是老城形象的主体。(3)民俗文化要素是老城空间形象的本质,是填充老城形象氛围显隐并具的关系构成。(4)社会要素是老城形象的灵魂[7]。

老城形象的内涵丰富而综合,因此在优化老城形象的过程之中必然要提炼出符合老城自身形象特色的内容以及形成有助于老城空间更新及发展的要素关系,即通过生态、建筑、文化和社会要素的梳理整合而确定保护、更新、传承老城形象的价值(图1)。站在历史性角度来衡量老城形象优化过程中保护与更新的内容,从而准确把握时代信息,构筑符合当代审美取向的老城形象。

图1 老城形象要素关系分析

三、以滁州老城形象优化的实践研究为例

(一)滁州老城形象现状

在滁州老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扩建。“皖东地区曾经的江淮历史文化水城”形象特色早已严重消蚀,形象问题凸显。

目前滁州老城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两湖一河、十字大街、山水相连”的城市格局和轮廓,老城内现有小规模的历史街区两处。过去,由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不合理,大量的历史遗存遭到破坏,历史信息支离破碎。老城内用地布局无序,建筑形式杂乱;道路交通拥堵,生活服务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由于不断受到城镇建设活动的影响,如拆除城墙拓宽街巷、拆迁民居建设高楼等(图2),城镇水系已经被阻断,两湖一河的格局遭到破坏,老城传统形象和空间风貌正在变异,自然环境与滨水地带无景观可言。

如何在积极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满足现代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此类老城优化过程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图2 滁州老城现状

(二)老城形象的优化策略

1.以水为文,疏理水城骨格

水城格局是滁州老城空间的生态基底,基于形象要素的老城优化需要以水为文(图4),通过对水源地和以泉河、清水河、侯河、府河为主的城镇内部水系进行径流疏浚,治理水污染,改善水质,整治水岸景观,营造滨水景观与绿化带,恢复“两关四桥”原貌,重构老滁城活体水系,恢复并形成“两湖一河”的老城生态景观风貌。

图3 滁州老城历史风貌

对自然环境的优化、复原和风貌的传承的主要途径为:一是尊重自然环境,在城镇更新中,新的建设活动以不轻易改变地形地貌,保护城镇内的山体、水域、植物种群形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秉承生态优先的原则,顺应地形地势,并充分考虑城镇季相时令特征;二是修复、补偿生态环境,在更新中,修复城镇中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甚至是治理、恢复、补偿已经被破坏、占用、填埋的城镇水系、水体。修复破损山体,增加区域内绿化种植用地,促进城镇生态系统有序循环,为老城居民提供宜人的居住环境。

2.人地和谐,保持民居特色

传统建筑是滁州老城形象的主要风貌形态。在以改造为主的金刚巷和遵阳街等传统街巷区坊内,基本保持原有的建筑形态与空间尺度,即以低层建筑为主,延续传统建筑形式及风格,保持亲人尺度的沿街商业界面。建筑体量顺应自然、和谐环境,保护、保持建筑特色的原真性。

在新建为主的内河历史文化景观区域,依据滁州地区传统建筑特色,因地制宜,以低层为主。建筑尺度与空间环境应符合传统历史文化的特色,与金刚巷和遵阳街传统形象区的建筑肌理及空间尺度相衔接(图5)。同时,在以新建为主的现代居住环境景观区域内,应控制建筑高度,街道与建筑之间的比例。建筑空间要求遵循传统的人体尺度,并通过景观要素、饰面材料肌理和韵律来表现,以建筑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街道景观。同时在更新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街区社会结构的“土豪金、绅士化”,保留原有素雅的生活场景。

图4 滁州老城明清水系和现状水系

图5 建筑肌理类型及分布规划图

3.多元兼容,构建文化生态

传统文化是老城形象的隐形元素。滁州老城独特的地域环境使传统的贺岁、节庆和礼仪民俗的形式、内容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城市山林最羡滁,山宜樵牧水宜鱼。残碑断石犹存古,赢得天闲此附居”(戴金以欧之《醉翁亭记》“环滁皆山”韵漫成四绝),这首诗展现了古滁州城的优美形象。自古以来,滁州宜人的自然环境和敦厚的民风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光顾,形成了丰富的高雅文化。因此在老城传统形象的保护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开发相结合,达到老城文化的良好传承(图6)。

图6 滁州老城民间艺术

4.场景穿越,展现宋风明韵

滁州老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居民的社会关系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长期生活在街坊社区内,居民之间结成了丰富的宗亲、街坊、邻里社会网络,需要保护原住原真的“市井文化”、限定人口规模、改善环境质量、控制土地功能来维育滁州老城邻里关系。

在滁州城镇的发展历程之中,宋代与明代是城镇获得较高知名度的两个时期。宋代多以文人名士驻守,明代又是王朝的龙兴之地,凤阳县即是“大明王朝”的摇篮。滁州老城区应集中体现这两个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延续历史记忆,并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反哺、化育生活于此的新、老滁州人,使之认同环境、融入环境并产生归属原住的主人翁、责任感,协力传承并续写优美滁州的新篇章。

四、结论

老城形象是一座城镇文化的积淀,是城镇历史遗产的彰显,是新型城镇化语境下城镇转型期文化发展的策源地。从形象要素切入老城形象更新将会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更加全面地呈现老城形象的本质,为当今老城更新过程中的历史遗存消亡、城镇形象丧失特色等问题提供对策与指导。

在上述研究中,有关空间要素与老城形象的几点关系需要引起注意:(1)生态形象要素是老城形象的基底;(2)建筑形象要素是老城形象的主体;(3)文化形象要素是老城形象的本质;(4)社会形象要素是老城形象的灵魂。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构筑城镇更新显性与隐性形象要素体系的框架,通过对不同要素体系的保护与修建方法探讨,运行老城形象优化的策略研究与实践。对老城形象的优化不仅仅是满足城镇内部功能更新的诉求,更重要的是让城镇转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永续动力[8]。

[1]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2013,11,12..

[2]文剑钢.小城镇环境与景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2.

[3]张晓乐.老城更新中传统风貌传承规划方法研究——以安徽滁州老城为例[D].硕士论文:苏州科技学院,2012.

[4]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王立新,文剑钢.历史风貌区审美价值解析及其形象保护与更新策略——以松江仓城历史风貌区为例[J].城市,2012,5.

[6]王如渊.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研究综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

[7]文剑钢,文瀚梓.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探讨——以苏南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南京2013,6.

[8]吴文英.城市特色与城市竞争力——以福州城市特色景观环境规划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05,4:50-54.

猜你喜欢
老城滁州城镇
《滁州西涧》(草书)
老城旧影 永平门
红岩春秋(2022年11期)2022-05-30 16:00:02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煤气与热力(2021年3期)2021-06-09 06:16:28
文化边城镇远
中华民居(2020年6期)2020-06-09 05:47:48
老城旧影·和平路
红岩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 06:20:56
老城活力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2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阳光(2016年11期)2016-11-03 17:18:48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