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兴娟
摘 要 《植物基础》课,作为植物工程系的基础学科有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如生态学、植物生长环境、植保等课程的基础,只有学好植物基础这门课程,才能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下铺垫。该课程需要学生记忆的抽象内容较多,枯燥背诵记忆会使学生心生厌恶,甚至对整个专业的学习产生反感;相反,如果把这些知识和实验、实践课配合起来教学,使理论联系实践来加深理解和记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职业技术;植物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152-3
农业是国家之本,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化的发展日趋白炙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明显,农业方面更是如此,不能再是以往的只要有力气就能种田的状态,而是转为对科技和技能迫切的需求,农校作为技能型人才输出基地的高等职业学校,对此肩负不可忽略的责任。
《植物与植物生理》[1],首先,作为植物工程系的基础学科有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在此之前学生或多或少接触或认识一些植物,甚至能详细地知道哪些是什么名字、怎样去种植,但缺少一个系统的认知,通过对植物基础的学习,学生对植物学就会有一个全面的、全新的认识,同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其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其次,该课程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如生态学、植物生长环境、植保等课程的基础,只有学好植物基础这门课程,才能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下铺垫;该课程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两大部分,解剖学中包涵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解剖,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分类学中涵盖了低等到高等植物的科、属、种,甚至是亚种的分类。如此重要的课程需要学生记忆的抽象内容较多,枯燥背诵记忆会使学生心生厌恶,甚至对整个专业的学习产生反感;相反,如果把这些知识和实验、实践课配合起来教学,使理论联系实践来加深理解和记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江苏省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对植物基础教学的改革,一改以往以老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死板教学。
1 《植物基础》实验、实践课现行教学改革的优点
1.1 《植物基础》实验、实践课在整个课程中的比例加大
在植物课的课程设置中,提高实验、实践课的所占比例。实践课的增多,使学生更多的在实验室或自然环境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在理论教学中应用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可是也不能百分之百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即使学生有兴趣学了,但很快又会忘掉,而在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后若及时的给学生开展实验或实践课,那么学生的记忆很快又回来了,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1.2 实训地点的增加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已有百年历史,之前又以农业教育为主,才称为农校,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利用该校的资源优势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实践机会;为了让学生能够仔细观察每一种植物的生长状态、习性、特点,又开启了校外的实习基地,丰富学生对生物群落的认知,为生态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该校还专门配备了校车,方便了学生外出实习,当天去当天回来,既方便了出行,又保证了安全。
1.3 专业实践教材的编写
江苏省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李慧主任不辞辛苦,亲自编写了一本适合该校技能型人才培育的教科书《常见杂草识别及防除原色图谱》[2],图文并茂,并且选择的图片尽可能是学生平常能见到的原型,不仅包含了草本植物的科、属、种及其形态特征,还包涵了其生长特性及作为杂草的防治,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植保知识,专门针对该校新生初学专业课又没有基础的情形。
1.4 实验课坚持少讲多练
在学生的实验课上更是坚持少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技能训练机会,每次实验课,任课教师只讲本次实验的关键,提示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时间一般不超过15 min,把剩余的时间留给学生,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其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植物的生长、繁殖、培育和作用等,做到印象深刻,让学生的知识更接近实际,也为学生将来深入社会进行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验、实践课存在的弊端
2.1 实习时间安排欠妥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实习时间大多安排在学期末,也就是在6月底,虽说这个时期植物生长旺盛,一些根、茎、叶以及花都生长出来,但是作为作物的1个标识,“果实”却没有长出来。
2.2 实习实践较短
由于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自我保护意识缺乏。所以,出于人身安全考虑,不能像大学生那样利用一段时间如一个星期或半个月,带着学生出去系统的实训,亲身体会大自然,也不能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2.3 实验器材的缺乏
很多实验器材都已老旧,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实验室较少,不能如期的安排实验课,需要调整;显微镜看不清楚,或有斑点;实验器具不能做到人手一件,需要几个人甚至一组一件,使用时有混乱感等等
2.4 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外出实训的考核评定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各方面表现的综合评价,往往以学生认识植物的种类多少和标本的制作质量来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并且随机性较大,所以,学生的意见也较大。
3 相关解决对策
3.1 实习时间的安排
实习时间的安排最好能分为2次,一次在6月底,一次在9月初。这两次的季节最是植物生长旺盛时期。6月,植物的花叶大多数已经长成,适合学生的形态辨别;9月,植物果实已生长成熟,叶、花和果实是辨别植物的形态学重要特征,这两个季节的实习安排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对植物基础的学习。
3.2 实习时长
基于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都较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外出对于他们来说更兴奋,嬉闹是他们的天性。所以,为了不剥夺他们的天性,又能更好的安全学习,多安排校内实习,采取增加经费,多开辟校内实习基地,引进一些新品种植物,如热带的或国外进口的植物,让学生在校内学习,既保证安全又学到新知识。
3.3 实验器材的更新
多增加实验室拨款,可以申请相关经费补助,将老旧的实验器材逐批更换为先进的实验器材,同时做到专人保管,登记使用,责任到人,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使用公共器材的责任心,也促进学生对器材的爱护使用。
3.4 考核评价体系
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因为学生最终是走入就业岗位,面对的不单纯是植物,更多的是为人处事,应对问题的态度,这也决定了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
以上这些是广大教师们关于植物基础这门学科在实践教学中的感想,所说所想是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实践中的困难有些无法一概解决,只能慢慢地提高,尽最大可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沈建忠,范超峰.植物与植物生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2] 李慧.常见杂草识别及防除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赵中正)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