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寿
摘要在认真研究高山地区红芒谷种植技术的基础上,联系自身工作经验,对高山地区红芒谷的生态习性、营养价值及栽培技术进行全面的论述,以期为高山地区的农户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红芒谷;生态习性;营养价值;栽培技术;高山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5.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047-01
百山祖镇是浙江省海拔最高的建制镇,全镇平均海拔为1 089 m,农田依山傍水,水源和空气质量好,土质优良。红芒谷,产于百山祖镇斋郎、枫坪、龙岩、黄土洋等村。气候冬暖夏凉,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2.5 ℃,昼夜温差大,雨量充足,非常适合红芒谷种植。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改善和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时尚,2006年以来,该镇探索利用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红芒谷种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高山地区红芒谷平均产量达3 375 kg/hm2,平均比普通稻增收10 800元/hm2,农民种植积极性高。
1生态习性
红芒谷(Oryzasativa,Oryzaglaberrima)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 m,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稻谷成熟后,谷芒长,野猪吞食后其咽喉会被刺痛就不敢再继续吞食,又被称为“野猪怕”,是原始基因品种,产量很低,要求在海拔800 m以上的地方才能够种植,对影响稻米质量的水、肥、气等要求较高[1]。
2营养价值
红芒谷含有丰富的淀粉与植物蛋白质,可补充消耗的体力及维持身体正常体温。它富含多种营养素,其中以铁质最为丰富,故有补血及预防贫血的功效。而其内含丰富的磷,维生素A、维生素B群,既能改善营养不良、夜盲症和脚气病等病症,又能有效舒缓疲劳、精神不振和失眠等症状。所含的泛酸、维生素E、谷胱甘滕胺酸等物质,则有抑制致癌物质的作用,尤其对预防结肠癌的作用更是明显。由于红芒谷米米质优、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其售价高达15元/kg,经济效益显著。
3栽培技术
3.1种子的选择及处理
红芒谷是地方原始基因品种,应选择饱满、无病虫粒的种子作为种子。
选择晴暖的天气进行晒种,这样能够使种子的表面透性不断增加,增强种子的吸水能力,并除去空秕杂粒,然后用清水浸种12~24 h,洗净晾干,再用旱育保姆拌种。
3.2苗床处理及育苗
选择土质肥沃、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稻田作苗床,长12~15 m,宽度根据薄膜宽度而定[2]。苗床施腐熟的猪牛粪5 kg/m2、过磷酸钙0.2 kg/m2、钾肥50 g/m2或复合肥0.25 kg/m2,为防苗期病害喷适量移栽灵。薄膜水育秧管理从播种到1叶1心,一般是密闭保温,不揭膜,但需防止晴天温度过高超过35 ℃,应揭膜降温,以免烧芽。
3.3播种
播期当日平均气温达15 ℃及5 cm地温达12~15 ℃时可铺膜育秧,一般适播期在4月初,4月20日前秧田播种完毕。苗床播谷种50 g/m2,栽大田需红芒谷米种37.5~45.0 kg/hm2,即需苗床750~900 m2。播种后必须用木板踏谷,让谷种与土壤充分接触,覆土厚度0.5~1.0 cm,用小拱棚盖膜保温,5~7 d密闭不揭膜,保持膜内温度不超过35 ℃,立针后揭去膜,天气不变不覆膜,秧苗不卷筒,床土不发白不浇水,如浇水应在16:00后进行。秧龄30~35 d时移栽,移栽前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喷施秧苗,预防叶瘟[3]。
3.4大田管理
红芒谷分蘖力弱,一般单株有效分蘖只有2~3个,因此移栽时每窝要栽4~5粒谷秧,方能达到目标有效穗数。红芒谷秆高,株型也不紧凑,不能栽得过密,栽得过稀产量也不高,必须改变栽插方式来调节,即改老套的四方蔸和稀大窝为宽窄行或宽行窄株栽插,宽窄行规格为(1.2+0.6) cm×24.0 cm;宽行窄株规格为1.0 cm×20 cm,保证密度为12.0万~15.0万穴/hm2。
3.5肥水运筹
红芒谷生育类型属衔接型,即幼穗分化和拔节基本同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互相衔接,肥料的管理应采取攻头、保尾、控中间的促控结合原则。即基肥要施足,蘖肥看苗施用,增施穗肥保尾。一般施农家肥22.5 t/hm2、复合肥375~450 kg/hm2作底肥,可另增施钾肥75 kg/hm2作底肥,促壮秆,防倒伏;栽秧后5~7 d用尿素45 kg/hm2追施促分蘖;分蘖末期追尿素和氯化钾各75 kg/hm2促穗;始穗期再追施尿素和氯化钾各30 kg/hm2促粒壮。栽秧时水要浅,即实行浅水插秧、浅水分蘖、后期干湿交替的管水原则。
3.6病虫害防治
秧苗移栽大田后要经常临田调查,加强观察预测,以预防为主。发现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要施药早治。二化螟必须在枯鞘期施药,叶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预防,穗瘟在初穗至齐穗期各施药预防1次[4]。
4参考文献
[1] 周国华,李铮友,李本逊,等.优质粳型红米杂交稻新品种滇杂701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2013(10):114-116.
[2] 王勤灵.剑河县红米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3(4):317.
[3] 吴政帮,王述军.地方优质稻红米的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1(12):122.
[4] 向花香,覃瑞德,莫武平,等.优质特种红米稻柳红占211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4(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