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制导律研究

2014-09-24 02:38张鹏张金鹏
航空兵器 2014年3期
关键词:空空导弹

张鹏+张金鹏

摘 要:越肩发射作为一种新型的攻击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导弹的作战能力,而设计一种能 够让导弹实现越肩发射的制导律是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关键。针对空空导弹越肩发射的特点,通 过数学建模与仿真,研究了基于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的越肩发射制导律设计,并进行了数字仿 真分析,证明了该制导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制导律;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

中图分类号:TJ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048(2014)03-0008-04

ResearchonGuidanceLawofOvertheShoulderAirtoAirMissile

ZHANGPeng1,ZHANGJinpeng1,2

(1.ChinaAirborneMissileAcademy,Luoyang471009,China;2.AviationKeyLaboratoryofScienceand TechnologyonAirborneGuidedWeapons,Luoyang471009,China)

Abstract:Overtheshoulderisanewattackingmodewhichcouldimprovethefightcapabilityofmis silegreatly.Thedesignoftheguidancelawofovertheshoulderisthekeyofmissileguidanceandcontrol system.Consideringtheovertheshoulderpropertiesofairtoairmissiles,theguidancelawofoverthe shoulderbasedonreactionjet/aerodynamiccompoundcontroliscarriedout.Aswellitisprovedtobe practicalandeffectivethroughthedigitalsimulationandanalysis.

Keywords:airtoairmissile;overtheshoulder;guidancelaw;reactionjet;aerodynamic;com poundcontrol

0 引 言

越肩发射作为一种新型攻击方式,已成为新一 代空空导弹的关键技术之一。美国和俄罗斯是研 究越肩发射最早的国家,也是越肩发射技术最先进 的国家,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美国的研究重 点是越肩发射的前射方式,而俄罗斯则重点研究后 射方式[1-2]。国内学者在越肩发射火控原理以及方 案效能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受到软硬件的限 制,目前所做的很多工作都相对简单。要想控制导 弹完成越肩发射,需要对实现越肩发射的制导律进行研究。本文以新一代空空导弹为背景,研究了基 于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的越肩发射攻击制导律 设计,并进行了数字仿真验证。

1 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空空导弹数学 模型

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有轨控式和姿控式两 种,轨控式直接力控制是将侧喷发动机安装在质心 上,直接产生控制力形成过载;而姿控式则是将侧 喷发动机安装在质心前或质心后,通过改变姿态来 实现期望的过载。本文采用直接力前置的姿控式 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导弹外形示意图如图1 所示。这种配置方式可以保证直接侧向力与气动 力同方向,由两者共同产生较大的机动过载,侧向力装置应尽量远离质心以增加直接侧向力的力臂, 使附加攻角亦即气动力能更大些,同时希望导弹处 于静不稳定状态。这样气动力矩和直接侧向力力 矩同向,附加攻角即气动力就产生得更快,提高了 快速性。

越肩发射制导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越肩 发射转弯段的制导律设计,一部分是导弹完成越肩 发射之后的制导律设计。空空导弹越肩发射的目 的是使导弹快速指向目标(近距),或快速转向中制 导律所要求的飞行方向(中远距),所以越肩发射转 弯段要以快速性为指标。完成越肩发射转弯后,在 中制导和末制导过程采用扩展比例制导律,能够使 导弹所需过载最小,且适用于大机动目标。

2.1 越肩发射转弯段制导律设计

如前所述,在空空导弹越肩发射过程中,一般 要求导弹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转弯,以减少在导 弹转弯过程中由于目标机动而引起的目标丢失可 能性。

一般来说,越肩发射导弹可采用三段(程序段、 中制导段、末制导段)或两段(程序段、末制导段) 复合制导,其中程序段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实现越 肩发射快速转弯的关键部分[3-4]。

越肩发射转弯段导弹轨迹受多种条件约束,如 迎角、侧滑角、过载和速度等变量的变化范围都决 定了导弹越肩发射段轨迹的空间特性。从导弹的 运动方程可知,迎角越小,垂向过载越小,则导弹 转弯的轨迹越接近于水平面;迎角越大,垂向过载 越大,则导弹的轨迹越远离水平面,成为三维空间 中的曲线,转弯后导弹的高度也将发生一定变化, 这些都对导弹的最终转弯时间有较大影响。

本文通过在程序段对快速转弯轨迹进行优化 设计来实现导弹快速转弯。考虑越肩发射水平面 内转弯,转向力主要由侧滑角和弹体z向过载产 生,y向过载主要保持导弹高度基本不变。转弯段y

在式(17)的基础上加上重力补偿即是所设计 的扩展比例制导律。

2.3 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指令分配算法

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指令分配是复合控制 的关键。一个好的指令分配策略必须能够针对当 前的情况,合理地将控制指令分配给直接力子系统 和气动力子系统,使得弹体能够很好地响应控制 律,同时又能充分发挥直接力子系统和气动力子系 统优点。显然,如果独立控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执 行机构或者指令分配不合理,则可能导致导弹的可

控性和控制效益降低[5-6]。

本文采用文献[7]的控制指令分配算法,利用 过载误差的大小合理分配控制指令,既可以使导弹 稳定跟踪控制指令,又能提高导弹响应的快速性。

在以上越肩发射攻击制导律设计的基础上,针 对不同发射条件进行了大量仿真,篇幅所限仅列出 典型发射条件(如表1所示)的数字仿真结果,验证 本文所提算法的正确性。

表1中H为导弹发射高度,km;VM,VT分别为 导弹和目标发射速度Ma;,θ,λ分别为目标相对 导弹的方位角、高低角和速度方向角,(°);D为初 始发射距离,km;Ac为目标逃逸机动幅值。目标的 初始位置由初始发射距离和方位角、高低角计算 得到。所选仿真条件包含不同发射高度、不同方位 角和目标速度方向角、不同高差和目标机动等多 种组合情况。

仿真结果统计见表2,表中的dqmax为最大转弯 角速度,转弯时间为从导弹发射至导引头截获目标 的时间。从表2可以看出,导弹在发射后2s内完 成越肩快速转弯,最大攻角在38°以上,最大转弯角速度在70(°)/s以上。

图2~4分别给出了条件1~5相关变量的变 化曲线。其中左上图为导弹过载变化曲线,右上图 为导弹-目标水平面内运动轨迹,左下图为导弹- 目标垂直面内运动轨迹,右下图为导弹速度偏角、 攻角和转弯角速度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知整个 拦截过程导弹过载变化平缓,导弹飞行稳定,能够 精确击中目标。仿真结果不仅验证了本文设计的 制导律可使导弹快速转弯进行越肩发射攻击,并且还说明该制导律能够适应不同目标速度方向、不 同高差及目标机动等条件下的攻击要求。

本文设计了基于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的空 空导弹越肩发射攻击制导律,并进行了数字仿真验 证,仿真结果说明所设计的越肩发射制导律能够控 制导弹完成越肩发射并攻击导弹侧后方目标,且系 统制导性能良好,能够适应不同条件下的攻击要 求,可用于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制导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曾洪骏,高晓光.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后射的导引方法 [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4,29(5):18-20.

[2]马登武,刘琰,尹刚.空空导弹越肩发射转弯段最优 导引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5):1395 -1398.

[3]谢永强,于翠,郑哲,等.越肩发射式空空导弹初始转 弯段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11(1):81-84.

[4]雷震远,周军.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初制导转弯控制与 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35(1):153-155.

[5]WiseKA,BroyDJ.AgileMissileDynamicsandControl [J].JournalofGuidance,ControlandDynamics,1998,21 (3):441-449.

[6]MenonPK,IragavarapuVR.AdaptiveTechniquesfor MultipleActuatorBlending[R].AIAA98-4494,1998.

[7]张鹏,张金鹏,罗生.空空导弹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 末制导技术研究[J].战术导弹控制技术,2009(2):4- 8.

控性和控制效益降低[5-6]。

本文采用文献[7]的控制指令分配算法,利用 过载误差的大小合理分配控制指令,既可以使导弹 稳定跟踪控制指令,又能提高导弹响应的快速性。

在以上越肩发射攻击制导律设计的基础上,针 对不同发射条件进行了大量仿真,篇幅所限仅列出 典型发射条件(如表1所示)的数字仿真结果,验证 本文所提算法的正确性。

表1中H为导弹发射高度,km;VM,VT分别为 导弹和目标发射速度Ma;,θ,λ分别为目标相对 导弹的方位角、高低角和速度方向角,(°);D为初 始发射距离,km;Ac为目标逃逸机动幅值。目标的 初始位置由初始发射距离和方位角、高低角计算 得到。所选仿真条件包含不同发射高度、不同方位 角和目标速度方向角、不同高差和目标机动等多 种组合情况。

仿真结果统计见表2,表中的dqmax为最大转弯 角速度,转弯时间为从导弹发射至导引头截获目标 的时间。从表2可以看出,导弹在发射后2s内完 成越肩快速转弯,最大攻角在38°以上,最大转弯角速度在70(°)/s以上。

图2~4分别给出了条件1~5相关变量的变 化曲线。其中左上图为导弹过载变化曲线,右上图 为导弹-目标水平面内运动轨迹,左下图为导弹- 目标垂直面内运动轨迹,右下图为导弹速度偏角、 攻角和转弯角速度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知整个 拦截过程导弹过载变化平缓,导弹飞行稳定,能够 精确击中目标。仿真结果不仅验证了本文设计的 制导律可使导弹快速转弯进行越肩发射攻击,并且还说明该制导律能够适应不同目标速度方向、不 同高差及目标机动等条件下的攻击要求。

本文设计了基于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的空 空导弹越肩发射攻击制导律,并进行了数字仿真验 证,仿真结果说明所设计的越肩发射制导律能够控 制导弹完成越肩发射并攻击导弹侧后方目标,且系 统制导性能良好,能够适应不同条件下的攻击要 求,可用于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制导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曾洪骏,高晓光.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后射的导引方法 [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4,29(5):18-20.

[2]马登武,刘琰,尹刚.空空导弹越肩发射转弯段最优 导引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5):1395 -1398.

[3]谢永强,于翠,郑哲,等.越肩发射式空空导弹初始转 弯段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11(1):81-84.

[4]雷震远,周军.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初制导转弯控制与 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35(1):153-155.

[5]WiseKA,BroyDJ.AgileMissileDynamicsandControl [J].JournalofGuidance,ControlandDynamics,1998,21 (3):441-449.

[6]MenonPK,IragavarapuVR.AdaptiveTechniquesfor MultipleActuatorBlending[R].AIAA98-4494,1998.

[7]张鹏,张金鹏,罗生.空空导弹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 末制导技术研究[J].战术导弹控制技术,2009(2):4- 8.

控性和控制效益降低[5-6]。

本文采用文献[7]的控制指令分配算法,利用 过载误差的大小合理分配控制指令,既可以使导弹 稳定跟踪控制指令,又能提高导弹响应的快速性。

在以上越肩发射攻击制导律设计的基础上,针 对不同发射条件进行了大量仿真,篇幅所限仅列出 典型发射条件(如表1所示)的数字仿真结果,验证 本文所提算法的正确性。

表1中H为导弹发射高度,km;VM,VT分别为 导弹和目标发射速度Ma;,θ,λ分别为目标相对 导弹的方位角、高低角和速度方向角,(°);D为初 始发射距离,km;Ac为目标逃逸机动幅值。目标的 初始位置由初始发射距离和方位角、高低角计算 得到。所选仿真条件包含不同发射高度、不同方位 角和目标速度方向角、不同高差和目标机动等多 种组合情况。

仿真结果统计见表2,表中的dqmax为最大转弯 角速度,转弯时间为从导弹发射至导引头截获目标 的时间。从表2可以看出,导弹在发射后2s内完 成越肩快速转弯,最大攻角在38°以上,最大转弯角速度在70(°)/s以上。

图2~4分别给出了条件1~5相关变量的变 化曲线。其中左上图为导弹过载变化曲线,右上图 为导弹-目标水平面内运动轨迹,左下图为导弹- 目标垂直面内运动轨迹,右下图为导弹速度偏角、 攻角和转弯角速度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知整个 拦截过程导弹过载变化平缓,导弹飞行稳定,能够 精确击中目标。仿真结果不仅验证了本文设计的 制导律可使导弹快速转弯进行越肩发射攻击,并且还说明该制导律能够适应不同目标速度方向、不 同高差及目标机动等条件下的攻击要求。

本文设计了基于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的空 空导弹越肩发射攻击制导律,并进行了数字仿真验 证,仿真结果说明所设计的越肩发射制导律能够控 制导弹完成越肩发射并攻击导弹侧后方目标,且系 统制导性能良好,能够适应不同条件下的攻击要 求,可用于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制导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曾洪骏,高晓光.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后射的导引方法 [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4,29(5):18-20.

[2]马登武,刘琰,尹刚.空空导弹越肩发射转弯段最优 导引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5):1395 -1398.

[3]谢永强,于翠,郑哲,等.越肩发射式空空导弹初始转 弯段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11(1):81-84.

[4]雷震远,周军.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初制导转弯控制与 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35(1):153-155.

[5]WiseKA,BroyDJ.AgileMissileDynamicsandControl [J].JournalofGuidance,ControlandDynamics,1998,21 (3):441-449.

[6]MenonPK,IragavarapuVR.AdaptiveTechniquesfor MultipleActuatorBlending[R].AIAA98-4494,1998.

[7]张鹏,张金鹏,罗生.空空导弹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 末制导技术研究[J].战术导弹控制技术,2009(2):4- 8.

猜你喜欢
空空导弹
拦截空空导弹成新趋势
美国将为F—35战机增加内部武器挂载量
红外偏振成像技术在空空导弹上的应用展望
基于空空导弹的电磁兼容问题仿真研究
基于PIC18单片机的弹载电源控制系统设计
空空导弹供电兼容性测试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