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旭明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玉米的常见虫害防治技术,先从预防措施入手,然后介绍一旦发生虫害要如何防治。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83-1
玉米的虫害种类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玉米螟、玉米粘虫、红蜘蛛和玉米蚜虫,本文将主要介绍一下这几种害虫的症状识别和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1 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因为玉米螟属于多食性害虫,因此有人说玉米螟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其别称玉米钻心虫。这种害虫寄主非常多,寄主植物的种类可达200多种,最主要寄主就是玉米和高粱。
1.1 玉米螟症状识别
玉米螟成虫褐色,幼虫云白色,蛹褐色,化蛹在寄主茎内,有薄茧。
玉米螟的生长分为4个阶段,其中幼虫是钻蛀性害虫,也是危害玉米的主要阶段,玉米螟的幼虫为害玉米的表现是侵害玉米心叶,当玉米叶展开以后,会出现一排排的整齐的小孔。之所以说玉米螟的危害较大,是因为玉米螟不但侵蚀心叶,当玉米雄穗抽出后,玉米螟的幼虫就会钻入雄花为害,危害性也较大,侵蚀雄花后,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的现象发生。另外当玉米雌穗出现以后,玉米螟幼虫又会马上转移,转移到雌穗上之后就会马上侵蚀玉米花丝,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该害虫对玉米的危害还不止于此,有一部分玉米螟的幼虫还会去侵蚀玉米茎秆,进入茎秆后吸食茎秆髓部,侵蚀茎秆一段时间后,就会对玉米植株造成很大的伤害,导致玉米茎秆遇大风就很容易折断。玉米螟侵害玉米植株后,影响玉米植株发育,如果治理的不及时就会造成玉米减产。
1.2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可用微生物农药杀螟杆菌、白僵菌等。施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灌心叶,用每克含孢子100亿以上的菌粉1公斤对水1000~2000升,灌注心叶。另一种方式是配制成菌土或颗粒剂,菌土一般用1公斤杀螟杆菌加细土或护灰100~3000克。颗粒剂一般配成20倍左右,每株施2克左右。
2 玉米粘虫
2.1 玉米粘虫症状识别
玉米粘虫又叫行军虫,体长一般不超过20毫米,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身体颜色为褐色,但是有的颜色深浅不同,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粘虫的幼虫裸露在植物表面取食,危害植物,它们喜欢将卵产在枯苗叶的尖部。
2.2 玉米粘虫防治方法
诱捕成虫(蛾):用谷草把和糖醋液诱杀。糖醋液配比:糖3份、酒1份、醋4份、水2份,调匀即可。夜晚诱杀。
诱卵、采卵:利用成虫产卵习性,把卵块消灭于孵化之前。从产卵初期到盛期以后为止,在田间插设小谷草把,在谷草把上洒糖醋酒液诱蛾产卵,效果很好。及时采摘卵块加以消灭。
药剂防治。4%氟铃脲含量: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含量:0.6%,此药剂既能有效防治粘虫又能把氟铃脲的药害降到最低。是中国农业专家悉心研制而成,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绝食、熏蒸、内吸和隔叶透杀和传导等多种功能,杀虫迅速、干净、彻底、持久,对已产生顽固性和高抗性害虫有超强杀灭能力,其渗透力是常规制剂3~5倍以上。5秒钟锁定目标,药分子直接杀死,不受温度影响。从而达到正面打药背面死虫,隔叶透杀的效果,打1遍顶3遍,彻底达到对各种顽固性害虫清除的最佳效果。
3 红蜘蛛
3.1 红蜘蛛症状识别
玉米红蜘蛛,也有人称其为火龙,越冬代幼螨红色,非越冬代幼螨黄色,体两侧有黑斑。红蜘蛛危害玉米的时间一般来讲是在玉米抽穗之后,红蜘蛛主要是附着在玉米叶片之上,侵蚀玉米叶片,吸食叶片养分,起初叶片会出现黄白色斑点,后期就会导致玉米叶片逐渐的变黄,甚至是导致叶片干枯死亡。
如果红蜘蛛不断泛滥而不进行治疗的话,很容易造成玉米减产,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从而就会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
3.2 玉米红蜘蛛防治方法
在玉米种子选择上,首先选择抗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为主,降低红蜘蛛发生概率,后期加强田间管理。预防上还可以采取早春和秋后灌水,可以消灭大量的越冬红蜘蛛。药剂防治:用40%乐果乳剂和20%三氯杀螨醇混合液(1∶1)1000~1500倍,效果很好。
4 玉米蚜虫
4.1 玉米蚜虫症状识别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毫米~2.5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触角6节,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活虫深绿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头、胸黑色发亮,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触角6节比身体短。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卵椭圆形。
蚜虫的繁殖与一般害虫不同,具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交替繁殖的特性,所以它的生活史比较复杂,虫中密度很大,危害时间又长,对玉米造成的损失也较严重。
4.2 玉米蚜虫防治方法
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玉米蚜的孳生基地;在玉米心叶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2000头以上时,可用50%抗蚜威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上述药液灌心。也可用40%氧化乐果50~100倍液涂茎。
参考文献
[1] 郭文静,张翠平,王刚.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07,(08).
[2] 徐金兰,徐金龙,闫学凯.粘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0,(12).
[3] 王智勇.玉米一般虫害的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12).
[4] 曲贵海,李维举.几种主要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1,(0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