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忠
摘要:玉米的病虫害种类很多,常见的病害有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圆斑病、玉米病毒病、玉米黑粉病,常见虫害有玉米螟、玉米灯蛾和地老虎。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79-1
1 常见病害
1.1 玉米小斑病
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发生地区,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此病除为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毫米~16毫米×2毫米~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2、3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叶片受病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
一般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和小斑病的发病程度呈正相关,当病株率达70%时,病叶率才开始自下而上的发展;降雨早,病株率上升早;反之就晚。在病株率70%、病叶率20%时,若遇见中到大雨后,15天左右暴发。当病株率100%、病叶率30%时,又遇连阴雨天气,就要进行防治。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叶集中销毁;喷洒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500倍液,或代森锰锌800倍液等。
1.2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一般在玉米中后期容易发病,主要以危害玉米叶片为主,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危害玉米植株,叶片收到玉米大斑病侵害严重的情况下,叶片会逐渐枯死,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减产。
选择当地主栽品种和长势好的玉米田,采取5点取样,检查每点的病株数、单株叶片数和严重度。一般病株率达100%、病叶率30%时,有降雨过程,即可进行防治,可喷洒12%绿乳铜等。
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还有:500倍50%可湿性敌菌灵、800倍50%可湿性退菌特、500倍可湿性多菌灵、500倍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65%代森锌、75%百菌清500倍液、50%代森环500倍液等。一般在抽雄前开始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另外,每亩施用50%敌菌灵烟剂0.5公斤,于施药后21天调查,对大斑病仍有80%的防治效果,各地可试用。每亩施用15克无碘增产灵,用热水溶解,混合矮壮素,加水75公斤喷雾,不仅有刺激增产作用,而且对玉米小斑病也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1.3 玉米圆斑病
玉米圆斑病主要发生地以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为主,容易发生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容易为害叶片、叶鞘的各部位,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圆斑病统称为玉米叶斑病。
药剂防治:第一,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的25%三唑酮WP拌种。第二,玉米吐丝盛期喷25%三唑酮WP 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400~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WP 400~500倍液,或40%氟硅唑EC 8 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次。
药剂防治。在玉米吐丝盛期,即50%~80%果穗已吐丝时,按照植保要求,向果穗上喷洒针对性药剂加新高脂膜进行防治,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次。
1.4 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能发生。由于病菌刺激,受害部位形成肿瘤。肿瘤初期呈白色,有光泽,肉质多汁,以后肿瘤迅速膨大,表面呈暗褐色,内部变黑。肿瘤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
药剂防治建议玉米出苗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进行土表喷雾;玉米抽雄前15%三唑酮750~1000倍液喷雾。
1.5 玉米病毒病
有玉米粗缩和矮花叶病(花叶条纹病),该病毒是由灰飞虱和蚜虫传播的,而田间的灰飞虱、蚜虫的多少与田间杂草的多少密切相关,而灰飞虱、蚜虫带毒的多少又与小麦丛矮病发生轻重有相关关系,所以可依据小麦丛矮病发生程度来判断玉米病毒病的发生程度。
在防治上主要是消灭杂草和防虫来预防玉米病毒病的严重发生。在田间调查中,发现可疑病株,应立即拔除,并喷杀毒剂控制,如5%菌毒清等。
2 玉米害虫
玉米害虫主要介绍玉米螟、玉米灯蛾和地老虎的防治方法。
2.1 玉米螟
注意田间卵孵化差度和幼虫危害情况,并抓住关键时期,对第一代玉米螟进行撒颗粒剂防治。可用Bt乳剂制成颗粒剂或用白僵菌颗粒剂等撒入玉米大喇叭口内,杀死初孵幼虫。
2.2 玉米灯蛾
危害玉米田的主要有红缘灯蛾。在7月下旬开始调查100株上的卵数和幼虫数量,当发现500株玉米有2块卵,或被咬粒的果穗达15%以上时,立即进行防治。灯蛾初孵幼虫有集中危害的习性,在玉米吐丝后幼虫较多,可组织人工捉虫,或喷药防治。
2.3 地老虎
当田间发现被害株时,可在傍晚,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或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2000倍喷雾,第二天早晨可见幼虫死在地面;也可用90%敌百虫500克加少许热水化开,加水5公斤均匀喷到50公斤炒香的麦麸或饼糁上,充分拌匀,傍晚顺垄撒到玉米根际,每亩撒5公斤左右,防虫效果也很好。
参考文献
[1] 罗梅浩,吴少英,刘建兵.几种杀虫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10).
[2] 姜成军,王成,宋永恒.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
[3]范军,赵晓臣.对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
[4]刘蕾,姚传军.对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7).
endprint