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浓
“用语言来描述针孔图像的神秘感很难,但把心灵、深度、向往、永恒和特殊感觉注入到视觉现实表现中,人们可能在一个梦幻的国度看得到。”
—引自埃里克 · 雷纳《针孔摄影》一书
在手机摄影盛行的今日,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即拍即看,摄影的未知与不确定性已经很稀有了。如果,没有镜头,没有测光,没有取景器,没有快门,更别提Led显示屏与回放,这样还能摄影吗?可以的,那就是基于小孔成像原理的针孔摄影。对于已经流传了一个多世纪的针孔摄影来说,即使在这个数字影像已经绝对主流化的时代,它依然是一个有趣的媒介。
针孔摄影神秘、艺术、技术门槛极低,吸引着从小学生到职业摄影师的兴趣。每年的4月27日,为“全球针孔摄影日”,当天全球有100多个针孔摄影活动在同时举行。这一纪念日始于2001年,迄今已13年。2014年的“全球针孔摄影日”尤其不同寻常,美国新墨西哥洲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光之诗:针孔摄影世界最大的关于美,具挑战性和神秘感的收藏原作展》,展出了225幅针孔摄影原作和40架相机,这些针孔摄影原作以及针孔相机来自于美国针孔摄影家夫妇埃里克·雷纳(Eric Renner,1941-)与南茜·斯班瑟(Nancy Spencer,1947-)的捐赠。
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埃里克与南茜夫妇收集了36个国家500位摄影师投稿和赠送的6000幅针孔摄影作品,以及大量的相机等实物资料,2012年埃里克与南茜夫妇将这些收藏,包括60架针孔相机和大量的书籍杂志,全部捐献给了美国新墨西哥洲历史博物馆州长宫。
从19世纪中期针孔(pin-hole)摄影兴起至今,几经兴衰,是埃里克与南茜夫妇创立的《针孔资源》(Pinhole Resource Collection)才使针孔摄影这门古老的成像术广为世人所知。1984年埃里克创办了《针孔资源》,这是一个致力于全球针孔摄影发展
和文献收集的非盈利机构,也是全球唯一的
针孔作品权威研究机构,次年开始出版《针
孔摄影杂志》,随后埃里克夫人南茜作为合
作管理人和编辑加入,《针孔资源》开始了全世界范围的讲座和授课和文献收集研究,每年会定期出版三期杂志,之后一直持续到2007年。上面提及的展览作品都是来自于《针孔摄影杂志》历年发表过的作品,这些收藏的原作没有一件是埃里克与南茜夫妇购买的,均为捐赠所得,由此也可以看出全球针孔摄影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对针孔摄影的热忱。
公元前5世纪,中国哲学家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光学原理,在他所著的《墨经》里记载着这样的文字:“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和莱昂·巴蒂斯塔·阿尔贝蒂( Leon Battista Alberti)都进行过小孔成像的实验。18世纪中期,法国人尼埃普斯利用这种成像原理,在自己家里,将感光材料放进暗盒,用长达八小时的曝光时间,制作出历史上留存至今最早的照片《窗外》,从此开创针孔摄影先河。
到了1980年代中期,各种针孔镜头也可以被批量化生产,但这并不妨碍针孔摄影爱好者们制作各种具有想象力的针孔相机。在此次《光之诗》的展览中,展出的相机从机械制造的精美产品到重新做过的日常用品,包括粉扑盒,Boraxo洗手液罐,Campbell的罐头汤罐,甚至还有一个Quaker燕麦片的罐子。
从本质上讲,针孔就是非常精密设计的一个漏光的过程,而小孔成像则是这束微弱的光投射的结果。而所谓的精密设计,通常是金属薄片上的一个小圆孔,圆孔大概是最小号缝衣针的尺寸。因为针孔摄影大部分凭的是直觉,所以针孔摄影初学者不一定需要取景器、测光表或昂贵的相机。
针孔虽小,但所表现的题材与范围一点都不小,从最近的物体到最远的物体,针孔相机具有无限的景深。还是在《光之诗》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针孔摄影所涉及的题材一点都不逊于相机工业化的产品:早在1945年,朱利安·麦克(Julian Mack)就在新墨西哥州对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进行针孔曝光;1960年,理查德·布雷克(Richard Blake)利用针孔的特点拍摄太阳的X光照片。其他一些照片则揭示了世界大事的神秘面貌,克里斯·德雷埃尔(Chris Dreier)2010年拍摄的罗马尼亚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宫殿的遗址;马尔克斯·凯撒(Marcus Kaiser)1990年透过正在倒塌的柏林墙的孔洞拍摄的照片;哈兰·沃拉赫(Harlan Wallah)1994年拍摄的芝加哥谋杀案现场的系列照片。
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针孔摄影实践者之一,埃里克·雷纳早在1995年出版了全球第一部系统介绍针孔的专著《针孔摄影》。针孔影像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让人对这些模糊、变形、色彩诡异的影像着迷?作为书的作者,埃里克·雷纳有着自己的见解:“我们看到的大部分视觉影像,都是同与生俱来的潜意识或思维模式直接联系在一起。科学给这些模式贴上了‘原始意象的标签。书中涉及的很多针孔摄影作品,以及我自己对这些影像的见解,就是这一观念的反映。” 书中对针孔摄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介绍,堪称“针孔摄影圣经”。已修订出版了四版,中文版也在2012年出版。作为埃里克的伴侣兼创作伙伴,南茜也在2008年出版了《蓝天
下》和《飞翔》两本画册。他们的照片在全球重要的博物馆展览并被收藏,包括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加拿大国家博物馆、乔治·伊斯曼博物馆、加利福尼亚摄影博物馆等。
埃里克·雷纳与南茜·斯班瑟这对夫
妇,不仅为全球针孔摄影及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本身就是针孔摄影创作的重要实践者。综观他们几十年的创作,题材广泛,艺术理念开放,他们对很多看似不相关连的事物有着独特的洞察力,在对政治、宗教、历史、性、人权、世俗等相关的思考中,有着特殊的敏锐,他们夫妇似乎能凭感觉预知未见的可能影像,创造了很多超越现实充满神秘感的影像,有时他们也会主观地把被摄体的历史和灵魂,玩偶和人,物和光集合在一起跨越时空。通过小孔成像,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把光变成了诗歌,使自然、生活和他们对文化的思考都融合在了光影里。谈及为什么会选择针孔作为创作的手段,埃里克说:“制作和使用这样简单的东西令人兴奋,能唤起内心的童真。……为何使用针孔相机?我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慢慢思考针孔摄影,我人生中的前40年都在思考这件事情。最后,我得出一个解释:因为用针孔拍摄是一种长期培育的保持自我的方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