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5井长替空段补挤水泥固井实践与认识

2014-09-23 19:30田常铭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4年7期

田常铭

摘要:针对长替空段,文章预选了三种补注、补挤水泥方案。由于环空出现“桥堵”,分别采用封隔器、光钻杆等管串结构以注、挤水泥的方式逐段封堵。实践表明,对长替空井段挤水泥需避开“桥堵”点;封堵高压层应选择密闭挤水泥、蹩压候凝方式;地层吸水能力差,则需采用桥塞挤水泥工艺。

关键词:固井事故;套管射孔;挤水泥

中图分类号:TE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0-0159-02

油气井固井时长井段替空将导致油、气、水层漏封,影响勘探开发进程。从统计资料看,每年约有1%±的井出现固井注水泥替空,但多数井替空量较小,漏封井段短,挤水泥成功率较高,固井质量得以补救。T25井Φ139.7 mm油层套管固井时,因现场失误,导致大量替空,近千米地层漏封,油气水层段裸露。为此,首次采取长井段分段挤水泥补救。

1固井替空情况

T25井Φ215.9 mm井眼完钻井深3 516 m,Φ139.7 mm套管下深3 514 m,设计水泥封固段2 500~3 514 m。固井时,注水泥50 t;替井浆39 m3,碰压1 m3后压力由8 MPa上升至15 MPa;继续加压使封隔器座封时,由于指挥、操作失误,多替约20 m3,水泥上返至井段1 500~2 555 m,而设计应封井段2 555~3 501 m无水泥,油层裸露。

2补挤水泥方案

2.1全井段补挤水泥

先确定工程孔的位置,以尽量多封为原则;射上下孔;下封隔器至上孔以下10 m左右的套管本体上。如能建立循环,则进入挤水泥作业。接下承留器至下孔以上10 m处;注水泥浆;替浆;提松管柱、充分循环,将上孔返出的水泥浆返出井口;起钻,候凝。再下挤水泥管串至上孔位置对上孔挤注水泥封堵;候凝;探钻水泥塞后,进行质量检测。

2.2油层井段补挤水泥

如果上、下孔不能建立循环,则在油层和水层之间选择适当位置补射中孔,与上孔建立循环,对油层段进行封固。

2.3油水层间补挤水泥

如果上、中孔不能建立循环,而中、下孔畅通,则在中、下孔间挤注水泥,封堵高压盐水层,或者在中孔处强行向环空补挤水泥,以封隔油、水层。

3现场施工

3.1射工程孔及验通

分别对井段3 000~3 002 m(“上孔”)、3 428~3 430 m(“下孔”)的套管射孔。下入验通管柱,管串结构为ϕ73 mm球座+ϕ73 mm油管1根+ϕ106 mm节流器+江453封隔器(ϕ114 mm)+ϕ114 mm水力锚+下部连通阀(ϕ89 mm)+ϕ105 mm变扣接头+ϕ73 mm钻杆,对“上孔”与“下孔”之间的环空蹩压验通;蹩压33 MPa不通。

再对井段3 330~3332 m(“中孔”)的套管射孔。下入验通管柱,对“上孔”与“中孔”之间的环空蹩压验通;蹩压35 MPa不通。改变封隔器位置再次下入验通管柱,对“中孔”与“下孔”之间的环空蹩压,蹩压25 MPa环空通;循环排量0.45 m3/min,泵压14 MPa。

因此,只能对中、下孔间的井段进行挤水泥封固。

3.2第一次注水泥施工

目的是封固高压盐水层。注水泥管串下深3 418.11 m,封隔器位置3 416.22~3 417.72 m;管串结构为ϕ94 mm球座+ϕ93 mm单向流通阀+封隔器(ϕ114 mm卡瓦牙+ϕ115 mm胶筒+ϕ114 mm水力锚)+ϕ95 mm安全接头+ϕ105 mm变扣接头+ϕ73 mm钻杆。

蹩压4次,压力由10 MPa渐次增加到25 MPa,封隔器座封并建立循环,排量0.4 m3/min,循环压力12 MPa。

注三峡D级水泥4 t(水泥浆密度平均密度1.95 g/cm3),注水泥排量0.28 m3/min,压力12 MPa;替浆,泵压16 MPa,排量0.37 m3/min,替量6.9 m3;起钻;循环;候凝。

实探上塞井段3 330.34~3 349.4 m,表明“中孔”有水泥浆返出;下塞井段3 397.06~3 415.5 m,表明未替空。声幅检测,未见水泥环,分析为高压水层存在导致窜槽。

3.3第二次挤水泥施工

对“上孔”和“中孔”同时挤水泥封堵。为避免“插旗杆”,将水泥塞长度控制在300 m左右。下27/8"钻杆至井深3 188.61 m。测地层吸水,加压25 MPa,试挤15 min,共挤入盐水2 m3。注水泥浆3 m3,水泥浆密度平均1.91 g/cm3;替泥浆6.18 m3;起钻至井深2 747.86 m。水泥浆位置2 929.32~3 188.61 m。挤入盐水4.1 m3。蹩压、候凝。

实探表明井段2987.13-3029.5 m为水泥塞段;井段3 029.5~

3 415 m为混浆段。声幅检测,“上孔”附近的井段2 842~3 020 m有间断水泥环存在,封固合格的水泥段累长50 m;“中孔”附近无水泥浆进入迹象。用密度1.28 g/cm3,的井浆对套管试压不合格。

3.4第三次挤水泥施工

鉴于试压稳不住,决定对“中孔”再挤水泥封堵、封隔油气层。

下27/8"钻杆至井深3 348.72 m。注水泥浆2.5 m3,水泥浆密度平均1.90 g/cm3;替浆6.61 m3;水泥浆位置3 132.63~3 348.72 m;起钻至井深2 919.54 m;加压27 MPa,挤井浆3 m3;蹩压、候凝;放压时反吐0.75 m3。

实探水泥塞段3 155.13~3 415 m。声幅检测曲线特征与挤水泥前相近,表明无水泥浆进入环空。

4结论与认识

4.1环空通畅是长井段挤注水泥补救成功的关键

资料显示,上、下孔之间声幅值在30~80%,平均60%,固井质量差-无水泥胶结;但高压验窜时环空不畅通,导致全井段补挤水泥作业无法实施。该井从完井固井到射孔验窜历时10 d,经长时间浸泡后水化剥落的岩块在环空堆积形成“桥堵”,同时完井固井时,残余水泥浆在环空沉淀聚集也能形成“桥堵”。因此环空补挤水泥时,尽量缩短准备时间;对长替空井段挤水泥,需避开所有的“桥堵”点(声幅值小于50%的点)。

4.2对存在高压层的井段,常规注水泥易造成窜槽

该井对井段3 332~3 428 m间高压盐水层进行封固时,尽管前期进行了压稳处理,但由于封固段短,水泥浆量少,常规注水泥、开井式候凝方式很难防止高压盐水的窜槽。封堵高压盐水层应选择密闭挤水泥、蹩压候凝方式。

4.3地层的吸水量决定了对工程孔的封堵效果

该井对工程孔封堵时,加压25 MPa测得地层吸水能力为8 m3/h;采用光钻杆挤水泥,在“上孔”附近获得了累计50 m封固合格段的效果。对高压盐水层封堵时,加压27 MPa测得地层吸水能力为5 m3/h;采用光钻杆挤水泥,蹩压候凝,无水泥进入环空。两次施工对比表明,地层吸水能力大,即使采用光钻杆挤水泥对工程孔的封堵效果也好;反之,效果就差,需采用桥塞挤水泥工艺。

参考文献:

[1] 刘汝山,曾义金.钻井井下复杂问题预防与处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2] Q/SY TZ0140-2005,注水泥塞作业规程[S].

[3] 陈建党.超深井挤水泥封窜工艺技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2).

[4] 张成江.挤水泥作业“插旗杆”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内江科技,2010,(1).

[5] 鲜明,李然,廖长平,等.桥塞挤水泥工艺在塔里木油田的应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