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林

2014-09-24 18:25文青
西藏人文地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土林盆地

文青

很多人说,只有到过阿里,到过札达,到过那些峡谷纵横的边远地带,才会理解为什么古代象雄王国会以“夏琼”(大鹏金翅鸟)为图腾,似乎只有借助“夏琼”的翅膀,阿里那广袤苍凉之地上的深沟险壑才会尽是通途。

一座座泥质的土山,茂密如林海。黄沙与泥石形成褶皱形的肌理,阳光之下,金黄灿烂,如武士的甲胄,僧人的衣袍,我们的行走,则如同在这荒芜而又充满盎然生机的阿里高原上,倾听着竖琴那悠扬的曲调,和大地深处的节奏。

虽说被一般性地冠之为“岩石围绕之地”,但在札达,你所见的土林却远胜于岩石。

如今进出札达和古格一般走三条路:一条是当地人俗称的“老路”,从狮泉河镇出发,沿219国道东行至那木如,然后翻越俗称的老子达坂和儿子达坂进入;一条是常走的“新路”,从219国道巴尔兵站不远处翻越隆嘎拉而抵达;还有一条,是从门士经古如甲木寺、曲龙、东坡、达巴而行进。但无论你从哪条线进出,都必须在浩浩荡荡、鬼斧神工的土林内绕来绕去。

穿行在土林间,为什么土林上一毛不拔,而且有鹅卵石混迹其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仿如集体拜谒神灵的僧侣,或是受人指挥的千军万马,敢死武士?而那些仿如建筑的三角、塔形物,如何有着那么完美的分割形式?甚至连土林上一道道沟壑和 被雨水冲刷的痕迹,都像西藏老人脸上的一道道皱纹?

这种地理景观实在不得不让人好奇与思考。

土林形成的最初门槛

在我个人的视角里,土林更像是符合审美意象的上天的杰作,它们仿如庄严宏伟的庙宇,壁垒森严的碉楼,恢弘高耸的佛塔,极尽奢华的古代宫殿,或者古朴威严的欧式城堡。有的像是万马奔腾、昂首啸天,有些则形同教徒修行、虔诚静坐,天工万象,无可尽数。落日的余晖安然地笼罩土林之上时,蜿蜒的象泉河水,就在这百万年时间里,由风雨、阳光和时光细心雕刻的峡谷中静静流淌,让你宛若置身于一个奇幻无比的世界。但除却风声与静穆,其实你又会觉得这里什么都没有,哪怕就连你对着远方激情呼唤,也会被土林全盘吸收,连一点回声都没有。

科学的说法就显得稍微无趣了,但比较准确。在这套解释系统里,大意是说,札达盆地所在的北喜马拉雅地区,在前寒武纪就沉积了一套砂质和粘土粉砂质、碎屑岩类的建造。到了古生代,这里还处于陆表海的环境,也就是说那里还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但经过晚二叠世运动,札达一带与全喜马拉雅的很多地区都开始抬升露出了海面。早三叠世初,喜马拉雅区又沉陷成了海盆。到了中三叠世与晚三叠世,香孜到霍尔一带,又开始进入半深海沉积环境和深海沉积环境。海水南浅北深,即由香孜到波林逐步变浅。

侏罗世时,涨落的冈底斯山开始隆起,札达一带处于半深海的环境。早白垩世时,这里属于浅海静水环境。到了晚白垩世,海水由深变浅,出现海退,到了末期,札达完全上升成了陆地。

到了第三纪始新世,印度板块同冈底斯陆块发生碰合,由此形成了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第三纪上新世至第四纪早更新世一边断陷,一边接受沉积,形成了厚达800米的河湖相沉积地层——札达群。其中的托林组地层以粉砂质粘土夹粗砂土为,具稳定的水平层,形成了湖相沉积的静水沉积物。

第四纪下更新世札达盆地经过高原剧烈的抬升阶段,加速了南部位于印度境内的萨特累季河的向源侵蚀,进而发展成切穿分水岭与札达盆地相通,湖水迅速外泻,断陷盆地在没有经历较长沼泽化的过程情况下,就很快被形成的象泉河水系取代,从此,湖相沉积变成了河流相堆积。而象泉河的向源侵蚀到达门士附近后,经历巨大的洪水和宽谷段的大面积堆积之后,开始对札达盆地强烈下切和侵蚀,使札达群受到强烈切割,随着一些支流和冲沟的逐步发育,出现了象泉河两岸的土林地貌。

气候和其他条件的持续包装

札达的降水量小,而且一般集中于6到8月份,从而使得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处于干燥状态。全年降雨一般集中于雨季,而雨季的降水又多集中在几次大的降雨里。仅有的几次大雨或暴雨,具有较强的打击作用,将对地面产生击溅侵蚀。平地的击溅使土体分散,同时底土压实,从而减少渗流,增大径流。对于坡面的击溅,将引起坡面物质的不断迁移并产生紊流形成细沟,进而随着侵蚀的加大,成为切沟,有的水动力作用较强形成竖沟,使土林分布区面状洗刷作用和下部线状切割作用异常强烈。

札达盆地的日照时数长,蒸发大,地表渗入条件差,地下含水层富水程度低,地下水埋藏很深,毛细空隙上升高度到达不了地表,因此土林分布区域不仅地表特别干燥,即使在一定深度的土层温度也非常小,增大了土林的固结程度,使用起立的土林不发生重力坍塌,特别是一些高度达到百米以上的土林,得到完好的保护和整体的稳定。

由于干热少雨,土壤中的有机质十分缺乏,因此札达盆地及周边的植被不发育,从而增大了地表受阳光辐射强度,加剧了盆地内的蒸发,这一条件既有利于土林形成,又使土林不会遭受植物根劈破坏而得到完整保持。

此外,象泉河及支流的发育对土林形成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因为仅雨水击溅侵蚀和冲刷作用是不够的,土林高度也会非常有限,有了札达盆地的抬升,加之地表水系的持续切割,在盆地内形成了深度高达数百米的峡谷,其谷坡和谷肩都有利于形成壮观的土林。这也是我国黄土高原既有干旱条件,又有集中降雨的雨水击溅侵蚀,还有厚度和范围非常大的黄土堆积,在黄土高原却形不成土林的主要原因。

古人逐土林而居并成就艺术辉煌

一座座泥质的土山,茂密如林海。黄沙与泥石形成褶皱般肌理,阳光之下,金黄灿烂,如武士的甲胄、僧人的衣袍、高原的竖琴,我们的行走,如在这荒芜而又充满盎然生机的阿里高原上,倾听大地深处的节奏。

我有一位朋友说,只有到过阿里,到过札达,到过那些峡谷纵横的边远地带,才会理解为什么古代象雄王国会以“夏琼”(大鹏金翅鸟)为图腾:“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庄子·逍遥游》。似乎只有借助“夏琼”的翅膀,阿里那广袤苍凉之地上的深沟险壑才会尽是通途。

其实最让人震惊的,还是这土林之中隐藏的大量的洞穴遗址,这些洞穴的中心区,北起曲松,南到达巴、东坡,西至萨让,东到噶尔,包括了象雄的故都穹隆银城以及古格时期最著名的札布让、香孜、多香、达巴、东嘎·皮央、玛囊等众多遗址。究其原因,一是这些难以渗水、直立性很强、挖掘又相对方便的土层,为洞穴提供了好的基础。同时该区域干燥少雨、木材缺乏的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不需木材的洞穴创造了发展契机。

正是这些洞穴,诞生了非常璀璨的佛教文明,众多的石窟秘密呈现在了广袤的土林深处,其精彩的壁画与雕塑,是古人留存下来的艺术瑰宝。那时有让人研究不完的古格王城遗址,有西藏乃至整个中国已知的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东嘎·皮央石窟等等。在近千年的岁月里,它们经历过王朝的盛衰,最后渐渐与身后土黄色的山丘浑然一体,消隐于世外。如今,惊叹于其蜂巢般绵延的建筑群和石窟里精美绝伦的壁画,越来越多的人正试图走近它,领略它蕴含的沧桑与美丽。

另外,在进入札达这绵延不断的土林之地,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沿着“新路”还是“老路”进出,从各处的土林观景台上,均能看到南方一座浑圆如穹顶,矗立在非常平整的一道冰雪平台正中,极似神殿。这座让人印象深刻,当地人称为“依比冈麦”的喜马拉雅山西段的雪山,其真实的身份叫卡美特峰,海拔7756米,位列印度第三高峰,该峰地处中印边境。

在扎达人的说法里,依比冈麦还是古象雄时期著名的祖母守护神山,在其周围子孙一般簇拥着108座雪峰。

落日的余晖中,凝视土林,相对于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自然巨变,象雄与古格故国所经历的风雨,只不过是其中一些小小的化石碎片而已。而远处的喜马拉雅山上,雪峰熠熠生辉,交汇的云彩像是如今的藏族百姓最普遍的白色哈达,在土林磅礴的躯体之下,历史的过去与未来,都同样精彩而神秘。

猜你喜欢
土林盆地
元谋土林
——苍茫大地中的蓬勃绝作
神虚幻境——元谋新华土林
北部湾盆地主要凹陷油气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
南涧打造土林旅游新名片
大同土林:地平线下的奇观
裂谷盆地复杂地温场精细表征方法
二叠盆地Wolfcamp统致密油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大自然的魔力古堡
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
小型断陷带盆地自生自储式油成藏规律——以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