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刚+陈玉婵+李桂平+卢方林
摘要阐述了红薯藤的特征特性、薯块与薯藤的贮藏差异,总结了红薯藤窖藏越冬技术,并分析了其应用的效果,以供参考。
关键词红薯藤;窖藏;越冬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1;S9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068-0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薯生产国,常年种植面积在600万hm2,占世界红薯生产总面积的65.4%;鲜薯总产量1.2亿t,占世界鲜薯总产量的85.4%。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供求的需要,红薯已由粮食作物转变为低投入、高产出、多用途、满足人们食物多元化、提供蔬菜、食品加工和能源、化工原料的重要经济作物[1-2]。红薯产业正逐步向综合利用及商品化方向发展。
红薯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红薯生产与综合利用已成为我国能够横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参与面很广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3-4]。以红薯特色新品种培育和繁殖推广的红薯能源科技、红薯淀粉科技、红薯健康食品科技等三大科技价值链正在我国悄然兴起,并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红薯产业发展的需要,对红薯藤越冬利用及薯藤替代种薯技术进行了综合研究,现将2011年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红薯藤越冬利用研究依据
红薯属于旋花科、甘薯属,为蔓生性草本植物。在热带地区为多年生和终年长绿植物;在亚热带温带地区受霜冻危害,茎叶枯死,为一年生植物。红薯的繁殖,既可用种子繁殖,也可用茎蔓或块根繁殖。种子繁殖即有性繁殖,茎蔓或块根繁殖称为无性繁殖。我国在红薯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薯块育苗,在苗床上剪取薯蔓进行扦插繁殖。薯蔓的节上最容易发根,其节间叶柄和叶片也有发根能力。一般种植红薯需薯种1 200~1 500 kg/hm2,并需要进行加温育苗、种薯消毒等生产措施,且薯种由于含水量高在冬季保存难度大,烂薯严重。此项目研究是以红薯藤蔓节间易发根,以藤蔓进行无性繁殖为依据,对红薯藤蔓进行冬季越冬保存,以替代薯种,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种植面积。
2红薯藤蔓特征特性
2.1形态特征
红薯藤蔓在植物学中称为茎,由于红薯的茎多数为葡萄型,人们通常称之为藤或蔓。主蔓上的分枝叫侧蔓。藤蔓的长短因品种不同差异很大,最短的仅0.7 m,最长的可达7 m以上。短蔓品种分枝多,长蔓品种分枝少,生长期间多为葡萄式生长,且茎节着土生根较多。茎的表面有茸毛,茎上有节。茎节上有腋芽和根原基,能长枝发根,用茎节进行无性繁殖,在适宜的温度下能很快生长出新的植株。茎的皮层分布有乳管,能分泌白色乳汁。采苗时乳汁多,表明薯苗营养较丰富,生活力较强,是诊断薯苗质量指标的方法之一。
2.2生长特性
红薯藤蔓生根要求温度在15 ℃以上,并随温度升高,发根加快,发根数量增多。据观察,地温15~16 ℃栽后5 d开始生根,但生长缓慢;17~18 ℃时,发根正常;地温20 ℃时,约3 d发根;地温27~30 ℃时只需1 d即可发根。
在气温16~35 ℃时,温度越高,藤蔓生长越快。16~18 ℃时,藤蔓生长较慢;25~28 ℃时藤蔓生长迅速;30 ℃以上,藤蔓生长易徒长;35 ℃以上,藤蔓生长和光合作用减慢;当温度在15 ℃以下时,藤蔓生长基本停止;温度在10 ℃以下时藤蔓和叶片逐渐枯死。因此,在红薯大田生长的中后期,随着气温下降,雨量减少,藤蔓生长逐渐减慢,当夜间温度降到15 ℃以下时,红薯藤蔓茎叶停止生长。此时即是红薯薯块的收挖期。
红薯收挖时,大量的薯藤被割掉,或作饲料或被霜雪冻死。但此时的薯藤内仍然保留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它们与薯块一样也是一个生命活体,只要保护它们在寒冷的冬季不被冻死或被微生物侵害,翌年就能成为红薯种植的优质种源。因此,薯藤冬季贮藏的温度也与种薯一样(10~15 ℃),湿度在90%左右即能保证安全越冬。
3薯块与薯藤的贮藏差异及红薯藤不易贮藏的原因
薯块也叫块根,是红薯植株贮存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也是供人们食用和加工用的重要原料。薯块上能生长出许多不定芽和不定根,人们利用它能发芽的习性进行育苗繁殖,因此它又是红薯的繁殖器官,也称之为种薯。薯藤又称茎蔓,茎上有节,茎节上能生芽,也能发根,长出新的枝条(苗),生产上就是利用其再生能力进行大量繁殖。薯藤中也贮存有红薯的大量营养物质,因此它也是红薯中的一种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薯块个体差异较大,呈圆筒形块状堆积易透气不易发热。薯藤堆积不易透气,易发热,不易贮藏,又不能供人们食用,收获时就把其作为青饲料或废弃物,很少计算其经济价值,不予贮存。
薯藤呈条状,个体均衡,易于重叠。由于体内贮存有较多的可溶性营养物质(如淀粉、糖类等),很容易被空气中的微生物所利用,特别是好氧微生物。薯藤作为这些微生物的培养基而被分解、腐烂。当薯藤呈堆积状时,一些好氧细菌和真菌立即介入,充分利用薯藤中易分解的可溶性物质而迅速繁殖,并释放出热量,使薯藤温度升高。堆积重叠的量越大,温度升高的越快,经测定,温度高时可达50~60 ℃,最高可达70 ℃。因此,薯藤就被微生物大量分解致死和被高温杀死。要使薯藤鲜体能安全越冬,除了给予一定的温、湿度控制外,避开空气中好氧微生物的侵害是极为关键的措施。
4薯藤窖藏越冬技术
红薯贮藏大棚窖是薯藤安全越冬的较佳场所,红薯贮藏大棚窖专利技术将蔬菜大棚的增温效果与传统地窖的保温性能相结合,达到红薯块根安全贮藏的目的,其建造简便,大小灵活,节约成本;能增温保温,通风透气,管理方便,安全防病,保薯保鲜。红薯贮藏期间能将温度控制在12~14 ℃,窖内湿度控制在90%左右,完全能适宜红薯藤的贮藏条件。因此,大棚窖既可贮藏鲜薯块,也可贮藏鲜薯藤,还是鲜薯藤贮藏的较佳场所。
为避免鲜薯藤贮藏中个体重叠,遭受空气中好氧微生物的侵害,选择好薯藤鲜个体之间的隔离材料是关键。为了通俗易懂,将隔离材料统称为隔离基质。于2008年以来对隔离基质进行研究,选择了山沙、河沙、珍珠岩与蛭石、稻草、锯沫、松树叶(松针)等。山砂与河沙作为隔离基质具有通气隔热的效果,但由于质地很重,水分不易掌握,用量较大,成本高,花工多,经试验贮藏效果只有11.6%;珍珠岩与蛭石质地轻,通气隔热效果较好,还有一定的保温效果,薯藤保鲜贮藏效果可达66.4%~78.5%,不足之处为:一是材料的含水量不易掌握,二是材料价格较贵,贮藏成本较高;稻草和锯末虽然材料易找,但在隔离保鲜中易造成湿度过大,通气不良,保鲜贮藏效果只在7.2%左右,效果不好;松树叶(松针)材料来源丰富,我国的马尾松面积大,其落叶各地均有,该材料疏松透气,质地轻,不易腐烂,不需掌握含水量,保温、保鲜,贮藏成本低,效果可达90%以上,高的可达95%,是红薯藤贮藏较理想的隔离基质[5]。
在红薯贮藏大棚窖内,设置单独的1间鲜薯藤贮藏室,在红薯收获前,将割掉的薯藤去掉叶片,保留2~3 cm的叶柄,按50 cm长为一段截断,入窖进入贮藏室,先用松树的落叶松针平铺地面,厚度3~4 cm,再将鲜薯藤平铺在松针叶上,注意鲜薯藤个体之间不能重叠,这样以1层松针1层鲜薯藤的平铺方法贮存,用松针作为隔离隔热基质,每层松针平铺隔离的厚度保持3 cm,严禁压实,确保通气,每贮藏层重叠高度1 m左右(不能再高),贮藏层顶部可多盖松针叶,以不见薯藤为准。如需充分利用空间,增加贮藏量,可搭架分层贮藏,但各贮藏高度不宜超过1 m。红薯收获后的薯拐也可用上述方法贮藏,但必须用50%多菌灵600~800倍液浸泡消毒杀菌5~10 min,晾干表面水分后方可贮藏。到翌年春季红薯播种时节,即可将薯藤出窖再按2~3节段剪节扦插于苗床,以薯藤替代种薯育苗,或用地膜覆盖直接栽插于大田提早上市。
5红薯藤窖藏越冬效果
5.1薯藤贮藏效果
2010—2011年将红薯新品种铜薯1号、铜薯2号、紫薯3号等3个品种收获时的薯藤和薯拐,分别用河沙、锯末、松针叶3种不同隔离基质在红薯贮藏大棚窖内试验。贮藏时间为130 d,试验结果表明:红薯品种间薯藤贮藏效果基本没有差异,而在隔离基质上差异十分显著;其结果为:铜薯1号薯藤,河沙11.6%、锯末7.1%、松针叶92.8%;铜薯2号薯藤贮藏效果为:河沙11.2%、锯末7.4%、松针叶93.0%;紫薯3号薯藤贮藏效果为:河沙12.0%、锯末7.2%、松针叶95.6%。
5.2育苗效果
2011年3月6日采用紫薯3号薯藤与种薯为对照进行育苗试验。生物热能加温,小拱棚加塑料大棚保温育苗,薯藤和种薯各10 kg,经3次剪苗统计,其中薯藤共计出苗1 125株,种薯共计出苗719株,薯藤比种薯多出苗406株,提高出苗率56.5%。
5.3产量效果
2011年6月16日将薯藤育苗与种薯育苗进行大区产量对比试验。不设重复,品种:铜薯2号,栽插面积2 426.67 m2(同一块田),各栽插1 213.33 m2,栽植密度52 500株/hm2,施肥、管理均相同。10月28日收挖,其结果为:薯藤苗共收鲜薯6 836.3 kg,折合产量56 343 kg/hm2;种薯苗共收鲜薯6 769.49 kg,折产55 792.5 kg/hm2,薯藤产鲜薯比产种薯鲜薯多550.5 kg/hm2,产量水平基本相当。
5.4效益分析
5.4.1经济效益。秋季红薯收挖时,平均可产鲜茎叶37.5~45.0 t/hm2,薯拐4.5 t/hm2。去掉叶片做饲料后平均可产鲜薯藤22.5~30.0 t/hm2,按平均产鲜藤27 t/hm2、薯拐3.0 t/hm2计算,合计有30 t/hm2,如果作饲料,按0.2元/kg计,其产值为6 000元/hm2,进行越冬贮藏,按贮藏率90%计,则有鲜种薯藤27 t/hm2,按育苗效果折算相当于种薯37.5 t/hm2。种薯按市场最低价3元/kg计,产值为11.25万元/hm2,比作饲料用提高经济效益17.75倍。
铜仁地区每年红薯种植面积6万hm2,需种薯72 000 t,按市场种薯价3 000元/t,折合收入2.16亿元。每年可为农民节约种薯费1.80亿元。
5.4.2社会效益。薯藤越冬技术的推广是我国红薯传统种植的一大创新,打破薯农几百年来红薯栽培用薯块留种的方法。提高了薯藤利用的价值,降低了红薯种植成本。解决了种薯因水分多不便于长途调运和运输过程中的薯块损伤,造成育苗烂薯烂床严重的问题。薯藤越冬后可不经红薯的育苗阶段,直接栽植于大棚或地膜覆盖,提早上市,确保市场鲜薯周年供应。
5.4.3生态效益。红薯收获时,每年废弃在田边地角的薯藤、薯拐是造成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它们一方面使农田不清洁,另一方面是各种病虫害的重要越冬场所。通过它们安全过冬的病虫害和有害物质对翌年的农田生态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污染。将薯藤、薯拐进行越冬窖藏保存,能达到清洁田园、减轻病虫害和有害物质过冬的数量、压低翌年病虫害发生基数、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因此,薯藤窖藏越冬又具良好的生态效益。
6参考文献
[1] 杨国荣,张荣魁,廖祥龙,等.红薯藤地面青贮技术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6(12):33-34.
[2] 宋惠安.红薯藤塑料袋青贮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2(10):19.
[3] 郑锦玲,王瑞,徐英,等.红薯藤地面青贮品质评价及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牛业科学,2007(3):15-17.
[4] 李晋.清新味美红薯藤[J].科普天地,2012(10):14.
[5] 李桂平,杨通华,吴志俊,等.甘薯薯藤窖藏越冬栽培对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