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的研究

2014-09-25 03:15唐丽艳祝庆王国红
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9期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

唐丽艳+祝庆+王国红

摘要:产业集成创新的核心是知识的集成创新。文章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角度,通过分析区域知识承载力的内涵及其结构模型,识别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影响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构建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的支持体系的因果关系模型,并以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孵化器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区域知识承载力;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因果关系;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061.5 ;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9-0011-07

收稿日期:2014-03-20

网络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253/j.cnki.ddjjgl.2014.09.003.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4-7-108:34:3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产业集成创新的区域知识承载力评价与培育研究》(71173027)。

一、引言

产业集成创新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其核心是知识的集成创新[1]。王众托院士认为集成创新涉及新知识,还包括创造新的技术和方法,而创造的实质就是知识的生成和应用,因此,知识集成对于集成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2]。知识集成是运用科学方法对不同来源的知识进行综合,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集成形成新的知识体系[3]。由此可见,产业集成创新的本质是整合区域知识资源,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再造。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知识整合、集成对其发展的重要性,以至大部分区域出现技术和产业空心化,如素有中国鞋业之都美称的温州,随着原材料、劳动成本的提高以及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技术创新能力停滞不前,区域知识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产业集成创新能力薄弱,许多制鞋企业出现债务危机退出市场或者另觅新址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实现产业集成创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产业集成创新,关键在于协调好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资源、信息以及人的经验、智慧和才能有机的整合起来[4]。用区域知识资源来承载产业集成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种承载力被称为区域知识承载力,其含义是: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知识资源总和提供给该区域产业集成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可以作为衡量区域产业集成创新和区域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分析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知识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偏重于经验性的描述,缺少对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结构的深入研究,更缺少从区域知识承载力这一视角研究产业集成创新的支持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结构进行剖析,分析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影响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的因果关系模型,以期为寻找区域知识承载力的培育方案和增加产业集成创新成果提供理论基础。

二、区域知识承载力的结构模型

按照知识整合的过程,区域知识承载力包括区域知识聚集、转移、扩散、吸收、应用和重构,以及将各个参与者结合起来的能力。其中知识存量是基础;区域知识承载单元是集聚知识的最小承载单元;区域知识承载单元集聚、转移、扩散知识的过程构成了区域知识承载网络;区域知识承载单元、区域知识承载网络和区域知识承载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区域知识承载系统。区域知识承载系统承载产业集成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称为区域知识承载力。

1. 区域知识承载单元

区域知识承载单元是知识应用和知识重构的最小单元。它包括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区域知识承载单元内的知识主要是以知识存量的形式存在。企业的知识存量是指:在特定时点,企业所拥有的能直接或间接为其创造价值和效益的知识总量[5]。此处知识存量是指区域知识承载单元所拥有的能直接或间接为其创造价值和效益的知识总量,而依附于区域知识承载单元的内部人员、设备和组织结构中的知识的总和,是知识流动、吸收和创造的结果,它反映了该区域知识承载单元生产知识的能力和潜力,体现了其创造价值力和市场竞争力。简单讲区域知识承载单元的知识存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知识存量,一种是隐性知识存量。显性知识存量是指:在特定时点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存量;隐性知识存量是指:在特定时点人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存量。

2. 区域知识承载网络

区域知识承载网络是区域知识承载单元之间、区域知识承载单元与区域其他相关组织之间的关联关系所构成。区域知识承载单元内的知识资源以知识存量的形式存在,知识存量没有活化之前是以凝固状态存在,即静态不流动,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竞争优势相对较弱。动态能力观认为在动荡复杂的环境中,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短暂的,若固守在原有竞争优势之下企业将难以生存,只有不断将知识以知识流的形式进行转移、扩散、吸收、应用和重构,不断活化其知识结构体系,进行动态管理,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总之,动态能力观就是组织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而对各种知识存量进行不断更新的过程[6]。这实际上类似于知识激活,知识激活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保持知识存量的动态流动,以免出现“沉没资产”[7]。区域内的各个组织为了处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不断激发其知识存量,使知识在区域知识承载单元内以知识流的形式进行循环,产生创新动力。知识在流动的过程中,区域知识承载单元之间或者区域知识承载单元与区域其他相关组织之间产生联系形成区域知识承载网络。

3. 区域知识承载系统

区域知识承载网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处于动态的区域知识承载环境当中,具体如图1所示。区域知识承载单元在进行知识应用和知识重构的过程中会不断吸收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其他知识单元内的知识和区域知识承载环境中的创新资源(人才、技术),产生知识转移,知识转移的速率会受到创新文化氛围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市场形势和经济形势的调控。由此可见,区域知识承载环境内的知识存量、市场(经济)形势和创新文化氛围影响着企业的创新及发展,即区域知识承载单元、区域知识承载网络与区域知识承载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知识承载系统。

三、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的作用关系分析

1. 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集成创新主要由核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竞争企业、企业客户群、企业供应商及相关企业等创新主体构成[8],由上文可知,产业集成创新的创新主体也是区域知识承载单元。区域知识承载单元内部的知识存量为产业集成创新提供原料和基础;区域知识承载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以及区域知识承载环境中的创新文化氛围为产业集成创新提供动力机制。区域知识承载单元的知识集成能力决定着产业集成创新的成果的产生。由此可见,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存量、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和企业知识集成能力,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实现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流的循环,增强产业集成创新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知识存量。前文对于知识存量已经加以论述,它是区域知识承载力承载产业集成创新的基础。创新主体知识存量的多少反映其生产知识的能力和潜力,体现了其创造价值力和市场竞争力。创新主体中的知识存量包括显性知识存量和隐性知识存量。显性和隐性知识反映的是知识的特征,Nelson&Winter[9]以及Zander&Kogut[10]认为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知识的特征。知识转移效率高,产业集成创新的速率快;知识转移效率低,产业集成创新的速率慢。另外,知识转移准确性、丰富性以及相关性等知识质量的高低对知识转移的效果有着关键性的作用[11]。企业中的知识质量高或者企业吸收的知识质量高,知识转移的效果好,产业集成创新的效率高;企业中的知识质量低或者企业吸收的知识质量低,知识转移的效果差,产业集成创新的效率低。由此可见,知识存量以及其特征和质量对于产业集成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endprint

(2)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 。知识转移是知识集成前提,知识转移的速率同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一样对产业集成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知识转移的速率快,企业就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知识转移的速率受到知识集成的动机、员工激励和团队文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知识集成动机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的各项评估行为产生的,即使缺乏相应的监督,团队成员也会积极完成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对自己有价值的集成行为[12]。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一个人知识集成的动机越强,其所在团队内部的知识流动的障碍越小,知识集成的行为更容易实现[13]。因此,知识集成动机是知识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Mohrman[14]认为激励措施有利于具有互补知识的员工之间的通力协作,在产业内部形成知识共享和共同进步的创新文化氛围,知识共享和知识的集成有助于创新成果的诞生。Argote[15]认为知识共享的团队文化有助于企业知识的应用和集成。因此有效的知识集成动机、员工激励和团队文化影响着产业集成创新成果的诞生。

(3)企业知识集成能力 。知识集成是企业对不同的知识进行整合、重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企业间知识集成能力是技术创新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有效的集成能够提高技术创新集群的创新潜能,为技术创新集群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16]。由此可见,知识集成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新知识的产生,进而影响产业集成创新的成果,即创新主体间知识集成能力对于产业的集成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Kogut和Zander认为组织学习能够重构组织内部现有的知识,有效获取外部信息,有助于知识集成能力的提升[17]。即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及时性、丰富性和相关性等知识质量的改善,知识质量的改善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和重构,有利于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产业集成创新成果的增加。

2. 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的因果关系模型

(1)模型构建的理论分析。以区域知识承载力为视角,要想提高区域产业集成创新能力,关键是找出产业集成创新的支持体系,协调好相关主体相互之间的知识集成,使其处于一种稳定合作的作用关系。通过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视角下识别出的产业集成创新的影响要素,通过影响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揭示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下的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的构成及作用过程,如图2。

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的支持体系是一种以知识存量为基础,知识转移动力机制和企业知识集成的能力为决定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所构成。在产业集成创新的过程中,以区域知识承载力为基础的支持体系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知识存量对于产业集成创新起到的基础性支持作用;②知识转移动力机制对于产业集成创新速率的影响;③企业知识集成能力对于产业集成创新成果的影响。

(2)模型构建与路径分析。基于上述分析,围绕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知识存量及其特征、知识转移的动力和知识集成等方面对于产业集成创新的支撑作用,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的因果关系模型,如图3。通过分析找出支持体系对于产业集成创新的作用路径。

模型中包含五条主要回路:

回路(1):产业集成创新成果→+企业创新收益→+企业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文化氛围→+员工积极性→+员工学习效率→+知识转移速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机构之间的知识集成→+产业集成创新的能力→+产业集成创新成果。

回路(1)是一个正反馈回路,产业集成创新成果可以表征新的知识存量,企业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文化氛围和员工的积极性可以表征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该回路强调了以知识存量为基础,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对于产业集成创新的影响作用。反映的是以员工积极性为基础的企业知识集成对产业集成创新支持路径:新的知识存量→+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知识转移速率→+知识集成→+产业集成创新能力→+新的知识存量。具体表现是产业集成创新成果会增加企业的创新收益,企业的创新收益增加会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企业创新文化氛围。这种创新的投入不止是表现在研发投入方面,还表现在对员工的奖励措施方面;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氛围,这种创新氛围虽然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但却真实地影响着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作风,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氛围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提高了员工的学习效率,促进知识的流动和集成,基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之间的知识集成有利于产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增加产业集成创新成果。

回路(2):产业集成创新成果→+企业创新收益→+企业创新投入/创新文化氛围→+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动力→+产业技术联盟/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速率→+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集成→+产业集成创新能力→+产业集成创新成果。

回路(3):产业集成创新成果→+企业创新收益→+政府财政收入→+政府鼓励创新的配套政策投入→+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动力→+产业技术联盟/产学研联盟→+知识转移的速率→+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集成→+产业集成创新能力→+产业集成创新成果。

回路(2)、(3)反映的是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创新合作对于产业集成创新的支撑路径:新的知识存量→+知识转移动力机制→+知识集成→+产业集成创新能力→+新的知识存量。具体表现是企业创新的投入、创新文化氛围会增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动力,这种创新动力的产生使企业之间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产学研联盟。政府增加创新费用的投入不仅可以分担企业的高额研发支出,还能显示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的决心[18],这样就会增强企业产生创新合作的意愿,催生出了产业技术联盟和产学研联盟的诞生。产业技术联盟和产学研联盟能够增加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量,是创新的源头,拥有者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技人才等知识存量,能够增强企业对于新知识的吸收能力,进而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合与重构,增加产业集成创新成果。另外,产学研合作是实现产业集成创新的重要途径[19],政府通过增加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投入,能够增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动力,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20]。

回路(4):产业集成创新成果→+企业创新收益→+企业创新投入/创新文化氛围→+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动力→+中介机构的数量→+虚拟组织网络→+知识转移的速率→+创新成果转化率/(-)创新合作成本→+产业集成创新成果

回路(5):产业集成创新成果→+企业创新收益→+政府财政收入→+政府鼓励创新配套政策的投入→+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动力→+中介机构的数量→+虚拟组织网络→+知识转移的速率→+创新成果转化率/(-)创新合作成本→+产业集成创新成果。

回路(4)、(5)反映了以企业与中介机构创新合作的知识存量及其特征为基础的产业集成创新支持路径:新的知识存量→+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中介机构的数量→+知识质量→+新的知识存量。具体表现是企业创新投入、创新文化氛围会增加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创新合作动力,同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会激励政府尽快下发创新配套政策的投入,相配套的优惠政策也会增加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创新合作动力,中介机构的数量增加。科技中介机构有助于构建安全和公平创新环境,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并帮助其快速找到互补资源,即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决定了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中技术、人才等知识存量的流速和流量[21],有助于知识集成,提高产业集成创新能力。因此,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能够提高企业的知识质量,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减少合作创新成本。而成本减少与成果转化率的提高能够增加产业集成创新的成果。

endprint

四、案例分析

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孵化器是大连双D港创业孵化中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技术研发与中试孵化等工作。本文之所以选择双D港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孵化器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对于知识承载力的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在其内部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成,具有相当的产业集成创新成果。集成企业包括大连联华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大连鼎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珍奥药业集团、加拿大翡翠集团等国内外企业;合作高校及科研机构包括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大学等;还与大连新生源生物医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新时代私募基金、中国建设银行等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孵化器内部的大多公司都是刚成立不久,但已经具有强大的增长态势,例如大连联华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10月,总员工人数不到200人,但研发人员已占总员工的比例超过70%,公司内部实行员工持股会制度,年产值达4 000~5 000万元,近3年均以大约20%的速度增长,可见该公司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之大。由于公司的快速增长以及创新投入的持续性在其内部形成了企业创新文化氛围,员工的学习积极性高,知识转移速率快,使得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之间的知识集成化程度持续增强,产业集成创新成果不断增加。短短的7年之间,企业依靠自主研发已经形成一系列的产品线,拥有专利多大23项。这充分的说明基于员工积极性的知识转移动力机制以及企业集成创新对于产业集成创新的影响。验证了新增回路(1)的支持作用。

在医药研发中心孵化器内,由于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文化氛围以及政府相应政策的推动作用,孵化器内很多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创新,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例如大连鼎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大连珍奥药业集团进行合作研发,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合作创新,形成产学研联盟,例如大连鼎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大连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合作创新,这帮助其发展成为辽宁省唯一一家通过GMP认证的软胶囊生产企业,说明了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对于产业集成创新的影响。验证了新增回路(2)、(3)的支持作用。

双D港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孵化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初创企业提供创业场地、共享设施、培训和咨询服务,并为入住企业提供3年免租的优惠政策,加上企业自身对于创新的投入以及其内部的创新文化氛围,极大的鼓舞了集成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增加了中介机构的数量。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虚拟组织网络,保证了的知识质量,提高了创新成果的转化率,降低了创新合作成本。例如科技中介机构大连新生源生物医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其主要为企业提供从科研成果的筛选立项到前期的实验室、中试生产和临床前研究,从新药申报资料的整理、专利申报到后期的成果转化、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的一条龙技术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创新成果的转化率,降低了创新合作成本,改善了孵化器内部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增加了产业集成创新成果的诞生。这说明了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对于产业集成创新的影响。验证了新增回路(4)、(5)的支持作用。

五、结论

从整合区域知识资源,提升区域知识承载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产业集成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通过产业集成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的因果关系模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动态环境中,静态知识存量不利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培育和产业集成创新成果的产生。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的运行是多主体之间知识存量动态化的循环过程。基于企业与知识支持体系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能够形成若干产业集成创新路径,路径之间通过知识转移实现动态关联,共同推进产业集成创新,提升区域知识承载力。

(2)为提高产业集成创新能力和改善区域知识承载力,政府应给予企业相配套的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外部新技术、吸收优秀人才、注重发展产业技术联盟和产学研联盟,通过增加区域知识存量,为企业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培育出与产业集成创新相适应的区域知识承载力,带动区域动经济发展。

(3)以区域知识承载力为视角,知识存量、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企业的知识集成能力是产业集成创新的基础影响因素。基于此,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的因果关系模型,说明了产业集成创新与区域知识承载力之间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关系,即区域知识承载力支撑产业集成创新,产业集成创新改善区域知识承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政府只有通过了解市场需求现状,营造与产业集成创新相适应的竞争性制度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合理配置有限的知识资源,加强高校、科研机构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区域知识承载力的支撑作用,才能促进特定产业集成创新成果的尽快诞生,形成有特色的区域产业经济竞争优势。

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了基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的因果关系模型图,分析了产业集成创新的支持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研究结果对于现实中提高产业集成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后续研究中可以收集相关数据,建立系统流图,对于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进行动态仿真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国红,邢蕊,唐丽艳. 基于知识场的产业集成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9): 96-107.

[2] 王众托.大力发展系统集成创新加速自主创新步伐[J].管理工程学报,2010,24(增刊):6-11.

[3] 王娟茹,赵嵩正,杨瑾. 知识集成条件和模型研究[J]. 预测,2004,23(1):66-70.

[4] 顾冠群.大学的使命与产学研合作的集成创新[J].江苏科技信息,2005(1):5-9.

[5] 曹兴,易文华.企业知识状态属性的内涵、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J].中国软科学,2008(5):102-108.

[6] Eisenhardt KM, Martin J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2000,Special Issue 21(10-11):1105-1122.

[7] 魏江,张帆.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科技人员知识存量激活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1):42-46.

[8] 邢蕊,王国红,唐丽艳.基于SD的区域产业集成创新支持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19-27.

[9] Nelson,R. R& Winter,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 London: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1982.

[10] Zander, U. and B. Kogut. 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 Empiri-cal Test [J]. Organizational Science,1995,6 (1): 76-92.

endprint

[11] 胡玲,金占明.战略管理知识特征对在华子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2012,33(4):93-101.

[12] Chia-Ping Yu,China-Yi Liu. Application of Motivation Model for Analyzing Organizational-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J]. Chiao Da Management Review, 28(1): 37-62.

[13] 王娟茹,杨瑾.航空复杂产品研发团队集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 科研管理,2012,33(3):72-80.

[14] Mohrman,S. A,Cohen,A. m. Mohrman Jr. Designing Team-based Organizations: New Forms for Knowledge Work [M]. 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CA, 1995.

[15] Argote L, Ingram P. Knowledge Transfer: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aman Decision Processess, 2000,82(1): 150-169.

[16] 陈剑锋,凌丹,万君康.企业间技术创新集群与知识集成分析[J].科研管理,2001,22(5)91-95.

[17] Kogut B.,Zander U. 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 Organzation Science, 1992,3(3): 383-397.

[18] Hewitt-Dundas N. Resource and Capability Constraints to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Lardge Planta[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6,26(3):257-277.

[19] Godin B, Gingras Y. The Plac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J]. Research Policy, 2000,29(2):273-275.

[20] 池军,范建红.天津滨海新区集成创新战略选择与策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107-113.

[21] 胡恩华,单红梅,李桂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群外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4):20-27.

Research on the Industry Integrative Innovat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Regional Knowledge Bearing Capacity

Tang Liyan,Zhu Qing,Wang Guo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of industry integ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The artic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knowledge bearing capacity and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n its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identified factors based on the capacity that influence industry integrative innovation. Employing the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the article built a causality model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upport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regional knowledge bearing capacity. It also conducted a case study on the Dalian dual D port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

Key words: regional knowledge bearing capacity;industry integrative innovation;support system;causal relationship;system dynamics

(责任编辑:张丹郁)

endprint

[11] 胡玲,金占明.战略管理知识特征对在华子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2012,33(4):93-101.

[12] Chia-Ping Yu,China-Yi Liu. Application of Motivation Model for Analyzing Organizational-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J]. Chiao Da Management Review, 28(1): 37-62.

[13] 王娟茹,杨瑾.航空复杂产品研发团队集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 科研管理,2012,33(3):72-80.

[14] Mohrman,S. A,Cohen,A. m. Mohrman Jr. Designing Team-based Organizations: New Forms for Knowledge Work [M]. 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CA, 1995.

[15] Argote L, Ingram P. Knowledge Transfer: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aman Decision Processess, 2000,82(1): 150-169.

[16] 陈剑锋,凌丹,万君康.企业间技术创新集群与知识集成分析[J].科研管理,2001,22(5)91-95.

[17] Kogut B.,Zander U. 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 Organzation Science, 1992,3(3): 383-397.

[18] Hewitt-Dundas N. Resource and Capability Constraints to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Lardge Planta[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6,26(3):257-277.

[19] Godin B, Gingras Y. The Plac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J]. Research Policy, 2000,29(2):273-275.

[20] 池军,范建红.天津滨海新区集成创新战略选择与策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107-113.

[21] 胡恩华,单红梅,李桂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群外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4):20-27.

Research on the Industry Integrative Innovat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Regional Knowledge Bearing Capacity

Tang Liyan,Zhu Qing,Wang Guo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of industry integ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The artic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knowledge bearing capacity and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n its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identified factors based on the capacity that influence industry integrative innovation. Employing the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the article built a causality model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upport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regional knowledge bearing capacity. It also conducted a case study on the Dalian dual D port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

Key words: regional knowledge bearing capacity;industry integrative innovation;support system;causal relationship;system dynamics

(责任编辑:张丹郁)

endprint

[11] 胡玲,金占明.战略管理知识特征对在华子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2012,33(4):93-101.

[12] Chia-Ping Yu,China-Yi Liu. Application of Motivation Model for Analyzing Organizational-Internal Knowledge Sharing [J]. Chiao Da Management Review, 28(1): 37-62.

[13] 王娟茹,杨瑾.航空复杂产品研发团队集成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 科研管理,2012,33(3):72-80.

[14] Mohrman,S. A,Cohen,A. m. Mohrman Jr. Designing Team-based Organizations: New Forms for Knowledge Work [M]. 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CA, 1995.

[15] Argote L, Ingram P. Knowledge Transfer: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aman Decision Processess, 2000,82(1): 150-169.

[16] 陈剑锋,凌丹,万君康.企业间技术创新集群与知识集成分析[J].科研管理,2001,22(5)91-95.

[17] Kogut B.,Zander U. 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 Organzation Science, 1992,3(3): 383-397.

[18] Hewitt-Dundas N. Resource and Capability Constraints to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Lardge Planta[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6,26(3):257-277.

[19] Godin B, Gingras Y. The Plac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J]. Research Policy, 2000,29(2):273-275.

[20] 池军,范建红.天津滨海新区集成创新战略选择与策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107-113.

[21] 胡恩华,单红梅,李桂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群外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4):20-27.

Research on the Industry Integrative Innovat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Regional Knowledge Bearing Capacity

Tang Liyan,Zhu Qing,Wang Guo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of industry integ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The artic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knowledge bearing capacity and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n its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identified factors based on the capacity that influence industry integrative innovation. Employing the method of system dynamics,the article built a causality model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upport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regional knowledge bearing capacity. It also conducted a case study on the Dalian dual D port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

Key words: regional knowledge bearing capacity;industry integrative innovation;support system;causal relationship;system dynamics

(责任编辑:张丹郁)

endprint

猜你喜欢
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
玩忽职守型渎职罪中严重不负责任与重大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
论刑法中提前的因果关系与延后的因果关系
基于随机函数Petri网的系统动力学关联分析模型
帮助犯因果关系刍议
《侵权责任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以因果关系的转致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