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居霞
在绿色乌审大地奔驰,满眼碧绿让人心旷神怡。可是,20年前、30年前,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乌审旗,却是海海漫漫的沙山沙梁,让人望而却步。上世纪八十年代,乌审旗出了个殷玉珍,随着殷玉珍的绿之梦越做越大,带动着整个乌审大地由黄变绿,并被冠以“绿色乌审”之称。
绿色王国女主人
殷玉珍的家在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井背塘(撤乡并镇前叫河南乡尔林川村井背塘)。顺着不太宽的水泥路,汽车进入了由高高灌木丛组成的绿“胡同”。同行的旗委组织部副部长哈斯介绍说: 殷玉珍的家离乡政府9公里,全是走一步退半步的沙梁。当初,他们的树苗和生产生活用品都靠人背畜驮徒步进出。直到1999年,殷玉珍借贷5万元,雇推土机和民工干了半个月,推出一条简易路。可一场大风,流沙就将路埋得无影无踪。她咬牙另辟线路重修,没几天又被风沙埋掉。不服输的殷玉珍吸取教训,推平一段,铺一段沙障,再种上灌木丛巩固,这样一段一段地推进,终于将9公里沙路修成了。路两边的灌丛像绿墙一样挡住了风沙,这路被乡亲们称为“玉珍路”,也叫“穿沙路”。被殷玉珍的精神感动,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各界人士伸出援手,帮她实现梦想,前两年,天士力集团就将沙路铺成水泥路,彻底改变了她家与世隔绝的状态。
车窗外,柳枝戟指蓝天,杨树亭亭玉立,沙柳随风摇曳,沙蒿紧裹沙丘,很难将这美景与当年的不毛之地重叠起来。车在花园般的庭院停下。殷玉珍和她的家人热情地迎出来:“你是记者,我见过你。”记者大约在七八年前她到自治区开会时采访过她,到她家造访是第一次,记者与玉珍像姐妹一样拉起手唠起来。
“看你这大辫子又黑又长又亮,显得那么年轻啊。”记者望着她微黑透红,极富弹性的肌肤由衷地赞美她。
“看我这里,吃的是绿色的,喝的是清亮的,怎么会老呢!”她那带点沙哑的嗓音说笑起来那么爽朗纯真。
玉珍带记者参观她的绿色王国。一座别墅式二层小楼取代了当年她住的地窨子。楼下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室,展室挂满了她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自治区党政领导的合影以及她出席各级会议的照片,荣誉证书装满了一纸箱,玉珍说:“这几年党和国家把咱抬举得好,我心里感谢他们。”
楼上是她注册的“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办公室。门前彩砖铺地,升旗台上三根旗杆挂着国旗、彩旗迎风飘摆,小楼东边是一座近一千平方米的钢架结构多功能大厅。最抢眼的是一座玲珑剔透的红色亭塔高高矗立在对面沙梁之上,成为这绿色王国的标志性建筑。
玉珍说:“林子面积越来越大,为了方便看管和防火,政府协调了几家企业赞助我30万元,建了这座人望塔。”
登上三层塔楼,极目远眺,目力所极,林木叠翠、碧浪接天。谁能想到,这7万亩绿洲硬是殷玉珍和她丈夫用近30年的血汗浇灌出来的!
战罢黄沙人未老
玉珍点数着她亲手栽植的林木,讲起她当年的经历,仍然激动不已。殷玉珍出生在陕西靖边县一个普通农民家里。1985年她19岁那年,丈夫白万祥把她娶到这井背塘。这哪像个家啊,方圆十几公里没人烟,一道道沙梁望不到边,刮起大风对面看不清脸,沙梁下挖个几平方米的地窨子,蓬上几根木棍茅草就算是栖身的家。结婚第二天,破木门就被沙子堵了半截。
跌落在沙窝子里,真怕人哪,玉珍死的心都有,她望着家乡号啕了七天七夜:“坐在沙梁望娘家,咋就把我往这里嫁。抛一把黄沙抹一把泪,咋就叫我活受这个罪……”她离家出走,丈夫跟在后头哭,她心一软,停下了脚步,夫妻抱头痛哭……
既然已经遭逢上,是死是活相跟上。要想活命,只能豁出身子治沙栽树。夫妻俩狠下心,向黄沙宣战:“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黄沙欺负死!”
玉珍用家里唯一的一只羊换回600棵树苗开始种树。真难呀!干旱缺水,风刮沙埋,栽下10棵苗,能保住一两棵就不错了。玉珍性子倔,认定一个理:只要能活一棵,就能活十棵、百棵、万棵!翌年春,那些树拱出了绿芽!夫妻俩高兴得好几宿没睡着。
1986年,上级给村里拨下5万株杨树苗,夫妻俩得知消息如获至宝,赶紧跑去要。支书说:“你若能背回去就全给你。”丈夫先背回300棵,苗泡在水里,第二天就泛出绿。两人借了三头牛,每天早晨四五点就带上干粮和水人背牛驮、日夜兼程地抢运抢栽树苗。夏天沙地温度高达六七十度,双脚烫出泡,穿鞋磨得疼,就用塑料布包上脚干活。5万多株树苗又背又栽整整奋战了40天,两人的肩膀磨成黑紫色的死肉。
以后,国家启动生态工程,林业部门开始为他们无偿提供些苗条,但没有路,还得畜驮人背。在那蜿蜒起伏的沙梁间,洒下了多少血汗,只有日月星辰为他们见证。玉珍说,有时饿得直不起身,就缓一缓再干。她怀孕挺着大肚子还到10里外背苗种树,以至摔到沟里,两个儿子都因她劳累过度而早产;俩人起早贪黑地种树,只能把孩子拴在炕上,一饿一天、一哭一天;大儿子3岁时发烧42度,她连夜抱孩子到靖边医院,落下个肺结核;懂事的小女儿,6岁时就能为劳累一天的父母端上煮熟的挂面……英雄提起儿女总是泪水涟涟。
苦累他们都能忍,最难对付的是风沙,刚栽下树苗,狂风骤起,把苗吹走或埋起来。俩人逐步摸索,先压沙障固定流沙,种一片巩固一片,逐步向沙漠深处推进;种灌丛时,先赶着羊群在沙上踩出蹄印,撒完籽再赶着羊群走一遭,将种子埋上。用这方法种活了一片又一片柠条、沙打旺、紫穗槐和羊柴。
英雄再筑绿之梦
“现在,你把沙窝窝变成金窝窝了!”记者抹去感动的泪,把玉珍拉回到现实。
“是啊,”玉珍也笑起来:“你看,现在全绿了,刮大风也不起沙了,狐狸、野兔、山鸡,虫啊鸟啊做伴的也多了。夏天坐在树阴下,吃自己种的瓜果,真香啊!可惜,忙得总顾不上吃。”
玉珍拉我走在两排高高的杨树撑起的绿阴道上,她指点着路边的各种植物:这20亩有机小米,40元一斤都被公司订走了;那一片是桃树,那里是杏树,左边还有李子园,右边是樟子松苗圃,每年育上4万株苗,能卖就卖,能栽就自己栽,还有玉米、大棚,大概有200多亩水浇地吧,再养些牛羊猪鸡的。
“现在雇了七八个人,忙不过来呢,有时一天就睡两小时。我就奢望着哪天下雨,让我睡上一大觉。最愁的是灌丛,三四年得平茬,可面积大平不过来,去年四五台机器干到年三十,砍下的沙柳我免费送给乌审召发电厂他们还赚路太远,拉过去算不上账…… ”
“为什么不伐点成材的树卖点钱?”
“哪舍得!现在最粗的树都搂不住了,我常去看看、摸摸,就像摸我的孩子,外出开会满脑子全是我的树,总是急匆匆办完事就回来。”玉珍说话时脸上喜人人的。
望着眼前这位身形矫健的巾帼英雄,记者心中无限感动,她倾尽一生心血,创造了一个绿色神话,也得到了一顶顶炫目的桂冠。2000年以来,她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双学双比十大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第四届全国十大女杰、全国治沙标兵,联合国和平奖提名。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国家给了我这么多支持和荣誉,我虽然没有年轻时那些精力了,但还是得好好干,把这些树保护好,想打造一个沙漠中的生态旅游景区。现在咱这景致也不比外边的旅游区差,我想让更多的人来这采摘啊,休闲啊,和我共同分享绿色,也能带动更多乡亲们致富。”
她望着用心血浇灌的绿洲,深情地说:“我为栽树花费了辛苦,树木又还给了我幸福。能给后辈儿孙留下一片绿阴,吃点苦值得,我活这一辈子,值了。”☆
(本栏编辑/霞光)
在绿色乌审大地奔驰,满眼碧绿让人心旷神怡。可是,20年前、30年前,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乌审旗,却是海海漫漫的沙山沙梁,让人望而却步。上世纪八十年代,乌审旗出了个殷玉珍,随着殷玉珍的绿之梦越做越大,带动着整个乌审大地由黄变绿,并被冠以“绿色乌审”之称。
绿色王国女主人
殷玉珍的家在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井背塘(撤乡并镇前叫河南乡尔林川村井背塘)。顺着不太宽的水泥路,汽车进入了由高高灌木丛组成的绿“胡同”。同行的旗委组织部副部长哈斯介绍说: 殷玉珍的家离乡政府9公里,全是走一步退半步的沙梁。当初,他们的树苗和生产生活用品都靠人背畜驮徒步进出。直到1999年,殷玉珍借贷5万元,雇推土机和民工干了半个月,推出一条简易路。可一场大风,流沙就将路埋得无影无踪。她咬牙另辟线路重修,没几天又被风沙埋掉。不服输的殷玉珍吸取教训,推平一段,铺一段沙障,再种上灌木丛巩固,这样一段一段地推进,终于将9公里沙路修成了。路两边的灌丛像绿墙一样挡住了风沙,这路被乡亲们称为“玉珍路”,也叫“穿沙路”。被殷玉珍的精神感动,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各界人士伸出援手,帮她实现梦想,前两年,天士力集团就将沙路铺成水泥路,彻底改变了她家与世隔绝的状态。
车窗外,柳枝戟指蓝天,杨树亭亭玉立,沙柳随风摇曳,沙蒿紧裹沙丘,很难将这美景与当年的不毛之地重叠起来。车在花园般的庭院停下。殷玉珍和她的家人热情地迎出来:“你是记者,我见过你。”记者大约在七八年前她到自治区开会时采访过她,到她家造访是第一次,记者与玉珍像姐妹一样拉起手唠起来。
“看你这大辫子又黑又长又亮,显得那么年轻啊。”记者望着她微黑透红,极富弹性的肌肤由衷地赞美她。
“看我这里,吃的是绿色的,喝的是清亮的,怎么会老呢!”她那带点沙哑的嗓音说笑起来那么爽朗纯真。
玉珍带记者参观她的绿色王国。一座别墅式二层小楼取代了当年她住的地窨子。楼下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室,展室挂满了她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自治区党政领导的合影以及她出席各级会议的照片,荣誉证书装满了一纸箱,玉珍说:“这几年党和国家把咱抬举得好,我心里感谢他们。”
楼上是她注册的“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办公室。门前彩砖铺地,升旗台上三根旗杆挂着国旗、彩旗迎风飘摆,小楼东边是一座近一千平方米的钢架结构多功能大厅。最抢眼的是一座玲珑剔透的红色亭塔高高矗立在对面沙梁之上,成为这绿色王国的标志性建筑。
玉珍说:“林子面积越来越大,为了方便看管和防火,政府协调了几家企业赞助我30万元,建了这座人望塔。”
登上三层塔楼,极目远眺,目力所极,林木叠翠、碧浪接天。谁能想到,这7万亩绿洲硬是殷玉珍和她丈夫用近30年的血汗浇灌出来的!
战罢黄沙人未老
玉珍点数着她亲手栽植的林木,讲起她当年的经历,仍然激动不已。殷玉珍出生在陕西靖边县一个普通农民家里。1985年她19岁那年,丈夫白万祥把她娶到这井背塘。这哪像个家啊,方圆十几公里没人烟,一道道沙梁望不到边,刮起大风对面看不清脸,沙梁下挖个几平方米的地窨子,蓬上几根木棍茅草就算是栖身的家。结婚第二天,破木门就被沙子堵了半截。
跌落在沙窝子里,真怕人哪,玉珍死的心都有,她望着家乡号啕了七天七夜:“坐在沙梁望娘家,咋就把我往这里嫁。抛一把黄沙抹一把泪,咋就叫我活受这个罪……”她离家出走,丈夫跟在后头哭,她心一软,停下了脚步,夫妻抱头痛哭……
既然已经遭逢上,是死是活相跟上。要想活命,只能豁出身子治沙栽树。夫妻俩狠下心,向黄沙宣战:“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黄沙欺负死!”
玉珍用家里唯一的一只羊换回600棵树苗开始种树。真难呀!干旱缺水,风刮沙埋,栽下10棵苗,能保住一两棵就不错了。玉珍性子倔,认定一个理:只要能活一棵,就能活十棵、百棵、万棵!翌年春,那些树拱出了绿芽!夫妻俩高兴得好几宿没睡着。
1986年,上级给村里拨下5万株杨树苗,夫妻俩得知消息如获至宝,赶紧跑去要。支书说:“你若能背回去就全给你。”丈夫先背回300棵,苗泡在水里,第二天就泛出绿。两人借了三头牛,每天早晨四五点就带上干粮和水人背牛驮、日夜兼程地抢运抢栽树苗。夏天沙地温度高达六七十度,双脚烫出泡,穿鞋磨得疼,就用塑料布包上脚干活。5万多株树苗又背又栽整整奋战了40天,两人的肩膀磨成黑紫色的死肉。
以后,国家启动生态工程,林业部门开始为他们无偿提供些苗条,但没有路,还得畜驮人背。在那蜿蜒起伏的沙梁间,洒下了多少血汗,只有日月星辰为他们见证。玉珍说,有时饿得直不起身,就缓一缓再干。她怀孕挺着大肚子还到10里外背苗种树,以至摔到沟里,两个儿子都因她劳累过度而早产;俩人起早贪黑地种树,只能把孩子拴在炕上,一饿一天、一哭一天;大儿子3岁时发烧42度,她连夜抱孩子到靖边医院,落下个肺结核;懂事的小女儿,6岁时就能为劳累一天的父母端上煮熟的挂面……英雄提起儿女总是泪水涟涟。
苦累他们都能忍,最难对付的是风沙,刚栽下树苗,狂风骤起,把苗吹走或埋起来。俩人逐步摸索,先压沙障固定流沙,种一片巩固一片,逐步向沙漠深处推进;种灌丛时,先赶着羊群在沙上踩出蹄印,撒完籽再赶着羊群走一遭,将种子埋上。用这方法种活了一片又一片柠条、沙打旺、紫穗槐和羊柴。
英雄再筑绿之梦
“现在,你把沙窝窝变成金窝窝了!”记者抹去感动的泪,把玉珍拉回到现实。
“是啊,”玉珍也笑起来:“你看,现在全绿了,刮大风也不起沙了,狐狸、野兔、山鸡,虫啊鸟啊做伴的也多了。夏天坐在树阴下,吃自己种的瓜果,真香啊!可惜,忙得总顾不上吃。”
玉珍拉我走在两排高高的杨树撑起的绿阴道上,她指点着路边的各种植物:这20亩有机小米,40元一斤都被公司订走了;那一片是桃树,那里是杏树,左边还有李子园,右边是樟子松苗圃,每年育上4万株苗,能卖就卖,能栽就自己栽,还有玉米、大棚,大概有200多亩水浇地吧,再养些牛羊猪鸡的。
“现在雇了七八个人,忙不过来呢,有时一天就睡两小时。我就奢望着哪天下雨,让我睡上一大觉。最愁的是灌丛,三四年得平茬,可面积大平不过来,去年四五台机器干到年三十,砍下的沙柳我免费送给乌审召发电厂他们还赚路太远,拉过去算不上账…… ”
“为什么不伐点成材的树卖点钱?”
“哪舍得!现在最粗的树都搂不住了,我常去看看、摸摸,就像摸我的孩子,外出开会满脑子全是我的树,总是急匆匆办完事就回来。”玉珍说话时脸上喜人人的。
望着眼前这位身形矫健的巾帼英雄,记者心中无限感动,她倾尽一生心血,创造了一个绿色神话,也得到了一顶顶炫目的桂冠。2000年以来,她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双学双比十大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第四届全国十大女杰、全国治沙标兵,联合国和平奖提名。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国家给了我这么多支持和荣誉,我虽然没有年轻时那些精力了,但还是得好好干,把这些树保护好,想打造一个沙漠中的生态旅游景区。现在咱这景致也不比外边的旅游区差,我想让更多的人来这采摘啊,休闲啊,和我共同分享绿色,也能带动更多乡亲们致富。”
她望着用心血浇灌的绿洲,深情地说:“我为栽树花费了辛苦,树木又还给了我幸福。能给后辈儿孙留下一片绿阴,吃点苦值得,我活这一辈子,值了。”☆
(本栏编辑/霞光)
在绿色乌审大地奔驰,满眼碧绿让人心旷神怡。可是,20年前、30年前,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乌审旗,却是海海漫漫的沙山沙梁,让人望而却步。上世纪八十年代,乌审旗出了个殷玉珍,随着殷玉珍的绿之梦越做越大,带动着整个乌审大地由黄变绿,并被冠以“绿色乌审”之称。
绿色王国女主人
殷玉珍的家在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井背塘(撤乡并镇前叫河南乡尔林川村井背塘)。顺着不太宽的水泥路,汽车进入了由高高灌木丛组成的绿“胡同”。同行的旗委组织部副部长哈斯介绍说: 殷玉珍的家离乡政府9公里,全是走一步退半步的沙梁。当初,他们的树苗和生产生活用品都靠人背畜驮徒步进出。直到1999年,殷玉珍借贷5万元,雇推土机和民工干了半个月,推出一条简易路。可一场大风,流沙就将路埋得无影无踪。她咬牙另辟线路重修,没几天又被风沙埋掉。不服输的殷玉珍吸取教训,推平一段,铺一段沙障,再种上灌木丛巩固,这样一段一段地推进,终于将9公里沙路修成了。路两边的灌丛像绿墙一样挡住了风沙,这路被乡亲们称为“玉珍路”,也叫“穿沙路”。被殷玉珍的精神感动,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各界人士伸出援手,帮她实现梦想,前两年,天士力集团就将沙路铺成水泥路,彻底改变了她家与世隔绝的状态。
车窗外,柳枝戟指蓝天,杨树亭亭玉立,沙柳随风摇曳,沙蒿紧裹沙丘,很难将这美景与当年的不毛之地重叠起来。车在花园般的庭院停下。殷玉珍和她的家人热情地迎出来:“你是记者,我见过你。”记者大约在七八年前她到自治区开会时采访过她,到她家造访是第一次,记者与玉珍像姐妹一样拉起手唠起来。
“看你这大辫子又黑又长又亮,显得那么年轻啊。”记者望着她微黑透红,极富弹性的肌肤由衷地赞美她。
“看我这里,吃的是绿色的,喝的是清亮的,怎么会老呢!”她那带点沙哑的嗓音说笑起来那么爽朗纯真。
玉珍带记者参观她的绿色王国。一座别墅式二层小楼取代了当年她住的地窨子。楼下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室,展室挂满了她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自治区党政领导的合影以及她出席各级会议的照片,荣誉证书装满了一纸箱,玉珍说:“这几年党和国家把咱抬举得好,我心里感谢他们。”
楼上是她注册的“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办公室。门前彩砖铺地,升旗台上三根旗杆挂着国旗、彩旗迎风飘摆,小楼东边是一座近一千平方米的钢架结构多功能大厅。最抢眼的是一座玲珑剔透的红色亭塔高高矗立在对面沙梁之上,成为这绿色王国的标志性建筑。
玉珍说:“林子面积越来越大,为了方便看管和防火,政府协调了几家企业赞助我30万元,建了这座人望塔。”
登上三层塔楼,极目远眺,目力所极,林木叠翠、碧浪接天。谁能想到,这7万亩绿洲硬是殷玉珍和她丈夫用近30年的血汗浇灌出来的!
战罢黄沙人未老
玉珍点数着她亲手栽植的林木,讲起她当年的经历,仍然激动不已。殷玉珍出生在陕西靖边县一个普通农民家里。1985年她19岁那年,丈夫白万祥把她娶到这井背塘。这哪像个家啊,方圆十几公里没人烟,一道道沙梁望不到边,刮起大风对面看不清脸,沙梁下挖个几平方米的地窨子,蓬上几根木棍茅草就算是栖身的家。结婚第二天,破木门就被沙子堵了半截。
跌落在沙窝子里,真怕人哪,玉珍死的心都有,她望着家乡号啕了七天七夜:“坐在沙梁望娘家,咋就把我往这里嫁。抛一把黄沙抹一把泪,咋就叫我活受这个罪……”她离家出走,丈夫跟在后头哭,她心一软,停下了脚步,夫妻抱头痛哭……
既然已经遭逢上,是死是活相跟上。要想活命,只能豁出身子治沙栽树。夫妻俩狠下心,向黄沙宣战:“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黄沙欺负死!”
玉珍用家里唯一的一只羊换回600棵树苗开始种树。真难呀!干旱缺水,风刮沙埋,栽下10棵苗,能保住一两棵就不错了。玉珍性子倔,认定一个理:只要能活一棵,就能活十棵、百棵、万棵!翌年春,那些树拱出了绿芽!夫妻俩高兴得好几宿没睡着。
1986年,上级给村里拨下5万株杨树苗,夫妻俩得知消息如获至宝,赶紧跑去要。支书说:“你若能背回去就全给你。”丈夫先背回300棵,苗泡在水里,第二天就泛出绿。两人借了三头牛,每天早晨四五点就带上干粮和水人背牛驮、日夜兼程地抢运抢栽树苗。夏天沙地温度高达六七十度,双脚烫出泡,穿鞋磨得疼,就用塑料布包上脚干活。5万多株树苗又背又栽整整奋战了40天,两人的肩膀磨成黑紫色的死肉。
以后,国家启动生态工程,林业部门开始为他们无偿提供些苗条,但没有路,还得畜驮人背。在那蜿蜒起伏的沙梁间,洒下了多少血汗,只有日月星辰为他们见证。玉珍说,有时饿得直不起身,就缓一缓再干。她怀孕挺着大肚子还到10里外背苗种树,以至摔到沟里,两个儿子都因她劳累过度而早产;俩人起早贪黑地种树,只能把孩子拴在炕上,一饿一天、一哭一天;大儿子3岁时发烧42度,她连夜抱孩子到靖边医院,落下个肺结核;懂事的小女儿,6岁时就能为劳累一天的父母端上煮熟的挂面……英雄提起儿女总是泪水涟涟。
苦累他们都能忍,最难对付的是风沙,刚栽下树苗,狂风骤起,把苗吹走或埋起来。俩人逐步摸索,先压沙障固定流沙,种一片巩固一片,逐步向沙漠深处推进;种灌丛时,先赶着羊群在沙上踩出蹄印,撒完籽再赶着羊群走一遭,将种子埋上。用这方法种活了一片又一片柠条、沙打旺、紫穗槐和羊柴。
英雄再筑绿之梦
“现在,你把沙窝窝变成金窝窝了!”记者抹去感动的泪,把玉珍拉回到现实。
“是啊,”玉珍也笑起来:“你看,现在全绿了,刮大风也不起沙了,狐狸、野兔、山鸡,虫啊鸟啊做伴的也多了。夏天坐在树阴下,吃自己种的瓜果,真香啊!可惜,忙得总顾不上吃。”
玉珍拉我走在两排高高的杨树撑起的绿阴道上,她指点着路边的各种植物:这20亩有机小米,40元一斤都被公司订走了;那一片是桃树,那里是杏树,左边还有李子园,右边是樟子松苗圃,每年育上4万株苗,能卖就卖,能栽就自己栽,还有玉米、大棚,大概有200多亩水浇地吧,再养些牛羊猪鸡的。
“现在雇了七八个人,忙不过来呢,有时一天就睡两小时。我就奢望着哪天下雨,让我睡上一大觉。最愁的是灌丛,三四年得平茬,可面积大平不过来,去年四五台机器干到年三十,砍下的沙柳我免费送给乌审召发电厂他们还赚路太远,拉过去算不上账…… ”
“为什么不伐点成材的树卖点钱?”
“哪舍得!现在最粗的树都搂不住了,我常去看看、摸摸,就像摸我的孩子,外出开会满脑子全是我的树,总是急匆匆办完事就回来。”玉珍说话时脸上喜人人的。
望着眼前这位身形矫健的巾帼英雄,记者心中无限感动,她倾尽一生心血,创造了一个绿色神话,也得到了一顶顶炫目的桂冠。2000年以来,她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双学双比十大标兵,全国劳动模范、第四届全国十大女杰、全国治沙标兵,联合国和平奖提名。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国家给了我这么多支持和荣誉,我虽然没有年轻时那些精力了,但还是得好好干,把这些树保护好,想打造一个沙漠中的生态旅游景区。现在咱这景致也不比外边的旅游区差,我想让更多的人来这采摘啊,休闲啊,和我共同分享绿色,也能带动更多乡亲们致富。”
她望着用心血浇灌的绿洲,深情地说:“我为栽树花费了辛苦,树木又还给了我幸福。能给后辈儿孙留下一片绿阴,吃点苦值得,我活这一辈子,值了。”☆
(本栏编辑/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