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是整合资源要素、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前提,事关区域竞争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南通正处在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面临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约束等压力,迫切需要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带动结构调整,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新格局,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新突破。南通市要充分利用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条件,依托园区能级不断提升、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跨江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等良好基础,明确目标,创新思路,找准路径,强化举措,突破关键,全力推动产业布局优化,促进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完善目标思路:初步形成“五沿”产业带格局
围绕“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绿色循环”总体目标和“一城三带多点”的总体城市格局,按照“接轨上海”、“优江拓海”、“交通引导产业”等空间理念,发挥资源要素、载体功能、交通区位、产业特色、开放环境等优势,统筹沿江、沿海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土地利用、人居环境等规划,突出促进沿江转型发展,加快沿海开发步伐,进一步推动沿苏北地区开发,努力构筑沿江、沿海、沿上海、沿大通道、沿重要节点的“五沿”产业发展空间框架,把沿海的“筑巢引凤”和沿江的“腾笼换凤”结合起来,把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力度“走出去”结合起来,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分工协作、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建成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为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开创“两个率先”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三年左右努力,初步形成“五沿”产业带格局:产业分工更清晰。建立中心城区、沿江地区以高端服务业、都市型工业为主,县(市)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中心镇以特色经济为主,沿海地区以基础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沿大通道区域以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业为主,合作园区以承接上海、苏南产业转移和服务配套为主的分工体系。产业集中度更高。到2015年,全市新增国家级载体1~2个,形成超4000亿元产业2个(船舶及重装备、建筑),超2000亿元产业3个(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现代纺织服装);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个600亿元左右的主导产业(到2020年各重点产业都力争达到1000亿)。产业规模更大。2015年,全市GDP超过6000亿元,其中,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突破3200亿元、2600亿元。产业结构更优。2015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45%、43%。
在推进产业带提升和建设过程中,建议以转型发展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开放开发为支撑,以陆海统筹为手段,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促进布局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把握好六个原则:集聚发展。原则上每个区域在现有主导产业中选择2~3个作为重点,聚焦政策推动更快发展;每个产业重点布局2~3个区域,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园区(集聚区)对产业发展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向紧凑型、基地化、链条式布局发展。特色发展。根据各区域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配套条件,充分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完善特色产业链条,形成各区域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错位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间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有序发展,避免产业趋同和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形成各区域之间产业错位发展格局,增强整体产业竞争力。创新发展。结合空间布局优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积极对接国家、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重大科技专项,强化产业选择和培育,推进一批关键性项目,吸引一批领军型人才,培育一批标杆型企业,努力在高端领域形成先发优势。融合发展。在江海联动开发、陆海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做强新兴产业,优化主导产业,做大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间融合发展;淡化县市、乡镇之间的行政区划意识,按照“片区发展”理念,统一规划产业、功能布局,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协调。绿色发展。充分考虑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推动按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做到开发有度、有序、可持续。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的要求,大力发展节约型、环保型产业,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优化总体格局:实施不同的空间优化
根据“五沿”产业带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要求,建议下一步分别实施不同的空间优化路径:
沿江产业带:重点做好整合、转移、提升的文章。通过退出一般产业,集聚优势产业,促进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整合岸线资源,优化港口功能,进一步推动矿石类原材料、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运输向沿海转移,使沿江港口向综合性、公用型港区发展,沿海港口向工业性、中转型港区迈进;加快沿江落后产业淘汰,有选择地向沿海梯度转移一批大进大出的基地型、基础型产业;提升发展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物流等产业层次,加快布局新材料、光通讯、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产业。南通市区沿江重点发展船舶海工研发设计、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产业,以及科技服务、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如皋沿江重点发展船舶制造、电子装备等产业。海门沿江重点发展家纺、汽车零配件、医药等产业。启东沿江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和装备、新医药、现代商务、休闲旅游等产业。
沿海产业带:重点做好选择、培育、壮大的文章。选择临港临海型的石化、能源、重装备等基础产业,培育海洋经济和物流、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壮大船舶、能源等主导产业。通州湾区域大力招引国内外旗舰型企业投资,积极承接主城区重型产业转移,重点发展能源石化、高端装备、海洋经济等产业。海安沿海区域重点发展智能装备、现代纺织、海洋生物医药。如东沿海区域重点发展风电等新能源利用及装备、石化新材料,以及温泉旅游等服务业。海门沿海区域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航空装备、科技服务等产业。启东沿海区域重点发展重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以及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产业。
沿上海产业带:重点做好借势、承接、配套的文章。借助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与上海、苏南的产业配套优势,打造一批高水平的跨江合作园区;主动服务对接上海“四大中心”和上海自贸区建设,突出“学习、接轨、配套、服务”;合理选择、重点承接上海及苏南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商务、科技、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产业转移,打造示范性产业转移承接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高端装备制造,金融、旅游、服务外包、后台处理等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打造上海产业服务配套区。
沿大通道产业带:重点做好布点、促进、成型的文章。依托全市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加速形成,以及接受上海、苏南辐射和带动长江中上游与内陆腹地能力增强的优势,发挥高速路网、铁路网、内河航道网、机场航空运输网等大通道的传导作用,重点发展大宗物流、专业市场、机电设备等符合交通运输特点、适应沿线资源环境的产业,促进现有园区、市场提档升级。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纺织研发设计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铁路沿线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大宗散货物流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高等级航道沿线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磁性材料等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和散货物流。机场周边重点发展空港物流、航空器材等产业。
沿重要节点产业带:重点做好高端、融合、特色的文章。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都市型工业,2.5产业、平台经济、交易中心和商贸物流、商务金融、服务外包、旅游会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休闲观光等都市型现代农业。通州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航空等产业。崇川区重点发展高新电子、高端装备、商务商贸等产业。港闸区重点发展船舶配套及装备、纺织服装、科技服务等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医药等产业。苏通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商务等产业。各县(市)城需要注重各类园区与城市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形成两个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力产业。海安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现代物流等产业。如皋重点发展电力装备、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如东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现代物流等产业。海门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现代家纺、科技服务等产业。启东重点发展新能源设备、电气机械、商贸流通等产业。中心镇(小城市)和特色镇要从各镇的产业基础出发,壮大一批特色产业。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和19个市级中心镇围绕建设新型小城市的目标,发挥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做大做优支柱产业,培育区域性产业集聚区,打造创新能力和示范作用较强的产业新高地;8个临海重点镇深化“区镇合一”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海洋经济特色强镇;特色镇着力放大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产业建设新平台和新增长点。在完善“五沿”产业带过程中,还需要发挥南通北向的辐射和服务功能,深入推进“沿苏北”的开发,既积极用好江苏省委、省政府对与苏北地区结合部薄弱地区的相关扶持政策,又积极与苏北地区开展资源互补型、产业梯度型、利益共享型的合作开发,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endprint
强化载体带动:提升各类载体的承载和带动功能
把载体建设作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突破口,加快提升各类载体的承载和带动功能。首先,抓好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和创新园区建设。各板块按照“一个经开区、一个高新区”要求,以产城融合、转型发展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功能配套和升级扩容为重点,在形态开发、功能开发、产业错位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性开发区、特色“区中园”。其次,强化抓好合作园区建设。按照“生态合作园、现代新城区”的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建设,高质量引进项目,高层次推进合作,有选择地确定重点发展方向,承接产业链大项目,推动合作园区产业向更高层次集聚。最后,突出抓好特色新兴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为方向,加快布局、推进一批培育型、成长型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加快推进特殊功能载体建设,在海关特殊监管区、自由贸易园区(港区)、一类开放口岸等方面求突破,并探索效益放大、功能共享的途径;加快推进功能性平台载体建设,依托重点园区,面向重点产业,以“智慧城市”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着力突破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商品营销及电子商务、通关及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培育全新经济形态,为新一轮发展提供支撑。
落实保障措施:合理研究产业方向
加强规划引领。科学规划总体空间布局,细化主体功能分区,合理确定全市和相关板块的产业发展方向。搞好产业规划与“十二五”、土地、城市等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约束性、权威性和延续性。根据南通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空间规划,推动各地加快编制或修编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深化、细化工作,重点突出产业链研究,找准突破口;在规划指引下,大力招引、扎实推进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并严格项目招商管理,真正使规划落到载体、项目上。同时,严格规划执行,防止随意变更规划,特别是对城市重要地段、交通道口等区域布局,坚持“统筹规划、利益共享”;对江海岸线等宝贵资源使用,坚持“宁缺毋滥”。
加强政策支撑。围绕重点产业,科学整合、集成税收、金融、财政、科技、人才等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贴息、风险投资、租金补贴、专项补助等方式,加大对关键产业链建设、产业联盟培育、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骨干企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等扶持力度。积极创新政策和开发体制机制,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导向,着力推进退城进园、退二进三、跨区域延伸配套产业链、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等工作。
加强要素保障。优化整合各类要素配置,集中力量支持“五沿”产业带发展,特别是对产业带内重点产业链、基地型和龙头型项目、重大技改项目、重点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创建等领域,优先提供要素保障。以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先导,围绕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通过积极支持参与上海自贸区和“两带一路”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升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以培育高端产业人才为核心,大力实施“江海英才计划”、“312”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形成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以整合产业用地为关键,统筹布局产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好土地、江海岸线等资源,增强产业发展的空间保障力。以优化环境为基础,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促进资产、资本、资源与产业、技术、市场的高度融合,有效对接,增强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力。
加强行政推动。抓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南通产业发展布局协同推进机制,研究相关政策措施,统筹重大项目区域布局和要素配置;建立健全专家指导机制,强化产业研究和指导,制定、发布全市及各地区、各载体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录。抓服务创新。围绕支持重点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营造“零障碍、低成本、专业化、全过程、高绩效”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推动工商登记、投资管理等制度改革和区镇一体、扩权强镇等体制创新。抓考核奖惩。在市政府对各板块的重点经济工作综合考核中,强化产业布局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基地建设、载体打造成效的考核,并将市级相关部门服务产业发展布局的举措和成效纳入政府系统“创新奖”评比,进一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突破,勤于落实。
(作者系南通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
endprint
强化载体带动:提升各类载体的承载和带动功能
把载体建设作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突破口,加快提升各类载体的承载和带动功能。首先,抓好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和创新园区建设。各板块按照“一个经开区、一个高新区”要求,以产城融合、转型发展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功能配套和升级扩容为重点,在形态开发、功能开发、产业错位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性开发区、特色“区中园”。其次,强化抓好合作园区建设。按照“生态合作园、现代新城区”的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建设,高质量引进项目,高层次推进合作,有选择地确定重点发展方向,承接产业链大项目,推动合作园区产业向更高层次集聚。最后,突出抓好特色新兴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为方向,加快布局、推进一批培育型、成长型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加快推进特殊功能载体建设,在海关特殊监管区、自由贸易园区(港区)、一类开放口岸等方面求突破,并探索效益放大、功能共享的途径;加快推进功能性平台载体建设,依托重点园区,面向重点产业,以“智慧城市”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着力突破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商品营销及电子商务、通关及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培育全新经济形态,为新一轮发展提供支撑。
落实保障措施:合理研究产业方向
加强规划引领。科学规划总体空间布局,细化主体功能分区,合理确定全市和相关板块的产业发展方向。搞好产业规划与“十二五”、土地、城市等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约束性、权威性和延续性。根据南通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空间规划,推动各地加快编制或修编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深化、细化工作,重点突出产业链研究,找准突破口;在规划指引下,大力招引、扎实推进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并严格项目招商管理,真正使规划落到载体、项目上。同时,严格规划执行,防止随意变更规划,特别是对城市重要地段、交通道口等区域布局,坚持“统筹规划、利益共享”;对江海岸线等宝贵资源使用,坚持“宁缺毋滥”。
加强政策支撑。围绕重点产业,科学整合、集成税收、金融、财政、科技、人才等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贴息、风险投资、租金补贴、专项补助等方式,加大对关键产业链建设、产业联盟培育、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骨干企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等扶持力度。积极创新政策和开发体制机制,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导向,着力推进退城进园、退二进三、跨区域延伸配套产业链、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等工作。
加强要素保障。优化整合各类要素配置,集中力量支持“五沿”产业带发展,特别是对产业带内重点产业链、基地型和龙头型项目、重大技改项目、重点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创建等领域,优先提供要素保障。以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先导,围绕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通过积极支持参与上海自贸区和“两带一路”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升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以培育高端产业人才为核心,大力实施“江海英才计划”、“312”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形成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以整合产业用地为关键,统筹布局产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好土地、江海岸线等资源,增强产业发展的空间保障力。以优化环境为基础,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促进资产、资本、资源与产业、技术、市场的高度融合,有效对接,增强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力。
加强行政推动。抓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南通产业发展布局协同推进机制,研究相关政策措施,统筹重大项目区域布局和要素配置;建立健全专家指导机制,强化产业研究和指导,制定、发布全市及各地区、各载体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录。抓服务创新。围绕支持重点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营造“零障碍、低成本、专业化、全过程、高绩效”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推动工商登记、投资管理等制度改革和区镇一体、扩权强镇等体制创新。抓考核奖惩。在市政府对各板块的重点经济工作综合考核中,强化产业布局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基地建设、载体打造成效的考核,并将市级相关部门服务产业发展布局的举措和成效纳入政府系统“创新奖”评比,进一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突破,勤于落实。
(作者系南通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
endprint
强化载体带动:提升各类载体的承载和带动功能
把载体建设作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突破口,加快提升各类载体的承载和带动功能。首先,抓好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和创新园区建设。各板块按照“一个经开区、一个高新区”要求,以产城融合、转型发展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功能配套和升级扩容为重点,在形态开发、功能开发、产业错位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性开发区、特色“区中园”。其次,强化抓好合作园区建设。按照“生态合作园、现代新城区”的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建设,高质量引进项目,高层次推进合作,有选择地确定重点发展方向,承接产业链大项目,推动合作园区产业向更高层次集聚。最后,突出抓好特色新兴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为方向,加快布局、推进一批培育型、成长型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加快推进特殊功能载体建设,在海关特殊监管区、自由贸易园区(港区)、一类开放口岸等方面求突破,并探索效益放大、功能共享的途径;加快推进功能性平台载体建设,依托重点园区,面向重点产业,以“智慧城市”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着力突破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商品营销及电子商务、通关及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培育全新经济形态,为新一轮发展提供支撑。
落实保障措施:合理研究产业方向
加强规划引领。科学规划总体空间布局,细化主体功能分区,合理确定全市和相关板块的产业发展方向。搞好产业规划与“十二五”、土地、城市等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约束性、权威性和延续性。根据南通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空间规划,推动各地加快编制或修编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深化、细化工作,重点突出产业链研究,找准突破口;在规划指引下,大力招引、扎实推进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并严格项目招商管理,真正使规划落到载体、项目上。同时,严格规划执行,防止随意变更规划,特别是对城市重要地段、交通道口等区域布局,坚持“统筹规划、利益共享”;对江海岸线等宝贵资源使用,坚持“宁缺毋滥”。
加强政策支撑。围绕重点产业,科学整合、集成税收、金融、财政、科技、人才等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贴息、风险投资、租金补贴、专项补助等方式,加大对关键产业链建设、产业联盟培育、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骨干企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等扶持力度。积极创新政策和开发体制机制,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导向,着力推进退城进园、退二进三、跨区域延伸配套产业链、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等工作。
加强要素保障。优化整合各类要素配置,集中力量支持“五沿”产业带发展,特别是对产业带内重点产业链、基地型和龙头型项目、重大技改项目、重点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创建等领域,优先提供要素保障。以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先导,围绕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通过积极支持参与上海自贸区和“两带一路”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升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以培育高端产业人才为核心,大力实施“江海英才计划”、“312”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形成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以整合产业用地为关键,统筹布局产业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好土地、江海岸线等资源,增强产业发展的空间保障力。以优化环境为基础,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促进资产、资本、资源与产业、技术、市场的高度融合,有效对接,增强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力。
加强行政推动。抓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南通产业发展布局协同推进机制,研究相关政策措施,统筹重大项目区域布局和要素配置;建立健全专家指导机制,强化产业研究和指导,制定、发布全市及各地区、各载体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录。抓服务创新。围绕支持重点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营造“零障碍、低成本、专业化、全过程、高绩效”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推动工商登记、投资管理等制度改革和区镇一体、扩权强镇等体制创新。抓考核奖惩。在市政府对各板块的重点经济工作综合考核中,强化产业布局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基地建设、载体打造成效的考核,并将市级相关部门服务产业发展布局的举措和成效纳入政府系统“创新奖”评比,进一步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突破,勤于落实。
(作者系南通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戴群英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