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杨杨小舟蛾防治指标研究

2014-09-24 11:27王焱孙新杰范培林王素丽徐慧徐红彦杨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王焱+孙新杰+范培林+王素丽+徐慧+徐红彦+杨君

摘要近年来,以杨小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在全国数省大面积暴发,许多地区组织了防治,多因没能准确掌握防治指标或防效差,仍造成重大灾害。为此,笔者经过连续3年试验观察校正,测定了南阳市六年生欧美107杨杨小舟蛾各世代防治指标,并对该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应用分析,以供参考使用。

关键词欧美杨;杨小舟蛾;防治指标

中图分类号S763.7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20-02

近年来,由于气候、自然和防治技术落后等条件因素,造成以杨小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严重发生。2012年,在南阳市宛城区开展了欧美107杨杨小舟蛾防治指标研究和应用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固定观测点地位于宛城区黄台岗杨树丰产林基地,片林面积120 hm2,树龄6年,平均胸径10 cm,密度660株/hm2,郁闭度0.85。该林地2011年没有成灾,2012年遇到害虫危害由林地内部向边缘逐渐加重的情况。

1.2试验方法

1.2.1木材材积损失量的测定。2012年6月下旬,试验从林地内部向边缘分别选择树叶被食率为20%、30%、40%、60%、80%和100%胸径近10 cm的107杨各5株作为对照,另同样选择树叶保存完好的树5株,进行标记记录。12月初,待树叶落后,伐去全部标记的树木,进行树干解析,结合欧美杨材积表,计算当年单株和折合材积增长量以及危害损失率[1]。

1.2.2幼虫食叶量的测定。6月下旬在附近一苗圃内选择3株高1.5 m的107杨,分别用网格纸测量其叶片总面积(对测量期再新发叶及时除去),然后分别取30头刚孵出的幼虫接于107杨苗上(除去叶上原来害虫),上用细纱养虫笼盖上,下部用土封严。每天观察1次害虫的食叶情况,若发现害虫减少,立即寻找同龄的幼虫进行补充,直到害虫老熟化蛹。同时在害虫1~2龄、3~4龄和老熟幼虫各结束期分别测量1次每笼中30头幼虫的食叶量,计算1头幼虫3个虫龄阶段的平均食叶面积。

1.2.3107杨树叶面积的测量。6月下旬,在标准地内随机取30个长50 cm枝条,将叶片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核算每类所占比重,用网格纸测量计算平均每片叶的面积。

1.3防治指标确定

防治指标是与树木受害允许损失水平相对应的虫口密度(头/百叶)。防治指标计算式为:

E=G·P/Y(1)

式(1)中:E为防治指标(头/百叶);G为100片叶总面积(cm2);P为经济阈值(%);Y为幼虫1个世代总食叶量(cm2/头)。

2结果与分析

2.1木材材积损失量计算

经对表1数据计算分析,叶片损失量在40%以下时,对材积生长影响不大,在40%以上时,对树木材积生长量逐步造成较大影响。

2.2经济阈值

防治害虫即考虑经济效益,也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允许保持一定的虫口密度,维持有虫不成灾。经济允许损失(L)计算公式如下:

L(%)=C/(Y×P×E)×100(2)

式(2)中:C为防治成本(元/hm2);Y为材积增长量(m3/hm2);P为原木价格(元/m3);E为防治效果。

根据南阳市目前的生产水平,杨小舟蛾人工、飞机防治平均成本为180元/hm2,六年生107杨材积增长量年平均为15.585 0 m3/hm2,原木价格为350元/m3,平均防效按85%计算,其经济允许损失为3.9%。从生态及经济收益考虑,得失相当没有防治意义,如果造成的损失超出最低允许水平的1.5倍以上,即5.9%,应考虑防治,故将40%叶损失量确定为最低经济损失允许水平。由以上计算可知该虫危害107杨的经济阈值为40%。

2.3幼虫食叶量

由表2可知,1~2龄幼虫食叶量很小,3~4龄幼虫食叶量近25%,5龄幼虫集中食叶占总量的73%。

2.4杨树叶片面积

调查发现,6月中旬测量107杨树30枝总叶片数量为1 855片、叶总面积为80 878.0 cm2、平均每片叶面积为43.6 cm2。其中大型叶占20%,中型叶占65%,小型叶占15%。

2.5防治指标

100片杨叶片总面积为4 360 cm2。计算杨小舟蛾的防治指标为15.49头/百叶。

杨小舟蛾最佳防治时期为1~3龄幼虫期,而暴食期在4~5龄幼虫期,通过对杨小舟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和多次校正,杨小舟蛾幼虫从1~3龄到4~5龄由于天敌寄生、捕食、感病、自然死亡等原因造成的平均死亡率为45.0%[1-2]。故防治指标调整为:实施防治指标=防治指标/(1-死亡率),计算实施防治指标为28.16头/百叶。

由于杨小舟蛾1年发生5代,正常情况下所造成的叶损失量由各代幼虫食叶量累加而成(不包括少量1次食光叶片后,发新叶再取食的情况)。综合考虑各世代多年的平均种群变化指数[2],计算杨小舟蛾每个世代的防治指标见表3。

3结论与讨论

杨小舟蛾繁殖速度快,暴食期集中,使用实施防治指标,应结合生产实际,搞好预测预报,提前确定防治方案。如果虫情发生比较严重,2代幼虫虫口密度达到或超过3.38头/百叶,务必在2代组织有效防治,将虫口密度压低到0.64头/百叶以下,确保全年不成灾。

如果虫害发生轻,2代虫口密度大于0.64头/百叶但低于3.38头/百叶,可以在2代或3代组织防治,但2代防治需要将虫口密度压低到0.64头/百叶以下,3代防治要将虫口密度压低到5.33头/百叶以下,确保1次防治全年不成灾。

如果当年虫害发生很轻,2代虫口密度低于0.64头/百叶,3代虫口也没有达到5.33头/百叶时,只需要做好虫情监测,利用自然控制调节虫口密度,不需要进行防治[3-4]。

本研究防治指标主要是根据杨小舟蛾危害107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确定的,对其造成的生态效益损失考虑较少。如果按照生态林管理标准,需要将防治指标降低20%,以进一步降低叶量损失。

由于杨树的品种、林龄、生长状况不同以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承接能力不同。本研究是对豫西南地区六年生欧美107杨树进行防治指标研究,有区域局限性,其他地区应用时应加以试验校正[5-6]。

4参考文献

[1] 陈永学,张希堂,周凤忱,等.杨树五种食叶害虫危害指标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1990(1):17-20.

[2] 靳青玉,封自丽,李纪华.杨树食叶害虫预测预报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167.

[3] 郭同斌.杨小舟蛾防治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2008,21(6):5-8.

[4] 李彦民.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发生规律与监测防治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8(7):29-31.

[5] 张军灵,侯引侠.杨小舟蛾防治指标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9(4):4-6.

[6] 郭同斌,钱桂芝.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5):56-60.

摘要近年来,以杨小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在全国数省大面积暴发,许多地区组织了防治,多因没能准确掌握防治指标或防效差,仍造成重大灾害。为此,笔者经过连续3年试验观察校正,测定了南阳市六年生欧美107杨杨小舟蛾各世代防治指标,并对该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应用分析,以供参考使用。

关键词欧美杨;杨小舟蛾;防治指标

中图分类号S763.7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20-02

近年来,由于气候、自然和防治技术落后等条件因素,造成以杨小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严重发生。2012年,在南阳市宛城区开展了欧美107杨杨小舟蛾防治指标研究和应用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固定观测点地位于宛城区黄台岗杨树丰产林基地,片林面积120 hm2,树龄6年,平均胸径10 cm,密度660株/hm2,郁闭度0.85。该林地2011年没有成灾,2012年遇到害虫危害由林地内部向边缘逐渐加重的情况。

1.2试验方法

1.2.1木材材积损失量的测定。2012年6月下旬,试验从林地内部向边缘分别选择树叶被食率为20%、30%、40%、60%、80%和100%胸径近10 cm的107杨各5株作为对照,另同样选择树叶保存完好的树5株,进行标记记录。12月初,待树叶落后,伐去全部标记的树木,进行树干解析,结合欧美杨材积表,计算当年单株和折合材积增长量以及危害损失率[1]。

1.2.2幼虫食叶量的测定。6月下旬在附近一苗圃内选择3株高1.5 m的107杨,分别用网格纸测量其叶片总面积(对测量期再新发叶及时除去),然后分别取30头刚孵出的幼虫接于107杨苗上(除去叶上原来害虫),上用细纱养虫笼盖上,下部用土封严。每天观察1次害虫的食叶情况,若发现害虫减少,立即寻找同龄的幼虫进行补充,直到害虫老熟化蛹。同时在害虫1~2龄、3~4龄和老熟幼虫各结束期分别测量1次每笼中30头幼虫的食叶量,计算1头幼虫3个虫龄阶段的平均食叶面积。

1.2.3107杨树叶面积的测量。6月下旬,在标准地内随机取30个长50 cm枝条,将叶片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核算每类所占比重,用网格纸测量计算平均每片叶的面积。

1.3防治指标确定

防治指标是与树木受害允许损失水平相对应的虫口密度(头/百叶)。防治指标计算式为:

E=G·P/Y(1)

式(1)中:E为防治指标(头/百叶);G为100片叶总面积(cm2);P为经济阈值(%);Y为幼虫1个世代总食叶量(cm2/头)。

2结果与分析

2.1木材材积损失量计算

经对表1数据计算分析,叶片损失量在40%以下时,对材积生长影响不大,在40%以上时,对树木材积生长量逐步造成较大影响。

2.2经济阈值

防治害虫即考虑经济效益,也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允许保持一定的虫口密度,维持有虫不成灾。经济允许损失(L)计算公式如下:

L(%)=C/(Y×P×E)×100(2)

式(2)中:C为防治成本(元/hm2);Y为材积增长量(m3/hm2);P为原木价格(元/m3);E为防治效果。

根据南阳市目前的生产水平,杨小舟蛾人工、飞机防治平均成本为180元/hm2,六年生107杨材积增长量年平均为15.585 0 m3/hm2,原木价格为350元/m3,平均防效按85%计算,其经济允许损失为3.9%。从生态及经济收益考虑,得失相当没有防治意义,如果造成的损失超出最低允许水平的1.5倍以上,即5.9%,应考虑防治,故将40%叶损失量确定为最低经济损失允许水平。由以上计算可知该虫危害107杨的经济阈值为40%。

2.3幼虫食叶量

由表2可知,1~2龄幼虫食叶量很小,3~4龄幼虫食叶量近25%,5龄幼虫集中食叶占总量的73%。

2.4杨树叶片面积

调查发现,6月中旬测量107杨树30枝总叶片数量为1 855片、叶总面积为80 878.0 cm2、平均每片叶面积为43.6 cm2。其中大型叶占20%,中型叶占65%,小型叶占15%。

2.5防治指标

100片杨叶片总面积为4 360 cm2。计算杨小舟蛾的防治指标为15.49头/百叶。

杨小舟蛾最佳防治时期为1~3龄幼虫期,而暴食期在4~5龄幼虫期,通过对杨小舟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和多次校正,杨小舟蛾幼虫从1~3龄到4~5龄由于天敌寄生、捕食、感病、自然死亡等原因造成的平均死亡率为45.0%[1-2]。故防治指标调整为:实施防治指标=防治指标/(1-死亡率),计算实施防治指标为28.16头/百叶。

由于杨小舟蛾1年发生5代,正常情况下所造成的叶损失量由各代幼虫食叶量累加而成(不包括少量1次食光叶片后,发新叶再取食的情况)。综合考虑各世代多年的平均种群变化指数[2],计算杨小舟蛾每个世代的防治指标见表3。

3结论与讨论

杨小舟蛾繁殖速度快,暴食期集中,使用实施防治指标,应结合生产实际,搞好预测预报,提前确定防治方案。如果虫情发生比较严重,2代幼虫虫口密度达到或超过3.38头/百叶,务必在2代组织有效防治,将虫口密度压低到0.64头/百叶以下,确保全年不成灾。

如果虫害发生轻,2代虫口密度大于0.64头/百叶但低于3.38头/百叶,可以在2代或3代组织防治,但2代防治需要将虫口密度压低到0.64头/百叶以下,3代防治要将虫口密度压低到5.33头/百叶以下,确保1次防治全年不成灾。

如果当年虫害发生很轻,2代虫口密度低于0.64头/百叶,3代虫口也没有达到5.33头/百叶时,只需要做好虫情监测,利用自然控制调节虫口密度,不需要进行防治[3-4]。

本研究防治指标主要是根据杨小舟蛾危害107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确定的,对其造成的生态效益损失考虑较少。如果按照生态林管理标准,需要将防治指标降低20%,以进一步降低叶量损失。

由于杨树的品种、林龄、生长状况不同以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承接能力不同。本研究是对豫西南地区六年生欧美107杨树进行防治指标研究,有区域局限性,其他地区应用时应加以试验校正[5-6]。

4参考文献

[1] 陈永学,张希堂,周凤忱,等.杨树五种食叶害虫危害指标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1990(1):17-20.

[2] 靳青玉,封自丽,李纪华.杨树食叶害虫预测预报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167.

[3] 郭同斌.杨小舟蛾防治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2008,21(6):5-8.

[4] 李彦民.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发生规律与监测防治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8(7):29-31.

[5] 张军灵,侯引侠.杨小舟蛾防治指标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9(4):4-6.

[6] 郭同斌,钱桂芝.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5):56-60.

摘要近年来,以杨小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在全国数省大面积暴发,许多地区组织了防治,多因没能准确掌握防治指标或防效差,仍造成重大灾害。为此,笔者经过连续3年试验观察校正,测定了南阳市六年生欧美107杨杨小舟蛾各世代防治指标,并对该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应用分析,以供参考使用。

关键词欧美杨;杨小舟蛾;防治指标

中图分类号S763.7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120-02

近年来,由于气候、自然和防治技术落后等条件因素,造成以杨小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严重发生。2012年,在南阳市宛城区开展了欧美107杨杨小舟蛾防治指标研究和应用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固定观测点地位于宛城区黄台岗杨树丰产林基地,片林面积120 hm2,树龄6年,平均胸径10 cm,密度660株/hm2,郁闭度0.85。该林地2011年没有成灾,2012年遇到害虫危害由林地内部向边缘逐渐加重的情况。

1.2试验方法

1.2.1木材材积损失量的测定。2012年6月下旬,试验从林地内部向边缘分别选择树叶被食率为20%、30%、40%、60%、80%和100%胸径近10 cm的107杨各5株作为对照,另同样选择树叶保存完好的树5株,进行标记记录。12月初,待树叶落后,伐去全部标记的树木,进行树干解析,结合欧美杨材积表,计算当年单株和折合材积增长量以及危害损失率[1]。

1.2.2幼虫食叶量的测定。6月下旬在附近一苗圃内选择3株高1.5 m的107杨,分别用网格纸测量其叶片总面积(对测量期再新发叶及时除去),然后分别取30头刚孵出的幼虫接于107杨苗上(除去叶上原来害虫),上用细纱养虫笼盖上,下部用土封严。每天观察1次害虫的食叶情况,若发现害虫减少,立即寻找同龄的幼虫进行补充,直到害虫老熟化蛹。同时在害虫1~2龄、3~4龄和老熟幼虫各结束期分别测量1次每笼中30头幼虫的食叶量,计算1头幼虫3个虫龄阶段的平均食叶面积。

1.2.3107杨树叶面积的测量。6月下旬,在标准地内随机取30个长50 cm枝条,将叶片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核算每类所占比重,用网格纸测量计算平均每片叶的面积。

1.3防治指标确定

防治指标是与树木受害允许损失水平相对应的虫口密度(头/百叶)。防治指标计算式为:

E=G·P/Y(1)

式(1)中:E为防治指标(头/百叶);G为100片叶总面积(cm2);P为经济阈值(%);Y为幼虫1个世代总食叶量(cm2/头)。

2结果与分析

2.1木材材积损失量计算

经对表1数据计算分析,叶片损失量在40%以下时,对材积生长影响不大,在40%以上时,对树木材积生长量逐步造成较大影响。

2.2经济阈值

防治害虫即考虑经济效益,也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允许保持一定的虫口密度,维持有虫不成灾。经济允许损失(L)计算公式如下:

L(%)=C/(Y×P×E)×100(2)

式(2)中:C为防治成本(元/hm2);Y为材积增长量(m3/hm2);P为原木价格(元/m3);E为防治效果。

根据南阳市目前的生产水平,杨小舟蛾人工、飞机防治平均成本为180元/hm2,六年生107杨材积增长量年平均为15.585 0 m3/hm2,原木价格为350元/m3,平均防效按85%计算,其经济允许损失为3.9%。从生态及经济收益考虑,得失相当没有防治意义,如果造成的损失超出最低允许水平的1.5倍以上,即5.9%,应考虑防治,故将40%叶损失量确定为最低经济损失允许水平。由以上计算可知该虫危害107杨的经济阈值为40%。

2.3幼虫食叶量

由表2可知,1~2龄幼虫食叶量很小,3~4龄幼虫食叶量近25%,5龄幼虫集中食叶占总量的73%。

2.4杨树叶片面积

调查发现,6月中旬测量107杨树30枝总叶片数量为1 855片、叶总面积为80 878.0 cm2、平均每片叶面积为43.6 cm2。其中大型叶占20%,中型叶占65%,小型叶占15%。

2.5防治指标

100片杨叶片总面积为4 360 cm2。计算杨小舟蛾的防治指标为15.49头/百叶。

杨小舟蛾最佳防治时期为1~3龄幼虫期,而暴食期在4~5龄幼虫期,通过对杨小舟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和多次校正,杨小舟蛾幼虫从1~3龄到4~5龄由于天敌寄生、捕食、感病、自然死亡等原因造成的平均死亡率为45.0%[1-2]。故防治指标调整为:实施防治指标=防治指标/(1-死亡率),计算实施防治指标为28.16头/百叶。

由于杨小舟蛾1年发生5代,正常情况下所造成的叶损失量由各代幼虫食叶量累加而成(不包括少量1次食光叶片后,发新叶再取食的情况)。综合考虑各世代多年的平均种群变化指数[2],计算杨小舟蛾每个世代的防治指标见表3。

3结论与讨论

杨小舟蛾繁殖速度快,暴食期集中,使用实施防治指标,应结合生产实际,搞好预测预报,提前确定防治方案。如果虫情发生比较严重,2代幼虫虫口密度达到或超过3.38头/百叶,务必在2代组织有效防治,将虫口密度压低到0.64头/百叶以下,确保全年不成灾。

如果虫害发生轻,2代虫口密度大于0.64头/百叶但低于3.38头/百叶,可以在2代或3代组织防治,但2代防治需要将虫口密度压低到0.64头/百叶以下,3代防治要将虫口密度压低到5.33头/百叶以下,确保1次防治全年不成灾。

如果当年虫害发生很轻,2代虫口密度低于0.64头/百叶,3代虫口也没有达到5.33头/百叶时,只需要做好虫情监测,利用自然控制调节虫口密度,不需要进行防治[3-4]。

本研究防治指标主要是根据杨小舟蛾危害107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确定的,对其造成的生态效益损失考虑较少。如果按照生态林管理标准,需要将防治指标降低20%,以进一步降低叶量损失。

由于杨树的品种、林龄、生长状况不同以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承接能力不同。本研究是对豫西南地区六年生欧美107杨树进行防治指标研究,有区域局限性,其他地区应用时应加以试验校正[5-6]。

4参考文献

[1] 陈永学,张希堂,周凤忱,等.杨树五种食叶害虫危害指标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1990(1):17-20.

[2] 靳青玉,封自丽,李纪华.杨树食叶害虫预测预报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167.

[3] 郭同斌.杨小舟蛾防治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2008,21(6):5-8.

[4] 李彦民.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发生规律与监测防治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8(7):29-31.

[5] 张军灵,侯引侠.杨小舟蛾防治指标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9(4):4-6.

[6] 郭同斌,钱桂芝.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