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泽帖

2014-09-24 22:31卢明文
西藏人文地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纺锤毛线围巾

卢明文

古老的技艺

在西藏,最常见的布料是氆氇,这是一种用羊毛制成的布料,而泽帖是一种比氆氇更为精细的羊毛织物。泽帖编织是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独有的一项手工技艺。“泽”即为泽当镇的简称,“帖”是藏语“帖玛”的简称,在汉语里称为“毛哗叽”,正因此,泽帖也被称作“哗叽”。

泽帖在西藏并不像氆氇这样被广泛使用,在氆氇工艺中生产技术难度最大、面料最柔软精细、做工最为复杂。据说,历史上,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泽帖产品极为盛行,并且得到更大发展,从这个历史时期开始,泽帖产品成为西藏历代高僧及达官贵人用来制作服饰的专用贡品面料。

而泽帖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文成公主进藏时期。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来藏和亲,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这位聪慧的公主和她的随从把中原地区先进的农技、医药、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文化和技艺陆续传播到雪域高原。泽帖的前身藏氆氇就是那时兴起的。随着时间的演变,藏氆氇工艺日渐成熟,编织所用的线由粗变细、质地由厚变薄,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泽帖纺织工艺。

因其供应使用的范围有限,在西藏的生产范围也仅限于泽当镇,因此泽帖的编织技术、原材料配方一度失传。如今,这项有着千年历史的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在贡日山脚下,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汇集泽当的泽帖编织老艺人,为其传承做着自己的努力。

飞扬的毛线

泽当镇老居委会的一幢二层楼房和还算宽敞的院子,就是成立于2008年5月的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厂房。这里有专门的库房存放制作泽帖的原料。

泽帖之所以不同于普通氆氇,能够成为最高档的一种布料,首先就在于其原料选择相当考究。据合作社的负责人巴桑介绍,普通编织氆氇需要一年生的绵羊毛,这种被称为“库鲁”的羊毛已经是非常好的了,用来编织氆氇和毛毯,还要从中精心挑选出来羊后颈及背部最精细的部分才是编织泽帖所用的羊毛,他用手捧起身旁麻袋中的细腻羊绒:“这是羊后颈部位的绒毛,是羊身上质量最好的绒毛,一头羊身上平均只能出0.8两。泽帖就是用这种手感最好、最精细、最软和的羊绒做成的。”由此制成的泽帖比普通氆氇要轻薄细腻得多,保暖功效却更强劲。而一匹20米的成品泽帖大约需要7.5公斤这样的羊毛。

此外,巴桑告诉我们,完成一匹成品泽帖需要经过17道工序,繁复的步骤也决定了泽帖的精致程度。

泽帖的纺织技术主要采用手工编织,其编织的方法是藏族传统的经纬线编织法。这是从西藏古代就一直沿用下来的古老方法。氆氇、邦典等藏式传统织物,大都采用这样的编织技术。

在合作社其中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手工作坊里,各种古老的编织设备一应俱全。这些泽帖编织工具和制作工艺的历史非常悠久,全都靠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才保留至今。

在泽帖的编织流程中,捻线是最基础的一道工序,这是一个技术活,除了要掌握所需羊毛的比例外,还要注重捻线时的方向。负责捻线的索朗曲吉老人今年已经79岁。老人熟练的手艺是在15岁时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从前,为了生计,索朗曲吉一家人都会在农闲时把羊毛捻成毛线,拿去卖钱补贴家用。如今,索朗曲吉老人从事的捻线工作还有另一重意义,那就是进行教学,对年轻工人进行指点,将这一传统手艺不断传承下去。雪白的羊毛在老人饱经风霜的黝黑手指间穿过,飞速旋转间就变成了一根细细的毛线。

毛线捻好之后,就进入合线的工序,在合作社里负责合线的是今年82岁的边宗老人和她的徒弟格桑卓嘎。合线用的工具是一种叫做“久森”(音译)的纺锤,走进合作社的手工作坊,这种纺锤最是引人注目,只见五根长长的细线从房梁垂下,每条线的另一头都挂着一个纺锤。这是泽帖编织独有的一种工具。而合线则是整个泽帖编织过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项技术,要用“久森”这种独特的纺锤将两条细如蚕丝的精细毛线经纬交错合成一条。合线时需要经纬两条线,先准备好一条经线,纬线与经线要进行逆方向的缠绕,两条线才能合成一条可用于纺织的毛线。

边宗老人坐在这些纺锤前面,按顺序搓转着它们,手法非常娴熟。这些纺锤发出“呜呜”的声音,迅速旋转着,而制作泽帖的经纬线就在这样的有序转动中,完成合线。

线合好了,接下来就是织布了,泽帖的织法与氆氇的织法大体相同。但也有一些技巧上的区别。织布用的工具名叫“森郭”(音译),据负责织布的工人达瓦扎西介绍,织布同样是经纬编织,织布的框架都是用细钢针撑起来的,织氆氇只需要70根钢针,而织泽帖少则要用200根,多则甚至要用到800根,其精细程度可见一斑。精细的羊毛线在达瓦扎西的手中仿佛一道道银色光芒,飞速地经纬交织着,极具观赏性。他们在编织一种古老的布料,同时也是在编织一个崭新的希望。

染色0.01厘米的泽贴

经过不断重复地编织,一匹成品泽帖新鲜出炉。你能想象它的厚度只有0.01厘米吗?然而就是如此轻薄的泽帖却具有极佳的保暖功效。由于是经纬线编织而成,泽帖的纹路非常清晰,具有质地柔软、持久耐用、冬暖夏凉、清洗不变形等特性。

一匹本色的泽帖可以用来制作藏装、披肩、围巾、背包以及各种具有西藏特色的民族饰品。在合作社里,一匹成品泽帖有着太多的变身空间,

在一间厂房内,两口半圆柱型的硕大铁锅在简易的柴火灶上沸腾着。滚烫的水中煮着的是按一定比例调好的染料,仓木卓玛和她的学徒古桑正在为泽帖制作的围巾染色,据了解整个合作社里目前只有她们两个人掌握染色的技术。在染色的过程中,她们不时用木棍将泽帖轻轻翻动,并高高挑起,检查上色的均匀程度。开锅后大约半个小时,泽帖就被分别染成了蓝、红、粉三种颜色的围巾。

院子里,仓木卓玛和古桑正在将染好颜色的围巾用清水不断冲洗;厂房里,女工巴珠正在用“佳斜”和“龊子”(音译)两种工具为已经做好的披肩和围巾起毛。所谓起毛,就是利用机械作用将织物表面均匀拉出一层绒毛或长毛,使织物松厚柔软,增强保暖性和耐磨性,使编织的纹路隐蔽起来,令花型图案更加柔和优美。这同样是纯毛织物整理中一道很重要的工序。

完成第一道染色工序的围巾被清洗干净后,就进入到扎染工序。工人们要用绳子将一条围巾随性地捆扎出二十多个犄角来。捆扎好的围巾看上去就像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小独角兽,又像是小女孩头上扎起的一堆小辫子,俏皮可爱。接下来,“多角兽”们要继续接受溶有染料的沸水的洗礼,只不过这次要染的颜色是有别于它们本来已经染好的颜色的。

同样也要不断地搅拌捞起,同样也是半个小时的时间,当“多角兽”的犄角被解开时,让人惊叹的一幕出现了——围巾上被扎染出一块块随意自然却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花型。晾晒在院子里的一条条围巾,在风中潇洒飘逸着,仿佛一朵朵斑斓的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

由于泽帖的用料考究,制作工艺复杂,以其为原料加工出来的各类服饰价格也足以称得上不菲了。这样的一条围巾要卖到600多元,一条披肩则要1400多元,而他们手工制作的藏装最便宜的两三千元一套,贵的则要上万元,卖得最好的则是五六千元的档次。从前作为贡品的泽帖在今天依然以其上乘的质量、精巧的工艺深受人们青睐。流传千年的古老技艺也得以欣欣向荣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纺锤毛线围巾
毛线绕呀绕
你懂毛线的快乐
毛线大改造
蓝围巾
睡眠纺锤波的异常改变:文献综述
围上围巾围住爱
一条围巾,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