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马雷+隋玉龙
摘要为满足防风固沙、开发生态旅游等目的,人工造林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造林的成功率一直是林业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结合造林的工作流程,从整地、树种选择、方案制定、幼苗选择、苗木起运与假植、造林前处理、抚育、验收等方面介绍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措施
中图分类号S72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78-02
河北木兰围场地理位置上靠近北京、内蒙古,原为清朝皇家狩猎的地方,自然风光优美,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自清中叶以后开始允许百姓在此开荒,造成大量植被遭到破坏,荒漠化严重,我场自1962年开始在此进行人工造林恢复植被,目前已取得显著成就。该地区造林的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同时还有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但该地区造林和其他造林区一样也面临着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的问题,因此通过总结分析人工造林的技术措施,以期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供参考。
1整地
经验表明,土壤墒情差是导致造林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在墒情好的土壤中,有利于幼树根系生长,提高根部获取养分的能力,因此在造林前必须做好整地工作[1-2]。整地质量好不仅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也对以后的成林和抗自然灾害有帮助。整地时间一般认为在造林的前一年的雨季效果较好,此时整地可以更好地促进土壤熟化,实现蓄水保墒。整地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树种以及造林要求,选择不同的整地方法,一般是进行大穴整地,要求深度在35 cm以上,整成里低外高的局部地形,并将穴内石块等杂物清理干净,采用表土回坑、心土做埂。
2树种选择
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能用于广泛造林的树种并不多,如果树种选择错误,往往导致后期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都不高,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又没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造林工作中,应对选种引起足够重视。选种时要兼顾经济原则和生物原则,经济原则既包括造林的目的,也包括由经济实力所决定的可行性,对于价格昂贵的树种,要慎重选择;生物原则既要考虑树种本身的生物特性,以方便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成活率,又要考虑造林地能提供的条件是否能满足所选树种的需求[3]。一般多选择乡土树种进行造林,这些树种已经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地质条件的生物学特性,造林后成活率高、易于管理,加之承德地区造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风固沙和开发皇家园林旅游资源,其自身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历史人文条件又造成这里的树种资源丰富,因此选择乡土树种比较符合当地情况,也能促进树木生长。
3方案制定
正式开始造林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案内容应建立在对造林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造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根据所选树种确定一些技术指标,如种植密度、造林时间、造林的方式以及造林后如何对幼苗进行抚育等。除此之外,方案还应明确人员分工,使每个参与造林的人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以保证造林时所有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4幼苗选择
选择质量好的幼苗,在造林后活力强、抵抗自然不利因素的能力强、成活率高。因此,在选择幼苗时一定要抽检,且抽检比例达到10%左右。一般要求选用无损伤、木质化程度高的苗木造林,具体的评价指标:一是要求树干健壮、根系发达,无虫害;二是要求树干的胸径在2 m以上、树高1.5 m以上,同时树干上无明显伤痕。
5苗木起运与假植
人工造林工作繁杂,中间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树苗成活率和保存率降低。因此,在造林的过程中必须配套采取一些措施才能保证造林成功。一是在起苗时尽量不伤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带大点的土坨,以免损失根系后,苗木吸水能力降低,导致苗木死亡;二是从距离较近的苗圃起苗,避免远距离运输对苗木造成损失,必须运输时也也应坚持不离水,采取塑料袋包裹、帆布覆盖等措施保证根系湿润;三是起苗后或从其他地方运输的苗木如不能马上栽植,为保证幼苗质量应进行假植。
6造林前处理
研究表明,用生根粉处理后造林的苗木成活率可以提高约15%。具体操作为:先用塑料桶配制500 mg/kg的ABT溶液,将该溶液倒入大塑料盆或预先准备好的水池里,再将修剪过根系的苗木浸入该溶液中,浸泡时间为5 min,之后即可栽植。根据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萘乙酸催根后再进行栽植,2个月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根量多19.2%,根的长度提高约29.6%。方法是用苗木蘸100 mg/kg的萘乙酸溶液或者用低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苗木根系约12 h;或将苗木根系用0.4%阿司匹林浸泡约7 h后栽植,能显著缩短栽后缓苗期,提高抗旱能力;栽植前用磷肥蘸根可以满足苗木初期的养分需求,促使其新根萌发生长,有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方法为将过磷酸钙1.5 kg、黄泥12 kg与约50 kg的水拌匀,栽植前把树苗放入泥浆轻蘸即可。
7抚育
植苗造林,特别是大苗造林时应深浅适宜,一般比原土深约3 cm,且要栽正扶直,保持根系舒展,根土密接,浇足底水,用脚踩实;适当剪掉一些枝叶,减少水分蒸发,尽量使苗体的水分维持平衡,有利于树苗成活。造林后采用地膜覆盖或覆草,能够使地温升高3~7 ℃,缩小土壤昼夜温差,同时覆草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土壤透气性,从而促进树苗根系生长,提高苗木抗旱、抗寒能力,保证造林成功。地膜覆盖一般是在造林后,在树干周围修长、宽约1.2 m,高0.2 m的树盘,并清除树盘上的杂草和石块,再将地膜裁剪成长、宽约1 m的正方形,在其中央剪孔,沿其一侧至孔的连线剪开,之后将膜平铺在树盘上,在四周用土压实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覆膜前喷洒除草剂,防止地膜覆盖后杂草生长与树苗争夺养分;覆草是指在修好的树盘上铺厚约20 cm的杂草或麦秸并在其上覆盖1层薄土。一般覆草和覆膜不同时使用,以免地温过高影响树苗生长。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扩穴,林间除草,防病虫害等工作提高造林效率[4-5]。
8验收指标
造林成活率是指造林后在一定的造林面积内,成活植株总数占该区域造林植株总数的百分比。保存率则是指造林苗木成活后因受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等的影响会死亡一部分后,剩余的植株数占总造林植株数的百分比。一般而言,成活率仅仅能反应苗木的生存能力,主要是自身原有的营养物质生长,而保存率才能反应苗木是否适应地区条件,因此在对人造林地验收时应以保存率作为验收指标。
9参考文献
[1] 高芹.浅谈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09(4):102.
[2] 孟宪国.试析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J].农林科技,2013(30):339.
[3] 高秀冲.提高造林保存率措施初探[J].现代园艺,2013(1):197.
[4] 罗盛健.湿地松切根育苗及其造林对比试验[J].防护林科技,2006(4):22-23,37.
[5] 宫艳林.幼林抚育对提高更新造林成活率的影响[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