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服务强劲脉动

2014-09-24 18:06孙东尘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自治区全区内蒙古

孙东尘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责,为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贡献力量,内蒙古各级科协组织及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给我们带来了一路惊喜。

劲风扬帆

自治区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2013年,自治区科协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立足已有工作基础,发挥科协组织优势,提升、建设10个国家或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为服务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供重要载体;组建和扶持100个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中介机构、社团组织、科技交易机构和科技类行业协会,为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进入市场搭建平台;结合自治区“人才强区工程”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组织1000名院士、专家、“草原英才”等高端人才,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结合自治区“创业就业工程”,组织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线创业就业。2014年,“十百千万”工程被纳入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内蒙古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科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一系列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举措正在全面展开,建设枢纽型科技中介和科技社团,加强和拓展科协组织社会管理功能;建立第三方评审、评估、评价机制,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扶持一批面向生产、面向群众的服务载体;利用科协组织联系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等专业科技机构的优势,引导专业技术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机构;支持学会、协会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组织体制、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内蒙古科技交易所、科技司法鉴定中心、科技成果鉴定评价公司、蒙文信息公司、艺术品交易公司挂牌营业,全区多家学会正在酝酿承接50项政府科技奖项设立职能。农学博士马瑞强回到家乡巴彦淖尔市,在河套平原上创建了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他们培育的水果玉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获得“全国农业致富带头人”荣誉,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杭锦旗锡尼镇陶赖高勒村以种植黄瓜、西红柿等常规蔬菜为主,过去种植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差。旗科协组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引导种植户搞蔬菜大棚种植,陶赖高勒村现在已经成为集果蔬种植、育种、科研、改良、示范、推广、服务、收购、销售于一体的农牧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

智力之链

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强介绍说:科协的特点在于科技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科协的优势在于组织网络健全、横向联系广泛。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自治区科协就是要依托科协的优势和特点,建成自治区高端人才思想库、专家团、智囊库,把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整合在一起,为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咨询。目前,自治区科协组织聚集了包括院士专家在内的各领域科技英才,汇集了一大批一线技术骨干。自治区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以来,评审出346名“草原人才”;引进2个院士团队;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院士30余名;引进海外博士174人,其中有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蒙药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专家建言沙龙、内蒙古粮食再上新台阶等建言献策正在生产实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才智力之链”推进了自治区人才强区战略。自治区现有科普专职人员9198人,兼职科普人员57997人,注册科普志愿者46487人;有专业技术人员65万名,从事科研活动人员6.3万人,有专业协会94个。从2014年始,自治区科协系统将在自治区38个省级领导联系贫困旗县工作中,针对每个旗县组织一个专家智囊团,集中力量为这些贫困旗县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加强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从“内蒙古制造”到“内蒙古创造”转变等问题研究,提升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结合自治区“人才强区”工程,开展“院士专家草原行活动”;组织“高层次人才贫困旗县经济科技论坛”,为贫困旗县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决策咨询。用5年时间组织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线,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科普风景

建设好国家或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才能为服务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供重要载体。2013年新建成的内蒙古科技馆,建筑规模位居全国科技馆第6位,年参观量可达60万人(次)。目前,青少年乐园、青少年科学体验馆、4D影院、剧目影院已对公众开放;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通辽市等6个盟市新科技馆正在立项施工。目前,全区有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91个,自治区级科普示范基地126个,还有一批面向公众的科普场所、博物馆和公共科技活动站(室),这是自治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有效途径。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题科普活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和“科普富民兴边行动”, 5年来累计获得中央奖补资金5000万元,自治区投入奖补资金1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补奖结合等方式,把科技服务的重点引向农村牧区,科技推动了发展,促进了增收。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长效机制的建立,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筑巢引凤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自治区科协坚持服务需求、筑巢引凤,全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已累计建成的院士32家专家工作站正在对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率先成立的全国科协系统首家科技交易所、国际专利信息数据库、科技咨询专家在线视频等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全区参与人数达5万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议3万条,增收节支数亿元。5年来全区科协系统举办学术会议2640场,邀请100多名两院院士及近2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做到了学术交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海峡两岸休闲农业系列活动”、“中蒙俄学术交流”、“自然科学学术年会”等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影响力逐年扩大,品牌效益日益凸显。实施特色优势项目,以“内蒙古高层次专业技术创新创业研修班”、“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科学精神研究与继承学术沙龙”、“全区小农户科技园建设现场会”、“内蒙古知名专家科学种植报告会”为代表的学术交流活动,正在成为地方特色明显、学术影响较大的精品项目。对外交流渠道覆盖1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区科协系统派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参加各类活动团组50个,共576人(次)。5年来,评选表彰“全区优秀科技工作者”120名、“全区青年科技奖”60名,推荐“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18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25名,有36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包头市九原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等地,“科普乌兰牧骑”成了挂在群众嘴边的新鲜词儿,因为“科普乌兰牧骑”创作编排的科普文艺节目,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科技进步的魅力。5年来累计举办科普讲座2900余次、科技展览6800多次,受益群众达850万人次。如今,在内蒙古大地上,科普乌兰牧骑、 科普报告内蒙古草原行、科普进社区等各具特色的活动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沐浴着科普阳光。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期间,内蒙古创立的“内蒙古青少年科技创新主席奖”被中国科协誉为“成功范例之一”。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美丽内蒙古”要求,今后5年,自治区科协将凝心聚力建设国家级“内蒙古科普示范园区”,目标是“一个中心、三个区”(院士专家指导中心、青少年科技创新体验区、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区和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鼓励和吸引自治区各类科教场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内部有条件向公众开放的场馆、实验室,科技型企业、科技园以及其他具备向公众展示和示范的部门和机构进驻科普示范基地;在全区有条件的盟市旗县进行科普基地内涵提升,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辐射作用。☆

(编辑/冬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责,为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贡献力量,内蒙古各级科协组织及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给我们带来了一路惊喜。

劲风扬帆

自治区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2013年,自治区科协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立足已有工作基础,发挥科协组织优势,提升、建设10个国家或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为服务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供重要载体;组建和扶持100个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中介机构、社团组织、科技交易机构和科技类行业协会,为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进入市场搭建平台;结合自治区“人才强区工程”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组织1000名院士、专家、“草原英才”等高端人才,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结合自治区“创业就业工程”,组织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线创业就业。2014年,“十百千万”工程被纳入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内蒙古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科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一系列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举措正在全面展开,建设枢纽型科技中介和科技社团,加强和拓展科协组织社会管理功能;建立第三方评审、评估、评价机制,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扶持一批面向生产、面向群众的服务载体;利用科协组织联系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等专业科技机构的优势,引导专业技术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机构;支持学会、协会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组织体制、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内蒙古科技交易所、科技司法鉴定中心、科技成果鉴定评价公司、蒙文信息公司、艺术品交易公司挂牌营业,全区多家学会正在酝酿承接50项政府科技奖项设立职能。农学博士马瑞强回到家乡巴彦淖尔市,在河套平原上创建了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他们培育的水果玉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获得“全国农业致富带头人”荣誉,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杭锦旗锡尼镇陶赖高勒村以种植黄瓜、西红柿等常规蔬菜为主,过去种植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差。旗科协组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引导种植户搞蔬菜大棚种植,陶赖高勒村现在已经成为集果蔬种植、育种、科研、改良、示范、推广、服务、收购、销售于一体的农牧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

智力之链

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强介绍说:科协的特点在于科技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科协的优势在于组织网络健全、横向联系广泛。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自治区科协就是要依托科协的优势和特点,建成自治区高端人才思想库、专家团、智囊库,把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整合在一起,为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咨询。目前,自治区科协组织聚集了包括院士专家在内的各领域科技英才,汇集了一大批一线技术骨干。自治区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以来,评审出346名“草原人才”;引进2个院士团队;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院士30余名;引进海外博士174人,其中有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蒙药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专家建言沙龙、内蒙古粮食再上新台阶等建言献策正在生产实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才智力之链”推进了自治区人才强区战略。自治区现有科普专职人员9198人,兼职科普人员57997人,注册科普志愿者46487人;有专业技术人员65万名,从事科研活动人员6.3万人,有专业协会94个。从2014年始,自治区科协系统将在自治区38个省级领导联系贫困旗县工作中,针对每个旗县组织一个专家智囊团,集中力量为这些贫困旗县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加强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从“内蒙古制造”到“内蒙古创造”转变等问题研究,提升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结合自治区“人才强区”工程,开展“院士专家草原行活动”;组织“高层次人才贫困旗县经济科技论坛”,为贫困旗县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决策咨询。用5年时间组织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线,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科普风景

建设好国家或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才能为服务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供重要载体。2013年新建成的内蒙古科技馆,建筑规模位居全国科技馆第6位,年参观量可达60万人(次)。目前,青少年乐园、青少年科学体验馆、4D影院、剧目影院已对公众开放;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通辽市等6个盟市新科技馆正在立项施工。目前,全区有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91个,自治区级科普示范基地126个,还有一批面向公众的科普场所、博物馆和公共科技活动站(室),这是自治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有效途径。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题科普活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和“科普富民兴边行动”, 5年来累计获得中央奖补资金5000万元,自治区投入奖补资金1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补奖结合等方式,把科技服务的重点引向农村牧区,科技推动了发展,促进了增收。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长效机制的建立,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筑巢引凤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自治区科协坚持服务需求、筑巢引凤,全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已累计建成的院士32家专家工作站正在对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率先成立的全国科协系统首家科技交易所、国际专利信息数据库、科技咨询专家在线视频等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全区参与人数达5万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议3万条,增收节支数亿元。5年来全区科协系统举办学术会议2640场,邀请100多名两院院士及近2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做到了学术交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海峡两岸休闲农业系列活动”、“中蒙俄学术交流”、“自然科学学术年会”等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影响力逐年扩大,品牌效益日益凸显。实施特色优势项目,以“内蒙古高层次专业技术创新创业研修班”、“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科学精神研究与继承学术沙龙”、“全区小农户科技园建设现场会”、“内蒙古知名专家科学种植报告会”为代表的学术交流活动,正在成为地方特色明显、学术影响较大的精品项目。对外交流渠道覆盖1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区科协系统派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参加各类活动团组50个,共576人(次)。5年来,评选表彰“全区优秀科技工作者”120名、“全区青年科技奖”60名,推荐“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18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25名,有36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包头市九原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等地,“科普乌兰牧骑”成了挂在群众嘴边的新鲜词儿,因为“科普乌兰牧骑”创作编排的科普文艺节目,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科技进步的魅力。5年来累计举办科普讲座2900余次、科技展览6800多次,受益群众达850万人次。如今,在内蒙古大地上,科普乌兰牧骑、 科普报告内蒙古草原行、科普进社区等各具特色的活动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沐浴着科普阳光。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期间,内蒙古创立的“内蒙古青少年科技创新主席奖”被中国科协誉为“成功范例之一”。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美丽内蒙古”要求,今后5年,自治区科协将凝心聚力建设国家级“内蒙古科普示范园区”,目标是“一个中心、三个区”(院士专家指导中心、青少年科技创新体验区、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区和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鼓励和吸引自治区各类科教场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内部有条件向公众开放的场馆、实验室,科技型企业、科技园以及其他具备向公众展示和示范的部门和机构进驻科普示范基地;在全区有条件的盟市旗县进行科普基地内涵提升,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辐射作用。☆

(编辑/冬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服务大局,认真履行职责,为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贡献力量,内蒙古各级科协组织及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给我们带来了一路惊喜。

劲风扬帆

自治区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2013年,自治区科协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立足已有工作基础,发挥科协组织优势,提升、建设10个国家或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为服务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供重要载体;组建和扶持100个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中介机构、社团组织、科技交易机构和科技类行业协会,为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进入市场搭建平台;结合自治区“人才强区工程”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组织1000名院士、专家、“草原英才”等高端人才,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结合自治区“创业就业工程”,组织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线创业就业。2014年,“十百千万”工程被纳入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内蒙古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中国科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一系列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举措正在全面展开,建设枢纽型科技中介和科技社团,加强和拓展科协组织社会管理功能;建立第三方评审、评估、评价机制,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扶持一批面向生产、面向群众的服务载体;利用科协组织联系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等专业科技机构的优势,引导专业技术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机构;支持学会、协会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组织体制、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内蒙古科技交易所、科技司法鉴定中心、科技成果鉴定评价公司、蒙文信息公司、艺术品交易公司挂牌营业,全区多家学会正在酝酿承接50项政府科技奖项设立职能。农学博士马瑞强回到家乡巴彦淖尔市,在河套平原上创建了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他们培育的水果玉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获得“全国农业致富带头人”荣誉,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杭锦旗锡尼镇陶赖高勒村以种植黄瓜、西红柿等常规蔬菜为主,过去种植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差。旗科协组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引导种植户搞蔬菜大棚种植,陶赖高勒村现在已经成为集果蔬种植、育种、科研、改良、示范、推广、服务、收购、销售于一体的农牧区新型经济合作组织。

智力之链

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强介绍说:科协的特点在于科技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科协的优势在于组织网络健全、横向联系广泛。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自治区科协就是要依托科协的优势和特点,建成自治区高端人才思想库、专家团、智囊库,把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整合在一起,为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咨询。目前,自治区科协组织聚集了包括院士专家在内的各领域科技英才,汇集了一大批一线技术骨干。自治区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以来,评审出346名“草原人才”;引进2个院士团队;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院士30余名;引进海外博士174人,其中有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蒙药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专家建言沙龙、内蒙古粮食再上新台阶等建言献策正在生产实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才智力之链”推进了自治区人才强区战略。自治区现有科普专职人员9198人,兼职科普人员57997人,注册科普志愿者46487人;有专业技术人员65万名,从事科研活动人员6.3万人,有专业协会94个。从2014年始,自治区科协系统将在自治区38个省级领导联系贫困旗县工作中,针对每个旗县组织一个专家智囊团,集中力量为这些贫困旗县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加强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从“内蒙古制造”到“内蒙古创造”转变等问题研究,提升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结合自治区“人才强区”工程,开展“院士专家草原行活动”;组织“高层次人才贫困旗县经济科技论坛”,为贫困旗县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决策咨询。用5年时间组织10000名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投身一线,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科普风景

建设好国家或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才能为服务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供重要载体。2013年新建成的内蒙古科技馆,建筑规模位居全国科技馆第6位,年参观量可达60万人(次)。目前,青少年乐园、青少年科学体验馆、4D影院、剧目影院已对公众开放;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通辽市等6个盟市新科技馆正在立项施工。目前,全区有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91个,自治区级科普示范基地126个,还有一批面向公众的科普场所、博物馆和公共科技活动站(室),这是自治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有效途径。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题科普活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和“科普富民兴边行动”, 5年来累计获得中央奖补资金5000万元,自治区投入奖补资金1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补奖结合等方式,把科技服务的重点引向农村牧区,科技推动了发展,促进了增收。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长效机制的建立,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筑巢引凤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自治区科协坚持服务需求、筑巢引凤,全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已累计建成的院士32家专家工作站正在对企业核心技术研发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率先成立的全国科协系统首家科技交易所、国际专利信息数据库、科技咨询专家在线视频等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全区参与人数达5万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议3万条,增收节支数亿元。5年来全区科协系统举办学术会议2640场,邀请100多名两院院士及近2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做到了学术交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海峡两岸休闲农业系列活动”、“中蒙俄学术交流”、“自然科学学术年会”等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影响力逐年扩大,品牌效益日益凸显。实施特色优势项目,以“内蒙古高层次专业技术创新创业研修班”、“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科学精神研究与继承学术沙龙”、“全区小农户科技园建设现场会”、“内蒙古知名专家科学种植报告会”为代表的学术交流活动,正在成为地方特色明显、学术影响较大的精品项目。对外交流渠道覆盖1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区科协系统派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参加各类活动团组50个,共576人(次)。5年来,评选表彰“全区优秀科技工作者”120名、“全区青年科技奖”60名,推荐“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18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25名,有36人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包头市九原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等地,“科普乌兰牧骑”成了挂在群众嘴边的新鲜词儿,因为“科普乌兰牧骑”创作编排的科普文艺节目,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科技进步的魅力。5年来累计举办科普讲座2900余次、科技展览6800多次,受益群众达850万人次。如今,在内蒙古大地上,科普乌兰牧骑、 科普报告内蒙古草原行、科普进社区等各具特色的活动正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沐浴着科普阳光。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期间,内蒙古创立的“内蒙古青少年科技创新主席奖”被中国科协誉为“成功范例之一”。

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美丽内蒙古”要求,今后5年,自治区科协将凝心聚力建设国家级“内蒙古科普示范园区”,目标是“一个中心、三个区”(院士专家指导中心、青少年科技创新体验区、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区和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鼓励和吸引自治区各类科教场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内部有条件向公众开放的场馆、实验室,科技型企业、科技园以及其他具备向公众展示和示范的部门和机构进驻科普示范基地;在全区有条件的盟市旗县进行科普基地内涵提升,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辐射作用。☆

(编辑/冬晨)

猜你喜欢
自治区全区内蒙古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可爱的内蒙古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爱在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