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引种与本地引种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比较研究

2014-09-24 15:55王素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蝌蚪生长发育比较

摘要对异地引种棘胸蛙的蝌蚪和本地引种棘胸蛙的蝌蚪在生长发育情况、成活率、变态率方面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异地蝌蚪与本地蝌蚪在生长发育情况、变态率方面无明显差别,而在成活率方面,异地蝌蚪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本地蝌蚪,并且异地蝌蚪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关键词棘胸蛙;蝌蚪;异地引种;本地引种;生长发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S96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278-02

棘胸蛙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其口感优质,又极具营养价值,在作为食材应用和药材应用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利用人工仿生态的方式产业化养殖棘胸蛙既可以保护野生棘胸蛙,避免野生棘胸蛙被滥捕滥杀,又可以开发新的养殖项目,满足市场对棘胸蛙的需求,创造经济效益。山区地带可以充分运用山泉水、地下水等丰富的水资源开展棘胸蛙养殖,但由于受棘胸蛙繁殖特性的限制,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并且近年来由于农田大量施用农药,破坏了生态环境,制约了棘胸蛙的繁殖生长[1-2]。因此,为推动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的发展,探索适合棘胸蛙生长繁殖的养殖方式,对本地引种棘胸蛙和异地引种棘胸蛙进行生长发育过程的对此,为棘胸蛙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选在福建省南平地区建瓯市七里街棘胸蛙养殖场。试验用水为饮用水,水质优良,pH值控制在5.5~6.4,试验用水温控制在15~30 ℃。

1.2棘胸蛙引种与孵化

分别自浙江大学棘胸蛙养殖场和建瓯市房道乡农村引种亲蛙15对和野生棘胸蛙15对,于2006年5月29日、2006年8月1日、2006年5月28日、2006年7月29日产出卵,孵化出的蝌蚪。从浙江大学棘胸蛙养殖场引种的15对亲蛙,分别于2006年5月29日产下252枚卵,孵化出249只蝌蚪,2006年8月1日产下232枚卵,孵化出229只蝌蚪(简称异地蝌蚪);从建瓯市房道乡农村引种的野生棘胸蛙分别于2006年5月28日产下165枚卵,孵化出92只蝌蚪,2006年7月29日产下213枚卵,孵化出152只蝌蚪(简称本地蝌蚪)。

1.3养殖方法

刚孵化出来的蝌蚪前3 d不投喂,3 d后将熟蛋黄混入饮用水投喂[3-5]。喂养10 d后,将体长1 cm以上的蝌蚪移到养殖池中,养殖密度控制在300只/m2,此时用人工混合饲料喂养。经过65~70 d的养殖,蝌蚪长至约为6 cm时,便逐渐变态成幼蛙[6-8]。

2结果与分析

2.1蝌蚪的成长比较

异地亲蛙于2006年5月29日产下卵,孵化出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5月28日产下卵,孵化出蝌蚪。蝌蚪孵化10 d后,随机抽取2种不同引种的蝌蚪各10只,置于同一养殖池中分隔开养殖,以便于试验测量。于6月21日开始,每隔10 d测量1次蝌蚪的体长,并对测量结果取平均值,结果见表1。

根据表1所示,本地蝌蚪和异地蝌蚪从出生至变态前平均体长的变化数据,利用非配对资料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的t 检验对2批蝌蚪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4],可得t=-0.856。当自由度为10时,查表可知t0.01=3.169,t0.05=2.228,因此|t|<t0.05,P>0.05,差异不显著,表明异地蝌蚪与本地蝌蚪在生长发育方面无明显差别[9-10]。

异地亲蛙于2006年8月1日产下卵,孵化出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7月29日产下卵,孵化出蝌蚪。随机抽取2种不同引种的蝌蚪各10只,置于同一养殖池中分隔开养殖,以便于试验测量。于8月10日开始,每隔10 d测量1次蝌蚪的体长,并对测量结果取平均值,结果见表2。

根据表2所示本地蝌蚪和异地蝌蚪从出生至变态前平均体长的变化数据,利用非配对资料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的t 检验对2批蝌蚪的生长发育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 -0.443 8。当自由度为10时,查表可知t0.05=2.228,因此|t|<t0.05,P>0.05,差异不显著,也表明异地蝌蚪和本地蝌蚪在生长发育无明显差别。

2.2蝌蚪的成活率比较

异地亲蛙于2006年5月29日产下的252枚卵孵化出了249只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5月28日产下165枚卵,孵化出92只蝌蚪。至8月10日,根据2批蝌蚪的存活只数分别计算其成活率,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可知,异地蝌蚪的成活率为98.80%,本地蝌蚪的成活率为92.39%。利用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对2批蝌蚪的成活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3.205,查表可知t0.01=2.575 8,因此|t|>t0.01,P<0.01,差异高度显著,这表明异地蝌蚪的成活率比本地蝌蚪的成活率要高。

异地亲蛙于2006年8月1日产下232枚卵,孵化出229只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7月29日产下213枚卵,孵化出152只蝌蚪。至9月29日,根据2批蝌蚪的存活只数分别计算其成活率,结果见表4。

根据表4可知,异地蝌蚪的成活率为96.07%,本地蝌蚪的成活率为90.79%。利用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对2批蝌蚪的成活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2.125,查表可知t0.01=2.575 8,t0.05=1.96,因此t0.05<|t|<t0.01,0.01<P<0.05,差异显著,也表明异地蝌蚪的成活率比本地蝌蚪的成活率高。

2.3蝌蚪的变态率比较

异地亲蛙于2006年5月29日产下的252枚卵孵化出了249只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5月28日产下的165枚卵孵化出92只蝌蚪。根据变态后小蛙的只数计算本地蝌蚪与异地蝌蚪的变态率,结果见表5。

根据表5可知,异地蝌蚪的变态率为99.59%,本地蝌蚪的变态率为97.65%。利用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对2批蝌蚪的变态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1.623 4,查表可知t0.05=1.96,因此|t|<t0.05,P>0.05,差异不显著,即可认为这2批异地蝌蚪的变态率与本地蝌蚪的变态率无明显差别。

异地亲蛙于2006年8月1日产下232枚卵,孵化出229只蝌蚪(简称异地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7月29日产下213枚卵,孵化出152只蝌蚪(简称本地蝌蚪)。

根据表6可知,异地蝌蚪的变态率为99.09%,本地蝌蚪的变态率为96.38%。利用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对2批蝌蚪的变态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1.807,查表可知t0.05=1.96,因此|t|<t0.05,P>0.05,差异不显著,即可认为异地蝌蚪的变态率与本地蝌蚪的变态率无明显差别。

3结论与讨论

通过比较分析2批蝌蚪在生长发育方面的的差异性,发现异地蝌蚪和本地蝌蚪在生长发育方面无明显差别。通过比较分析2批蝌蚪在成活率方面的差异性,发现异地蝌蚪的成活率比本地蝌蚪的成活率要高。通过比较分析2批蝌蚪在变态率方面的差异性,发现2批蝌蚪的变态率无明显差别。在试验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当水质变差时,本地蝌蚪死亡率较高,而异地蝌蚪死亡率较低,说明异地蝌蚪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更强。

4参考文献

[1] 吕耀平.水温对棘胸蛙人工孵化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2001(4):73-75.

[2] 陈雯,俞宝根,郑荣泉,等.温度对棘胸蛙胚胎发育及蝌蚪表型特征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1):108-110.

[3] 胡石柳,江福来,蔡保青.棘胸蛙的人工催产、卵子孵化及蝌蚪培育环境条件的初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24-31.

[4] 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 王素华.异地引种棘胸蛙与本地棘胸蛙的养殖比较[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6] 王素华.棘胸蛙产卵量、卵子孵化率的比较研究[J].福建畜牧兽医,2008(2):9-10.

[7] 成斌,陈柏文,徐友生.棘胸蛙良种选育和人工繁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5(12):47-48.

[8] 刘韬,庄志鸿,杨声强.基于生物技术调控棘胸蛙繁殖与养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7):34-37.

[9] 邓德芳.棘胸蛙红腿病防治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9(6):201, 208.

[10] 周华书.棘胸蛙的苗种繁育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8(4):44-46.

摘要对异地引种棘胸蛙的蝌蚪和本地引种棘胸蛙的蝌蚪在生长发育情况、成活率、变态率方面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异地蝌蚪与本地蝌蚪在生长发育情况、变态率方面无明显差别,而在成活率方面,异地蝌蚪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本地蝌蚪,并且异地蝌蚪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关键词棘胸蛙;蝌蚪;异地引种;本地引种;生长发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S96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278-02

棘胸蛙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其口感优质,又极具营养价值,在作为食材应用和药材应用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利用人工仿生态的方式产业化养殖棘胸蛙既可以保护野生棘胸蛙,避免野生棘胸蛙被滥捕滥杀,又可以开发新的养殖项目,满足市场对棘胸蛙的需求,创造经济效益。山区地带可以充分运用山泉水、地下水等丰富的水资源开展棘胸蛙养殖,但由于受棘胸蛙繁殖特性的限制,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并且近年来由于农田大量施用农药,破坏了生态环境,制约了棘胸蛙的繁殖生长[1-2]。因此,为推动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的发展,探索适合棘胸蛙生长繁殖的养殖方式,对本地引种棘胸蛙和异地引种棘胸蛙进行生长发育过程的对此,为棘胸蛙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选在福建省南平地区建瓯市七里街棘胸蛙养殖场。试验用水为饮用水,水质优良,pH值控制在5.5~6.4,试验用水温控制在15~30 ℃。

1.2棘胸蛙引种与孵化

分别自浙江大学棘胸蛙养殖场和建瓯市房道乡农村引种亲蛙15对和野生棘胸蛙15对,于2006年5月29日、2006年8月1日、2006年5月28日、2006年7月29日产出卵,孵化出的蝌蚪。从浙江大学棘胸蛙养殖场引种的15对亲蛙,分别于2006年5月29日产下252枚卵,孵化出249只蝌蚪,2006年8月1日产下232枚卵,孵化出229只蝌蚪(简称异地蝌蚪);从建瓯市房道乡农村引种的野生棘胸蛙分别于2006年5月28日产下165枚卵,孵化出92只蝌蚪,2006年7月29日产下213枚卵,孵化出152只蝌蚪(简称本地蝌蚪)。

1.3养殖方法

刚孵化出来的蝌蚪前3 d不投喂,3 d后将熟蛋黄混入饮用水投喂[3-5]。喂养10 d后,将体长1 cm以上的蝌蚪移到养殖池中,养殖密度控制在300只/m2,此时用人工混合饲料喂养。经过65~70 d的养殖,蝌蚪长至约为6 cm时,便逐渐变态成幼蛙[6-8]。

2结果与分析

2.1蝌蚪的成长比较

异地亲蛙于2006年5月29日产下卵,孵化出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5月28日产下卵,孵化出蝌蚪。蝌蚪孵化10 d后,随机抽取2种不同引种的蝌蚪各10只,置于同一养殖池中分隔开养殖,以便于试验测量。于6月21日开始,每隔10 d测量1次蝌蚪的体长,并对测量结果取平均值,结果见表1。

根据表1所示,本地蝌蚪和异地蝌蚪从出生至变态前平均体长的变化数据,利用非配对资料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的t 检验对2批蝌蚪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4],可得t=-0.856。当自由度为10时,查表可知t0.01=3.169,t0.05=2.228,因此|t|<t0.05,P>0.05,差异不显著,表明异地蝌蚪与本地蝌蚪在生长发育方面无明显差别[9-10]。

异地亲蛙于2006年8月1日产下卵,孵化出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7月29日产下卵,孵化出蝌蚪。随机抽取2种不同引种的蝌蚪各10只,置于同一养殖池中分隔开养殖,以便于试验测量。于8月10日开始,每隔10 d测量1次蝌蚪的体长,并对测量结果取平均值,结果见表2。

根据表2所示本地蝌蚪和异地蝌蚪从出生至变态前平均体长的变化数据,利用非配对资料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的t 检验对2批蝌蚪的生长发育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 -0.443 8。当自由度为10时,查表可知t0.05=2.228,因此|t|<t0.05,P>0.05,差异不显著,也表明异地蝌蚪和本地蝌蚪在生长发育无明显差别。

2.2蝌蚪的成活率比较

异地亲蛙于2006年5月29日产下的252枚卵孵化出了249只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5月28日产下165枚卵,孵化出92只蝌蚪。至8月10日,根据2批蝌蚪的存活只数分别计算其成活率,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可知,异地蝌蚪的成活率为98.80%,本地蝌蚪的成活率为92.39%。利用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对2批蝌蚪的成活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3.205,查表可知t0.01=2.575 8,因此|t|>t0.01,P<0.01,差异高度显著,这表明异地蝌蚪的成活率比本地蝌蚪的成活率要高。

异地亲蛙于2006年8月1日产下232枚卵,孵化出229只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7月29日产下213枚卵,孵化出152只蝌蚪。至9月29日,根据2批蝌蚪的存活只数分别计算其成活率,结果见表4。

根据表4可知,异地蝌蚪的成活率为96.07%,本地蝌蚪的成活率为90.79%。利用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对2批蝌蚪的成活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2.125,查表可知t0.01=2.575 8,t0.05=1.96,因此t0.05<|t|<t0.01,0.01<P<0.05,差异显著,也表明异地蝌蚪的成活率比本地蝌蚪的成活率高。

2.3蝌蚪的变态率比较

异地亲蛙于2006年5月29日产下的252枚卵孵化出了249只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5月28日产下的165枚卵孵化出92只蝌蚪。根据变态后小蛙的只数计算本地蝌蚪与异地蝌蚪的变态率,结果见表5。

根据表5可知,异地蝌蚪的变态率为99.59%,本地蝌蚪的变态率为97.65%。利用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对2批蝌蚪的变态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1.623 4,查表可知t0.05=1.96,因此|t|<t0.05,P>0.05,差异不显著,即可认为这2批异地蝌蚪的变态率与本地蝌蚪的变态率无明显差别。

异地亲蛙于2006年8月1日产下232枚卵,孵化出229只蝌蚪(简称异地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7月29日产下213枚卵,孵化出152只蝌蚪(简称本地蝌蚪)。

根据表6可知,异地蝌蚪的变态率为99.09%,本地蝌蚪的变态率为96.38%。利用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对2批蝌蚪的变态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1.807,查表可知t0.05=1.96,因此|t|<t0.05,P>0.05,差异不显著,即可认为异地蝌蚪的变态率与本地蝌蚪的变态率无明显差别。

3结论与讨论

通过比较分析2批蝌蚪在生长发育方面的的差异性,发现异地蝌蚪和本地蝌蚪在生长发育方面无明显差别。通过比较分析2批蝌蚪在成活率方面的差异性,发现异地蝌蚪的成活率比本地蝌蚪的成活率要高。通过比较分析2批蝌蚪在变态率方面的差异性,发现2批蝌蚪的变态率无明显差别。在试验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当水质变差时,本地蝌蚪死亡率较高,而异地蝌蚪死亡率较低,说明异地蝌蚪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更强。

4参考文献

[1] 吕耀平.水温对棘胸蛙人工孵化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2001(4):73-75.

[2] 陈雯,俞宝根,郑荣泉,等.温度对棘胸蛙胚胎发育及蝌蚪表型特征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1):108-110.

[3] 胡石柳,江福来,蔡保青.棘胸蛙的人工催产、卵子孵化及蝌蚪培育环境条件的初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24-31.

[4] 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 王素华.异地引种棘胸蛙与本地棘胸蛙的养殖比较[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6] 王素华.棘胸蛙产卵量、卵子孵化率的比较研究[J].福建畜牧兽医,2008(2):9-10.

[7] 成斌,陈柏文,徐友生.棘胸蛙良种选育和人工繁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5(12):47-48.

[8] 刘韬,庄志鸿,杨声强.基于生物技术调控棘胸蛙繁殖与养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7):34-37.

[9] 邓德芳.棘胸蛙红腿病防治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9(6):201, 208.

[10] 周华书.棘胸蛙的苗种繁育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8(4):44-46.

摘要对异地引种棘胸蛙的蝌蚪和本地引种棘胸蛙的蝌蚪在生长发育情况、成活率、变态率方面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异地蝌蚪与本地蝌蚪在生长发育情况、变态率方面无明显差别,而在成活率方面,异地蝌蚪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本地蝌蚪,并且异地蝌蚪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关键词棘胸蛙;蝌蚪;异地引种;本地引种;生长发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S96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278-02

棘胸蛙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其口感优质,又极具营养价值,在作为食材应用和药材应用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利用人工仿生态的方式产业化养殖棘胸蛙既可以保护野生棘胸蛙,避免野生棘胸蛙被滥捕滥杀,又可以开发新的养殖项目,满足市场对棘胸蛙的需求,创造经济效益。山区地带可以充分运用山泉水、地下水等丰富的水资源开展棘胸蛙养殖,但由于受棘胸蛙繁殖特性的限制,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并且近年来由于农田大量施用农药,破坏了生态环境,制约了棘胸蛙的繁殖生长[1-2]。因此,为推动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的发展,探索适合棘胸蛙生长繁殖的养殖方式,对本地引种棘胸蛙和异地引种棘胸蛙进行生长发育过程的对此,为棘胸蛙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选在福建省南平地区建瓯市七里街棘胸蛙养殖场。试验用水为饮用水,水质优良,pH值控制在5.5~6.4,试验用水温控制在15~30 ℃。

1.2棘胸蛙引种与孵化

分别自浙江大学棘胸蛙养殖场和建瓯市房道乡农村引种亲蛙15对和野生棘胸蛙15对,于2006年5月29日、2006年8月1日、2006年5月28日、2006年7月29日产出卵,孵化出的蝌蚪。从浙江大学棘胸蛙养殖场引种的15对亲蛙,分别于2006年5月29日产下252枚卵,孵化出249只蝌蚪,2006年8月1日产下232枚卵,孵化出229只蝌蚪(简称异地蝌蚪);从建瓯市房道乡农村引种的野生棘胸蛙分别于2006年5月28日产下165枚卵,孵化出92只蝌蚪,2006年7月29日产下213枚卵,孵化出152只蝌蚪(简称本地蝌蚪)。

1.3养殖方法

刚孵化出来的蝌蚪前3 d不投喂,3 d后将熟蛋黄混入饮用水投喂[3-5]。喂养10 d后,将体长1 cm以上的蝌蚪移到养殖池中,养殖密度控制在300只/m2,此时用人工混合饲料喂养。经过65~70 d的养殖,蝌蚪长至约为6 cm时,便逐渐变态成幼蛙[6-8]。

2结果与分析

2.1蝌蚪的成长比较

异地亲蛙于2006年5月29日产下卵,孵化出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5月28日产下卵,孵化出蝌蚪。蝌蚪孵化10 d后,随机抽取2种不同引种的蝌蚪各10只,置于同一养殖池中分隔开养殖,以便于试验测量。于6月21日开始,每隔10 d测量1次蝌蚪的体长,并对测量结果取平均值,结果见表1。

根据表1所示,本地蝌蚪和异地蝌蚪从出生至变态前平均体长的变化数据,利用非配对资料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的t 检验对2批蝌蚪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4],可得t=-0.856。当自由度为10时,查表可知t0.01=3.169,t0.05=2.228,因此|t|<t0.05,P>0.05,差异不显著,表明异地蝌蚪与本地蝌蚪在生长发育方面无明显差别[9-10]。

异地亲蛙于2006年8月1日产下卵,孵化出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7月29日产下卵,孵化出蝌蚪。随机抽取2种不同引种的蝌蚪各10只,置于同一养殖池中分隔开养殖,以便于试验测量。于8月10日开始,每隔10 d测量1次蝌蚪的体长,并对测量结果取平均值,结果见表2。

根据表2所示本地蝌蚪和异地蝌蚪从出生至变态前平均体长的变化数据,利用非配对资料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的t 检验对2批蝌蚪的生长发育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 -0.443 8。当自由度为10时,查表可知t0.05=2.228,因此|t|<t0.05,P>0.05,差异不显著,也表明异地蝌蚪和本地蝌蚪在生长发育无明显差别。

2.2蝌蚪的成活率比较

异地亲蛙于2006年5月29日产下的252枚卵孵化出了249只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5月28日产下165枚卵,孵化出92只蝌蚪。至8月10日,根据2批蝌蚪的存活只数分别计算其成活率,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可知,异地蝌蚪的成活率为98.80%,本地蝌蚪的成活率为92.39%。利用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对2批蝌蚪的成活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3.205,查表可知t0.01=2.575 8,因此|t|>t0.01,P<0.01,差异高度显著,这表明异地蝌蚪的成活率比本地蝌蚪的成活率要高。

异地亲蛙于2006年8月1日产下232枚卵,孵化出229只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7月29日产下213枚卵,孵化出152只蝌蚪。至9月29日,根据2批蝌蚪的存活只数分别计算其成活率,结果见表4。

根据表4可知,异地蝌蚪的成活率为96.07%,本地蝌蚪的成活率为90.79%。利用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对2批蝌蚪的成活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2.125,查表可知t0.01=2.575 8,t0.05=1.96,因此t0.05<|t|<t0.01,0.01<P<0.05,差异显著,也表明异地蝌蚪的成活率比本地蝌蚪的成活率高。

2.3蝌蚪的变态率比较

异地亲蛙于2006年5月29日产下的252枚卵孵化出了249只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5月28日产下的165枚卵孵化出92只蝌蚪。根据变态后小蛙的只数计算本地蝌蚪与异地蝌蚪的变态率,结果见表5。

根据表5可知,异地蝌蚪的变态率为99.59%,本地蝌蚪的变态率为97.65%。利用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对2批蝌蚪的变态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1.623 4,查表可知t0.05=1.96,因此|t|<t0.05,P>0.05,差异不显著,即可认为这2批异地蝌蚪的变态率与本地蝌蚪的变态率无明显差别。

异地亲蛙于2006年8月1日产下232枚卵,孵化出229只蝌蚪(简称异地蝌蚪);本地亲蛙于2006年7月29日产下213枚卵,孵化出152只蝌蚪(简称本地蝌蚪)。

根据表6可知,异地蝌蚪的变态率为99.09%,本地蝌蚪的变态率为96.38%。利用百分数资料差异显著性的t检验对2批蝌蚪的变态率进行差异性分析,可得t=-1.807,查表可知t0.05=1.96,因此|t|<t0.05,P>0.05,差异不显著,即可认为异地蝌蚪的变态率与本地蝌蚪的变态率无明显差别。

3结论与讨论

通过比较分析2批蝌蚪在生长发育方面的的差异性,发现异地蝌蚪和本地蝌蚪在生长发育方面无明显差别。通过比较分析2批蝌蚪在成活率方面的差异性,发现异地蝌蚪的成活率比本地蝌蚪的成活率要高。通过比较分析2批蝌蚪在变态率方面的差异性,发现2批蝌蚪的变态率无明显差别。在试验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当水质变差时,本地蝌蚪死亡率较高,而异地蝌蚪死亡率较低,说明异地蝌蚪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更强。

4参考文献

[1] 吕耀平.水温对棘胸蛙人工孵化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2001(4):73-75.

[2] 陈雯,俞宝根,郑荣泉,等.温度对棘胸蛙胚胎发育及蝌蚪表型特征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1):108-110.

[3] 胡石柳,江福来,蔡保青.棘胸蛙的人工催产、卵子孵化及蝌蚪培育环境条件的初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24-31.

[4] 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 王素华.异地引种棘胸蛙与本地棘胸蛙的养殖比较[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6] 王素华.棘胸蛙产卵量、卵子孵化率的比较研究[J].福建畜牧兽医,2008(2):9-10.

[7] 成斌,陈柏文,徐友生.棘胸蛙良种选育和人工繁殖试验[J].科学养鱼,2005(12):47-48.

[8] 刘韬,庄志鸿,杨声强.基于生物技术调控棘胸蛙繁殖与养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7):34-37.

[9] 邓德芳.棘胸蛙红腿病防治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9(6):201, 208.

[10] 周华书.棘胸蛙的苗种繁育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8(4):44-46.

猜你喜欢
蝌蚪生长发育比较
蝌蚪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青蛙和蝌蚪
蝌蚪、螺蛳、水草和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