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玉米灰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2014-09-24 11:52冯春福王黎明刘传兵杜世凯李永碧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冯春福+王黎明+刘传兵+杜世凯+李永碧

摘要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分析了恩施州玉米灰斑病的致病因素,提出了具体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恩施州玉米灰斑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致病因素;防治措施;湖北恩施

中图分类号S435.131.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35-01

玉米是恩施州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2万hm2左右,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30%以上。玉米生产对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高温高湿天气均会诱使灰斑病的大面积发生[1-2]。近年来,灰斑病的发生已严重威胁到恩施州玉米生产的安全。该病发生于7月以后,发生较重的地区有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县、建始县、咸丰县海拔在800 m以上的二高山和高山地区。调查发现,该病在种植密度小的地块发病重;低洼地块比山区、坡地重;免耕或少耕的田块发病严重;管理粗放、后期脱肥、氮肥少的地块发病较重。近年来,恩施州受暖冬气候影响,玉米灰斑病菌能够在地表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农民大量施用氮肥,造成玉米贪青徒长易感染灰斑病。高温高湿的天气给后期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做好玉米灰斑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1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椭圆形至矩圆形,无明显边缘,灰色至淡褐色病斑,后期变为褐色,病斑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大小(0.5~20.0)mm×(0.5~2.0)mm。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层,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有时病斑连片,病斑后期在叶片背面产生白色或灰白色霉层,病斑密集相连成片而致使叶片枯死,病株倒状,玉米发病后造成一般田块损失5%~30%,严重田块达60%以上。

2发生规律

玉米灰斑病为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子座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为初浸染源,进行重复侵染,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病菌从子座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3]。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反复侵染。发病的最佳温度为25 ℃,最佳湿度为100%或有水滴存在[4]。7—8月多雨的年份易发病,个别地块可引起大量叶片干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恩施州玉米灰斑病通常情况下,在6月中下旬苗期出现零星病叶,7月上中旬为发病初盛期,高峰期出现在灌浆期的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

3致病因素

3.1菌源

一是引入带病品种,导致大面积感染;二是菌株残体处理不彻底,由于没有对菌株残体进行焚烧、翻挖深埋、化学处理等,致使大量病菌残留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对翌年的玉米生长造成危害。

3.2品种

影响灰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是不同玉米品种抗病性。在同样的环境条件和同样存在着大量病菌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发病程度各不相同,这是由于每个品种的遗传基因的不同所决定的。

3.3环境条件

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残体多,灰斑病菌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有利于再侵染和病害流行。

3.4气候条件

灰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影响较为明显,气温20~30 ℃,相对湿度90%以上,对灰斑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染有利,其中尤以湿度最为关键。因此,高温和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灰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3.5栽培管理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播种时间、种植密度和施肥管理与玉米灰斑病的发生最为密切。播种时间偏迟,栽培密度过大,不施底肥,偏施氮肥,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

4防治措施

4.1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对灰斑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是控制玉米灰斑病发生最根本的措施。近年来,恩施州农科院选育出抗灰斑病品种有鄂玉26号、恩单803、恩单804等,表现出抗玉米灰斑病;外引品种如雅玉889等对玉米灰斑病也有一定抗性。

4.2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侵染源;二是通过秋翻春耕降低田间的初侵染源;三是合理轮作或间套作,采用最佳的种植方式(改单行等行距为宽窄行地膜覆盖),来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玉米群体间的空气湿度,以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或宽窄行育苗移栽,提早成熟,错过发病高峰季节,可减轻灰斑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5];四是优化布局,合理密植。根据玉米品种特征特性,确定适宜种植区域;五是进行深翻、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治湿气滞留;六是消灭越冬菌源,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需用药剂防治,防病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减少病原菌后期的越冬数量[6]。

4.3药剂防治

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可用80%代森锰锌粉剂500倍液喷雾;70%代森锰锌粉剂800倍液喷雾;50%福美双粉剂500倍液喷雾;25%丙环唑1 500倍液喷雾;25%戊唑醇1 500倍液喷雾;50%或8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50%甲基硫菌灵或70%进口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7-8]。由于玉米灰斑病是先从每株玉米的从下部叶片往上发生为害和蔓延,喷药时应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喷施,以每个叶片喷湿为准,控制下部叶片上的病原菌不要往上爬,1周后再施药1次,连喷2~3次[9]。

5参考文献

[1] 杨国仙.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99-200.

[2] 宁艳.宁洱县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J].云南农业,2010(4):45-46.

[3] 王桂清,陈捷.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6(3):100-104.

[4] 薛腾,李海春,周如军,等.玉米灰斑病空间流行动态模拟模型组建及传播距离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9(2):194-202.

[5] 陈荣丽,陈广艳,周彦民,等.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1(12):7051-7052.

[6] 李希腾,王黎明,杜世凯,等.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91.

[7] 雷丽仙,雷元宽.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07(2):50-51.

[8] 高增贵,付波.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发病条件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5):460-464.

[9] 王洪波,张凤.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3(9):138.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