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净距隧道施工与优化

2014-09-26 06:35:00李志刚林秀桂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管棚工法洞口

李志刚,林秀桂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1 工程概述

乌鲁木齐外环改建扩容工程线路以隧道型式穿越蜘蛛山,新建隧道为其关键控制节点之一。新建蜘蛛山隧道隧址位于现状外环线既有蜘蛛山隧道外侧,且线位与其平行布置,水平向净距14.6~31.2 m,竖向距离较近,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新建蜘蛛山隧道与既有蜘蛛山隧道为小净距隧道。新建蜘蛛山隧道与既有蜘蛛山隧道均为分离式双向4车道隧道。

由于蜘蛛山总体地形中间低两端高,新建蜘蛛山隧道共包含4条短隧道:左线Z1K1+050~Z1K1++180(130m)、Z1K1+625~Z1K1+880(255m),右线Z2K1+027~Z2K1+185(158m) 、 Z2K1+655~Z2K1+875(220m),隧道全长763m。

隧道所处地貌单元为低山,地表水与地下水均不发育,地下水对隧道的影响程度不大。隧址区未发现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隧道围岩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体较为破碎,隧道穿越区域为Ⅴ级围岩。

2 隧道施工工法优化

2.1 原设计施工工法

新建蜘蛛山隧道与既有蜘蛛山隧道均为分离式2车道山岭隧道。新建隧道开挖轮廓净宽11.52 m,净高9.835 m,开挖面积92.2 m2,可供选择的隧道施工工法主要有全断面法、台阶法、CD法等工法。

新建隧道围岩级别为Ⅴ级,较合理的施工工法为台阶法或多台阶法,但考虑到新建隧道下方为正常运营的既有隧道,避免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结构安全和正常运营的不利影响,因此,新建蜘蛛山隧道的施工工法采用CD法。

新建蜘蛛山隧道支护参数见表1,支护断面图见图1。

表1 隧道支护参数表

图1 隧道支护图

2.2 存在的问题

隧道洞口段按原设计施工工法进行施工,新建隧道围岩和支护情况良好、变形可控,既有隧道振速基本满足设计提出的容许振速标准,但施工进度缓慢,暴露了一些问题:

(1)隧道开挖揭示的围岩情况与地勘报告基本一致,但是隧道断面内围岩主要表现为上部软下部硬,上部为全风化基岩,遇水软化,可免爆开挖,下部为强风化基岩,围岩强度高,需要爆破施工,临时支护与初期支护为不对称支护结构,爆破施工渣石冲击对其支护稳定的不利影响较大;

(2)中隔壁为临时支护,正洞初期支护成环后,需要爆破拆除,施工工期长,而且施工空间较小,影响了其它工序施工。

2.3 试验段方案

针对现有施工工法存在的问题,对施工工法进行优化调整,V级围岩隧道中采用台阶法施工,已有多个工程案例取得成功,因此暂定将CD法调整为台阶法,见图2。

图2 CD法现场施工情况

台阶法取消了原有CD法的中隔壁临时支护及其系统锚杆等,隧道断面施工步骤仍为6步,但开挖区域重新调整,为确保隧道开挖安全,原则上调整后的每个施工步开挖面积基本与原设计一致,台阶法设计见图3。

图3 台阶法设计图

为确保工程安全,需对台阶法施工进行验证,因此在掌子面前方20 m范围内进行台阶法试验段施工。

2.4 试验段监测情况与结论

为掌握试验段施工时的围岩变形、隧道支护和衬砌情况,对试验段附近的新建隧道和既有隧道进行施工全过程的监控量测。

新建蜘蛛山隧道监测情况:拱顶下沉位移2~3 cm,洞周收敛均小于2 cm,且基本上在开挖后5 d内变形趋于稳定。

既有隧道监测情况:拱顶下沉和洞周收敛变形无变化;隧道二衬表面裂缝无开展;隧道二衬振速均在1 cm/s,满足设计要求。

试验段监测数据表明,台阶法能确保新建隧道和既有隧道安全,由于取消中隔壁临时支护,节省了投资,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试验段采用台阶法后每天进尺1.6 m,较CD法施工效率提高1倍,因此,新建蜘蛛山隧道其余范围内均采用台阶法施工。

3 出洞口超前支护优化

3.1 原设计出洞口超前支护设计

蜘蛛山隧道出洞口覆盖层为砾石层、含砾砂土和全风化基岩,埋深较浅,围岩级别为V级。

隧道洞口段初期支护和二衬见图1,为确保洞口整体稳定性,保证安全顺利进出洞,在洞口段40 m范围内超前支护均采用大管棚,大管棚主要施工参数为:规格为φ108×6 mm热轧无缝钢管,环向间距35 cm,沿拱顶120°范围内布设,外插角5°,实际钻孔方向应较设计方向上偏1.5°,钢管四周设置φ12注浆孔,间距15 cm,梅花形布置,注浆终止压力2.0 MPa,水灰比1:1,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3.2 存在的问题

由于隧道不长,蜘蛛山隧道均采用单向掘进施工。左线Z1K1+625~Z1K1+880(255m)和右线Z2K1+655~Z2K1+875(220m)进出洞口地形较为平缓,而左线Z1K1+050~Z1K1+180(130m)和右线Z2K1+027~Z2K1+185(158m)出洞口直接与桥梁结构衔接,出洞口距离地面约25m,且地势较为陡峭(见图4),大管棚施工较为困难,风险大,同时出洞口覆盖层为砾石层、含砾砂土和全风化基岩,整体结构稳定性较弱,覆盖层浅,在无超前大管棚下进行该进口40 m段施工,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超前支护型式进行优化调整。

3.3 超前支护优化调整

隧道出洞口地势陡峭,无法自出洞口施作超前大管棚,因此对原设计进行优化,调整为在隧道内部进行出洞口的超前支护。

山岭隧道洞内施作超前支护,可供选择的类型主要有:大管棚、注浆小导管。

洞内施工超前大管棚,需要扩挖隧道断面,设置大管棚工作室,大管棚单节长度4~6 m,倾角小,工作室纵向长度需要5~7 m,大管棚超前支护强度高,对洞口段整体稳定性好,但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施工工期长,造价也高;注浆小导管单循环施工周期短,施工难度较小,小导管纵向间距还可根据揭露围岩情况进行调整,节省投资。

小尖山隧道洞口覆盖层为粉质私土及千枚状全风化粉砂岩,洞口段20 m范围设置φ50双层超前小导管,长5 m,纵向间距30 cm,搭接不小于1.5 m;飞鸾2号隧道为3车道公路隧道,洞口残坡积覆盖层薄,岩体直接出露且整体性较好,采取左洞单向贯通,出洞口15 m范围内采用φ50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纵向间距2.8 m,环向间距50 cm。

结合已建工程案例,并综合分析,确定出洞口40 m范围内超前支护采用注浆小导管。右线和左线进洞口30 m范围(Z1K1+060~Z1K1+090,Z2K1+037~Z2K1+067)内,超前小导管采用Φ50×4.0无缝钢管,长度为4.5 m,纵向间距1.8 m,环向间距0.3 m,初期支护钢拱架规格仍采用I18型钢,间距加密,由原设计80 cm调整为60 cm,锁脚锚杆间距和系统锚杆间距相应调整;右线和左线进洞口段其余10 m范围(Z1K1+090~Z1K1+100,Z2K1+067~Z2K1+077)内,超前小导管采用Φ50×4.0,长度为4.0m,纵向间距1.6m,环向间距0.3m,钢拱架规格和间距不变。

超前注浆小导管施工参数:规格为φ50×4 mm热轧无缝钢管,沿拱顶140°范围内布设,外插角15°~25°,钢管四周设置φ8注浆孔,间距10~15 cm,梅花型布置,注浆终止压力1.0~2.0 MPa,水灰比1:1,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同时由于上台阶覆盖层薄围岩稳定性差,上台阶锁脚锚杆由4φ22砂浆锚杆调整为4φ50×4.0注浆小导管(长度3.5m)。

3.4 监测情况

由于出洞口取消超前大管棚,改为采用洞内小导管单向出洞施工,为确保施工过程中安全顺利开展,在施工过程中,对出洞口边坡位移、洞内收敛和拱顶沉降等进行高频率的监控量测。

出洞口布设多个监测断面,监测数据表明:新建隧道拱顶下沉和洞周收敛最大值均小于2 cm,隧洞开挖10 d内均趋于收敛,新建隧道出洞口边坡整体稳定性好,边坡位移小于1 cm,边坡无裂缝,既有隧道洞口边坡位移无变化,见图5。

图5 洞口段拱顶下沉和洞周收敛变化曲线图

4 总结

(1)结合围岩实际情况和施工困难,蜘蛛山隧道施工工法由CD法调整为多台阶法,工程实践证明施工工法的调整是成功,工程安全顺利实施,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工期。

(2)隧道左线Z1K1+050和右线Z2K1+027出洞口陡峭,将出洞口40 m范围的大管棚超前支护调整为洞内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并依据“短进尺、勤量测、强支护”的设计和施工原则,实现了隧道的单向顺利贯通。

(3)基于现场实际情况,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蜘蛛山隧道施工工法和出洞口超前支护进行优化调整,提高了施工效率,蜘蛛山隧道顺利提前单向贯通,也确保了既有隧道正常运营,对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1]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2004.

[2]付天正.三台阶核心土环形开挖法在广以隧道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2009(4):55-57.

[3]刘奕辉,谢书良.三台阶法在大王顶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2010(6):101-104.

[4]钟超权.小尖山隧道出口贯通施工技术[J].建筑机械化,2012(S2):243-246.

[5]陈成仁.飞鸾2号隧道左洞零开挖出洞单向贯通施工技术[J].中国市政工程,2013(2):73-75.

猜你喜欢
大管棚工法洞口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工艺
沉井压沉工法施工技术
试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大管棚超前支护技术
勘 误
MJS工法与冻结法结合加固区温度场研究
建筑科技(2018年6期)2018-08-30 03:41:08
跟管钻进大管棚施工技术
科技视界(2016年6期)2016-07-12 18:45:25
高速公路隧道大管棚施工技术探讨
大管棚施工技术介绍
科技与创新(2016年6期)2016-04-21 12:13:20
大灰狼找兔子
神秘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