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斗+任军+李淑华+许明学+荆绍凌
摘要以玉米新品种吉单631为试验材料,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吉单631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九台地区中上等水肥田块,吉单631最佳种植密度6.5万株/hm2,其次是6.0万株/hm2。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次是影响行粒数,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玉米;吉单631;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030-02
玉米是吉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吉林省粮食作物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2007—2009年吉林省平均玉米播种面积291.11万hm2,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0%[1],随着郑单958和先玉335在吉林省的推广种植,耐密品种得到全面普及。种植耐密型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密植能够充分利用水肥气热等自然资源,协调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使群体与个体在较高的光合效率和物质生产水平上达到动态平衡[2]。受土壤、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品种在同一田块最佳种植密度有所差异。掌握每个品种的最适宜种植密度对该地区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吉单631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201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2013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使用指导意见》中的中晚熟主栽玉米杂交种,其特点是高产、耐密、多抗玉米新品种。本文旨在研究其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为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3年5月,在九台市兴隆镇农业站进行。土壤类型为黑土,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上等。供试玉米品种为吉单631,适宜在吉林省中晚熟区种植。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玉米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5.5万、6.0万、6.5万、7.0万、7.5万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种植4行区,10 m 行长、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垄距60 cm,每小区面积24.0 m2,四周设保护行。
1.3试验实施
5月6日人工拉线定位点播,每穴2粒。种肥施复合肥600 kg/hm2;玉米3叶间苗,6叶定苗,玉米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追施尿素350 kg/hm2。间苗、起垄、施肥、除草、治虫等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均按照同一试验、同一重复保持一致的原则。施肥和田间管理标准基本接近当地大田生产水平。
1.4测定项目
植株性状测定项目:株高、穗位高、茎粗、倒折率、空秆率。产量性状测定项目: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秋季小区全区收获测产,选择20个标准果穗取样称重,晒干后进行室内考种,折算出小区产量和平均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631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在5个处理中,吉单631植株性状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变化。表现在株高和穗位高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密度对这些性状影响的不是很明显。倒折率和空秆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7.5万株/hm2密度时达到最大。
2.2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631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玉米的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粒重构成,而穗数主要由种植密度决定。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密度处理产量性状中,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次是影响行粒数,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2.3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吉单631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条件下,吉单631不同种植密度产量在11 516.7~12 791.7 kg/hm2,产量的位次排序是6.5万株/hm2>6.0万株/hm2>7.0万株/hm2>5.5万株/hm2>7.5万株/hm2。6.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到12 791.7 kg/hm2。7.5万株/hm2产量最低,只有11 516.7 kg/hm2,比6.5万株/hm2减产10.0%。产量排序第2的是6.0万株/hm2,与6.5万株/hm2产量非常接近,只减产2.1%。7.0万株/hm2和5.5万株/hm2都比6.5万株/hm2减产,减产幅度分别为6.3%和7.3%。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法)分析,在5%的水平上,吉单631最高产量6.5万株/hm2与其他所以处理产量差异显著。6.0万株/hm2与7.0万株/hm2、5.5万株/hm2、7.5万株/hm2产量差异显著。7.0万株/hm2与5.5万株/hm2产量差异不显著,它们与7.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在1%的水平上,种植密度6.5万株/hm2与6.0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它们与种植密度7.0万株/hm2、5.5万株/hm2和7.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显著。7.0万株/hm2与5.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它们与7.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显著。
对玉米品种产量差异显著性进行研究分析,用EXCEL直接对小区产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3]。获得产量方差分析(表4)。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区组间F=0.06<F0.05,说明区组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别;处理间F=44.71>F0.01,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地力均匀和田间管理措施相对比较一致,试验数据结果可靠,处理间产量差异是由于密度不同造成的。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631植株性状有所影响,表现为株高、穗位高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密度对这些性状影响的不是很明显。倒折率和空秆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粒数、百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次是影响行粒数,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玉米杂交种推广种植的核心是优良品种种植在适宜的地区,配以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发挥品种最大增产潜能。农户要结合种植区的土壤类型及气候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种和密植。在本文研究密度范围内,吉单631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下降[4]。在当地现有的气候、土壤、生产条件下,建议玉米新品种吉单631最佳种植密度6.5万株/hm2,其次是6.0万株/hm2,可以获取较高的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5-6]。
4参考文献
[1] 郭庆海.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玉米科学,2011,19(5):128-133.
[2] 李爱生,侯有良,卢保红,等.从先玉335成功应用得到的育种启示[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6):590-592.
[3] 薛香,梁云娟,郜庆炉.农业科研中应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的方法[J].现代化农业,2009,361(8):48-50.
[4] 周成,王鹏文.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关系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1,18(4):16-19.
[5] 孙发明,焦仁海,徐艳荣,等.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吉单631的选育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2,32(6):64-65.
[6] 黄建国.不同种植密度对平玉8号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8.
摘要以玉米新品种吉单631为试验材料,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吉单631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九台地区中上等水肥田块,吉单631最佳种植密度6.5万株/hm2,其次是6.0万株/hm2。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次是影响行粒数,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玉米;吉单631;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030-02
玉米是吉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吉林省粮食作物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2007—2009年吉林省平均玉米播种面积291.11万hm2,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0%[1],随着郑单958和先玉335在吉林省的推广种植,耐密品种得到全面普及。种植耐密型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密植能够充分利用水肥气热等自然资源,协调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使群体与个体在较高的光合效率和物质生产水平上达到动态平衡[2]。受土壤、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品种在同一田块最佳种植密度有所差异。掌握每个品种的最适宜种植密度对该地区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吉单631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201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2013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使用指导意见》中的中晚熟主栽玉米杂交种,其特点是高产、耐密、多抗玉米新品种。本文旨在研究其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为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3年5月,在九台市兴隆镇农业站进行。土壤类型为黑土,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上等。供试玉米品种为吉单631,适宜在吉林省中晚熟区种植。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玉米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5.5万、6.0万、6.5万、7.0万、7.5万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种植4行区,10 m 行长、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垄距60 cm,每小区面积24.0 m2,四周设保护行。
1.3试验实施
5月6日人工拉线定位点播,每穴2粒。种肥施复合肥600 kg/hm2;玉米3叶间苗,6叶定苗,玉米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追施尿素350 kg/hm2。间苗、起垄、施肥、除草、治虫等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均按照同一试验、同一重复保持一致的原则。施肥和田间管理标准基本接近当地大田生产水平。
1.4测定项目
植株性状测定项目:株高、穗位高、茎粗、倒折率、空秆率。产量性状测定项目: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秋季小区全区收获测产,选择20个标准果穗取样称重,晒干后进行室内考种,折算出小区产量和平均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631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在5个处理中,吉单631植株性状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变化。表现在株高和穗位高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密度对这些性状影响的不是很明显。倒折率和空秆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7.5万株/hm2密度时达到最大。
2.2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631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玉米的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粒重构成,而穗数主要由种植密度决定。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密度处理产量性状中,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次是影响行粒数,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2.3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吉单631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条件下,吉单631不同种植密度产量在11 516.7~12 791.7 kg/hm2,产量的位次排序是6.5万株/hm2>6.0万株/hm2>7.0万株/hm2>5.5万株/hm2>7.5万株/hm2。6.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到12 791.7 kg/hm2。7.5万株/hm2产量最低,只有11 516.7 kg/hm2,比6.5万株/hm2减产10.0%。产量排序第2的是6.0万株/hm2,与6.5万株/hm2产量非常接近,只减产2.1%。7.0万株/hm2和5.5万株/hm2都比6.5万株/hm2减产,减产幅度分别为6.3%和7.3%。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法)分析,在5%的水平上,吉单631最高产量6.5万株/hm2与其他所以处理产量差异显著。6.0万株/hm2与7.0万株/hm2、5.5万株/hm2、7.5万株/hm2产量差异显著。7.0万株/hm2与5.5万株/hm2产量差异不显著,它们与7.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在1%的水平上,种植密度6.5万株/hm2与6.0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它们与种植密度7.0万株/hm2、5.5万株/hm2和7.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显著。7.0万株/hm2与5.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它们与7.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显著。
对玉米品种产量差异显著性进行研究分析,用EXCEL直接对小区产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3]。获得产量方差分析(表4)。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区组间F=0.06<F0.05,说明区组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别;处理间F=44.71>F0.01,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地力均匀和田间管理措施相对比较一致,试验数据结果可靠,处理间产量差异是由于密度不同造成的。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631植株性状有所影响,表现为株高、穗位高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密度对这些性状影响的不是很明显。倒折率和空秆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粒数、百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次是影响行粒数,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玉米杂交种推广种植的核心是优良品种种植在适宜的地区,配以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发挥品种最大增产潜能。农户要结合种植区的土壤类型及气候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种和密植。在本文研究密度范围内,吉单631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下降[4]。在当地现有的气候、土壤、生产条件下,建议玉米新品种吉单631最佳种植密度6.5万株/hm2,其次是6.0万株/hm2,可以获取较高的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5-6]。
4参考文献
[1] 郭庆海.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玉米科学,2011,19(5):128-133.
[2] 李爱生,侯有良,卢保红,等.从先玉335成功应用得到的育种启示[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6):590-592.
[3] 薛香,梁云娟,郜庆炉.农业科研中应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的方法[J].现代化农业,2009,361(8):48-50.
[4] 周成,王鹏文.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关系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1,18(4):16-19.
[5] 孙发明,焦仁海,徐艳荣,等.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吉单631的选育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2,32(6):64-65.
[6] 黄建国.不同种植密度对平玉8号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8.
摘要以玉米新品种吉单631为试验材料,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吉单631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九台地区中上等水肥田块,吉单631最佳种植密度6.5万株/hm2,其次是6.0万株/hm2。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次是影响行粒数,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玉米;吉单631;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030-02
玉米是吉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吉林省粮食作物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2007—2009年吉林省平均玉米播种面积291.11万hm2,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0%[1],随着郑单958和先玉335在吉林省的推广种植,耐密品种得到全面普及。种植耐密型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密植能够充分利用水肥气热等自然资源,协调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使群体与个体在较高的光合效率和物质生产水平上达到动态平衡[2]。受土壤、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品种在同一田块最佳种植密度有所差异。掌握每个品种的最适宜种植密度对该地区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吉单631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201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2013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使用指导意见》中的中晚熟主栽玉米杂交种,其特点是高产、耐密、多抗玉米新品种。本文旨在研究其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为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3年5月,在九台市兴隆镇农业站进行。土壤类型为黑土,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上等。供试玉米品种为吉单631,适宜在吉林省中晚熟区种植。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玉米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5.5万、6.0万、6.5万、7.0万、7.5万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种植4行区,10 m 行长、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垄距60 cm,每小区面积24.0 m2,四周设保护行。
1.3试验实施
5月6日人工拉线定位点播,每穴2粒。种肥施复合肥600 kg/hm2;玉米3叶间苗,6叶定苗,玉米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追施尿素350 kg/hm2。间苗、起垄、施肥、除草、治虫等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均按照同一试验、同一重复保持一致的原则。施肥和田间管理标准基本接近当地大田生产水平。
1.4测定项目
植株性状测定项目:株高、穗位高、茎粗、倒折率、空秆率。产量性状测定项目:穗长、穗粗、秃尖、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秋季小区全区收获测产,选择20个标准果穗取样称重,晒干后进行室内考种,折算出小区产量和平均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631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在5个处理中,吉单631植株性状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变化。表现在株高和穗位高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密度对这些性状影响的不是很明显。倒折率和空秆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7.5万株/hm2密度时达到最大。
2.2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631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玉米的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粒重构成,而穗数主要由种植密度决定。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密度处理产量性状中,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次是影响行粒数,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2.3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吉单631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条件下,吉单631不同种植密度产量在11 516.7~12 791.7 kg/hm2,产量的位次排序是6.5万株/hm2>6.0万株/hm2>7.0万株/hm2>5.5万株/hm2>7.5万株/hm2。6.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到12 791.7 kg/hm2。7.5万株/hm2产量最低,只有11 516.7 kg/hm2,比6.5万株/hm2减产10.0%。产量排序第2的是6.0万株/hm2,与6.5万株/hm2产量非常接近,只减产2.1%。7.0万株/hm2和5.5万株/hm2都比6.5万株/hm2减产,减产幅度分别为6.3%和7.3%。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法)分析,在5%的水平上,吉单631最高产量6.5万株/hm2与其他所以处理产量差异显著。6.0万株/hm2与7.0万株/hm2、5.5万株/hm2、7.5万株/hm2产量差异显著。7.0万株/hm2与5.5万株/hm2产量差异不显著,它们与7.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在1%的水平上,种植密度6.5万株/hm2与6.0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它们与种植密度7.0万株/hm2、5.5万株/hm2和7.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显著。7.0万株/hm2与5.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它们与7.5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显著。
对玉米品种产量差异显著性进行研究分析,用EXCEL直接对小区产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3]。获得产量方差分析(表4)。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区组间F=0.06<F0.05,说明区组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别;处理间F=44.71>F0.01,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地力均匀和田间管理措施相对比较一致,试验数据结果可靠,处理间产量差异是由于密度不同造成的。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吉单631植株性状有所影响,表现为株高、穗位高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密度对这些性状影响的不是很明显。倒折率和空秆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粒数、百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种植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比较明显,其次是影响行粒数,而对穗长、穗粗、穗行数影响不明显。
玉米杂交种推广种植的核心是优良品种种植在适宜的地区,配以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发挥品种最大增产潜能。农户要结合种植区的土壤类型及气候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合理选种和密植。在本文研究密度范围内,吉单631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下降[4]。在当地现有的气候、土壤、生产条件下,建议玉米新品种吉单631最佳种植密度6.5万株/hm2,其次是6.0万株/hm2,可以获取较高的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5-6]。
4参考文献
[1] 郭庆海.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玉米科学,2011,19(5):128-133.
[2] 李爱生,侯有良,卢保红,等.从先玉335成功应用得到的育种启示[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6):590-592.
[3] 薛香,梁云娟,郜庆炉.农业科研中应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的方法[J].现代化农业,2009,361(8):48-50.
[4] 周成,王鹏文.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关系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1,18(4):16-19.
[5] 孙发明,焦仁海,徐艳荣,等.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吉单631的选育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2,32(6):64-65.
[6] 黄建国.不同种植密度对平玉8号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