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扣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的良性互动。师生只要在彼此尊重中实施语文的教与学活动,就能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就能翱翔在阅读的蓝天下。
一、牵住规律牛鼻子
学生的心智发育水平总会呈现出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所以,什么样的年龄阶段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活动,总有一定的特定性。整体上,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优于抽象思维的能力,学生阅读浅显的叙述性作品会比较轻松,而那些辩证思维较强的作品则常常使他们力不从心。
例如,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一文,学生能够借助资源,大体读懂文本的基本意义,能够感知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能够通过反复诵读再造“环滁皆山也”的幽美意境。倘若让他们深层次辨析欧阳修之“乐”的内涵,他们至多了解乐禽鸟之乐、山水之乐、与民同乐,却无法理解“乐”中藏“悲”的意蕴。因为要理解这一层,必须进一步探察欧阳修的心灵世界,审视其生平,触摸其思想情感的发展轨迹,甚至要与《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这样的研究性学习需要一系列抽象的思维活动,很显然不是初中学生所能胜任的。对此,老师就不必强求他们一定能够宛如专家式的解读,这就是遵循认知规律。
另外,语文自身的规律也在约束着教学的规律。语文的规律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按照本学科的特点来实施教学,从传统讲授到教和学的互动,再到对话,就是语文教学不断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生动体现。
如今,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已成为语文人的共识。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和基础学科,呈现出极强的人文性,时时刻刻存在于学生人生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必须站在思想的制高点上,手握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阅读规律,只有遵循规律的语文教育才是人道的、有效的。值得补充的是,尊重既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平等态度和成长规律的认同,更是最大程度的教育担当。
二、满足需求金袋子
笔者曾对学生的阅读需求做过一次调查,不少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更偏爱那些动漫、电视剧、故事类纸质读物,八、九年级的相当数量的学生喜爱言情小说。市场上那些品位并不高的武侠、言情类小说似乎大受欢迎。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偏爱文学类书籍。这说明现行教材的编者意图并不能完全吻合和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但是,作为语文老师也不能纵容学生去读浅显平俗之作,还必须运用经典文化濡染学生。
为此,语文老师要树立尊重意识,投其所好,引领学生阅读优秀的动漫作品、电视剧以及娱乐性作品,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当今媒体技术日益发达,读图时代已经来临。不过,读图终究不能代替纸质阅读,因为它无法拓展想象的空间,无法引发更深远的思考,也不利于做读书笔记,更不能有效地形成持久的影响力。语文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入这些作品,用以调剂阅读口味,培养阅读兴趣,但是最终一定要切实引导到经典阅读上来。
怎样引导学生去真正的阅读呢?比较策略值得一试。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曾利用《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片段,成功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热情。首先让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然后再独立阅读纸质文字,交流感受。如鲁智深出场后,按下播放键,让学生描述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形成文字。师插问:施耐庵是怎样描述的?你的描述与之有什么不同?杨志会像鲁智深一样倒拔垂杨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比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体会到了小说形神兼备的描绘艺术,体会到了鲁智深的侠义性格。自然,对纸质阅读的需求就会强烈起来。
除比较策略者外,还可运用个性化策略。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个性会产生不同的阅读需求。语文老师不妨因势利导,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持续的需求,进而做到学有专攻。
例如,一位学生因为家中收藏玉镯,所以对玉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此,笔者就有意识地提醒她阅读有关书籍,提高赏玉、悟玉的品位。后来,她在一次考试中,恰好选中了这个素材,自然就点燃了她写作的激情,从说玉到说人生,从叙述鲜有少闻的玉镯故事到描绘每一类玉镯的美妙绝伦,再到书写人性优劣、人生的恩宠荣辱之感,从容不迫。作品读起来使人不仅倍感典雅洗练、清丽空灵,又真挚自然、亲切随和,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可见,教师可因材施教,有意识地量身打造,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
三、开拓体验情意场
阅读不是冰冷的文字摄入,而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毫无疑问,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关注点来安排阅读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课堂对话的流程是从学生到学生,从学生到老师,而不是从老师到学生的单线运动。它是一个反馈式的活动,它应当借助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与寻求解决为基本的途径,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阅读共鸣。否则,一切阅读形式都必将打上灌输思想的标签,进而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需求,致使阅读教学低效。
所以,正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在学习九年级教材中《孔乙己》一文时,笔者完全放手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疑惑,寻求解决,满足阅读需求。从回馈看,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3~6个问题,而且从对比看,这些问题均不是来自相关的资料。从这些问题可以窥见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阅读状态,发现共同的问题,找到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契合点。更令人欣慰的是,由于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需求,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就被空前地激发起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畅所欲言,课堂就不会只是少数学生的舞台。学习这一课虽然用了四个课时,但却帮助他们找到了阅读主人翁的地位,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交融,情感得到释放。由于教师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的激情和感悟同步展开,教师在这次阅读活动中就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尊重的情意场。
尊重是语文教师必须坚守的教育原则。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只有尊重才能真正成为给予学生的最为人性化的正能量,才能为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提供种种可能。如果不能尊重学生,就意味着扼杀学生的个性,压制学生的心理,戕害学生的生命,自然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语文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