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扬
[摘要]访问是电视纪实节目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彰显了节目的真实性。本文从构成要素、故事架构、技术创作和制作流程四个维度来研究访问的成果在电视纪实节目中的最终呈现。从这四个维度来看访问在电视纪实节目中的呈现形态有助于全面深刻的认识访问在整个节目制作中地位和作用,并对访问的方法有系统的把握。
[关键词]构成要素 故事架构 技术创作 制作流程
全球化推动世界电视节目的类型日新月异,在中国,各电视台竞争激烈,不断上马新的节目来满足受众的需求。目前,国内对于电视节目类型的划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从电视节目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电视节目分成虚构和纪实两大类。电视纪实类节目是以真实的事件、场景、人物、情感为基础,如实记录,进而形成节目。而电视虚构类节目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虚构,对现实生活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从而具备审美性的节目类型。按照这一分类标准,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电视新闻节目、电视访谈节目、电视真人秀、电视娱乐纪实节目、电视服务节目、真人秀纪录片等都属于电视纪实节目的范畴。在电视纪实节目中,人物访问特别重要,因为它彰显了节目的真实性。本文从构成要素、故事架构、技术创作和制作流程四个维度来研究访问的成果在电视纪实节目中的最终呈现。
一、构成要素
采访在专题片、纪录片或真人秀等节目中不可或缺,但对于任何一个电视节目来说,单纯的访问都不能独立成片。电视纪实节目的构成要素有:访问元素、解说词、情绪性的段落、叙事性的段落、资料性的内容、记录式的段落等等。访问元素需要和其他的元素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对人物的解读和事件的剖析。情绪性的段落是为展示人物的情绪而拍摄的一组镜头,比如踱步、沉思等;叙事性的段落是构成影片的故事段落;资料性的内容包括照片、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等;记录式的段落指记录有人物参与的工作场景、生活场景的段落;解说词在电视节目中居于重要地位。它是节目中各要素之间的经络,将各要素组织串连,编织成体。解说词可以将访问与画面衔接在一起,使其形成完整、连贯的整期节目。
不同的节目,解说词和采访在其中的比重和地位不同,因而,解说词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于《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纪录片来说,解说词是全片的主导;而对于《面对面》这样的访谈类纪实节目来说,从影像的类型上,访问则居于主体地位,解说词起辅助作用,所有附属的影像都由解说串连。影像之间深层次的关系衍变为解说与采访的关系。所以,解说与采访的关系最为重要。当采访是主体时,解说则是客体。解说推动影片的前进。诸如在关于新闻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节目中,除采访的内容本身,我们还需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阐述;对人物的身份进行介绍;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刻画等等。这些大多需要借助解说词来完成。在制作前期,核心问题集中于采访与这些元素的配合;而在制作后期,我们需要解决的则是这些元素和解说词的配合。
在节目制作的前期,一般需要制定一个提示性的大纲,节目组根据大纲开始拍摄。待采访和画面都拍摄完成,制作进入后期,就可以开始写解说词了。大体上,解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说明性的解说。说明性的解说就是对人物、背景等情况的介绍,并进一步说明人物和新闻事件之间的关系。这种解说的标准就是客观真实,没有其余的要求;二是推进式的解说。这类解说推动采访层层深入,引领叙事的发展,将各元素勾连起来,在整个故事结构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三是评论性的解说。
这类解说往往是对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所进行的解读性解说。它能够表达独立的观点和思考。这类解说词首先是质疑的。它能够对采访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解读,强化某些观点,或进行独立的判断。与说明性和起勾连作用的解说词不同,评论性的解说词包含记者的独立思考,代表着记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当这种解读被插入到段落与段落之间,它就在深层次上引导片子的进展,使片子对事件或人物的挖掘更加深入,使节目更具思想性。最后,在全篇的结尾,则要有个总结性的解读。这个解读可以是开放式也可以是封闭式的。比如在没有现行的法律制度作为依据的时候,电视纪实节目结尾没有结论,只是想引起人们思考,这个时候可以用开放式的解读。面对已经有定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比如罪犯已经被定罪,那可以采用封闭式的解读,并分析造成犯罪的原因。
二、故事架构
做节目就是讲故事。在故事的架构过程中,铺垫、反差、困境、人物选择、悬念、细节都是其关键词。访问和解说词等一系列元素共同营造这些关键词所代表的气氛。虽然访问的对象是人,但节目描述的则是事件。既然是叙事,就需要选择在哪个环节上用劲,把哪个情节再往前推一下。
美国好莱坞研究的观众的收视心理、视觉刺激、听觉敏感度、肾上腺素分泌、疲劳度与兴奋度的最适宜交织频率等等,在影片开头的三分钟就用悬念、困境等种种手段抓住观众,然后用每三分钟一个变化,每五分钟一个高潮的要求来架构故事。这些好莱坞的研究现在已经被世界所借鉴。
在国内电视纪实节目中,仍以《面对面》为例,它的采访是有逻辑的,其中也有悬念和推进。通过采访的提问,它将人物或事件层层剖析,使观众从外围慢慢接近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越来越深入接近本质。《面对面》针对的是重大新闻事件的核心人物。它的采访其实是在求证并证实或证伪某些猜想,其目的是使观众对事件更加明晰。在前期采访的大量问题中,一个问题会牵引出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问题群。问题群又构成一个个的小故事块。每个故事块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而这些核心问题是在采访前设计提问的时候就预先策划的。围绕着这些核心问题,小问题和细节方面的问题才得以展开。
上述这些方面形成对一个人物或者一个新闻焦点事件的解读。因为采访的问题之间是有逻辑的,所以,编辑中同样要注意逻辑。面对如此多的素材,后期编辑也需要一个核心,整理出其逻辑顺序。因此,叙事的顺序方式、怎样选取叙事的切入点便是后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与采访时问题的设置类似,后期编辑也需要理出一个圆心。它可以是新闻事件中的某件小事,也可以是某个人物。自圆心铺陈开,会出现一些小故事。但并非所有的小故事都可用于节目中。这些小故事的选取需要符合逻辑。故事之间是否构成了递进关系;哪个故事负荷的压力更大;故事要讲到什么程度;用多长时间去表现等等,都是后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诸多选择中,用墨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记者的态度。记者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编辑需要着力突出的地方。这种着力点一定是人物或事件的核心。它代表了编辑的判断力。在所在的判断中,价值判断是关键。因而,并非所有的着力点均平均用力。endprint
三、技术创作
从技术创作层面来说,用光、音效是其关键点。
1.用光的总原则是“不刻意”。
刻意用光会影响观众对采访本身的关注。访问主要的用光区域是人和背景。用光要求照度足够,自然不刻意,太刻意就会影响观众对采访的关注。
首先是对人的用光。第一是人的肤色需要正常还原。照度要够,采访的时候摄像的主要景别是近景,观众关注的主要区域是人的面部。因此,人的面部肤色需要正常还原。而面部里最重要的是眼睛。眼部需要有眼神光。眼睛如果是黑死的,人就显得没有生气。这时我们需要打一点光,使眼睛里有一个亮点。眼神里高光点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打动观众的内心,助推情绪走高。然后是对背景的用光。也要求照度足够。背景光的色调可分为两种,即冷调和暖调。用蓝调子还是黄调子。就色彩而言,中国人的皮肤是黄色的,因而人脸始终是偏暖的色调。背景用暖还是用冷,除了美观上的考虑,冷暖还会向观众传达一种情绪。如果节目希望让观众看到这个谈话是在很冷静、很理性的状态下完成的,那后期制作就可以把它设计成冷调子。冷调给人以理性、刚毅的感觉。
反之,如果这个节目的主题是要表达社会人文关怀,那么后期就可以把光设计为暖调子,使它能贴合整片的情绪,并完整地传达给观众。从色彩上来说,人脸始终是偏暖的色调,因为中国人的皮肤是黄色的,看起来画面属于暖调的,暖色系的。对背景和人的用光是用反差还是同一色调,需要根据内容来选择。其次,用光需注意高调和低调。高调就是把光打亮。不论是冷是暖,背景光都可以调得很亮。即使是灰白,也可以调成很亮的灰白。亮就是光明,会给人以积极、活跃的感觉;而暗则会带来压抑、理性和冷静。或明亮或灰暗,需和冷暖调配合使用。
其次是背景的用光。一般情况下,为了突出采访人物,背景不能做得太实,或过于刻意。虚实以背景不干扰观众对采访的长时间关注为标准。就人的视线感觉而言,观众不能被背景的景物干扰了他对人物的注意力。因为我们要突出的是人,不是景。在访问中,画面很少有变化。当观众的视线长时间被采访者占据的时候,背景的一点点干扰都会吸引观众注意力,使观众的视线转移。这会大大影响节目效果。所以,不管是现场的摆设或者用光,都不需要刻意。一旦刻意,就会影响观众对人物的关注。
简言之,不干扰就是用光虚实的原则。即便是我们想要强调背景里面的某个元素和采访人物的身份、故事有关联,我们也不应在采访的时候做过多的强调,而是应该把这些拿出来单独拍,否则会让节目进程不够流畅和自然,会使观众觉得很刻意。
因此,在以人物采访为主的节目中,为了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背景应该做到足够虚。足够虚不是完全模糊,而是指让观众只能看见轮廓。从而达到背景不抢镜的效果。
2.音效、音乐和同期声的处理。
同期声不是采访的声音,而是现场环境的声音或者在工作环境下旁边人说话的声音。对于《面对面》这种新闻专题,同期声是非常重要的。拍摄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小片里,都要有真实的同期声记录。同期声应该贯穿全篇。音乐音效在采访类节目中不宜过多。音效和音乐是放在情绪性的段落上,即放在闲笔上。有些段落看起来是与人物无关的一组影像,是情绪段落,起到抒情的作用。这种段落的目的是让观众冷静下来,跳出片子,倾听创造者对新闻事件的判断。那么,这些无解说的段落就需要靠音乐和音效来完成主观情绪的传递。
四、制作流程
从节目制作的流程来说,首先是做判断,判断哪些素材可以用,哪些采访需要舍弃;然后就是写稿,写稿的重点就是写解说;接着就是配音,这时候编导需要告诉配音员要用什么样的情绪,配音的情绪情感必须同编导希望表达的情感一致;下一步就进入非线性编辑阶段,上载素材,然后对着稿子初编,把配音导上去,一段一段编辑;再下一步是精编:这个时候需要进行节奏控制。节目节奏主要分为两种:段落和段落之间的节奏以及段落内的节奏。段落内和段落间构成影片基本的结构。
控制段落和段落间的节奏的办法就是一张一弛,比如在节目中采访构成一个节奏,关于被采访者故事回述的小片构成一个节奏。编导要分配采访段落多长时间,故事段落又要用多久。还要考虑要用多长时间让观众紧张起来,多长时间让观众冷静思考,做到张弛有度。段落内的节奏控制标准就是以编导希望整体上给观众的感受为准。比如故事回述,编导想传递给观众的情绪就构成小片节奏的标准。紧张还是舒缓?冷静还是热烈?紧张情绪需要剪辑率高的2秒或者3秒的连续镜头构成段落。同时传递给观众什么样的情绪就构成了段落的情绪。
对于采访来说,采访者的话必须说完,采访构成的段落本身没有太强的结构可言,因为在前期采访的时候重要的是把采访者的内容挖完,而不是在采访时为后期控制节奏。后面一步就是卡时长:当所有的情绪节奏都没问题了,需要按节目播出规定来卡时长。这里面通常有三种情况:如果超太多了,编导就需要拿段落内容,拿完之后要看整片的核心和导向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价值取向的解读,节奏如果乱了就要调节奏,然后全篇统一看一看,节目观点是否传递得流畅。如果超得不多,编导就要重新审查采访可不可以缩短,可不可以更精炼。解说可不可以更精炼,之后还要通篇捋一下。如果时间不够,编导可以围绕某一个点再说一下,再往深走一点,再补一点细节。接着是整片调色,调色能让节目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实际操作中REDONE的4K画质和达芬奇调色配合能达到电影般的视觉效果。后面是合成音乐音效,片头、片尾字幕、唱词、人名性字幕条、说明性字幕条、角标、片花的节目包装;最后是审片修改和下载播出带非线输出阶段。
每一部电视纪实节目成品,都可以用上述的四重维度来分析,从而能深刻认识访问在整个节目制作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把握访问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鑫 张绍刚:《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徐舫州 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