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久义+张凤影
摘要玉米粗缩病(MRDV)主要由介体灰飞虱传播。研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流行因素,组装出预防玉米粗缩病的配套综合技术,提出了“除草、灭虫、防病”的技术路线,在全市示范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河南驻马店
中图分类号S435.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49-01
玉米粗缩病是由传毒介体灰飞虱带毒传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几年,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玉米粗缩病的发展在驻马店市开始呈上升趋势,根据2009—2011年对全市232块发病玉米的田间调查结果,玉米粗缩病发生轻者减产30%~40%,重者减产60%~70%,甚至绝收。2009年遂平县农业局联合驻马店市农技站等多家单位,对玉米粗缩病进行联合研究攻关,示范开发与推广应用同步进行,经过4年努力,组装出预防玉米粗缩病的配套综合技术,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为河南省领先技术水平。4年累计在驻马店市推广面积22.75万hm2,投入产出比为1.0∶4.6。
1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
1.1发病症状
玉米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其中以幼苗期5~8片发病最明显。典型症状为节间粗短,植株矮化;病株的叶背脉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白色蜡状突起,严重时后期变成黑褐色;叶片肥厚、僵直,顶部叶片簇生,叶色浓绿。病株根部生长迟缓,次生根较少。发病较重时,雄穗不能抽出,雌穗畸形不结实或籽粒很少[1-2]。
1.2传播途径
经鉴定,引起玉米粗缩病的病原主要是南方黑条矮缩病毒(RBSDV),属于弧肠菌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该病毒及介体灰飞虱的寄主十分广泛,主要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如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以及看麦娘、狗尾巴草、马塘、稗草等杂草。灰飞虱具有迁飞的习性,粗缩病毒被灰飞虱传入玉米植株后要经过15~25 d的潜伏期才能显症。灰飞虱的若虫和冬小麦是病毒的越冬寄主,田间小麦绿矮型病株及丛矮病毒WRSV混生的矮缩病株是玉米粗缩病的初侵染源。
1.3消长规律
经过2009—2011年3年的田间试验观察结果:发生在驻马店地区的灰飞虱以成虫或若虫为主在冬小麦田越冬,第2年3月,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成虫或若虫羽化并迁入麦田活动,5月中旬,第1代灰飞虱卵孵化,若虫迁至附近的春玉米田传毒危害,对春玉米危害较重,5月下旬至6月初,驻马店地区平均气温20 ℃左右,小麦收割完毕,大量灰飞虱因食物需要迁移至夏玉米上,此期间播种的玉米发病率也最高。7—8月随着气温的升高,加上驻马店市地区降雨较大,不利于灰飞虱大量繁衍而消减[3]。
2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流行的因素
2.1气候条件
灰飞虱喜温暖潮湿,驻马店市5月上旬正值小麦灌浆期,为灰飞虱提供大量的食物源,年平均气温达到20℃,此时正是灰飞虱卵孵化、若虫活动期,温度上升较快。
2.2播种期
玉米不同播期粗缩病发病率研究表明:驻马店市春玉米早播的发病轻,推迟晚播的春玉米在五至八叶期,正是5月上旬的灰飞虱卵孵化、若虫活动期,传毒几率高,危害程度重。在6月10日之前,正值小麦收获期,灰飞虱大量迁移到早播夏玉米上,传毒发病几率高,发病重,而晚播的发病几率低,程度轻[4]。
2.3玉米间作程度
玉米地边种植15~20 m芝麻等双子叶植物作为隔离区,能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平均发病几率降低14.63%。而玉米与林地、果树间作的田块发病较重。
3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防治应坚持“除草、灭虫、防病”的技术路线,以控制毒源、减少虫源为主要措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措施。
3.1建立玉米—芝麻隔离带
推行有计划玉米种植模式,建立玉米隔离带,是一项简单、容易推广的技术模式,目的是打破灰飞虱迁移路线,造成灰飞虱食物阻断。可以利用豫南地区盛产芝麻的优势,有计划大范围在路边、地边建立15~20 m芝麻种植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间隔种植,以降低灰飞虱的迁移速度。
3.2调整播期
根据3年观察结果,驻马店市玉米发病以6月10日以前种植较为严重,因而在生产上应注意避开灰飞虱迁移高峰期。根据气象条件,尽量在6月10—20日播种,以减少玉米粗缩病发病程度。
3.3加强田间管理
增施有机肥,做好配方施肥,增施锌、铁等微肥,能显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有效地减轻了该病的发生。同时,应加强田间沟边等地方的杂草防除工作,以消灭灰飞虱的寄主滋生。
3.4加强化学防治
搞好化学防治要把握好2个关键时期,一是4月中下旬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工作,用10%吡虫啉150 g/hm2喷雾防治对麦蚜、灰飞虱兼治,可大大降低成虫的数量。二是夏玉米出苗后,在玉米三至四叶期,对田间及地块周围喷药防治灰飞虱。用10%吡虫啉225 g/hm2,对水450~600 kg/hm2进行喷雾;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450 mL/hm2对水450~600 kg/hm2喷雾。
在玉米发病初期用20%病毒A 500倍液、1.5%植病灵1 000倍液、磷酸二氢钾进行喷雾,可将玉米粗缩病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并能促使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和感病后的耐受力,从而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
4参考文献
[1] 孙瑞昆.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 裴启忠.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3] 王鹏,刘书义,白雪峰,等.黄淮地区玉米田粗缩病大发生机理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0(7):52-55.
[4] 吕鹏,苏凯,刘伟,等.粗缩病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0(2):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