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采伐迹地引种台湾秃杉更新造林效果研究

2014-09-24 12:47程良绥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变异性引种适应性

程良绥

摘要引种秃杉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进行2代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秃杉在引种试验区的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平均达到98%以上,2项指标与杉木林相比,相应地分别高出6.65%和28.24%;在未成林阶段,秃杉年均树高、胸径分别达0.52 m和0.44 cm,比2代连栽杉木分别提高了48.57%和33.33%,其生长量比杉木有明显优势。进入中幼林阶段,14年时秃杉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材积和蓄积量分别达13.75 cm、7.37 m、2.97 m、0.058 m3、71.340 m3,年均分别达到0.98 cm、0.53 m、0.21 m、0.004 1 m3、5.095 7 m3,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比杉木提高了20.93%、18.49%、19.76%、56.76%、43.67%;杉木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高,而秃杉个体间差异相对较小,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仅为24.19%和28.14%,其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较小,林相相对较为整齐。从适应性和变异性看,秃杉作为杉木更新树种是可行的。

关键词杉木采伐迹地;秃杉;引种;更新造林;适应性;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S79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65-02

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属杉科台湾杉属,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中古老孑遗的稀有珍贵树种[1-2]。系常绿大乔木,树形高大挺拔,主干圆满通直,材质优良,出材率高,用途广,是理想的优良速生用材树种[3-5]。众所周知,长期营建以杉木(Cunninghamia la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主的单纯林,易导致林地肥力逐年衰退,林木生长质量不尽人意,特别是杉木多代连栽所引起的地力衰退、林分生产力乃至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已成共识[6-7]。为改变现行人工林经营现状,开展秃杉引种造林试验,探索其适应性和生长潜力,为杉、松皆伐迹地树种更新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永泰县东北部的大湖林场,东经118°48′~119°8′,北纬25°25′~26°0′,年平均气温19.5 ℃,无霜期320 d以上,年降雨量1 540~1 740 mm。试验地海拔255 m,山场平均坡度25°,坡向东南,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层为12~16 cm,立地质量综合评价为Ⅱ级。

1.2试验材料

供试秃杉苗木来自福建省德化葛坑林场培育的1.5年的裸根苗,其种源为贵州省雷山县。杉木为本场繁育的一年生裸根苗,种质材料由省种苗站采购的杉木1.5代种子。

1.3试验造林方法

在采伐迹地上,选择同一坡面,分别块状成片种植秃杉和杉木(2代连栽)(CK)。每个树种试验区分别设置25 m×25 m的小区各3块(即3次重复)。于2001年春季造林,初植密度1 995株/hm2(株行距2.0 m×2.5 m),穴规格50 cm×30 cm×30 cm,栽植时苗木统一定植在穴壁左上方,沿45°打紧,以保证造林质量。造林当年经过1次扩穴培土,1次全锄,2~3年每年2次全锄,2012年秃杉林疏伐1次,强度约为株数的40%,目前林分保留株数为1 200株/hm2。而杉木2代林长势较差,至今无间伐。

1.4调查与数据分析

造林后当年年终调查成活率,于2006年3月底、2014年3月底分别全面调查2个树种的各试验小区的林分保存率和生长量(主要调查因子有树高、胸径和冠幅),并计算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单株材积按公式:V=0.000 087 2D1.785 388 607H0.931 392 369 7计算,林分平均蓄积=单株材积×林分现存株数。采用常规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100]。

2结果与分析

2.1引种秃杉的适应性

成活率与保存率和生长量的大小可以反映引种树种对该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8-9]。由表1可以看出,从贵州省雷山县引进的秃杉种子,经苗木培育与造林后,其成活率均达到99.4%,6年时的保存率平均达98.1%,整个试验区内仅缺1株,表明该树种较适合该区造林环境条件。而当地主栽树种杉木2代林的平均成活率为93.2%,但6年时保存率仅为76.5%,说明连栽会导致存活率下降,也可看出采伐迹地采用树种轮作可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

根据2006年3月调查的各树种生长情况看,6年的未成林阶段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分别达2.63 cm、3.10 m、2.25 m,年均胸径、树高分别达0.44 cm、0.52 m。而连栽杉木6年的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和冠幅分别达1.97 cm、2.07 m和1.47 m,年均胸径、树高分别达0.33 cm、0.35 m。可见,在未成林阶段,杉木、秃杉均生长不快,但相比之下,秃杉年均树高、胸径分别比2代连栽杉木提高了48.57%和33.33%,其生长量比杉木有明显优势。

根据2014年3月调查,进入中幼林阶段,从表2可以看出,引种的秃杉经疏伐后,现有密度基本上与间伐后初期密度相近,林木保存很好。从生长量看,14年的秃杉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材积和蓄积量分别达13.75 cm、7.37 m、2.97 m、0.058 m3和71.340 m3,与当地主栽树种杉木相比,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提高了20.93%、18.49%、19.76%、56.76%、43.67%,上述各项生长指标年均分别达到1.50%、1.32%、1.41%、4.05%、3.12%,而杉木相对长势不佳,主要原因是杉木连栽,导致地力衰退,从而使杉木生长量逐代下降。此外,试验期间,未发现风害、寒害和病虫害现象。总体而言,秃杉适应性强,长势良好,可适合当地的环境气候,作为杉木迹地更新树种是可行的。

2.2秃杉林分的变异性

从表3可以看出,6年的秃杉最优单株树高、胸径分别达3.52 m和3.26 cm,而最小的为2.67 m和2.15 cm,其树高、胸径的极差分别为0.85 m和1.11 cm,均比杉木小,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4.19%和28.14%。而杉木的林分树高、胸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61.84%和56.85%;14年的秃杉优株树高、胸径分别达到9.90 m和19.00 cm,树高、胸径的极差分别为4.40 m和9.60 cm,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65%和16.36%,因间伐林分变异性降低。而杉木的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也下降至15.76%和17.06%,主要是自然淘汰所致。从2次调查结果看,6年的杉木个体间已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秃杉相对杉木来说,个体间差异较小,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比杉木小,林相相对较为整齐。14年时,秃杉由于间伐,大大降低了秃杉的变异性,而杉木由于个体竞争激烈,经自然淘汰,林分的变异性也降低。但相比之下,秃杉林分的变异性较小,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不高,当然,在生产上应用正规选育的秃杉良种造林。

3结论与讨论

秃杉能适合引种区的生态环境,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平均达到98%以上,2项指标与杉木林相比,分别高出6.65%和28.24%;在未成林阶段,杉木、秃杉均生长不快,但相比之下,秃杉年均树高、胸径分别达0.52 m和0.44 cm,比2代连栽杉木分别提高了48.57%和33.33%,其生长量比杉木有明显优势。进入中幼林阶段,14年的秃杉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材积和蓄积量分别达13.75 cm、7.37 m、2.97 m、0.058 m3和71.340 m3,与当地主栽树种杉木相比,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提高了20.93%、18.49%、19.76%、56.76%、43.67%,上述各项生长指标年均分别达到0.98 cm、0.53 cm、0.21 m、0.004 1 m3、5.095 7 m3,作为杉木更新树种是可行的。

未成林阶段,6年的杉木个体间已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高,而秃杉个体间差异相对较小,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仅为24.19%和28.14%,其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比杉木小,林相相对较为整齐。14年时,秃杉由于间伐,大大降低了秃杉的变异性,而杉木由于个体竞争激烈,经自然淘汰,林分的变异性也降低。但相比之下,秃杉林分的变异性较小。当然,在生产上应用正规选育的秃杉良种造林。此外,秃杉与杉木等传统树种的混交造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 胡玉熹,林金星,王献涛,等.中国特有植物台湾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J].生物多样性,1995,3(4):206-212.

[2] 傅秋华,陆媛媛,陈鸣,等.秃杉和台湾杉引种试验初报[J].林业科技开发,1999(5):33.

[3] 傅秋华,陆媛媛,范一卿,等.台湾杉属树种引种效果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6(4):439-444.

[4] 王挺良.秃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5] 邹卫华,汤良富.秃杉引种育苗技术记述[J].江西林业科技,2013(4):24-25.

[6] 林贤山.不同立地条件下引种秃杉试验初报[J].福建林业科技,2010,37(1):93-95.

[7] 张如汪.秃杉林冠下造林效果初步研究[J].绿色科技,2013(4):6-7.

[8] 李晓储.秃杉引种幼龄生长规律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3,17(2):183-191.

[9] 徐俊森,罗美娟,危孝棋.台湾杉属的木材比较解剖学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19(4):361-364.

摘要引种秃杉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进行2代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秃杉在引种试验区的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平均达到98%以上,2项指标与杉木林相比,相应地分别高出6.65%和28.24%;在未成林阶段,秃杉年均树高、胸径分别达0.52 m和0.44 cm,比2代连栽杉木分别提高了48.57%和33.33%,其生长量比杉木有明显优势。进入中幼林阶段,14年时秃杉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材积和蓄积量分别达13.75 cm、7.37 m、2.97 m、0.058 m3、71.340 m3,年均分别达到0.98 cm、0.53 m、0.21 m、0.004 1 m3、5.095 7 m3,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比杉木提高了20.93%、18.49%、19.76%、56.76%、43.67%;杉木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高,而秃杉个体间差异相对较小,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仅为24.19%和28.14%,其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较小,林相相对较为整齐。从适应性和变异性看,秃杉作为杉木更新树种是可行的。

关键词杉木采伐迹地;秃杉;引种;更新造林;适应性;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S79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65-02

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属杉科台湾杉属,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中古老孑遗的稀有珍贵树种[1-2]。系常绿大乔木,树形高大挺拔,主干圆满通直,材质优良,出材率高,用途广,是理想的优良速生用材树种[3-5]。众所周知,长期营建以杉木(Cunninghamia la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主的单纯林,易导致林地肥力逐年衰退,林木生长质量不尽人意,特别是杉木多代连栽所引起的地力衰退、林分生产力乃至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已成共识[6-7]。为改变现行人工林经营现状,开展秃杉引种造林试验,探索其适应性和生长潜力,为杉、松皆伐迹地树种更新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永泰县东北部的大湖林场,东经118°48′~119°8′,北纬25°25′~26°0′,年平均气温19.5 ℃,无霜期320 d以上,年降雨量1 540~1 740 mm。试验地海拔255 m,山场平均坡度25°,坡向东南,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层为12~16 cm,立地质量综合评价为Ⅱ级。

1.2试验材料

供试秃杉苗木来自福建省德化葛坑林场培育的1.5年的裸根苗,其种源为贵州省雷山县。杉木为本场繁育的一年生裸根苗,种质材料由省种苗站采购的杉木1.5代种子。

1.3试验造林方法

在采伐迹地上,选择同一坡面,分别块状成片种植秃杉和杉木(2代连栽)(CK)。每个树种试验区分别设置25 m×25 m的小区各3块(即3次重复)。于2001年春季造林,初植密度1 995株/hm2(株行距2.0 m×2.5 m),穴规格50 cm×30 cm×30 cm,栽植时苗木统一定植在穴壁左上方,沿45°打紧,以保证造林质量。造林当年经过1次扩穴培土,1次全锄,2~3年每年2次全锄,2012年秃杉林疏伐1次,强度约为株数的40%,目前林分保留株数为1 200株/hm2。而杉木2代林长势较差,至今无间伐。

1.4调查与数据分析

造林后当年年终调查成活率,于2006年3月底、2014年3月底分别全面调查2个树种的各试验小区的林分保存率和生长量(主要调查因子有树高、胸径和冠幅),并计算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单株材积按公式:V=0.000 087 2D1.785 388 607H0.931 392 369 7计算,林分平均蓄积=单株材积×林分现存株数。采用常规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100]。

2结果与分析

2.1引种秃杉的适应性

成活率与保存率和生长量的大小可以反映引种树种对该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8-9]。由表1可以看出,从贵州省雷山县引进的秃杉种子,经苗木培育与造林后,其成活率均达到99.4%,6年时的保存率平均达98.1%,整个试验区内仅缺1株,表明该树种较适合该区造林环境条件。而当地主栽树种杉木2代林的平均成活率为93.2%,但6年时保存率仅为76.5%,说明连栽会导致存活率下降,也可看出采伐迹地采用树种轮作可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

根据2006年3月调查的各树种生长情况看,6年的未成林阶段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分别达2.63 cm、3.10 m、2.25 m,年均胸径、树高分别达0.44 cm、0.52 m。而连栽杉木6年的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和冠幅分别达1.97 cm、2.07 m和1.47 m,年均胸径、树高分别达0.33 cm、0.35 m。可见,在未成林阶段,杉木、秃杉均生长不快,但相比之下,秃杉年均树高、胸径分别比2代连栽杉木提高了48.57%和33.33%,其生长量比杉木有明显优势。

根据2014年3月调查,进入中幼林阶段,从表2可以看出,引种的秃杉经疏伐后,现有密度基本上与间伐后初期密度相近,林木保存很好。从生长量看,14年的秃杉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材积和蓄积量分别达13.75 cm、7.37 m、2.97 m、0.058 m3和71.340 m3,与当地主栽树种杉木相比,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提高了20.93%、18.49%、19.76%、56.76%、43.67%,上述各项生长指标年均分别达到1.50%、1.32%、1.41%、4.05%、3.12%,而杉木相对长势不佳,主要原因是杉木连栽,导致地力衰退,从而使杉木生长量逐代下降。此外,试验期间,未发现风害、寒害和病虫害现象。总体而言,秃杉适应性强,长势良好,可适合当地的环境气候,作为杉木迹地更新树种是可行的。

2.2秃杉林分的变异性

从表3可以看出,6年的秃杉最优单株树高、胸径分别达3.52 m和3.26 cm,而最小的为2.67 m和2.15 cm,其树高、胸径的极差分别为0.85 m和1.11 cm,均比杉木小,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4.19%和28.14%。而杉木的林分树高、胸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61.84%和56.85%;14年的秃杉优株树高、胸径分别达到9.90 m和19.00 cm,树高、胸径的极差分别为4.40 m和9.60 cm,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65%和16.36%,因间伐林分变异性降低。而杉木的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也下降至15.76%和17.06%,主要是自然淘汰所致。从2次调查结果看,6年的杉木个体间已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秃杉相对杉木来说,个体间差异较小,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比杉木小,林相相对较为整齐。14年时,秃杉由于间伐,大大降低了秃杉的变异性,而杉木由于个体竞争激烈,经自然淘汰,林分的变异性也降低。但相比之下,秃杉林分的变异性较小,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不高,当然,在生产上应用正规选育的秃杉良种造林。

3结论与讨论

秃杉能适合引种区的生态环境,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平均达到98%以上,2项指标与杉木林相比,分别高出6.65%和28.24%;在未成林阶段,杉木、秃杉均生长不快,但相比之下,秃杉年均树高、胸径分别达0.52 m和0.44 cm,比2代连栽杉木分别提高了48.57%和33.33%,其生长量比杉木有明显优势。进入中幼林阶段,14年的秃杉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材积和蓄积量分别达13.75 cm、7.37 m、2.97 m、0.058 m3和71.340 m3,与当地主栽树种杉木相比,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提高了20.93%、18.49%、19.76%、56.76%、43.67%,上述各项生长指标年均分别达到0.98 cm、0.53 cm、0.21 m、0.004 1 m3、5.095 7 m3,作为杉木更新树种是可行的。

未成林阶段,6年的杉木个体间已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高,而秃杉个体间差异相对较小,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仅为24.19%和28.14%,其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比杉木小,林相相对较为整齐。14年时,秃杉由于间伐,大大降低了秃杉的变异性,而杉木由于个体竞争激烈,经自然淘汰,林分的变异性也降低。但相比之下,秃杉林分的变异性较小。当然,在生产上应用正规选育的秃杉良种造林。此外,秃杉与杉木等传统树种的混交造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 胡玉熹,林金星,王献涛,等.中国特有植物台湾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J].生物多样性,1995,3(4):206-212.

[2] 傅秋华,陆媛媛,陈鸣,等.秃杉和台湾杉引种试验初报[J].林业科技开发,1999(5):33.

[3] 傅秋华,陆媛媛,范一卿,等.台湾杉属树种引种效果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6(4):439-444.

[4] 王挺良.秃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5] 邹卫华,汤良富.秃杉引种育苗技术记述[J].江西林业科技,2013(4):24-25.

[6] 林贤山.不同立地条件下引种秃杉试验初报[J].福建林业科技,2010,37(1):93-95.

[7] 张如汪.秃杉林冠下造林效果初步研究[J].绿色科技,2013(4):6-7.

[8] 李晓储.秃杉引种幼龄生长规律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3,17(2):183-191.

[9] 徐俊森,罗美娟,危孝棋.台湾杉属的木材比较解剖学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19(4):361-364.

摘要引种秃杉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进行2代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秃杉在引种试验区的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平均达到98%以上,2项指标与杉木林相比,相应地分别高出6.65%和28.24%;在未成林阶段,秃杉年均树高、胸径分别达0.52 m和0.44 cm,比2代连栽杉木分别提高了48.57%和33.33%,其生长量比杉木有明显优势。进入中幼林阶段,14年时秃杉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材积和蓄积量分别达13.75 cm、7.37 m、2.97 m、0.058 m3、71.340 m3,年均分别达到0.98 cm、0.53 m、0.21 m、0.004 1 m3、5.095 7 m3,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比杉木提高了20.93%、18.49%、19.76%、56.76%、43.67%;杉木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高,而秃杉个体间差异相对较小,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仅为24.19%和28.14%,其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较小,林相相对较为整齐。从适应性和变异性看,秃杉作为杉木更新树种是可行的。

关键词杉木采伐迹地;秃杉;引种;更新造林;适应性;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S79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65-02

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属杉科台湾杉属,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中古老孑遗的稀有珍贵树种[1-2]。系常绿大乔木,树形高大挺拔,主干圆满通直,材质优良,出材率高,用途广,是理想的优良速生用材树种[3-5]。众所周知,长期营建以杉木(Cunninghamia la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主的单纯林,易导致林地肥力逐年衰退,林木生长质量不尽人意,特别是杉木多代连栽所引起的地力衰退、林分生产力乃至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已成共识[6-7]。为改变现行人工林经营现状,开展秃杉引种造林试验,探索其适应性和生长潜力,为杉、松皆伐迹地树种更新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自然概况

试验地位于永泰县东北部的大湖林场,东经118°48′~119°8′,北纬25°25′~26°0′,年平均气温19.5 ℃,无霜期320 d以上,年降雨量1 540~1 740 mm。试验地海拔255 m,山场平均坡度25°,坡向东南,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层为12~16 cm,立地质量综合评价为Ⅱ级。

1.2试验材料

供试秃杉苗木来自福建省德化葛坑林场培育的1.5年的裸根苗,其种源为贵州省雷山县。杉木为本场繁育的一年生裸根苗,种质材料由省种苗站采购的杉木1.5代种子。

1.3试验造林方法

在采伐迹地上,选择同一坡面,分别块状成片种植秃杉和杉木(2代连栽)(CK)。每个树种试验区分别设置25 m×25 m的小区各3块(即3次重复)。于2001年春季造林,初植密度1 995株/hm2(株行距2.0 m×2.5 m),穴规格50 cm×30 cm×30 cm,栽植时苗木统一定植在穴壁左上方,沿45°打紧,以保证造林质量。造林当年经过1次扩穴培土,1次全锄,2~3年每年2次全锄,2012年秃杉林疏伐1次,强度约为株数的40%,目前林分保留株数为1 200株/hm2。而杉木2代林长势较差,至今无间伐。

1.4调查与数据分析

造林后当年年终调查成活率,于2006年3月底、2014年3月底分别全面调查2个树种的各试验小区的林分保存率和生长量(主要调查因子有树高、胸径和冠幅),并计算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单株材积按公式:V=0.000 087 2D1.785 388 607H0.931 392 369 7计算,林分平均蓄积=单株材积×林分现存株数。采用常规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100]。

2结果与分析

2.1引种秃杉的适应性

成活率与保存率和生长量的大小可以反映引种树种对该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8-9]。由表1可以看出,从贵州省雷山县引进的秃杉种子,经苗木培育与造林后,其成活率均达到99.4%,6年时的保存率平均达98.1%,整个试验区内仅缺1株,表明该树种较适合该区造林环境条件。而当地主栽树种杉木2代林的平均成活率为93.2%,但6年时保存率仅为76.5%,说明连栽会导致存活率下降,也可看出采伐迹地采用树种轮作可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

根据2006年3月调查的各树种生长情况看,6年的未成林阶段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分别达2.63 cm、3.10 m、2.25 m,年均胸径、树高分别达0.44 cm、0.52 m。而连栽杉木6年的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和冠幅分别达1.97 cm、2.07 m和1.47 m,年均胸径、树高分别达0.33 cm、0.35 m。可见,在未成林阶段,杉木、秃杉均生长不快,但相比之下,秃杉年均树高、胸径分别比2代连栽杉木提高了48.57%和33.33%,其生长量比杉木有明显优势。

根据2014年3月调查,进入中幼林阶段,从表2可以看出,引种的秃杉经疏伐后,现有密度基本上与间伐后初期密度相近,林木保存很好。从生长量看,14年的秃杉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材积和蓄积量分别达13.75 cm、7.37 m、2.97 m、0.058 m3和71.340 m3,与当地主栽树种杉木相比,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提高了20.93%、18.49%、19.76%、56.76%、43.67%,上述各项生长指标年均分别达到1.50%、1.32%、1.41%、4.05%、3.12%,而杉木相对长势不佳,主要原因是杉木连栽,导致地力衰退,从而使杉木生长量逐代下降。此外,试验期间,未发现风害、寒害和病虫害现象。总体而言,秃杉适应性强,长势良好,可适合当地的环境气候,作为杉木迹地更新树种是可行的。

2.2秃杉林分的变异性

从表3可以看出,6年的秃杉最优单株树高、胸径分别达3.52 m和3.26 cm,而最小的为2.67 m和2.15 cm,其树高、胸径的极差分别为0.85 m和1.11 cm,均比杉木小,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4.19%和28.14%。而杉木的林分树高、胸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61.84%和56.85%;14年的秃杉优株树高、胸径分别达到9.90 m和19.00 cm,树高、胸径的极差分别为4.40 m和9.60 cm,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65%和16.36%,因间伐林分变异性降低。而杉木的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也下降至15.76%和17.06%,主要是自然淘汰所致。从2次调查结果看,6年的杉木个体间已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秃杉相对杉木来说,个体间差异较小,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比杉木小,林相相对较为整齐。14年时,秃杉由于间伐,大大降低了秃杉的变异性,而杉木由于个体竞争激烈,经自然淘汰,林分的变异性也降低。但相比之下,秃杉林分的变异性较小,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不高,当然,在生产上应用正规选育的秃杉良种造林。

3结论与讨论

秃杉能适合引种区的生态环境,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平均达到98%以上,2项指标与杉木林相比,分别高出6.65%和28.24%;在未成林阶段,杉木、秃杉均生长不快,但相比之下,秃杉年均树高、胸径分别达0.52 m和0.44 cm,比2代连栽杉木分别提高了48.57%和33.33%,其生长量比杉木有明显优势。进入中幼林阶段,14年的秃杉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材积和蓄积量分别达13.75 cm、7.37 m、2.97 m、0.058 m3和71.340 m3,与当地主栽树种杉木相比,各项生长指标分别提高了20.93%、18.49%、19.76%、56.76%、43.67%,上述各项生长指标年均分别达到0.98 cm、0.53 cm、0.21 m、0.004 1 m3、5.095 7 m3,作为杉木更新树种是可行的。

未成林阶段,6年的杉木个体间已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高,而秃杉个体间差异相对较小,树高、胸径的变异系数分别仅为24.19%和28.14%,其林木生长的分化程度比杉木小,林相相对较为整齐。14年时,秃杉由于间伐,大大降低了秃杉的变异性,而杉木由于个体竞争激烈,经自然淘汰,林分的变异性也降低。但相比之下,秃杉林分的变异性较小。当然,在生产上应用正规选育的秃杉良种造林。此外,秃杉与杉木等传统树种的混交造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参考文献

[1] 胡玉熹,林金星,王献涛,等.中国特有植物台湾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J].生物多样性,1995,3(4):206-212.

[2] 傅秋华,陆媛媛,陈鸣,等.秃杉和台湾杉引种试验初报[J].林业科技开发,1999(5):33.

[3] 傅秋华,陆媛媛,范一卿,等.台湾杉属树种引种效果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6(4):439-444.

[4] 王挺良.秃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5] 邹卫华,汤良富.秃杉引种育苗技术记述[J].江西林业科技,2013(4):24-25.

[6] 林贤山.不同立地条件下引种秃杉试验初报[J].福建林业科技,2010,37(1):93-95.

[7] 张如汪.秃杉林冠下造林效果初步研究[J].绿色科技,2013(4):6-7.

[8] 李晓储.秃杉引种幼龄生长规律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3,17(2):183-191.

[9] 徐俊森,罗美娟,危孝棋.台湾杉属的木材比较解剖学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19(4):361-364.

猜你喜欢
变异性引种适应性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氨氯地平、缬沙坦联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疗效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丙酸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地氯雷他定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中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6例临床观察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