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一生离不开的三个人

2014-09-24 09:50雷辉志
文史月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梅兰芳艺术

雷辉志

梅兰芳(1894—1961),近代杰出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京剧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出生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多灾多难的时代。梅兰芳成就一代艺术大师,虽然具有众多时代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他在艺术征途中遇上三位伯乐:冯耿光、齐如山、王瑶卿。梅兰芳的一生事功,可用三个离不开代表:经济上离不开冯耿光,剧目上离不开齐如山,艺术表演上则离不开王瑶卿。

经济上离不开冯耿光

冯耿光(1882—1966),字幼伟,广东中山县人,早年留学日本,为士官学校二期生,与蔡锷、蒋百里、唐在礼等为先后期同学,归国后曾为禁卫军骑兵标统,宣统元年改制设军咨府,冯耿光任第二厅厅长。民国以后,冯耿光先后任骑兵部骑兵司长,山东临城矿务局督办,总统府顾问。冯国璋代理总统后,经王克敏推荐,冯耿光又任中国银行总裁,该行的前身为大清银行,一干就是十年。

在梅兰芳的朋友当中,冯耿光是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很神秘,一般的场合多不出面,但梅兰芳的重大决策及有关事业成败的重大关口,却都有此公幕后指点。冯同梅家的关系很深,在光绪末年他就同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有往来。梅兰芳自己也说:“我跟冯先生认识得最早,在我14岁那年就遇见了他。他是一个热诚爽朗的人,尤其对我的帮助,是尽了他最大努力的。他不断教育我、督促我、鼓励我、支持我,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可以说是四十年如一日。所以在我一生的事业当中,受他的影响很大,得他的帮助也最多,大概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梅先生说此话已是解放以后,当时讲成份,要划清许多界限,说冯耿光是官僚,也不错;说他是政客,也沾边;说冯耿光是资本家或资方代理人,那更是货真价实。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梅先生把他同冯耿光的关系和冯对他的帮助,说到这种程度,那确实是需要勇气、良心和政治胆略的。

谈到冯耿光对梅兰芳的具体帮助,事例很多,梅兰芳的名扬国外,与其访日、访美、访苏有关。梅兰芳得以出访三国,又同冯耿光有重大关系。

梅兰芳首次访日,日方的牵线人是文学家龙居濑三。龙居虽有名,但是无钱,便向冯耿光谈及此事。恰在此时,既是日本财阀、大军火商,又是东京帝国剧场主持人的大仓喜八郎来华访问,大仓同冯耿光在日本时便有交往,此时冯耿光正任中国银行总裁,也正是大仓想在中国结交的权贵。大仓先在龙居陪同下观看《天女散花》,然后到梅的家中进行拜访。大仓回拜冯耿光时正式提出请梅兰芳访日的邀请,并进而商定了访日细节和日程。这才有了日本海关的免检、免验及铁路的免费运送的盛事殊荣。同时冯耿光又通过王克敏的关系,待梅到东京时,请中国驻日使馆举行酒会以造声势,酒会举行时,不但各国大使到会,而且整个日本内阁,连总理大臣都亲临祝贺。

梅兰芳访美,起因于美国驻华公使向总统徐世昌辞行时酒席上的几句话。公使说:“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结果。”当时不少人认为美国公使是有意开玩笑,齐如山便去问司徒雷登,司徒证实美公使所说并非戏言,并允诺在美国找人资助路费。照正常开销,梅兰芳率团访美,约五六万银元即可,但到起程时已过四年,正值美国经济大恐慌,各种开支突增,梅兰芳自己垫出四万银元,齐如山拿出八千银元,待到临上船前两天,接连收到美国电报,均说:“美金价一天比一天高,十万之外,非再多筹几万不可。”这时幸而冯耿光费尽心力的张罗,银行界诸公的帮忙,在上海筹了十来万元,梅剧团才能上船远渡大洋前往美国。

梅兰芳1935年访苏,对家里的事总放心不下,冯耿光便将梅兰芳的子女接到自己家中亲自照料,从中也可看出,梅冯两家关系之亲密。

1949年梅兰芳由上海北上参加全国文代会,冯耿光设家宴为梅送行,作陪者有李释戡、狄平子、许姬传等,席间冯耿光劝梅著书立说,以便为后人留下点资料,《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就是在此建议下搞起来的。

剧目上离不开齐如山

梅先生说:“我和齐如山先生的认识谈起来是相当有趣的,没有朋友从中介绍,纯粹是由于艺术而结合的。”

齐如山,河北高阳人,生于1875年,1962年病逝于台湾。齐如山早年求学北京,后留学西欧研究外国戏剧,返国适值辛亥革命,在北京与正乐育化会接触后,常与梨园界交往,民国元年与梅兰芳相识终成益友。齐从此为梅的表演艺术及艺术改革而竭尽全力,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为梅兰芳编写的各种剧目数十出,其中著名的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红线盗盒》、《生死恨》、《木兰从军》、《凤还巢》、《霸王别姬》等,此外,齐如山也是近百年以来,研究梨园史的专家学人。1931年他与梅兰芳合作筹办北平国剧学会,并附设国剧传习所,培养出刘仲秋、郭建英、高维廉等数十名学生,编辑出版了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了大量戏曲资料。台湾作家陈纪滢先生在评论齐如山与梅兰芳的关系时说:“齐如山自民国元年因《汾河湾》与梅订交后,到民国19年梅兰芳出访美国,获得文学博士荣衔,其间十五六年,是齐与梅二位合作最密切,成绩最圆满,也是梅兰芳戏剧艺术名扬中外,得能垂诸永久最辉煌的日子,齐氏剧本著作数十种,也多半集中于这一时期……齐氏提倡神化剧、服装与舞蹈,都饶有革命意义,如果说齐如山是划时代的剧作家,梅兰芳是划时代的演员,似乎都不算过誉。”

全国解放前夕,齐如山去了台湾,从此与梅兰芳分手,梅兰芳返回北京后,常往齐如山在北京旧居探望,经常询问他在台生活情况。念旧之情,常使齐如山感叹,《齐如山与梅兰芳》一书说:“记得梅兰芳逝世的消息,自报上刊出后,齐如老曾有多日精神欠安,于是本已束之高阁的梅氏写的中堂,又挂起来。彼此牵挂,两相默契之情,令第三者看来,在世纪末的今天,着实感人。”该书又说:“二氏年龄相差二十几岁,谊属师友,情同骨肉,若是太平年月,两位能朝夕相从,以齐如老的兴趣与渊博,以梅氏的天赋与气质,携手合作,对中国戏剧的发挥绝不止于此,当可断言。偏偏三十年来,天祸中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使二氏天各一方,竟因此而丢失的艺术上切磋的大好良机,不但使人为齐、梅二氏之友谊叹,更为国剧艺术叹!”

艺术表演上离不开王瑶卿

王瑶卿本名瑞臻,瑶卿是其艺名,1881年生于北京。王瑶卿的父亲王彩琳,为著名昆旦。王瑶卿的外公,就是同治、光绪年间的名伶十三绝之一的老旦郝兰田。

梅、王两家有通家之好,几代均有交情,梅兰芳回忆他同王瑶卿的师承关系时说:“我的《虹霓关》、《樊江关》、《汾河湾》一路戏,都宗的是王大爷一派,二本《虹霓关》不用说了,是他亲授的。《汾河湾》是我老看他的表演,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有一天,我伯父带我到王家,要我向他烧香磕头,正式拜师,王大爷很干脆地冲着我说:‘论行辈,我们是平辈,咱们不必拘形迹,还是兄弟相称,你叫我大哥,我叫你兰弟。我伯父跟他交往最密,知道他的个性爽朗,不喜客套,也就恭敬不如从命的依了他的话,所以,我们虽有师徒之份,始终是兄弟相称的。”

王瑶卿是个在艺术上不断进取的人。时代在前进,艺术也不能老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上。那时,老生唱法已有了很大变化,谭鑫培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深得听众称赞。而青衣方面,变化缓慢,王瑶卿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他吸取老生唱腔改革的经验,率先在青衣界大胆试验,勇闯新路。他打破青衣、花旦的界限,吸取花旦的某些作表身段,以克服青衣的呆板。他发明新的唱腔,切磋琢磨,使其日臻完美,尔后传授给他的弟子。十年功夫,被誉“王腔”的唱法,传遍了整个戏剧界。梅兰芳在表演艺术上深受王瑶卿影响,不仅学习了王瑶卿的唱腔和表演,更重要的是承继了王瑶卿的革新精神,在王瑶卿“塌中”(戏曲界术语,谓中年演员坏了嗓子)后,梅兰芳按着他的路子坚定地走了下去,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

综上所述,梅兰芳遇见冯耿光、齐如山、王瑶卿三位,可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自徽班进京以来,梨园相传青衣无演大轴者,大轴均属老生或武生。但是,自梅兰芳始,青衣演起了大轴。梅兰芳名副其实为第一人。

梅兰芳先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而且完成得十分圆满,十分辉煌!在我们研究探讨梅先生成功的原因时,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的事实: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要有种种条件,除了主观因素之外,客观因素则离不开人、财和权力的支持。过去人们讳言这一点,未必是对的。梅先生的事业已足千古,但他开创的改革戏曲的艺术道路,尚未走完,需要后来人。

endprint

梅兰芳(1894—1961),近代杰出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京剧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出生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多灾多难的时代。梅兰芳成就一代艺术大师,虽然具有众多时代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他在艺术征途中遇上三位伯乐:冯耿光、齐如山、王瑶卿。梅兰芳的一生事功,可用三个离不开代表:经济上离不开冯耿光,剧目上离不开齐如山,艺术表演上则离不开王瑶卿。

经济上离不开冯耿光

冯耿光(1882—1966),字幼伟,广东中山县人,早年留学日本,为士官学校二期生,与蔡锷、蒋百里、唐在礼等为先后期同学,归国后曾为禁卫军骑兵标统,宣统元年改制设军咨府,冯耿光任第二厅厅长。民国以后,冯耿光先后任骑兵部骑兵司长,山东临城矿务局督办,总统府顾问。冯国璋代理总统后,经王克敏推荐,冯耿光又任中国银行总裁,该行的前身为大清银行,一干就是十年。

在梅兰芳的朋友当中,冯耿光是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很神秘,一般的场合多不出面,但梅兰芳的重大决策及有关事业成败的重大关口,却都有此公幕后指点。冯同梅家的关系很深,在光绪末年他就同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有往来。梅兰芳自己也说:“我跟冯先生认识得最早,在我14岁那年就遇见了他。他是一个热诚爽朗的人,尤其对我的帮助,是尽了他最大努力的。他不断教育我、督促我、鼓励我、支持我,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可以说是四十年如一日。所以在我一生的事业当中,受他的影响很大,得他的帮助也最多,大概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梅先生说此话已是解放以后,当时讲成份,要划清许多界限,说冯耿光是官僚,也不错;说他是政客,也沾边;说冯耿光是资本家或资方代理人,那更是货真价实。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梅先生把他同冯耿光的关系和冯对他的帮助,说到这种程度,那确实是需要勇气、良心和政治胆略的。

谈到冯耿光对梅兰芳的具体帮助,事例很多,梅兰芳的名扬国外,与其访日、访美、访苏有关。梅兰芳得以出访三国,又同冯耿光有重大关系。

梅兰芳首次访日,日方的牵线人是文学家龙居濑三。龙居虽有名,但是无钱,便向冯耿光谈及此事。恰在此时,既是日本财阀、大军火商,又是东京帝国剧场主持人的大仓喜八郎来华访问,大仓同冯耿光在日本时便有交往,此时冯耿光正任中国银行总裁,也正是大仓想在中国结交的权贵。大仓先在龙居陪同下观看《天女散花》,然后到梅的家中进行拜访。大仓回拜冯耿光时正式提出请梅兰芳访日的邀请,并进而商定了访日细节和日程。这才有了日本海关的免检、免验及铁路的免费运送的盛事殊荣。同时冯耿光又通过王克敏的关系,待梅到东京时,请中国驻日使馆举行酒会以造声势,酒会举行时,不但各国大使到会,而且整个日本内阁,连总理大臣都亲临祝贺。

梅兰芳访美,起因于美国驻华公使向总统徐世昌辞行时酒席上的几句话。公使说:“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结果。”当时不少人认为美国公使是有意开玩笑,齐如山便去问司徒雷登,司徒证实美公使所说并非戏言,并允诺在美国找人资助路费。照正常开销,梅兰芳率团访美,约五六万银元即可,但到起程时已过四年,正值美国经济大恐慌,各种开支突增,梅兰芳自己垫出四万银元,齐如山拿出八千银元,待到临上船前两天,接连收到美国电报,均说:“美金价一天比一天高,十万之外,非再多筹几万不可。”这时幸而冯耿光费尽心力的张罗,银行界诸公的帮忙,在上海筹了十来万元,梅剧团才能上船远渡大洋前往美国。

梅兰芳1935年访苏,对家里的事总放心不下,冯耿光便将梅兰芳的子女接到自己家中亲自照料,从中也可看出,梅冯两家关系之亲密。

1949年梅兰芳由上海北上参加全国文代会,冯耿光设家宴为梅送行,作陪者有李释戡、狄平子、许姬传等,席间冯耿光劝梅著书立说,以便为后人留下点资料,《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就是在此建议下搞起来的。

剧目上离不开齐如山

梅先生说:“我和齐如山先生的认识谈起来是相当有趣的,没有朋友从中介绍,纯粹是由于艺术而结合的。”

齐如山,河北高阳人,生于1875年,1962年病逝于台湾。齐如山早年求学北京,后留学西欧研究外国戏剧,返国适值辛亥革命,在北京与正乐育化会接触后,常与梨园界交往,民国元年与梅兰芳相识终成益友。齐从此为梅的表演艺术及艺术改革而竭尽全力,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为梅兰芳编写的各种剧目数十出,其中著名的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红线盗盒》、《生死恨》、《木兰从军》、《凤还巢》、《霸王别姬》等,此外,齐如山也是近百年以来,研究梨园史的专家学人。1931年他与梅兰芳合作筹办北平国剧学会,并附设国剧传习所,培养出刘仲秋、郭建英、高维廉等数十名学生,编辑出版了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了大量戏曲资料。台湾作家陈纪滢先生在评论齐如山与梅兰芳的关系时说:“齐如山自民国元年因《汾河湾》与梅订交后,到民国19年梅兰芳出访美国,获得文学博士荣衔,其间十五六年,是齐与梅二位合作最密切,成绩最圆满,也是梅兰芳戏剧艺术名扬中外,得能垂诸永久最辉煌的日子,齐氏剧本著作数十种,也多半集中于这一时期……齐氏提倡神化剧、服装与舞蹈,都饶有革命意义,如果说齐如山是划时代的剧作家,梅兰芳是划时代的演员,似乎都不算过誉。”

全国解放前夕,齐如山去了台湾,从此与梅兰芳分手,梅兰芳返回北京后,常往齐如山在北京旧居探望,经常询问他在台生活情况。念旧之情,常使齐如山感叹,《齐如山与梅兰芳》一书说:“记得梅兰芳逝世的消息,自报上刊出后,齐如老曾有多日精神欠安,于是本已束之高阁的梅氏写的中堂,又挂起来。彼此牵挂,两相默契之情,令第三者看来,在世纪末的今天,着实感人。”该书又说:“二氏年龄相差二十几岁,谊属师友,情同骨肉,若是太平年月,两位能朝夕相从,以齐如老的兴趣与渊博,以梅氏的天赋与气质,携手合作,对中国戏剧的发挥绝不止于此,当可断言。偏偏三十年来,天祸中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使二氏天各一方,竟因此而丢失的艺术上切磋的大好良机,不但使人为齐、梅二氏之友谊叹,更为国剧艺术叹!”

艺术表演上离不开王瑶卿

王瑶卿本名瑞臻,瑶卿是其艺名,1881年生于北京。王瑶卿的父亲王彩琳,为著名昆旦。王瑶卿的外公,就是同治、光绪年间的名伶十三绝之一的老旦郝兰田。

梅、王两家有通家之好,几代均有交情,梅兰芳回忆他同王瑶卿的师承关系时说:“我的《虹霓关》、《樊江关》、《汾河湾》一路戏,都宗的是王大爷一派,二本《虹霓关》不用说了,是他亲授的。《汾河湾》是我老看他的表演,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有一天,我伯父带我到王家,要我向他烧香磕头,正式拜师,王大爷很干脆地冲着我说:‘论行辈,我们是平辈,咱们不必拘形迹,还是兄弟相称,你叫我大哥,我叫你兰弟。我伯父跟他交往最密,知道他的个性爽朗,不喜客套,也就恭敬不如从命的依了他的话,所以,我们虽有师徒之份,始终是兄弟相称的。”

王瑶卿是个在艺术上不断进取的人。时代在前进,艺术也不能老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上。那时,老生唱法已有了很大变化,谭鑫培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深得听众称赞。而青衣方面,变化缓慢,王瑶卿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他吸取老生唱腔改革的经验,率先在青衣界大胆试验,勇闯新路。他打破青衣、花旦的界限,吸取花旦的某些作表身段,以克服青衣的呆板。他发明新的唱腔,切磋琢磨,使其日臻完美,尔后传授给他的弟子。十年功夫,被誉“王腔”的唱法,传遍了整个戏剧界。梅兰芳在表演艺术上深受王瑶卿影响,不仅学习了王瑶卿的唱腔和表演,更重要的是承继了王瑶卿的革新精神,在王瑶卿“塌中”(戏曲界术语,谓中年演员坏了嗓子)后,梅兰芳按着他的路子坚定地走了下去,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

综上所述,梅兰芳遇见冯耿光、齐如山、王瑶卿三位,可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自徽班进京以来,梨园相传青衣无演大轴者,大轴均属老生或武生。但是,自梅兰芳始,青衣演起了大轴。梅兰芳名副其实为第一人。

梅兰芳先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而且完成得十分圆满,十分辉煌!在我们研究探讨梅先生成功的原因时,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的事实: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要有种种条件,除了主观因素之外,客观因素则离不开人、财和权力的支持。过去人们讳言这一点,未必是对的。梅先生的事业已足千古,但他开创的改革戏曲的艺术道路,尚未走完,需要后来人。

endprint

梅兰芳(1894—1961),近代杰出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京剧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出生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多灾多难的时代。梅兰芳成就一代艺术大师,虽然具有众多时代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他在艺术征途中遇上三位伯乐:冯耿光、齐如山、王瑶卿。梅兰芳的一生事功,可用三个离不开代表:经济上离不开冯耿光,剧目上离不开齐如山,艺术表演上则离不开王瑶卿。

经济上离不开冯耿光

冯耿光(1882—1966),字幼伟,广东中山县人,早年留学日本,为士官学校二期生,与蔡锷、蒋百里、唐在礼等为先后期同学,归国后曾为禁卫军骑兵标统,宣统元年改制设军咨府,冯耿光任第二厅厅长。民国以后,冯耿光先后任骑兵部骑兵司长,山东临城矿务局督办,总统府顾问。冯国璋代理总统后,经王克敏推荐,冯耿光又任中国银行总裁,该行的前身为大清银行,一干就是十年。

在梅兰芳的朋友当中,冯耿光是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很神秘,一般的场合多不出面,但梅兰芳的重大决策及有关事业成败的重大关口,却都有此公幕后指点。冯同梅家的关系很深,在光绪末年他就同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有往来。梅兰芳自己也说:“我跟冯先生认识得最早,在我14岁那年就遇见了他。他是一个热诚爽朗的人,尤其对我的帮助,是尽了他最大努力的。他不断教育我、督促我、鼓励我、支持我,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可以说是四十年如一日。所以在我一生的事业当中,受他的影响很大,得他的帮助也最多,大概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梅先生说此话已是解放以后,当时讲成份,要划清许多界限,说冯耿光是官僚,也不错;说他是政客,也沾边;说冯耿光是资本家或资方代理人,那更是货真价实。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梅先生把他同冯耿光的关系和冯对他的帮助,说到这种程度,那确实是需要勇气、良心和政治胆略的。

谈到冯耿光对梅兰芳的具体帮助,事例很多,梅兰芳的名扬国外,与其访日、访美、访苏有关。梅兰芳得以出访三国,又同冯耿光有重大关系。

梅兰芳首次访日,日方的牵线人是文学家龙居濑三。龙居虽有名,但是无钱,便向冯耿光谈及此事。恰在此时,既是日本财阀、大军火商,又是东京帝国剧场主持人的大仓喜八郎来华访问,大仓同冯耿光在日本时便有交往,此时冯耿光正任中国银行总裁,也正是大仓想在中国结交的权贵。大仓先在龙居陪同下观看《天女散花》,然后到梅的家中进行拜访。大仓回拜冯耿光时正式提出请梅兰芳访日的邀请,并进而商定了访日细节和日程。这才有了日本海关的免检、免验及铁路的免费运送的盛事殊荣。同时冯耿光又通过王克敏的关系,待梅到东京时,请中国驻日使馆举行酒会以造声势,酒会举行时,不但各国大使到会,而且整个日本内阁,连总理大臣都亲临祝贺。

梅兰芳访美,起因于美国驻华公使向总统徐世昌辞行时酒席上的几句话。公使说:“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结果。”当时不少人认为美国公使是有意开玩笑,齐如山便去问司徒雷登,司徒证实美公使所说并非戏言,并允诺在美国找人资助路费。照正常开销,梅兰芳率团访美,约五六万银元即可,但到起程时已过四年,正值美国经济大恐慌,各种开支突增,梅兰芳自己垫出四万银元,齐如山拿出八千银元,待到临上船前两天,接连收到美国电报,均说:“美金价一天比一天高,十万之外,非再多筹几万不可。”这时幸而冯耿光费尽心力的张罗,银行界诸公的帮忙,在上海筹了十来万元,梅剧团才能上船远渡大洋前往美国。

梅兰芳1935年访苏,对家里的事总放心不下,冯耿光便将梅兰芳的子女接到自己家中亲自照料,从中也可看出,梅冯两家关系之亲密。

1949年梅兰芳由上海北上参加全国文代会,冯耿光设家宴为梅送行,作陪者有李释戡、狄平子、许姬传等,席间冯耿光劝梅著书立说,以便为后人留下点资料,《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就是在此建议下搞起来的。

剧目上离不开齐如山

梅先生说:“我和齐如山先生的认识谈起来是相当有趣的,没有朋友从中介绍,纯粹是由于艺术而结合的。”

齐如山,河北高阳人,生于1875年,1962年病逝于台湾。齐如山早年求学北京,后留学西欧研究外国戏剧,返国适值辛亥革命,在北京与正乐育化会接触后,常与梨园界交往,民国元年与梅兰芳相识终成益友。齐从此为梅的表演艺术及艺术改革而竭尽全力,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为梅兰芳编写的各种剧目数十出,其中著名的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红线盗盒》、《生死恨》、《木兰从军》、《凤还巢》、《霸王别姬》等,此外,齐如山也是近百年以来,研究梨园史的专家学人。1931年他与梅兰芳合作筹办北平国剧学会,并附设国剧传习所,培养出刘仲秋、郭建英、高维廉等数十名学生,编辑出版了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了大量戏曲资料。台湾作家陈纪滢先生在评论齐如山与梅兰芳的关系时说:“齐如山自民国元年因《汾河湾》与梅订交后,到民国19年梅兰芳出访美国,获得文学博士荣衔,其间十五六年,是齐与梅二位合作最密切,成绩最圆满,也是梅兰芳戏剧艺术名扬中外,得能垂诸永久最辉煌的日子,齐氏剧本著作数十种,也多半集中于这一时期……齐氏提倡神化剧、服装与舞蹈,都饶有革命意义,如果说齐如山是划时代的剧作家,梅兰芳是划时代的演员,似乎都不算过誉。”

全国解放前夕,齐如山去了台湾,从此与梅兰芳分手,梅兰芳返回北京后,常往齐如山在北京旧居探望,经常询问他在台生活情况。念旧之情,常使齐如山感叹,《齐如山与梅兰芳》一书说:“记得梅兰芳逝世的消息,自报上刊出后,齐如老曾有多日精神欠安,于是本已束之高阁的梅氏写的中堂,又挂起来。彼此牵挂,两相默契之情,令第三者看来,在世纪末的今天,着实感人。”该书又说:“二氏年龄相差二十几岁,谊属师友,情同骨肉,若是太平年月,两位能朝夕相从,以齐如老的兴趣与渊博,以梅氏的天赋与气质,携手合作,对中国戏剧的发挥绝不止于此,当可断言。偏偏三十年来,天祸中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使二氏天各一方,竟因此而丢失的艺术上切磋的大好良机,不但使人为齐、梅二氏之友谊叹,更为国剧艺术叹!”

艺术表演上离不开王瑶卿

王瑶卿本名瑞臻,瑶卿是其艺名,1881年生于北京。王瑶卿的父亲王彩琳,为著名昆旦。王瑶卿的外公,就是同治、光绪年间的名伶十三绝之一的老旦郝兰田。

梅、王两家有通家之好,几代均有交情,梅兰芳回忆他同王瑶卿的师承关系时说:“我的《虹霓关》、《樊江关》、《汾河湾》一路戏,都宗的是王大爷一派,二本《虹霓关》不用说了,是他亲授的。《汾河湾》是我老看他的表演,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有一天,我伯父带我到王家,要我向他烧香磕头,正式拜师,王大爷很干脆地冲着我说:‘论行辈,我们是平辈,咱们不必拘形迹,还是兄弟相称,你叫我大哥,我叫你兰弟。我伯父跟他交往最密,知道他的个性爽朗,不喜客套,也就恭敬不如从命的依了他的话,所以,我们虽有师徒之份,始终是兄弟相称的。”

王瑶卿是个在艺术上不断进取的人。时代在前进,艺术也不能老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上。那时,老生唱法已有了很大变化,谭鑫培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深得听众称赞。而青衣方面,变化缓慢,王瑶卿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他吸取老生唱腔改革的经验,率先在青衣界大胆试验,勇闯新路。他打破青衣、花旦的界限,吸取花旦的某些作表身段,以克服青衣的呆板。他发明新的唱腔,切磋琢磨,使其日臻完美,尔后传授给他的弟子。十年功夫,被誉“王腔”的唱法,传遍了整个戏剧界。梅兰芳在表演艺术上深受王瑶卿影响,不仅学习了王瑶卿的唱腔和表演,更重要的是承继了王瑶卿的革新精神,在王瑶卿“塌中”(戏曲界术语,谓中年演员坏了嗓子)后,梅兰芳按着他的路子坚定地走了下去,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

综上所述,梅兰芳遇见冯耿光、齐如山、王瑶卿三位,可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自徽班进京以来,梨园相传青衣无演大轴者,大轴均属老生或武生。但是,自梅兰芳始,青衣演起了大轴。梅兰芳名副其实为第一人。

梅兰芳先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而且完成得十分圆满,十分辉煌!在我们研究探讨梅先生成功的原因时,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的事实: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要有种种条件,除了主观因素之外,客观因素则离不开人、财和权力的支持。过去人们讳言这一点,未必是对的。梅先生的事业已足千古,但他开创的改革戏曲的艺术道路,尚未走完,需要后来人。

endprint

猜你喜欢
梅兰芳艺术
你挑刺我拜师
纸的艺术
三个字捧红梅兰芳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以情打假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爆笑街头艺术
名旦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